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达甫鼓
释义

§ 简介

达甫鼓

§ 其它

在维吾尔族民间通常用三种达甫鼓:一种是为民间职业歌唱家所用,专为维吾尔族民间歌舞木卡姆和多郎赛乃姆伴奏的小手鼓;一种是为一般农民和市民所使用,并常为舞台歌舞伴奏的中型手鼓;一种则专为民间巫师用以“驱鬼”治病的大手鼓。

维吾尔族人民离不开达甫鼓,无论是平时娱乐或婚礼喜庆,赛马叼羊都有达甫鼓的身影。每当人们看到维吾尔族的歌舞时,总会听到清脆悦耳的手鼓声。左手执鼓,右手击奏,因在击奏时发出“达”和“甫”的不同意响而称之为“达甫”。

在敦煌北魏的壁画中已出现过鼓形像,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关于达甫鼓,在新疆的南部还流传着一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古老的传说,勇敢的青年,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那是一个久远的年代,在昆仑山下居住的维吾尔族人和睦相处,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平静的生活也是他们所希望的。在这里丛林密集,气候湿润,物产富富。但是好景不长,那时一年的夏天,不知从何处来了一条十多米长的巨蟒,背上长着黑白花纹、血红的眼睛,凶猛异常。周围的鸟兽成为了它的盘中餐,居民的牲畜都被它吞食了,到最后,路上来往的行人也没能幸免。百姓成天提心吊胆,在白天不敢出门,在夜间不敢点灯,一切笼罩在恐怖之中!

巨蟒之灾的事情传到了一位青年猎手达甫的耳多里,小伙子决心要为民除害。于是他带着食物、弓箭和锋利的长剑,埋伏在森林里,寻找了三天三夜,但是巨蟒还是没有出现。三天三夜过去了,达甫没合眼,拖着疲惫的身体他继续寻找蟒蛇的踪影。

到了第四天,他撑不住了,真想躺在草丛里好好的睡一觉。但是巨蟒一旦出来了呢?为了不使自己打瞌睡,达甫砍了一截松枝,弯成圆圈,蒙上羊皮,做成一个单面鼓。他一边用手击鼓一边高声地唱道:

我猛击羊皮鼓引蛇出洞,

誓将那凶残的恶魔铲除。

弯强弓举利刃为民除害,

剥蟒皮傲手鼓让千家敲击。

达甫愤怒的歌曲还没有唱完,仰头猛见树上缠着一条大长虫,突然从大树上蹿下,向他扑来。巨蟒火舌喷吐粘液,凶猛异常。达甫纵身跃起,挥刀向蟒蛇砍过去,不料刀砍在树上,待他拔刀之际,蟒蛇猛扑过来。达甫眼急手快,张弓搭箭,一箭射中了蟒蛇的眼睛。蟒蛇疼痛难忍,带伤挣扎反扑,用尾巴猛抽达甫,猎手被抽倒在地,一下子撞在羊皮鼓上,只听到“冬”的一声,蟒蛇受惊败退,原来恶蟒蛇惧怕鼓声。

达甫急中生智,于是挥拳“冬冬冬”猛敲羊皮鼓,声音如雷,蟒蛇受惊败逃。这时达甫飞身跃起,举刀向蟒蛇猛劈过去,蟒蛇被拦腰断为两截,在地上蠕动翻滚了几下,血液流干了,便死去了。

恶蟒蛇被除,昆仑山麓又呈笑颜。维吾尔人又恢复了从前的安定宁静的生活。人们为了表达达甫为民除害的功绩,他们剥蟒皮做鼓,取名为“达甫鼓”。从此,维吾尔族就有了自己心爱的乐器手鼓。

新疆自古以歌舞著称,隋唐时期,西域的歌舞不断流入内地,引起诗人们的极大兴趣。唐代诗人自居易的《胡旋女》诗中就对西城歌舞作了栩栩如生的描述:舞者“心应弦,手应鼓”,一会儿 象雪花飘摇于空中,一会儿如蓬草革迎风起舞,左旋右转,千姿百态,美妙动人。

维吾尔的歌舞与这些西域乐舞联系十分密切。以《胡旋舞》,《胡腾舞》等为代表的西域舞蹈节拍鲜明、奔腾欢快,多旋转和蹬踏动作。这就需要有节奏撼的打击乐器的指挥和渲染, 予以伴奏。

古代新疆有答腊鼓、毛圆鼓、都县鼓、候提鼓、鸡娄鼓、腰鼓、羯鼓等众多的打击乐器。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这些西域打击乐器已被今天新疆少数民族的达甫鼓、纳格拉(铁 鼓)、冬巴鼓等打击乐器代替了。

“葡萄舞”是维吾尔族著名的创作舞蹈。它以优美的舞姿表现了维吾尔姑娘在园中栽葡萄、修枝、浇灌、采摘等劳动活动情节。它的手鼓伴奏,不但起着配合舞蹈节奏的作用,而且用以烘托情节气氛,表达姑娘内心的情感,当姑娘摘下初热的葡萄晶尝,它的酸味使姑娘摇头不巳时,手鼓轻击,似轻声细语告诉姑娘:“葡萄尚未成熟”。当姑娘摘收葡萄时,手鼓节奏急如雨点,烘托着热烈欢腾的舞蹈,充分表现了人们丰收的喜悦,真是引人入胜。

达甫鼓因废除鼓槌,用手敲击,故俗称手鼓。鼓框木制,圆而扁平,周围装有许多小铁环,表面蒙以羊皮、牛皮或蟒皮,其中以蟒皮音色最好。它的发音清脆响亮,声音力度变化幅度较大,技巧灵活,可以起到烘托各种不同乐曲情绪的作用。

它不仅流行于维吾尔鼓吹乐,同时也是新疆其他少数民族如哈萨克、塔吉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锡伯和塔塔尔等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达甫有丰富的演奏技巧,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演奏风格与鼓点的花样繁多,有击心,敲边、滚、弹、拍等演奏方法。可以说是最富有新疆民族特流派色的代表性打击乐器。

它充分体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也同样体现了他们高度的审美力和鉴赏水平。

今天在维吾尔大型歌舞木卡姆、赛乃姆的音乐伴奏中,手鼓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的话,那么手鼓可以说是维吾尔歌舞伴奏的“脊梁”了。每逢伊斯兰教的肉孜节、古尔邦节或婚礼喜庆的日子里,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达甫鼓一敲响,人们随鼓乐起舞,整个场面呈现出狂欢的高潮。

打击乐器中,比较重要的还有纳合拉,汉语称铁鼓。据说古代人们把它系在马鞍上作为战鼓作用,大约在9世纪以后,才正式成为维吾尔族的打击乐器。鼓形似花盆,鼓面蒙骆驼皮或牛皮,六个纳合拉为一套,每套分大中小三组,每组两个,一奏高音,一奏低音,相差4—5度,用木捧敲击。每逢喜庆的节日,鼓手们登上屋顶,敲起纳合拉,吹起琐呐,人们翩翩起舞。每当古尔邦节或是肉孜节,人们便在喀什艾提承尔广场上随着纳合拉的鼓声和唢呐声,跳起狂热的萨玛舞。这乐鼓声不仅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而且充分表达了民族风格。

还有以塔西(石头)和木勺为打击乐器的,这两种乐器在演奏时可以奏出多种类形的节奏,丰富了乐队的表现色彩,富有民族特色。这些种类众多的乐器为演奏和表现丰富的维吾尔族乐曲,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很显然,这些维吾尔族乐器都是中华民族乐器宝库中的明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1: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