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许钦文
释义

§ 简介

作品

1917年毕业于杭州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留任母校附小教师。1920年赴北京工读,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课程,并因乡谊与鲁迅先生过从甚密,自称是先生的“私淑弟子”。 1922年发表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说《晕》,此后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和杂文,受到鲁迅的扶植与指导。 1926年由鲁迅选校,资助的短篇小说集《故乡》出版,描写的多是浙江家乡的人情世故态,颇受好评,鲁迅先生将其列入“乡土作家”之列。1927年离开北京到杭州,抗战爆发辗转福建各地,胜利后复回杭州,前后20余年,一面教书,一面写作。其间从事鲁迅著作的研究。 [1]

§ 经历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钦文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作家。这不仅因为他是现代文豪鲁迅先生的得意门生,多次受到过先生的肯定和赞许,而且从文学的角度而言,他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确立了艺术格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许多人都只知道许先生是一位作家,却不知道他是一位毕生追求进步,经受过炼狱考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士。他那激进的民主主义意识、人道主义精神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不仅对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当前的三个文明建设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许钦文先生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在他离世前9年,笔者曾有幸聆听过他的教导。这位胖胖的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憨厚老人,就像他所塑造的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在充满革命氛围的学校中成长

位于绍兴城西北的东浦镇,是一座古老的水乡集镇。相传村里有七十二条巷,十二个溇。1897年7月14日(农历六月十五日),许钦文就出生在这个典型水乡的西巷桥太平溇。东浦盛产老酒,钦文祖父就以酿酒为业,但他很重视公益事业,诸如造桥铺路,修船救火之类,他都是热心分子。祖父有一肚子故事,每当炎夏初秋,在院子里纳凉时,常喜给孙子讲历史故事,尤其是太平天国的故事,每则故事讲完后都要讲一番如何做人的道理。父亲系清末秀才,以坐馆授业为生,在诗文书画上均有造诣,而且喜结交革命志士,是光复会会员平坦白的知交。钦文7岁那年,父亲成为他识字开笔的启蒙老师。这样的家境对许钦文后来从事文学创作和投身社会活动,均有一定影响。

钦文10岁时,发生了震动全国的“安庆事件”,事件的主角徐锡麟的家就在东浦。他的被杀而且剖心挖肝,与接踵而来的鉴湖女侠秋瑾在轩亭口被砍头,深深地震撼了少年许钦文的心灵。1910年,许钦文终于进了他盼望已久的东浦热诚小学就读,这是一所由徐锡麟亲手创办的富于革新的学校,校名取义于“热心于革命,诚意于救国”,为适应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设有国文、数学、军事、天文、修身等各种新式课程,大不同于封建旧私塾,很对许钦文的胃口,他学习刻苦,成绩出众。1907年徐锡麟在安庆义举失败壮烈牺牲后,这所学校遭到严重摧残,但由于当地群众的支持与保护,“热诚”校名一直未改,成为培养绍兴革命后代的重要场所之一。1911年绍兴光复后,在城内隆重举行了徐锡麟烈士入祠仪式,15岁的许钦文和热诚小学的同学一起参加了这一庄严的仪式。许钦文后来在许多文章中都谈到这所学校对自己的感受。直到晚年,他还能准确地唱出热诚学校的校歌:“烈士锡麟,手创热诚,兴学卅载,学子成群……吾侪热血,沸腾沸腾!”足见其影响之深。

1913年,许钦文考入了绍兴第五师范读书,与陶元庆(后成为著名美术家)董秋芳(后成为著名教育家,翻译家)同学。这所学校的前身,就是山会初级师范学堂,鲁迅曾出任过校长,周建人、孙伏园等曾在该校学习或工作过。1917年,许钦文在五师毕业,因成绩优异,深得师长赞许,曾留在附小任教一年余。

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许钦文对这场爱国运动是热烈支持和同情的。早在五四之前,他受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熏陶,向往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主义。他如饥似渴地读了大量《新青年》、《新潮》和《浙江潮》等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深受鼓舞和教育。1920年冬天,他终于下决心北上,漂流到北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半工半读,在北京大学旁听鲁迅的《中国的小说史略》,并且还听了李大钊的演讲,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热忱。1922年4月,他参加了北大学生董秋芳组织的春光社,聘请鲁迅、郁达夫等人为导师,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在鲁迅的帮助下投身乡土文学创作

1923年8月25日晚,26岁的许钦文在孙伏园的陪同下,第一次走进了鲁迅在北京砖塔胡同的家。当时许钦文正处于生活的困境中,有很强的自卑心理。但鲁迅对他的热心与真诚,很快驱除了他悲观的人生态度。以后鲁迅不但为他看稿、改稿、校对稿子,还专门请他到公园里去,趁着喝茶和吃点心的机会向许钦文讲述自己在日本时,向商务印书馆投稿被多次退回的情形,讲编辑的难处和苦衷,还接连请他和孙伏园吃饭,趁机有意识地和他谈反封建的意义以及写作方法。在请他看戏的时候,鲁迅向许钦文讲了戏剧与小说的不同点,讲了喜剧、悲剧和惨剧等知识,使许钦文很受教益。许钦文日后在回忆这段生活时说:“鲁迅先生给我的温暖,好像是春天的和风,渐渐地,把我心底里的冰块吹烊了,也把我满脑子的忿懑吹散了,使我觉得,我已不再处于绝境,并非手无寸铁,我有笔,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许钦文:《〈鲁迅日记〉中的我》)。

鲁迅不仅在写作上帮助他,在生活上关心他,资助他,而且还多次为他推荐稿子。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是鲁迅“拟”许钦文的讽刺笔调写的一篇小说《幸福的家庭》,小说的副题是《拟许钦文》,并且在附记中说:“我于去年在《晨报》副刊上看见许钦文君的《理想的伴侣》的时候,就忽儿想到这一篇的大意,且以为倘用了他的笔法来写,倒是很合适的。”这里所谓“拟”,无非是鲁迅先生的谦逊,实在是给青年作家做广告。作为文坛老宿的鲁迅,如此奖掖一个后进作家,读者自然会对许钦文刮目相视。正是在鲁迅先生的热情关怀和精心培养下,许钦文从此文名卓著,在创作上取得可观的成就。

纵观许钦文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杂文,都继承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由鲁迅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五四时期,当大多数作家把注意力集中在表现男女恋爱上的时候,许钦文已经把笔触伸向了广大的农村。他的许多乡土文学作品大都是描写故乡人民的苦难和不幸,特别是揭露封建宗法势力和封建婚姻的弊害。许钦文说“我的形成现实主义的作风,多半原因是因为受了鲁迅先生的影响”(《学习鲁迅先生;在鲁迅先生责骂的时候》)。

许钦文一生著作甚丰,估计约有500万字以上,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可贵财富。

在白色恐怖中经受严峻考验

1927年四·一二政变以后,反革命势力猖獗,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社会。面对黑暗的现实,许钦文以愤激的心情,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国民党杀害无辜青年,枪杀革命者的罪行。而且还表达了对革命者的关怀与同情。其中揭露最为深刻的一些代表性小说,如《鬼白》等,矛头直指敌人的专政机关,具有强烈的控诉性和深刻性,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极为不易的。以至于有专家指出,在这方面,在现代文学史上没有第二个人可与许钦文相比。30年代,他又写了以反映狱中生活为内容的小说,揭露国民党监狱的黑暗和统治者对所关押“犯人”的虐待和残害。

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许钦文与郁达夫、董秋芳等人到福建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担任福州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常务理事兼宣传部长,出版《救亡文艺》。他的这一爱国举动竟遭到国民党特务的监视和破坏,被列上了黑名单。国民党还以莫须有的罪名抓捕了他的战友董秋芳。但这些都没有吓倒许钦文,反而激励他写出更多的揭露日寇罪行和反映中国人民爱国抗日斗争的文章。

抗战胜利后,许钦文回到杭州高级中学任教。杭高是一所有着光荣民主传统的学校,特别是1948年5月中共杭高支部成立后,学生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使得许钦文最终走上了“反内战,反饥饿“的民主运动的行列。他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始终洁身自好,刚直不阿,表现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高尚品质。

阳光下迈上新的征程

1949年5月3日,许钦文在杭州迎接了人民解放军的进诚。他又亲眼目睹了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他由衷地感到党的伟大。由于对党的认识不断提高,许钦文产生了想加入共产党的念头。组织上了解这位长期与党心心相印的爱国知识分子的一生,但认为他留在党外更能发挥作用。1952年12月,许钦文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以后又担任了民进中央委员,浙江省副主委等职。

许钦文曾作为杭州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市政协前身)的代表,出席第三届的几次会议。会议期间,他认真履行职责,积极递交提案,在1953年的三届二次会议上,他仅在文教卫生方面就提出关于私立学校收费,改进私立中学教职工工资补助金的发放,分批抽调各科教师参加师范学院学习,整顿私人开设的补习学校,建议在拱墅区设立新华书店及在各大书店内增设座位,建议降低游泳池票价等6件提案。

1955年3月,他又出任浙江省文化局副局长、省文联副主席、省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等职,从一个埋头写作的教书匠走上了参政议政的政治舞台。有时一天之内,要陪外宾去绍兴两次,又忙着下乡蹲点,搞调查,以至于60年代他几乎没有时间搞创作,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莫大的损失,但也说明他对党的工作热情。

在浙江省人大一届二次会议上,许钦文提出了“为适应农渔业合作化发展形势,要求大量培养师资和技术人员”的提案。在一届五次会议上,他又提出了“请保护孤山东方风格,保护所有历史文物和请迅速在劳动路孔庙建立碑林保存宋刻十三经碑石”的提案,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与采纳。

新中国建立以后的许钦文,几乎毫无保留地按党的要求去做,即使在动乱的文革期间,他也没有一丝一毫失去对党的信任。

晚年的许钦文还用了很大的精力来研究鲁迅的作品和撰写有关鲁迅的回忆录。他对于鲁迅的宣传是极为认真和严肃的,多次风尘仆仆地到绍兴等地作报告,勉励青年学生学习鲁迅,继承鲁迅精神,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曾用一句古语表示自己的心迹,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也”。

1984年11月10日,这位毕生追求进步,追求光明,与党同心同德的爱国民主人士在杭州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终年88岁。

§ 重要事件

许钦文(1897—1984),幼名松龄,学名世枝,后名绳尧,字钦文,笔名蜀宾、高阳、表光、田耳等。出身绍兴东浦村一酿酒世家,父为塾师,幼时由父教读识字,后入私塾和热诚小学。1913年,考入绍兴浙江第五师范,1917年毕业,后在该校附小任教。1922年,到北大攻读,旁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课。同年4月,与董秋芳在北大组织春光社,邀鲁迅、郁达夫、周作人担任指导。陆续发表《这一次的离故乡》、《传染病》、《理想的伴侣》等小说于《晨报》副刊。《故乡》、《毛线袜及其他》、《鼻涕阿三》、《赵先生的烦恼》、《回家》等集子陆续出版,被鲁迅称为“乡土文学”。其短篇小说《理想的伴侣》发表后,鲁迅写了《幸福的家庭》,在副题上冠以“拟许钦文”,使之名噪一时。

1927年,从北京回杭州,在教书时继续从事文学创作。数年中发表《幻象的残象》、《若有其事》、《西湖之月》,《一坛酒》等十几部作品,内容多为揭露白色恐怖。1932年,因刘梦莹、陶思瑾事件受人诬告入狱,获释后去四川旅游并教书。1933年8月,以“共党”嫌疑再度入狱,后经鲁迅托人保释,于次年7月去福建集美中学教书。鲁迅去世后回上海治丧。与鲁迅书信来往达201次,去鲁迅处拜访162次。1937年抗战爆发,与郁达夫、董秋芳、楼适夷等,到福建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任福州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常务理事兼宣传部长,并在省立师范任教,继续撰写以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的散文和时评。比较著名的有《鲁迅先生的精神》、《民族魂》、《戚参将的剿倭精神》、《抗战在山村》等。抗战胜利后回杭州高级中学任教,同时以“卖文”补助生活。

建国后,在杭州高级中学、浙江师范学院任教。1950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先后任民进中央委员、浙江省副主任委员等职。1955年3月起,任浙江省文化局副局长、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省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1979年以后,任中国鲁迅研究学会理事、浙江省鲁迅研究学会顾问、浙江省文学学会顾问、杭州西泠印社副社长等职。 [2]

§ 作品

1922年发表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说《晕》,此后经常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和杂文,受到鲁迅的扶植与指导。 1926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做乡》。1927年离开北京到杭州。抗战爆发辗转福建各地,胜利后复回抗州,前后20余年,一面教书,一面写作。  1949年后主要著作有《〈呐喊〉分析》、《〈彷徨〉分析》、《学习鲁迅先生》、《鲁迅小说助读》、《鲁迅先生的幼年时代》、《鲁迅杂文选释》、《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鲁迅日记〉中的我》等,凡30种。出版了《许钦文小说选集》、《许钦文散文选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