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诺尔曼·白求恩 |
释义 | § 生平经历 诺尔曼·白求恩 1890年3月3日生于加拿大安达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一个牧师家庭。青年时代,当过轮船侍者、伐木工、小学教员、记者。 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曾在欧美一些国家观摩、实习,在英国和加拿大担任过上尉军医、外科主任。 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他往返于欧洲、加拿大之间。在此期间,结识了苏格兰爱丁堡的一个富裕家庭出生的弗兰西斯,两人于1923年结婚。 1923年,白求恩通过了非常严格的考试,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的临床研究生。 1926年白求恩患肺结核,因为觉得快死了,白求恩和妻子离婚。在他康复之后马上复婚。然而由于白求恩过于专注工作,两人于1933年再次离婚。 1928年初,病愈后的白求恩回到加拿大蒙特利尔,成为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加拿大胸外科开拓者爱德华-阿奇博尔德医生的第一助手,期间他发明和改进了12种医疗手术器械,还发表了14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 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 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 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 德、意法西斯支持F.佛朗哥发动西班牙内战,他于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 1937年12月前往纽约向国际援华委员会报名,并主动请求组建一个医疗队到中国北部和游击队一同工作。 1938年1月2日,他带着足够装备几个医疗队的药品和器材,从温哥华乘海轮前往香港。 1938年3月31日,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延安。毛泽东亲切接见了白求恩一行。 1938年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 。 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线进行战地救治,4个月里,行程750千米,做手术 300余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大批伤员。 1938年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参加军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领导工作。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编写了多种战地医疗教材。 1938年10月下旬,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 1939年在五台山地区一次手术中遭到感染转为败血症,不久因败血症医治无效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1] § 加入共产党动机 加拿大共产党认为,1935加入该党的白求恩是为了投入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但是一些西方人认为,白求恩的动机完全出于人道主义考虑这种看法非常值得怀疑。基本的事实是他一加入加拿大共产党就去了西班牙帮助反抗法西斯的民主斗争,接着又去中国帮助共产主义者对抗日本帝国主义。最新关于他的传记,Larry Hannant所著的The Politics of Passion,里面也记述了他拒绝在蒋中正领导的国民政府工作而去帮助中国共产主义者。 § 贡献 诺尔曼·白求恩 白求恩在1935年加入了加拿大共产党,曾经访问苏联,看到了那里医疗健康福利的优点,回国后大力推动全民健保,并曾身体力行为穷人免费医疗。 1936年至1937年他到西班牙作为支持国际反法西斯志愿者投身西班牙内战。在此期间他创办了一个移动的伤员急救系统,成了日后被广泛采用的移动军事外科医院的雏形。为了输血以抢救失血过多的伤员,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运输血液的方法。 § 性格 从幼年起,白求恩就是一个性格倔强、好奇心强并富有主见的孩子。他生性好动,乐于涉足挑战性强的新领域,喜欢野外粗犷的生活。白求恩祖籍苏格兰,其祖辈在音乐、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家庭的教育和熏陶不仅造就了白求恩的多才多艺,而且还培养了他的勇敢精神和舍己为人的品格。 § 家庭 他的祖先是苏格兰人。他的祖父是医生,父亲是基督教牧师,母亲是传教士。 § 婚姻 诺尔曼·白求恩 1923年秋,33岁的白求恩到英国爱丁堡参加外科医学会会员考试,结识了22岁的英国姑娘法兰西丝。白求恩对法兰西丝一见钟情,很快发起了火热的爱情攻势。考试一结束,两人就结伴赴西欧旅游,次年春结为伉俪。 一年后却因日夜劳作染上了肺结核。 为了不能把肺病传染给妻子,要和妻子离婚。离婚后他发明了“人工气胸疗法 ”,冒着危险在自己身上做试验,竟大获成功。一年后他奇迹般地痊愈出院了。两人于是复婚。白求恩和法兰西丝欢度了一段胜似新婚的甜蜜岁月后,感情却出现危机。他们再次办理了离婚手续。 § 纪念 中国 诺尔曼·白求恩 石家庄市中山路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西侧,花岗石墓基,墓顶为半圆型,墓前有汉白玉墓碑,上刻“白求恩大夫之墓”,两侧长廊有白求恩革命活动照片。墓前广场有白求恩全身塑像。 新中国成立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建在河北石家庄市。这座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综合医院,仍高举“救死扶伤”的旗帜,为驻军和当地群众服务。 白求恩去世后毛泽东为了悼念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 ,在1939年12月21日发表。这篇文章后来和毛泽东的另外两篇同一时期的文章《为人民服务》和《愚公移山》一起在文革期间成了所有中国大陆人都要背诵的“老三篇”。白求恩的名字也因此而家喻户晓。 1949年迁葬到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陵园中仅有的两座雕像是为他和柯棣华大夫立的。他是被中国政府树立雕像的第一位外国人。并以他命名成立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和白求恩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吉林大学,改名白求恩医学院/科部)。 位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的白求恩墓1964年中国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以他的事迹合拍了一部电影《白求恩大夫》 。编剧赵拓,总导演张骏祥(耶鲁大学毕业),总摄影吴印咸。吴印咸曾经在白求恩生前拍摄过白求恩的纪录片和多幅照片。主演美国人谭宁邦(1916年-2001年,美国共产党员,1946年到中国,《人民中国》画报主编),演员有田华、梁波罗、村里、英若诚、扬在葆等。 [2] 加拿大 他在家乡本来默默无闻,但由于他在中国是人人皆知,逐渐也在家乡成为知名人士。加拿大约克大学以他命名了白求恩医学院,安大略省他家乡斯卡区的中学也以他命名。格雷文赫斯特白求恩纪念堂1976年中加建交,加拿大政府购下了白求恩的父亲在格雷文赫斯特的住宅,将其恢复到1890年白求恩诞生时的样子,又把邻居的白色房子布置成了“白求恩纪念馆”。故居楼下的书房、卧室等都保持19世纪末白求恩生前在此居住时布置,二楼是白求恩事迹展览室。2002年8月,中国血统的加拿大总督伍冰枝到此,为白求恩的铜像揭幕。白求恩故居被加拿大政府列入加拿大国家文化遗产。 1977年加拿大拍了一部电影《白求恩》 。 1998年他被正式接纳入“加拿大医学名人纪念堂”,2004年加拿大广播公司评选“最伟大的加拿大人”,他被评选为第26位伟人,排在席琳·狄翁(27名)之前。 共同 1990年3月,为庆祝白求恩诞辰100周年,中国和加拿大联合发行了纪念邮票。 1990年,中、加、法合拍了一部电影《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 2005年,中、加合作拍摄了一部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 。 § 逸事 白求恩年轻时喜欢艺术,曾和瑞恩一起到英国学习艺术,并将中国瓷器运到加拿大贩卖,赚了不少钱。此后他才去学习医学,最后来到中国。他去世后,他家的车库里放了四百多件瓷器,其中还有少见的郎窑绿梅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