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医文献杂志》
释义

§ 杂志概况

《中医文献杂志》 《中医文献杂志》前身是《杏苑》杂志,创刊于1956年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复馆之初。为内部刊物,不定期出版。由当时馆长董廷遥亲笔题写了刊名。1987年《杏苑》被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批准为正式内部刊物,以季刊形式定期出版发行,更名为《杏苑中医文献杂志》,明确以“继承发扬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研究古今中医药文献”为办刊宗旨。随着该刊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作为内部刊物已很难适应海内外中医界的要求,在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积极支持下,于1994年正式批准本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并更名为《中医文献杂志》。

2003年我刊由原小16开改版为大16开,页码增至现在的56页。从创刊之初的《杏苑》到公开发行的《中医文献杂志》,历经二十余年,为中医药文献的研究整理、实践应用、临诊感悟提供了交流、展示平台。拥有卷帙浩繁、门类广博的中医药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中医文献研究,途径种种,或从校勘训诂,或以训解次注,或以分类摘编,或集各家之注,或为译释发挥,方法虽殊,然皆为保存、整理医籍文献所不可缺少。正是诸多先贤学者,鉴伪辨正,考镜源流,辑佚修纂,才使浩如烟海的医经典籍得以保存流传,垂世而久远;医道经论得以昭明渊源,揭示真缔。前辈名医临诊集验,是活的文献,继承、总结这些特色经验、学术思想,尤为当务首要;承前启后,指导临床,岐黄之说得以历代沿袭,使之盛世不衰,此古籍整理之重要、文献研究之贡献昭彰可明也。

我刊编辑同仁,穷极心力,精耕细作,更递守护,夙夜匪懈,屏绝时事,潜心捉字,二十年如一日,青灯黄卷,两袖清风,唯以荣盛杏林,开垦文田,以荫读者为已任。一路走来,始终坚持“整理研究古今中医药文献,继承发扬老中医学术经验”为办刊宗旨,不断丰富学术内涵,拓展交流空间,开辟特色专栏,使之成为中医药文献研究、源渊考证、真伪辨鉴、历史追踪、古今论道、医海拾遗、学验交流的特色期刊。2002年成为“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2003年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刊源期刊”;后又成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是现今全国唯一的一份中医药文献专业类学术期刊,群芳争嫣,一枝独秀,她倍受国医大师、文献泰斗们的关注和支持,为业内同行的首肯,得到广大读者的厚爱和青睐。

§ 专业期刊

《中医文献杂志》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份中医药文献研究专业期刊。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自1983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继承发扬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研究古今中医药文献”的办刊宗旨,辟有“文献研究”、“学术探讨”、“老中医药经验”、“名医遗著”、“医林人物”、“文献综述等固定栏目,又逐步增设了“医药学史”、“书刊述评”、“杏苑纵横”、“验方萃”、“验案选介”拔等特色栏目。目前已被收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几种权威中文期刊目录索引。

§ 馆史简介

业务发展第一阶段(1956~1972年):

初创阶段

此阶段主要任务是团结我市名老中医,发挥老中医专长,整理中医药文献,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十余年间,在市卫生局领导下,开展了中医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民间医药的搜集发掘、上海中医药发展史的编写和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等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创办内部学术刊物《引玉》,出版《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丛刊》,包括《哮喘专辑》、《消渴专辑》、《中风专辑》、《疟疾专辑》、《黄疸专辑》和《验方选编》、《临证心得集》等一批有影响的中医书籍。同时,为传承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开办中医门诊部。

第二阶段(1981-2000年):成长阶段

80年代我馆承担着团结全市老中医,继承发扬老中医学术经验和培养在职中青年医师的任务。为解决中医后继乏人乏术的突出问题,自1980年12月至1989年4月,连续开办5届上海市中医研究班,培养了150余名基层中医骨干。承办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的9期全国性中医医政管理、科研管理、中医医院及民族医院院长培训班,2期华东地区骨伤科进修班,受训人员350余人。成立陈苏生、董廷瑶等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小组,恢复老中医门诊部。文献研究初现成效,承担卫生部古籍整理办公室下达的《医林绳墨》、《神灸经论》等5种中医古籍的校勘工作,编写并出版《幼科刍言》、《难病辨治》、《中国针刺麻醉发展史》、《恽铁樵遗著选》、《仲景方在急难病中的应用》等专著,点校《章太炎医论集》,开展《明清中医珍善孤本古籍调查》、《姜春华临床学术经验整理》等课题研究,创办《杏苑中医文献杂志》、《上海中医药情报》等。

90年代,积极探索中医文献、科技信息和老中医经验研究三位一体的科研模式,承担《中医引文数据库》、《中西医结合诊治肿瘤数据库》等多项部、局级科研项目。同时,承担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交办的教育管理任务。中医门诊部继续发挥馆员和名老中医学术特长,开展疑难病的专科专病诊治。《中医文献杂志》公开发行,出版《国内外中医药科技进展》,编写出版《中医科研管理学》、《中国药酒大全》、《姜春华学术经验精粹》、《上海中国医学院院史》等30余部专著。

第三阶段(2001-2006年):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我馆在继续加强中医文献、科技信息、名老中医经验研究的同时,功能定位进一步向科研、教育、医疗与管理服务拓展,形成中医文献研究、科技信息研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中医临床研究、管理与服务五大板块齐头并进的格局。2004年成立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服务中心,2005年成立名老中医工作室。相继完成《上海市中医药科研管理系统》、《上海市中医医疗资源调查及运行系统》、《上海市百年百名名中医学术经验研究》等科研项目。编写出版《中国民间奇特灸法》、《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姜春华、陈苏生、董廷瑶、蔡小荪、张云鹏)等。

§ 专家顾问

严世芸

虞坚尔

张明岛

陆金根

施杞

赵国定

张云鹏

朱培庭

王翘楚

王左

石仰山

蔡淦

朱南孙

夏翔

颜德馨

陈汉平

裘沛然

柏连松

张镜人

刘嘉湘

§ 理事会

为进一步加强本刊与中医药临床单位、中医药企事业单位以及学术界的交流沟通,增进友谊,相互提携,共同发展,2003年底,《中医文献杂志》理事会成立。并于2004年11月在浙江天台顺利招开了第一届理事会。

会长:施杞

副会长:张仁、虞坚尔

常务理事单位及代表:(排名不分先后)

上海市中医医院  虞坚尔 院长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  华卫国 所长

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  周阿高 中医科主任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  彭培初 中医科主任

理事单位及代表:(排名不分先后)

上海市闸北区中医医院  陆庆荣 院长

上海市宝山区中医医院  陆军 院长

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  陈令霄 院长

江苏省南通市良春中医药研究所  朱婉华 所长

上海市安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俞强 总经理

§ 投稿指南

本刊热忱欢迎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和爱好者来《中医文献杂志》这块园地进行学术交流。征稿内容如下

1、对古今中医文献研究的新思路、新见解,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成果

2、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等经典著作中的特色理论、治法、治则及方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或临床体会。

3、对传统的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进行深入临床研究的成果。

4、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历届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的临床经验及其学术思想介绍。

5、近现代名中医的医学贡献、生平事迹、趣闻逸事等。

6、未曾发表的名医遗著。

稿件格式要求:

一、来稿文字务求准确、精炼、突出重点,列出2-5个关键词不达意,字数以3000字以内为宜,重要论著字数不限。

二、请用16开方格纸謄写,字迹工整,使用规范简化字,标点清楚,均占一格,外文与符号均要打印,数据、引文须核对无误。请勿投寄油印、复印稿件。字迹潦草或涂改不清者,恕不接受。如交电脑文档请用Word格式,勿用文本格式。

三、来稿中计量单位按中华医学会杂志编辑出版部编《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规范,药名以最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准。

四、作者署名按下列格式:单位全称(省/直辖市/自治区,邮编)姓名,例如: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062450)金栋

五、参考文献必须核对无误,编号按正文出现先后次序连续排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表示,排列于文后。近现代非正式出版物、内部刊物、资料等不作文献引用,可在该页下注明。参考文献及

标点著录格式举例如下:

1.线装书:[序号]作者。《书名》或《书名 ·篇名》。卷次,版本,出版者(刊刻者)。如:李中梓。《医宗必读》。卷一,光绪戊戌年刻本。千秋坊宛委山庄。

2.古藉影印本:[序号]作者。书名。卷次。影印本。出版地:出版者,年份;起页。如:朱增藉撰。疫证治例。卷二,影印本。北京:中医古藉出版社,1986:21。

3、近代专著:[序号]作者。书名。卷次。版次。片版地:出版者,年份:起页。如:姜春华编者。历代中医学家评析。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9

4、专著中析出文献、会议论评论文集:[序号]作者。篇名。见:编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牌得,年份:起页,如:郭振球。三消辨治。见詹文涛主编。长江医话。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81

5、期刊:[序号]作者(或第一作者,等)。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页。如:张长城,等。杏苑中医文献杂志。1993:(4):20

六、老中医经验类稿件,须说明该老中医的年龄和职称,并附单位证明;简讯、征文、通知类稿件,请作者所在单位审核,附单位介绍信;书讯类稿件,请寄样书1册。

七、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如需退稿者,请附足邮资。切勿一稿两投,投稿后6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可自行处理。

八、来稿文责自负,本刊对来稿有删改权。凡涉及原意的修改,提请作者考虑;不愿删改者,请事先声明。 。

九、来稿一经刊出,即致稿酬,并赠当期杂志2册来稿、汇款请寄上海市瑞金二路156号,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内,《中医文献杂志》编辑部(邮政编码:200020)。网上投稿请以附件Word文档形式寄致:shtcmliter@yahoo.com.cn。请勿寄给个人,以免耽误。

§ 精彩题录

文献研究

张灿对经典医籍研究的贡献

明清中医典籍中的烟害史料考释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古医籍孤抄本概况

书林陈氏《经验方》

中国古代男性不育源流文献考

推拿名实考

荨麻疹中医病名溯源

肉、肉、分肉之间解析

试探竹林寺女科的医疗特色

守邪之神

王象晋《保安堂三补简便验方》小探

外文中医药期刊发展探析

《神农本草经》初探

俄藏黑水城文献《辰龙麝保命丹》考释

试论成注《伤寒论》版本对后世的影响

汪机《伤寒选录》初探

浅述古代医学书目的学术特点

消渴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

以“象”之理探寻传统中药药理

痰证溯源

试论《医学求是》的血证治疗思想

苏轼笔记杂著中的医药学史料探析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句校勘新见

《内经》误读析疑六则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

古代中医文献的分类及其研究

俞樾“废医存药”论及其历史影响

《岭南卫生方》版本情况与校注简介

德则能润身

《神农本草经》初探 ( 续完 )

《卫济宝书》植物药品种考查

《扁鹊心书》考据提要

陈言对儿科学的贡献

《太素》杨注反切勘误例析

李时珍药用衡量析疑

叶桂奇经八脉论与现代经络的联系

张景岳《妇人规》学术特点探究

叶天士对产后病治疗十法探讨

中医学术流派散论

新安医学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素问》校诂派学术渊源

丹溪四书“痛风”考

论古代文献中的“盅”

汉画像石中的养老图考

《说文解字》中“疒”部古代病名训诂

《武威汉代医简》“父且”考辨

《新修本草》引用本草文献考略

对张锡纯自创新方的组方规律研究

从吴有性的《温疫论》看非典

学术探讨

从 SARS 看《素问遗篇》对疫病发生规律的认识

“非典”辨治思考

略论中医文献研究不足与对策

高文庄、高若讷当为一人

哮喘缓解期运用中医扶正固本法的临床探索

湿热、痰瘀体质成因分析

浅议“交通心肾”

试论中医药文献的数字化研究

名医经验

任继学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用药经验采菁

治肺系病重在鼻咽

自制生肌散、红玉膏在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的应用

陈浩治疗崩漏病经验举隅

陈以平治疗 IgA 肾病的经验

黄振翘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经验

王翘楚治疗心悸验案举隅

蔡淦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宣肺止咳汤治疗小儿咳嗽 128 例临床观察

邹菊生治疗眼科杂病举要

陈湘君运用通脉四逆汤治疗雷诺氏征的经验

严世芸医案三则

张云鹏膏方医案举隅

莱菔子作用琐谈

医林人物

李平书与上海近代中医

皖歙著名医家及其对祖国医学之贡献 ( 续完 )

吴与《吴内翰备急方》

清代甘肃名医刘一明

急公好义橘井流芳

卢朋著及其医事活动

海上名医严苍山

神针起沉疴誉满海内外

名医书稿

《西溪书屋夜话录》浅绎 ( 续完 )

医药学史

从《鼠死行》看鼠疫的危害

妊娠恶阻中医源流述要

吴与《吴内翰备急方》

清代甘肃名医刘一明

急公好义橘井流芳

卢朋著及其医事活动

海上名医严苍山

神针起沉疴誉满海内外

杏苑纵横

《国际针灸学教程》序

验方拔萃

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新癀片为主治疗肛窦炎

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泉安方治疗晚期前列腺癌骨转移痛

验案选介

利火汤治疗黑带验案二则

盆腔炎验案二则

治法选载

气功治疗Ⅱ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书刊述评

读《疫病钩沉》有感

解读《医学史文献资料索引》

经典临床

关于中医古籍文献与临床医学的交融

叶天士之“劳心过度”论

和解少阳的涵义

吴又可温疫治法刍议

对“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探讨

文献综述

中医外感热病辨证方法古今主要文献研究

针灸保健防病历史与现状

炙甘草汤临床应用及研究概况[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9: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