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解放战争 |
释义 | § 概述 解放战争的第一年,是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阶段。 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军有430万人,人民解放军连地方部队在内 解放南京只有120万人。国民党军凭借其兵力上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向晋冀鲁豫、晋察冀、华东、东北、中原等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依靠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的支持,贯彻中共中央、毛泽东制订的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不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正确的战略方针,通过前8个月机动防御作战,给了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1947年3月,国民党军将其全面进攻改变为重点进攻,即集中重兵进攻陕甘宁和山东两解放区,虽曾占领延安,喧嚣一时,但并未达到目的,其自身又遭惨重损失。 从解放战争第二年起,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1947年6月30日向南强渡黄河,8月挺进大别山;随后,陈庚、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另一部于8月挺进豫西;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于9月挺进豫皖苏边区,三路大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地区实施战略展开,形成“品”字阵势,互为策应,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开辟了广大的中原解放区,威胁国民党军后方和腹心地带,与各解放区内线反攻相结合,使国民党军由进攻转入防御,逐步陷入被动。 战火 解放战争第三年,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了战略决战。济南战役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尔后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在东北、华北和华东战场上的主力,解放了东北、华北和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人民解放军总数达到400万人,国民党军总数则下降到约200万人。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也大大超过国民党军,居于压倒优势。国民党统治已成风烛残局。解放战争第四年,人民解放军继1949年4月发起渡江战役、占领南京之后,6月起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对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大追击。1949年10月1日,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到1950年6月,残存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被全部歼灭,仅有少量逃往台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人民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解放战争获得伟大胜利。 § 历史背景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轰炸,日本败局已经注定。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进军中国东北,1946年10月周恩来与第三方面和国民党代表在吴铁城公馆,此时国共谈判已濒临全面破裂 日本天皇8月15日宣布无条件停战。所以苏军未经大规模抵抗,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日本北方四岛和朝鲜半岛北部。9月2日日本正式向盟军投降。中共中央指挥河北、山东所属小股部队于8月下旬向关内进发,9月下旬才分别开始从晋冀鲁豫等地或陆路,或水路,或武装,或徒手,陆续动身赶往热、察和东北。先后抵达10几万人。倚靠苏联势力抢夺战利品与抢占东北地区地盘。中共在东北的空军学校,由日本飞行员做教练(参见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中共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总体方针,向南防御就是把江南的孤立部队撤走以免被江南优势国军全歼,向北发展就是大力发展东北和华北根据地,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基于此方针,中共主动向国府提出了撤退江南各地区小股部队到江北,并由美国运输舰将广东东江纵队北运烟台;同时大力发展东北。 蒋中正一方面以中国战区统帅的名义命令日军就地集中并固守待降,命令八路军等中共所属武装力量就地待命不得受降,同时命令国军日夜兼程向日军占领区后方进军;另一方面又接连发出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当前形势后决定,派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同时不理睬蒋中正的命令,命令所指挥的武装力量积极向日军进攻,收复失地。在延安八路军总部的命令下,中共所属各武装力量纷纷向附近据守的日军发出最后通牒,令其投降,并对拒不投降者展开攻击。与此同时,中共中央指挥河北、山东所属部队积极向关外进发,配合苏军占领东北地区。为争夺日本投降的遗留资源,国共间爆发上党战役等战斗。 国共谈判 重庆谈判 国共谈判史 西安事变 第二次国共合作 重庆谈判 马歇尔调停 一月停战令 政治协商会议 政协宪草 整军方案 东北停战协定 六月停战令 第三方面调停 制宪国民大会 和平攻势 北平和谈 1946年应中共要求,广东东江纵队乘美国运输舰前往烟台整编,后参与山东内战。 1945年8月-10月,毛泽东,周恩来等飞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谈判。有关问题的具体谈判主要在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和中国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之间进行。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决定在年底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国共两党并民盟,青年党等代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等五个决议案,一致同意在和平建国纲领下共同实现民主宪政。2月底,虽有反苏运动等因素,国共双方仍达成整军协定,统一将国共军队整编为国军。协定划定全国驻军服务区,各军队集结在此统一整编;整编以12个月为一期,分期缩编部队,直到完成全国60个师的目标。3月底,国共达成迄今最后一个正式协议东北停战协定,但该协定已对激烈进行的东北内战无实际约束力。 局部冲突 1945年下半年国共主要冲突列表 战斗名称 大 致 时 间 爆 发 原 因 实 况 上党战役 9.10-10.12 阎锡山部队与中共军队在中共辖区上党为争夺日本投降军军备发生的战役 阎锡山部队10个师被全歼,长治被中共攻占 平汉战役 10.24-11.2 国军沿平汉路北上接受日军投降,中共阻止其北进 中共军合围国军7个师,将其全歼 平绥战役 10.18-12.4 傅作义部队在绥远接受日军投降,中共为打通华北东北交通 中共军围攻归绥,包头两城一个半月,未能攻克最后撤退 津浦战役 10.15-12.14 阻止国军沿津浦路北上受降 中共军队攻占山东大片地区,山东华中两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5年9月上党战役中,中共军队围攻长治1946年5月,四平激战 1946年1月初,在马歇尔的调停下,国共双方下达了1月停战令,以迎接政治协商会议召开。2月,国共达成整军方案,决定整编中共军队为国军,但因政治摩擦最终未能进行。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的宪草修改提议案引起中共激烈反应,4月蒋中正就东北接收问题的讲话更引起中共报纸攻击。3月,随着苏联军队在东北撤退,国共重新开始在东北爆发军事冲突。1946年4月15日,中共在苏军撤走长春一个小时内突袭长春机场并占领长春,随后其紧随撤退的苏军占领哈尔滨,齐齐哈尔。随后,国共两军在四平街,长春等地激战,东北局势急剧恶化。 § 战争经过 日战争胜利后,1946~1950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为了推翻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而进行的革命战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一次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解放战争 争取和平民主﹑准备应付蒋介石集团发动全面内战(1945年9月~1946年6月) 抗日战争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坚持独裁﹑内战和卖国政策,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一切民主力量,取消解放区,独占抗战胜利果实,继续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然而,蒋介石实行独裁和发动内战的方针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同时他要发动全面内战还需一定的时间准备。因此,他不得不摆出和平的姿态,采取假和平真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一面邀请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妄图压迫中国共产党交出军队和让出解放区;一面加速部署全面内战,并以接受日伪军投降为名,调动大批军队到华东,华北,东北等地,抢占战略要点,向解放区进行武装进攻。 中国共产党考虑到国内外的和平呼声,同时也考虑到蒋介石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可能经过和平谈判,有条件地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地位,造成两党合作,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因此,中共中央决定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以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建设新中国的主张。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自延安赴重庆,就国内和平问题同国民党政府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代表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议》);1946年1月10日达成停止军事冲突协议并颁发停战令;同日;由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组成的政治协商会议开幕,经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联合斗争,会议通过了关于和平建国纲领等5项决议案。 解放南京 中国共产党在力争实现国内和平民主的同时,对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的阴谋也保持了高度警惕,领导解放区军民进行了充分的应战准备。中共中央根据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和实行军事战略转变的决策;决定撤出分布在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豫西等省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部队;同时,从山海关内各解放区抽调11万余人的部队和2万名干部进军东北,会同东北人民自卫军(由东北抗日联军改编)开辟东北解放区。各大战略区的部队进行整编,编组野战兵团;东北部队组成了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新四军和山东的八路军组成山东军区(新四军军部兼)﹑山东野战军﹑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察冀军区的主力部队,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和晋察冀野战军;中原军区﹑晋绥军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主力部队,分别组成若干个野战纵队或野战旅。至1946年6月,全军共组成27个野战纵队(含相当于纵队的师)另6个野战旅﹑14个炮兵团,全部野战军共约60余万人。另有地方军60余万人,民兵220万人,从组织上实现了由以游击战为主到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 关内解放区部队进军东北各野战军﹑地方军和广大民兵,普遍进行了军事技术和战术训练,并改进和加强了部队的政治工作和后勤工作,大大提高了全军的政治素质和作战能力。同时,各解放区大力开展减租减息和生产运动,特别是在中共中央1946年5月4日《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发布后,逐步开始土地改革,实行耕者有其田,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以增强解放区支持战争的力量。 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在重庆谈判前后,蒋介石集团在美国协助下,借口接受日伪军投降,陆续调集80万人以上的兵力,以打通津浦﹑平汉﹑同蒲﹑平绥等四条铁路线为重点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停战令发布后,国民党军在蚕食关内各解放区的同时,又大举进攻刚建立的东北解放区。各解放区军民对国民党军的进攻进行了坚决的自卫还击。晋冀鲁豫军区部队进行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共毙伤俘国民党军6万余人,并争取其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编第8军军长高树勋率部近万人在邯郸地区起义。东北民主联军进行了四平保卫战。其它解放区的部队也给进犯之敌以有力回击。这些战役战斗迟滞了国民党军的进攻,配合了和平谈判,取得了以运动战歼灭拥有现代化装备国民党军的初步经验。 人民解放军实行内线作战,粉碎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1946年7月~1947年6月) 蒋介石集团在战争准备就绪后,即公开撕毁停战协议,于1946年6月26日首先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接着将战火扩大到其它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解放战争全面展开。 1948年,朱德与陈毅部署豫东战役 战争之初,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为430万人(内正规军200万人);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全面展开后,各解放区部队陆续改称为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为120余万人,双方兵力对比为3.5:1。国民党军接收了100多万侵华日军的装备,有美国的大量财政、军事援助;人民解放军除步兵武器外,只有少量刚组建的炮兵。国民党统治区有3亿以上人口,并控制着全国所有大城市﹑主要交通线和绝大部分工业,解放区人口只有1.3亿,极少现代工业。蒋介石凭借其优势,决心使用全部正规军248个旅中的193个旅约160万人的兵力,在大量特种兵及地方保安团队的配合下,采取全面进攻﹑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在3~6个月内首先消灭关内人民解放军,尔后消灭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 中共中央根据战争双方力量对比,于1946年7月20日发出关于《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指出,蒋介石在军事上虽然占有很大优势,并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 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制定的以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在战争的头8个月(1946年7月~1947年2月),依托解放区的有利条件,实行内线作战,主动放弃一些城市和地方,创造战机,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集中兵力,分批歼敌,先后作战160余次,歼灭国民党军71万余人,其中主要的有,中原部队的突围,华东部队的苏中、宿北、鲁南、莱芜等战役、晋冀鲁豫部队的出击陇海路、定陶、同蒲路等战役、晋察冀和晋绥部队的晋北战役,大同﹑集宁战役和张家口保卫战东北部队的新开岭战役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等。国民党军由于大批成建制地被歼,机动兵力更加不足,从1947年3月起,被迫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调集94个旅约70万人的兵力进攻陕北和山东两解放区,在其它战场转为守势,企图首先解决这两个地区战事,尔后再转用主力于其它战场,各个击破人民解放军。人民解放军为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确定在陕北和山东两区继续实施防御作战,在东北﹑晋察冀﹑豫北﹑晋南等地区举行反攻。3月19日,中共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撤出延安。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等继续留在陕甘宁边区指挥全国各地解放战争,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少奇和朱德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进至晋察冀地区,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中共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叶剑英,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等组成中央后方委员会,进至晋西北,统筹后方工作。3月25日~5月4日,驻陕甘宁边区的人民解放军在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彭德怀的指挥下,以仅2万余人的兵力,在粮食,弹药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连续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次战役的胜利,歼灭国民党军1.4万余人,初步稳定了西北战局。5月,华东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于1947年1月合并改称)在山东中部孟良崮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精锐部队整编第74师,打乱了国民党军的进攻计画。与此同时,其它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举行战略性反攻,先后进行了东北夏季攻势﹑豫北攻势﹑晋南攻势及正太战役等,收复和解放了大片土地和一些城市。在一年的作战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毙俘其旅(将)级以上军官202名。 渡江部队冲上长江南岸 人民解放军主力转入外线作战和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947年7月~1948年7月) 经过一年作战,全国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军虽经不断补充,其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到373万人,其中正规军150万人,用于进攻解放区的兵力虽增至227个旅,但由于战线延长,守备兵力增多,用于作战略机动的仅40个旅﹔国民党统治区大后方只有正规军21个旅。随着军事上的失败,国民党蒋介石在政治上,经济上也陷入了困境,各民主党派,各阶层人民纷纷起来反对内战政策,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口号的人民革命运动遍及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许多乡村民变蜂起,形成了反对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万余人发展到195万人,其中野战军100万人以上﹔解放区大部分地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后方更加巩固。但由于战争的破坏,解放区人力物力财力已十分困难。中共中央根据对战局的全面分析,确定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是,抓住时机,举行全国性的战略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以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钳制和歼灭敌人,收复失地。 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是以挺进中原,开创新的中原解放区为重点,于1947年下半年逐步展开的。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率所部 4个纵队从山东阳谷以东之张秋镇至菏泽以北之临濮集间南渡黄河 ,进入鲁西南地区,经过近1个月作战,歼灭国民党军9个半旅约6万人,迫使蒋介石从山东和陕北战场抽调9个整编师共22个旅的兵力回援鲁西南,从而有力地配合了这两个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作战。8~10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进军大别山,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谢富治率2个纵队,1个军另1个旅进军豫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率6个纵队(即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 1个纵队挺进豫皖苏边区。三路大军以“品”字形阵势,展开于中原地区,把战线由黄河南北推移到长江北岸,对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南京,武汉构成严重威胁。蒋介石被迫 1947年12月,陈粟大军和陈谢大军为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反“清剿”斗争,联合发起了陇海、平汉铁路的破击战。调集33个旅的兵力围攻已经进入大别山区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以巩固大别山根据地为中心,密切配合,互相策应,在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广大地区机动作战,至1948年春,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攻,歼灭了大量敌人,建立和巩固了中原解放区。三路大军挺进中原,转到外线作战,调动和吸引国民党军南线兵力 160多个旅中约90个旅于自己的周围,对迫使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作用。 为配合三路大军经略中原,西北野战军(陕甘宁﹑晋绥两区的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于1947年 7月正式定名为西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分别在东西的两翼--陕北和山东战场,以积极行动钳制当面的国民党军。西北野战军进行了沙家店﹑延清﹑黄龙等战役,为尔后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条件,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进行了胶东保卫战,收复了大片失地,从根本上改变了山东战场的战局。此外,晋察冀野战军进行了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秋季攻势,将国民党军压缩于中长铁路和北宁铁路的几个孤立城市。人民解放军内线各战场的攻势作战与外线的大举出击相结合,构成了向国民党军发动全国规模战略进攻的总形势,使战争达到了一个历史转折点。1947年10月10日,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口号。12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毛泽东总结人民解放军长期的作战经验,提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进一步统一了全军的作战思想,提高了战略战术水平,增强了战斗力。 1948年1~6月,人民解放军继续执行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作战方针,展开新的攻势。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与中原野战军(1948年5月由执行外线作战任务的原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改称)协同进行了洛阳﹑宛西﹑宛东﹑豫东﹑襄樊等战役,特别是豫东战役,大量歼灭了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改变了中原和华东战局。山东﹑西北﹑华北﹑东北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展开以拔除国民党军在解放区内的重要据点为主的声势浩大的攻势作战,先后举行了胶济铁路西段﹑中段,津浦铁路中段战役﹔宜(川)瓦(子街)﹑西府﹑陇东战役﹔临汾﹑晋中战役﹔东北冬季攻势作战。攻克周村﹑潍县﹑兖州﹑宜川﹑临汾﹑四平等城市。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收复延安。5月,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由陕甘宁边区移至晋察冀解放区的平山县西柏坡。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黄河防线,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战争第二年,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余人,毙俘其旅(将)级以上军官174名,收复和新解放了拥有3700万人口的15.5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城市164座,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进行战略决战﹑各个歼灭国民党军重兵集团(1948,年7月~1949年1月) 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时,形势更加有利于人民解放军。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 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装备进一步改善﹔建立了较为强大的炮兵﹔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和群众性练兵,军政素质更加提高﹔长江以南各省的游击队迅速壮大,威胁着国民党军的大后方﹔老解放区经过一年的土地改革和休养生息,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国民党军的总兵力仍保持365万人左右,其中正规军198万人,在数量上虽仍稍占优势,但机动兵力已少于人民解放军。其中,与人民解放军直接接触的正规军249个旅,被隔离在东北﹑华北﹑华东﹑西北﹑中原5个战场上,互相难于应援﹔且由于连战连败,高级将领大批被俘,士气低落,战斗力愈益下降。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根据战争形势的发展,重申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在大约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从1946年7月算起)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任务。并决定战争第三年人民解放军主力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歼灭更多的国民党军。 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开始进攻孤悬在山东解放区内的国民党军战略据点济南,激战至24日攻克该城,全歼守军10.4万人(内2万人起义)(见彩图 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攻克山东省会济南 )。这一胜利,增强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国民党军重兵据守的大城市的信心。 1947年,解放区的翻身农民纷纷把自己的子弟送来参加人民解放军。 中共中央军委鉴于国民党军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部55万人(其中正规军48万人),分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地区,处境孤立﹔东北人民解放军已发展到108万人,总兵力超过国民党军将近一倍﹔东北有97%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已获得解放,人力物力充足,已具备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客观条件,因而决定首先歼灭卫立煌集团。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根据毛泽东关于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和以主力南下北宁线首先攻克锦州的多次指示,以70余万人的兵力发起辽渖战役。于10月15日攻克战略要点锦州,歼灭国民党军10万余人﹔19日解放长春,守军10万人一部起义,大部投降﹔20~28日,在黑山﹑大虎山地区全歼自沈阳西援﹑企图重占锦州的国民党军西进兵团10万人﹔11月2日,攻占沈阳,全歼守军(见彩图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人民解放军进行辽渖战役。图为人民解放军向锦州国民党军发起总攻 )。此役历时5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11月9日,驻锦西﹑葫芦岛的国民党军撤向关内,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连同其它战场在此期间的胜利,使敌人总兵力降到290万人以下,而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达300万人以上,使全国军事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占有了优势。 济南战役后,中共中央军委同意华东野战军的建议,在淮阴﹑淮安﹑海州地区进行淮海战役,求歼徐州“剿匪”总司令刘峙集团一部。1948年10月下旬,中原野战军主力解放郑州﹑开封。国民党军统帅部判断人民解放军将在徐州地区发动攻势,即命令徐州”剿总”收缩兵力。11月7日和9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扩大淮海战役规模,集中华东﹑中原两个野战军及中原﹑华东﹑华北军区地方武装各一部共60余万人的兵力,求歼刘峙集团(共80万人)主力于徐州地区。随后,于11月16日又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党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领导淮海前线一切事宜。11月6~22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徐州以东碾庄圩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第7兵团,第3“绥靖区”副司令官张克侠﹑何基沣率两个军起义。中原野战军攻克战略枢纽宿县,并将自确山地区东援的第 在1948年3月解放洛阳的战役中,担任阻援任务的人民解放军某纵队指战员在阅读报纸上刊登的我军大举反攻的消息。 12兵团阻止在宿县西南赵集地区。11月23日~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配合下全歼国民党军第12兵团于双堆集地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永城东北青龙集﹑陈官庄地区包围由徐州向西南方向突围的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并歼灭其中的第16兵团约4万人。这时,平津战役已经发起,为稳住北平﹑天津地区国民党军,延缓其决策南逃,从12月16日开始,中原﹑华东野战军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暂停对当面国民党军的围攻,转为战场休整,开展政治攻势。在20天的休整期间,争取约万余名国民党军官兵投诚。在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主力完成对平津地区国民党军的包围后,华东野战军于1949年1月6日对被围的国民党军发起总攻,经5天激战,全歼敌徐州“剿总”及第2﹑第13兵团。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使国民党蒋介石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直接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威胁之下 (见彩图1948年月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进行淮海战役。图为人民解放军某部向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部驻地碾庄圩突击 )。 在辽沈﹑淮海两大战役的震撼下,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所部约60万人或守或逃举棋不定。为了稳住北平(今北京)﹑天津地区的敌人,达到就地歼灭的目的,中共中央军委令东北野战军不要休整,提前入关,会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共100万人,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发起平津战役。在战役过程中,中共中央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华北军区司令员)组成党的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夺取平﹑津和管理平津唐地区的一切工作。1948年11月29日~12月20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对傅作义部”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的指示,华北军区2个兵团和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在平绥铁路中段发起攻势,分别包围张家口﹑新保安,切断了傅作义部主力自北平西逃的通路﹔东北野战军主力直插平津和塘沽之间,切断了傅作义部海运南逃的通路,并隔断了平﹑津﹑塘(沽)的联系。12月21日~1949年1月15日,华北军区主力和东北野战军分别歼灭新保安﹑张家口和天津等地的国民党军,使北平守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随后经过谈判,傅作义将军接受人民解放军的条件,率部25万人集结城外,接受改编。31日,人民解放军入城,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华北地区基本解放。 1948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构成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为配合主要方向作战,在辽渖﹑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前后,西北野战军进行了澄合﹑荔北和冬季战役,歼灭国民党军近6万人。华北军区第1兵团(后改称第18兵团)于1948年10月5日发起太原战役,12月上旬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为稳住平津地区的傅作义集团,部队转入围城休整。平津战役结束后,第19﹑第20兵团(即原华北第2﹑第3兵团)奉令参加会攻太原,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组成太原前线党的总前委,以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太原前线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徐向前任书记。1949年4月20日对太原城发起总攻,至24日结束战斗。此役,前后共歼灭国民党军12.4万人,结束了阎锡山在山西38年的反动统治。1948年7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近230万人。蒋介石集团不论在政治上﹑经济上或军事上,都已面临绝境。 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军残存部队(1949年2月~1950年5月)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尚有220万人,其中正规军146万人,分布在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和漫长战线上,已无力在战略上组成有效防御。人民解放军则增加到400万人,其中野战军218万人,已占绝对优势。 1949年元旦,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全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并向中外宣告﹕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解放全中国。蒋介石为挽救败局,一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不再担任总统﹔一面以国民党总裁身份 在幕后指挥部队部署江防,并积极扩充军队,经营后方,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取得喘息时间。蒋介石下野后,副总统李宗仁出而代理总统,于22日发表了要求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声明,并指定了“和谈代表团”名单。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这次会议决定了党对夺取全国胜利和胜利后建设新中国的基本政策。图为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作报告。 中共中央于3月5~13日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提出解决国民党军残存作战部队的“三种方式”,赋予人民解放军参加新区工作的战略任务。为适应战争发展,人民解放军统一进行整编,将西北﹑中原﹑华东﹑东北野战军依次改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野战军下辖2~4个兵团,兵团下辖3~4个军。全军共编成16个兵团﹑58个军及一个铁道兵团。其中华北军区的 3个兵团和铁道兵团直属军委总部。保留了原有的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和华北 5个一级军区。这次整编,使人民解放军向正规化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早日结束战争,决定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等八项条件的基础上同南京国民党政府派出的代表团进行谈判。同时要求人民解放军作好向全国进军的一切准备,以便在谈判破裂时继续用战斗的方式解决残存的国民党军,解放全中国。194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南京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开始在北平谈判,至15日,双方拟就国内和平协议最后修正案。但截至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仍拒绝在该修正案上签字,致使谈判破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遂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开始向全国进军。 4月20日午夜,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第二﹑第三野战军在东起张黄港西至湖口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击溃沿江防御的国民党军,于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灭亡。各渡江部队展开猛烈追击,在郎溪﹑广德地区歼灭国民党军5个军,并前出到浙赣线,占领苏南﹑浙东﹑闽北﹑赣东北广大地区及杭州﹑南昌。5月27日,解放全国经济中心上海。5月14日,第四野战军执行南下先遣任务的第12兵团在团风至武穴间横渡长江,17日解放武汉三镇,国民党河南省主席兼第19兵团司令张轸率部2万余人起义。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共歼灭国民党军43万余人。 人民解放军突破济南城垣 渡江战役结束后,各野战军即按中共中央军委预定部署,分别向东南﹑中南﹑西南﹑西北地区进军。 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于7月上旬由苏州地区向福建进军,至10月下旬解放了除金门﹑马祖等岛屿以外的福建全省,歼灭国民党军约10万人。在10月24~25日进攻金门岛的作战中将守敌大部歼灭。由于敌军增援,解放军船只为敌机炸沉和烧毁,后续部队不能增援,致登陆的4个团的部队孤军作战3天,最后壮烈牺牲。 第四野战军附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于6月底自武汉﹑南昌等地南进,至9月上旬解放鄂西﹑湘北﹑赣西北﹑赣西南广大地区。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程潜﹑第1兵团司令官陈明仁在长沙率部起义。9月中旬,南进部队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采取大迂回大包围方针的指示,分三路对国民党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部和华南军政长官余汉谋部实行迂回追击,分别在衡阳﹑宝庆(今邵阳)地区和阳江﹑阳春地区进行围歼,歼灭白﹑余各一部共约11万人。然后分路挺进广西,至12月中旬在粤桂边的容县﹑博白和钦州地区全歼白崇禧集团。向中南进军的部队在历时半年的追击作战中,克服重重困难,共歼灭国民党军近40万人。1950年3月5日~5月1日,第15兵团在琼崖纵队配合下解放海南岛,歼灭国民党军3.3万人。至此,中南大陆及沿海主要岛屿均获解放。 第一野战军(辖第1﹑第2﹑第18﹑第19兵团)于1949年 5月乘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部实施战略退却之机,开始向西北地区的国民党军发起追击。5月20日解放西安,7月中旬在扶风﹑眉县地区歼灭国民党军4个军。随后以第18兵团监视秦岭地区胡宗南部主力,并准备尔后入川作战﹔主力向甘肃﹑宁夏﹑青海挺进,先后解放兰州﹑西宁,基本歼灭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所部。9月下旬解放银川﹑张掖﹑酒泉,歼灭西北军政副长官马鸿逵所部及马步芳残部。9月25﹑26日,国民党军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新疆省主席鲍尔汉率部起义。10月中旬,第一野战军主力一部进军新疆,在新疆民族军配合下,于1950年3月进驻全疆。该野战军在半年多的时间中,以长距离奔袭结合城市攻坚,以军事攻势结合政治攻势,战胜艰难险阻,歼灭国民党军30余万人,解放了西北全境。 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上海战役中,严格遵守城市政策,不住民房,露宿街头。 第二野战军附第四野战军一部于1949年11月 1日开始由湘西﹑鄂西地区以大迂回动作分路向贵州﹑川南进军,至11月底先后占领贵阳﹑重庆,歼灭国民党川湘鄂边“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等部,并前出到宜宾﹑泸州。11月中旬,位于秦岭山脉担任向北防御的胡宗南部在其侧后受到威胁时,即向成都收缩。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18兵团附第 7军等部在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率领下,由陕入川。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主席卢汉﹑驻防成都外围的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及西南军政副长官邓锡侯﹑潘文华等率部起义。人民解放军各路入川部队向成都急进,至20日完成对该地区的包围。国民党军第16﹑第15﹑第20﹑第7﹑第18等兵团纷纷宣布起义,其余部队迅速被歼。30日,人民解放军进驻成都。1950年2月20日,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进驻昆明。3月中旬~4月上旬,第二野战军一部歼灭西昌地区守军。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南的作战中,共歼灭国民党军90 余万人,解放了四川﹑贵州﹑云南﹑西康(今划归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等省,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依托西南一隅待机反攻的企图。 华北大部地区解放后,国民党绥远省主席董其武接受人民解放军提出的和平解决主张,达成双方暂时划界驻守协议。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等率所属党政军人员6万余人起义,至此,华北全境解放。 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于1949年夏解放浙东后,即进行渡海解放舟山群岛的准备工作。1950年5月13日,驻守舟山的国民党军12万余人向台湾撤退。人民解放军发起追击,至19日解放舟山全岛。至此,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大规模作战行动即告结束。 § 主要战役 淮海战役 总述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编辑本段]爆发背景 在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过程中,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与华野交战。粟裕认为,这说明敌人是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打大规模的仗,也说明我军对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正在逐渐成熟。因此,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但已胜券在握的时候,就于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粟裕军事文集》第393页———394页)。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第19页) 过程及战况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对杜集团围而不歼,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济南战役后,敌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开始收缩兵力,至十月底,其四个兵团、四个绥靖区、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署是:第7兵团(黄百韬)在新安镇地区;第 13 兵团(李弥)在徐州以东地区;第2兵团(邱清泉)在黄口、砀山地区第16兵团(孙元良)由郑州撤往蒙城;第9绥靖区(李延年)在海州;第3绥靖区(冯治安)在韩庄、台儿庄地区;第4绥靖区(刘汝明)在商丘;第1绥靖区(周岩)在淮阴。这一部署的特点是,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迅速。九月二十五日,中央军委批准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十月十一日,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要求华东野战军,第一步集中兵力,歼灭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步歼灭海州、连云港地区之敌;第三步在两淮地区作呀。并要求中原野战军主力部署攻击陇海路郑徐段,牵制第16兵团不使其东调,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为了全歼第7后团,并迷惑敌军,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军的主攻目标,毛泽东根据敌军部署特点,进一步指示华东野战军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担任牵制、阻击任务,并从南北两面及西面威逼徐州。这样就能达到争取较多时间,全歼第7兵团。十月中旬,中原野战军派第2纵队向江汉、第6纵队向宛西行动,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团(张淦)向南,第12兵团(黄维)向西,以配合郑州战役。 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发起郑州战役,这时,敌主力第16兵团已东撤,残敌万余人被歼,郑州、开封很快解放。此时中原野战军主力已能够机动使用于东线。根据全国战局的发展和中原、华东战场的敌情变化,十一月一日,中央军委确定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这样,我军能够参战的部队,计有华东野战军十五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上地方部队,共有六十多万人。辽沈战役后,蒋介石害怕徐州之敌重蹈卫立煌集团全军被歼之覆辙,为确保徐州,巩固江淮,以屏障南京,于十一月四日,决定将刘峙集团主力收缩到津浦路徐蚌段两侧守备,企图以徐蚌段为轴心,各机动兵团分布在该段两侧地区,以攻势防御阻击我军南下,必要时撤到淮南,确保南京,并于六日按此计划调整部署。同时,调华中"剿总"所属之第12兵团至太和、阜阳地区,相机东援。根据中央军委首先歼灭第7兵团,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计划,华东野战军决以七个纵队分割围歼第7兵团于新安镇、阿湖地区;以八个纵队担任阻缓任务,其 中以三个纵队南北对进,牵制、阻击第13兵团东援,割裂第7、第13两兵团之联系以山东兵团指挥三个纵队歼灭第3绥靖区之敌或促其起义,尔后;渡过运河,直插徐州以东,以牵制敌第13兵团,阻击徐州之敌东援,以两个纵队(战役初期归中原野战军指挥)从西北面威胁徐州。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由睢县、柘城地区东进,求歼商丘地区之敌第4绥靖区,尔后攻占宿县,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并调第2、第6纵队至淮海战场阻击敌第12兵团。华东野战军按计划于六日夜间发起淮海战役,各部队向预定目标开进,发现敌人正在收缩,当即转入追击。敌第7兵团因等海州第44军西撤,推迟至七日西开,而第13兵团已按计划离开徐东,准备调往灵璧。十一月八日,敌第3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率三个半师起义,我山东兵团顺利地南渡运河,越过该部防区,直插徐州以东地区。刘峙发现我军多路向徐州逼近,判断我将东西夹击徐州,十分恐慌,当即改变原来撤至徐蚌两侧的计划,决定调第2、第13、第16三个兵团,星夜向徐州集中,坚守徐州。同时,蒋介石决定调杜聿明回徐州“剿总”任副总司令,并以李延年率第9绥靖区机关在蚌埠组建第6兵团,第4绥靖区改为第8兵团,与第6兵团协同动作,沿津浦路两侧向宿县推进,并担任固镇、宿县之间的守备。中央军委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于九日夜间,要求华东、中原野战军“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定下了全歼敌刘峙集团于徐州地区的决心。十一月十日,山东兵团主力歼灭了第7兵团西撤的先头师,切断了该敌的退路,十一日华东野战军将敌第7兵团合围于碾庄地区。为全歼第7兵团,我军调整了部署,华东野战军以山东兵团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纵队 及特纵炮兵大部攻歼敌第7兵团,以第7、第10、第11纵队阻击徐州东援之敌,由东南面逼近徐州,侧击东援之敌,以第1纵队为预备队;陈毅、邓小平当即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第3和两广纵队转入徐蚌段作战,其中以第4纵队、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和两广纵队由西南面、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由西北面威胁徐州,以第3纵队及第9纵队一部攻击宿县,第9纵队主力南下阻击敌第6、第8兵团北援,第1纵队为预备队。 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党中央考虑到此役是南线空前的大战役,战役的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因此十六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华东、中原及冀鲁豫地区前后方的一切事宜。十一月十二日,我军对敌第7兵团展开猛攻,二十日攻占碾庄,二十二日全歼第7兵团,击毙黄百韬。徐州东援之敌遭我顽强阻击,每日只能前进一至二公里,由确山赶来增援的敌第12兵团十一个师,遭到中原野战军阻击,也只进到浍河以南的赵集附近。 敌第7兵团被歼后,蒋介石决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团,蚌埠的第6、第8兵团及第12兵团三路会攻宿县,企图打通徐蚌间的联系,把徐州之敌撤走,因此,敌第12兵团继续向徐州方向推进。总前委决房集中中原野战军全部围歼敌第12兵团,华东野战军组成北、南两个作战集团分别阻击徐州、蚌埠之敌,并以一部作为中原战军围歼敌第12兵团的预备队。十一月二十五日,敌第12兵团十二万人被我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包围在宿县西南之双堆集地区。 敌第12兵团被围后,蒋介石见其突围不成,徐州、蚌埠增援无望,遂一面令刘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团再次北援,一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团放弃徐州,绕道永城南下,企图侧击我中原野战军。解第12兵团之围后共同南逃。毛泽东对徐州敌军柯能突围早有预见,并指示华东野战军预作准备。十一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团约三十万人,向永城方向逃窜。我华东野战军即以十一个纵队全力追击,十二月四日,将该敌全部包围在永城东北之陈官庄地区。16兵团自行突围,被我消灭。第2、第13两兵团即就地转入防御。 我军同时包围了敌两个集团,蚌埠之敌仍企图北上救援。总前委采取了"吃一个(黄维),挟一个(杜聿明),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的方针,以中原野战军六个纵队及华东野战军各一个纵队阻击由蚌埠再次北援之敌第6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为总预备队。十二日我军对敌第12兵团发起总攻,至十五日将敌全歼,生俘黄维。敌第6兵团北援被阻,当获悉第12兵团被歼后,连夜逃回蚌埠。 此时,平津战役已经胜利展开,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中央军委,对杜聿明集团暂缓攻击。着淮海前线全军进行战场休整,并对敌军开展政治攻势,做好攻击准备。十二月十七日,毛泽东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但杜聿明等拒绝投降。十二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已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在平津、平张线上。华东我军遂于一月六日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至十日将敌全歼,生俘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历时六十六天,歼灭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五十六个师五十五万人,使敌人的长江防线和统治中心京、沪地区, 直接暴露在我军面前。淮海战役结束后,淮河以南的敌人仓惶南逃。华东野战军第6、第7、第8、第13纵队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间广大地区,前出到长江北岸,为尔后的渡江战役创造了条件。 战果统计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时六十六天。国民党军先后投入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三十四个军,八十六个师,共约八十万人,出动飞机高达2957架次。解放军参战部队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连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共约六十万人。战役中共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军部,五十六个师、一个绥靖区,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约占其参战兵力的69%,其中俘虏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被俘124人,被击毙6人,投诚22人,起义8人。以上战果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亡人数。主要缴获有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汽车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 解放军阵亡25954人,伤98818人,失踪11752人,合计136524人。敌我损失比为4.06:1。武器装备损失计有坦克1辆,山炮、野炮、榴弹炮共34门,迫击炮、步兵炮共219门,掷弹筒26具,轻重机枪1884挺,长短枪14588支,各种炮弹679943发,各种枪弹2014.9万发,炸药(缺双堆集战场统计数字)97025斤。在大决战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解放军的伤亡最大,超过其他两次战役伤亡的总和,占大决战总伤亡的53.8%,各种武器的损耗和弹药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损耗占总损耗的48.6%;长短枪损耗占总损耗的69.4%,轻重机枪的损耗占总损耗的61.8%,炮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8.7%,子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2.7%,炸药的消耗占总消耗的57.4%。歼敌总数则最多,占总歼敌数的35.8%,缴获则最少,淮海战役的激烈可见非同一般。 其中华野歼敌约44万,约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80%;华野伤亡约9.1万,约占淮海战役解放军总伤亡人数的67%。 政治军事意义 淮海战役的失利,军事上使蒋介石在南线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尤其是嫡系部队中的骨干,黄维的第12兵团和邱清泉的第2兵团全军覆没,其中还包括被称为“五大主力”的第5军和第18军。(五大主力其他三支部队分别是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歼的整编第74师、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被歼的新1军和新6军)从而也就失去了蒋介石赖以支持战争的中坚力量。淮河以北完全被解放,淮南大部也为解放军所控制,江北只剩一个重要城市安庆在国军控制下,解放军已直逼长江,下一步攻击矛头直指蒋介石统治的核心地区——江浙沪地区。就全国战局而言,辽沈、淮海战役后国民党军五大战略集团中,最强大的战略集团徐州集团和东北集团已不复存在,华北集团也危在旦夕,尚存的华中、西安两集团,在解放军不断打击下,也受到很大削弱,而新组建的京沪杭汤恩伯集团,实力很弱,这三个集团已构不成主力集团。黄河以北绝大部分已是解放区,黄河以南到长江以北,基本是解放区,国民党只得凭借长江天险占据江南半壁,但随着精锐主力的丧失,也已缺乏足够的兵力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国民党政治上的危机随着军事上的失败,进一步加剧,派系间的权利争斗,趋于白热化。白崇禧利用国民党政权极为不利的形势,于1948年12月25日提出“和平解决”的主张,并随即得到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参议会的支持。在此形势下,蒋介石于1949年元旦发表新年文告,提出与中共和平谈判。然而此时,要和要战的主动权已不在国民党手中了。行政院院长孙科未经蒋介石批准,就率行政院迁往广州,宣布迁政府于广州,并表示反对与中共谈判,号召继续与中共进行战争,企图在外国势力支持下,经营华南。在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南京、上海,已是人心浮动,惶惑不安。各轮船公司奉命在南京、上海集中船只,以供国民党政府紧急征用。各级政府官员,争相逃往香港、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物也开始撤离南京迁往台湾。在此之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北平收复,国民党政府再度接收故宫博物院,三处南迁文物复集中于重庆,于1947年运回南京。淮海战役的失利,迫使国民政府加紧从南京撤走重要文物。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库房中挑选出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立新馆,公开对外展出。余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后陆续运回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万余箱,但至今还有2,176箱仍封存于南京库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管。国民党中央党部仅剩十余人,立法院80%的立法委员逃离了南京。就连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也忙于撤退人员及家属。李宗仁回忆到:徐蚌会战已近尾声时,中共全盘胜利已成定局,京沪震动,人心惶惶,国内外许多民意机关,甚至统兵作战的高级将领,都认为前途无望。 四面楚歌的蒋介石,在这样局面下,只得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经过精心策划和部署,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下野引退,将总统之职交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自己回到家乡浙江奉化溪口,在幕后遥控指挥。 对于淮海战役,国民党军统帅部在战后检讨中,不得不承认:国军遭受之失败,影响全局,最为重大,尤其是华东地区。由于国军在徐蚌决战中,主力兵团全部被歼,致使国军再无力与共军主力决战。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将军在给美国陆军部的报告中说:由于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失败所造成的耻辱,纵令时间容许,国民党政府是否能在华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动员这一地区的人力,以重建其军队,实属极端令人怀疑。国民党的完全失败,已是不可避免。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则认为:蒋介石的军事力量实际上是崩溃了。桂系一时间倍感扬眉吐气,甚至想大干一场。 淮海战役的意义就如毛泽东在战役结束后的第四天,即1949年1月14日发表的关于时局的声明中所说,现在,人民解放军无论在数量上士气上和装备上均优于国民党反动派政府的残余军事力量。至此,中国人民才开始吐了一口气。现在情况很明显,只要解放军向残余的国民党军再作若干次重大攻击,国民党反动统治即将土崩瓦解,归于消亡。 辽沈战役 1948年11月中共东北野战军进攻沈阳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解放战争的第三年,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东北战场,国民党军总兵力约五十五万人,人民解放军已达一百零三万人,东北地区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土地和百分之八十六以上的人口已获得解放,人力物力充足。蒋介石和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对东北战局深感忧虑,处于欲守无力、欲撤难舍的状态,故将主力收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地区,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相继打通北宁线的方针。中共中央从全国整个战局出发,认为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把战略决战首先放在东北战场,并制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集中了五十三个师,七十余万人,1948年9月12日发起辽沈战役。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 战前局势 东北人民解放军(1947年更名,原名东北民主联军)自1945年被派往东北后,发展、壮大了自身力量,自全面内战爆发 辽沈战役态势地图前,兵力已有30万。经历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血战四平等战役后,不断扩充,发展力量,在辽沈战役爆发前,东北人民解放军已经拥有野战部队70万人,地方部队30多万人,而国民党于此地部队仅有55万人,卫立煌正规军仅48万人,而且兵力已经收缩到沈阳、长春、锦州等孤立据点,正处于或守或撤的境地。主力决战时机已经成熟,1948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决定先摧毁东北国民党反动军队。好处是,第一,我军兵力大大优于敌人,打歼灭战比较容易成功。第二,我军若拿下东北,可以以东北工业支持其余解放区部队。第三,辽沈战役一旦胜利,东北野战军即可挥师入关,协助华北人民解放军一同对抗华北国民党部队,组织平津战役。于是,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夺取锦州 封闭东北国民党军 解放军攻克锦州东北野战军南下,向北宁路沿线发起进攻。至10月1日,先后占领了昌黎、绥中、义县及塔山等地,切断北宁线,将范汉杰兵团分割包围在锦州、葫芦岛、山海关三个地区。2日,蒋介石飞抵沈阳,抽调十一个师组成由侯镜如指挥的东进兵团,以十一个师又三个骑兵旅组成由廖耀湘指挥的西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以解锦州之围。10日,东进兵团向塔山猛攻,遭到解放军顽强阻击;西进兵团也进展缓慢。14日,东北野战军五个纵队和一个师分别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向锦州发起总攻,31小时内于次日晚占领锦州,全歼守敌十万余人,封闭了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通道,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被称为锦州攻坚战。 蒋介石于15日再飞沈阳,督促东西兵团继续进攻,企图重新打通北宁线,并命令长春守军立即突围。17日,国民党六十军在曾泽生军长率领下起义,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也于19日率部投降,长春解放。 第二阶段 辽西会战 歼灭廖耀湘兵团 东北野战军根据毛泽东关于全力抓住沈敌、暂不打锦葫的指示,除以两个纵队继续阻击锦西、葫芦岛之外,主力从锦州挥师东进,前阻后断,在运动战中歼灭廖耀湘兵团。 10月26日夜,解放军出动数倍兵力对被包围在大虎山以东地区的廖耀湘兵团实施分割围歼,至28日全歼十万余人,生俘兵团司令廖耀湘等高级将领,史称“辽西会战”。 第三阶段 攻占沈阳 解放全东北在围歼廖兵团的同时,为防止沈阳守军从海上撤走,解放军以三个纵队与五个独立师构成对沈阳的四面包围,又以三个纵队直插营口,断其海上退路。11月1日,解放军向沈阳市区发起总攻,次日攻克,歼十三万余人。2日解放营口,歼一万四千人。敌第五十二军一部从海上撤往葫芦岛。辽沈战役至此结束。锦西、葫芦岛地区国民党十二个师于9日经海上撤向关内。 辽沈战役历时五十二天,共歼灭国民党军四十七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这一胜利使人民解放军获得巩固的战略后方和强大的战略预备队,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共双方总兵力的对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参见第449页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图)。[编辑本段]战役详细进程 毛泽东专顾锦州蒋介石欲弃沈阳 1946年6月,国民党军向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战争进入第三年,即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比1,变为1.3比1。同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北。 东北地区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也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到1948年8月,东北解放区面积已占东北全境的97%,区内人口占东北总人口的86%。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已拥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14个独立师和3个骑兵师共约70余万人,加上地方部队,东北解放军总兵力达105万人。 东北国军由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上将指挥,辖有4个兵团,共计14个军44个师55万人,但已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联的地区内,长春、沈阳的补给已全靠空运。其中,卫立煌率周福成第8兵团、廖耀湘第9兵团,共8个军24个师30万人,驻守沈阳及外围的本溪、抚顺、铁岭、新民地区,作为防御中枢,准备随时增援长春、锦州;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郑洞国中将率第1兵团,共2个军6个师10万人,驻守长春孤城,以牵制东野主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上将率卢浚泉第6兵团,共4个军14个师15万人,驻守义县至秦皇岛一线,重点在锦州、锦西地区,以确保与关内的联系。 1948年3月,蒋介石计划把沈阳国军主力撤至锦州,以便与华北傅作义配合,进可以夺回东北,退可以撤往关内。而卫立煌则力主固守沈阳、长春、锦州三大战略要点,保全东北,待变而起。廖耀湘等东北将领也大都支持卫的方案,而反对蒋的计划。至5月初,蒋介石又令卫立煌打通沈锦路,将主力撤到锦州。卫当然不同意,并派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和参谋长赵家骧等人代表他赴南京见蒋,申述利害。但蒋介石的意见仍然是急于打通沈锦路,将主力撤到锦州,只留第53军与第6军之207师守沈阳。其余各军及特种兵团(战车、炮兵、装甲车、骑兵等)统编为机动兵团,归廖耀湘统率,随时准备行动。卫立煌怕廖耀湘将沈阳主力拉走,坚决反对,于是这个机动兵团始终未能成立。直到9月辽沈战役打响,国军统帅部对东北战略尚无决策,蒋、卫仍然在为打不打通沈锦线将主力撤到锦州的问题而争执不休。 为实现歼灭卫立煌集团的战略目的,毛泽东早在1948年2月7日,就致电东北野战军(后第四野战军),提出“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的设想。并要求东北野战军下一步考虑南下北宁线作战,截断敌军由陆上撤向关内的通路。毛泽东的主张,显然是先打锦州。但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考虑到部队只带了从后方南下的单程汽油,后方运输线又过长,并担心华北傅作义集团由关内北上。于是,他决定先打离解放军后勤基地最近的长春,并得到毛泽东的批准。5月下旬,林彪以2个纵队试攻长春,却发现攻占长春并非像想象的那样容易,遂改用长困久围的方针。7月,林彪与东北局其他要员磋商后,最终下定南下作战的决心,并电告中共中央。毛泽东复电同意,并明确指出:“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9月7日又电示:“置长、沈两敌于不顾,专顾锦、榆、唐一头”。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林彪决定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围困长春,主力南下,兵锋指向锦州。具体部署为:以6个纵队、3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和炮兵纵队的主力,夜行晓宿,长途奔袭,包围锦州及北宁线上各点,以4个纵队及1个骑兵师位于锦州以北的新民县西北,监视沈阳之敌;以1个纵队在开原地区准备阻击长春之敌突围;以1个纵队、6个独立师和炮纵一部继续围困长春。另以少数部队向长春方向佯动,公开提出“练好兵,打长春”的口号,以迷惑敌人。此间,卫立煌不曾察觉林彪大军的行动,尚在固守“三点”,以拖待变,各部均没有新的部署迹象。 战役评价 辽沈战役我军胜利和敌军失败都是有原因的,国共双方最高统帅蒋介石和毛泽东几乎同时都看到了锦州这步关键之棋,但蒋与他的东北将领们意见不一,从而举棋不定,贻误战机在先。 蒋介石后来更犯下一个致命的战略错误,那就是不顾当时东北人民解放军力量增长的实际情况,固执地与解放军展开决战,终使几十万精锐之师在东北大地上灰飞烟灭。我军兵力包括地方部队几乎在其2倍,而东北野战军的装备在四大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算是最强的。国民党军队如果迅速撤到关内,或许还能推迟被我军全歼的命运。 相比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则是比较成功的。毛泽东认为,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关门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彪则认为攻打锦州是有困难的,应该先打长春,但是在其试攻长春后就知道攻打长春也比较困难,于是同意先打锦州。锦州破后,国民党军队就被封闭在东北,陷入了孤立境地,陆上无法逃脱。 攻打长春时,东北野战军指挥员又加强了政治攻势,使国民党军队主动起义和投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长春,避免了伤亡。 在黑山,我军第10纵队又成功阻击了敌第9兵团,在敌军败退后,又迅速出动数倍于敌兵力包围敌人,展开辽西大会战。具体作战时,我军又采用边合围,边分割、边歼灭的战术,大胆渗透穿插,将敌军10万人马全歼,国民党反动派部队“五大主力”中的新一军和新六军亦在此战中被全歼。后来东北野战军虽打乱建制向沈阳进军,但是由于我军有明确攻击目标,最终解放了沈阳,东北的国民党主力部队有47万人于辽沈战役被我军全歼或主动起义、被迫投降,我军伤亡仅有不到7万人。 辽沈战役的胜利,空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毛泽东军事思想,也为东北我军入关组织平津战役提供了良好契机。 这一战后,国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毛泽东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1月至1949年1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主力同国民党军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进行的战略性战役,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并称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 1948年11月初,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进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歼灭国民党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部47.2万人,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由于辽沈战役的胜利和其他战场的胜利,全国军事形势发生了新的转折。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余万人上升到300万人,从劣势转为优势;国民党军总兵力则由43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从优势变为劣势。11月14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指出:再有1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11月初,在华东、中原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发起了第二个战略决战性的战役,即求歼国民党军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所部的淮海战役。在西北战场上,西北野战军已将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压缩于关中地区。在华北战场上,华北军区徐向前第1兵团将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所部围困在以太原为中心的狭小地区(参见太原战役);第2兵团位于河北省阜平休整;第3兵团位于绥远(今属内蒙古)东部,准备围攻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傅作义所部的后方基地绥远省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即第2兵团)已进至河北省蓟县(今属天津)地区待机;东北野战军主力位于沈阳、营口、锦州地区休整,准备1个月后向山海关内开进,同华北军区部队协力歼灭傅作义集团。此时,孤悬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地区的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集团60多万人,面临着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联合打击的严重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傅作义和蒋介石从各自的利害出发,对华北作战有不同打算。蒋介石早在东北作战接近失败时,认为东北不保,华北孤危,同时淮海大战亦有一触即发之势,曾考虑放弃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地,要傅作义率部南撤,以确保长江防线,或加强淮海战场;但又怕南撤后,产生不利的政治影响,故徘徊不定。傅作义是长期活动于绥远地区的地方实力派,深怕南撤后,其主力为蒋介石嫡系吞并,故不愿南撤;另一条路是西逃绥远,但又怕西逃后势孤力单难以生存,难下决心。11月初,蒋介石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谈华北作战方针。经过磋商,认为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东北野战军需经3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才能入关,因此"华北不致遭受威胁",而控制平津,支撑华北,牵制人民解放军东北、华北两支部队,使其不能南下,对整个战局亦属有利。基于上述判断,蒋介石决定暂守北平、天津、张家口,并确保塘沽海口。傅作义依据上述方针,于11月中下旬调整兵力部署,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除归绥、大同两个孤立地区外,以4个兵团12个军共42个师(旅),连同非正规军共60余万人,部署于东起滦县、西至柴沟堡(今怀安)长达500公里的铁路沿线。其中,以蒋系的3个兵团8个军共25个师,防守北平及其以东廊坊、天津、塘沽、唐山一线;以傅系的1个兵团4个军共17个师(旅),防守北平及其以西怀来、宣化、张家口、柴沟堡、张北一线。这种部署,反映了蒋介石和傅作义虽然在方针上已统一于暂守平津,但仍各有打算,即战局不利时,蒋、傅两系部队分别向南和向西撤退。 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发展,中共中央军委判断位于平津地区的蒋系部队向南撤退的可能性增大,一旦蒋系部队南撤,傅系部队亦必将西逃。如果蒋介石采取撤退方针,人民解放军虽可不战而得平、津等大城市,但国民党军加强了长江防线,对于尔后渡江作战不利。为此,准备提前调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包围天津、唐山、塘沽,在包围态势下继续休整,以防止国民党军南撤。11月17日,中央军委明确提出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的作战方针。鉴于傅作义集团已成"惊弓之鸟",随时有南撤或西逃的可能。为抓住傅作义集团,将其就地歼灭,实现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的方针,加速全国解放战争进程,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审时度势,采取了以下措施:华北军区第1兵团停攻太原,华北军区第3兵团撤围归绥,以稳定傅作义集团,不使其感到孤立而早日撤逃;利用蒋介石、傅作义对东北野战军入关时间的错误判断,指示新华社、广播电台多发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祝捷庆功、练兵开会及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在沈阳活动的消息,迷惑、麻痹敌人;命令华北军区第3兵团首先包围张家口,切断傅作义集团西逃绥远的道路,吸引傅作义派兵西援。然后,华北军区第2兵团和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出击北平至张家口一线,隔断北平与张家口的联系,以便抓住傅系部队,拖住蒋系部队,为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争取时间;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12个纵队及特种兵部队80余万人立即结束休整,夜行晓宿,隐蔽入关,在华北军区主力协同下提前发起平津战役。迅速隔断北平、天津、塘沽、唐山间的联系,切断傅作义集团南逃的道路,以便尔后逐次加以围歼。 人民解放军遂行平津战役的部队有:东北野战军12个军、1个铁道纵队和特种兵共80余万人,华北军区7个纵队、1个炮兵旅共13万余人,连同驻察哈尔(今分属内蒙古、河北省)、绥远边界地区的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和东北军区所属冀热察、内蒙古、冀东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北岳、冀中、冀南军区等地方部队,总计100万余人。中共中央决定战役由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统一指挥东北,华北参战部队。1949年1月10日,又决定以林彪、罗荣桓和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组成中共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地区的作战和接管城市等一切工作事宜。 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由锦州、营口、沈阳等地出发,隐蔽向北平、天津、唐山、塘沽地区开进。25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井泉率第1、第2、第6纵队由集宁地区东进。29日,平津战役开始,遵照毛泽东提出的对平、津、张守军实行“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原则,华北军区第3兵团突然首先向张家口外围国民党军发起攻击,至12月2日,先后占领柴沟堡、万全、沙岭子等地,对张家口形成包围态势。傅作义判断,华北军区部队对张家口的进攻是一次局部行动,决心乘东北野战军尚未入关之际,集中主力首先击破华北军区部队的进攻,然后以逸待劳,迎击东北野战军的攻势。遂令其主力第35军(欠1个师)及第104军第258师分由丰台、怀来乘汽车连夜向张家口驰援;令驻昌平的第104军(欠1个师)移至怀来,驻涿县(今涿州)的第16军移至南口、昌平,以确保北平与张家口的交通联系。 中共中央军委鉴于吸引傅系主力西援的目的已经达成,于12月2日命令华北军区第2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罗瑞卿率第3、第4、第8纵队由易县、紫荆关向涿鹿、下花园急进,切断怀来、宣化间的联系;命令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率第41军、第48军等部组成的先遣兵团,由蓟县向怀来、南口急进,切断北平、怀来间的联系。该两兵团到达后,协同华北军区第3兵团抓住平张线上的守军与援军,使其既不能西逃,亦不能东撤。5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在行进途中攻克密云,歼灭国民党军第13军1个师,尔后主力继续南进;华北军区第2兵团进至涿鹿以南待机。傅作义得知密云失守后,感到北平受到威胁,急令第35军由张家口星夜东返;令第104军主力及第16军由怀来、南口向西接应;令第94军(欠1个师)及第92、第62军由杨村、崔黄口、芦台地区开往北平,加强防御。12月6日,国民党军第35军乘汽车东撤,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12旅在冀热察军区部队配合下节节阻击,将其滞留于新保安地区。接着,第2兵团主力赶到新保安以东,并于8、9两日打退了第35军及第104军主力的东西夹击,将第35军包围于新保安。9日晚,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前出到怀来、康庄、南口间。进至康庄的国民党军第16军指挥所及2个师,惧怕被歼,掉头向北平撤逃,10日被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所属第41军歼灭于康庄东南地区。国民党军第104军主力发现腹背受到威胁,又得知第16军已经东逃,即放弃接应第35军的计划,由新保安以东地区经怀来向北平撤逃。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各部队立即展开追击和堵击,于11日在怀来县城以南的横岭、白羊城一带将其全部歼灭。与此同时,华北军区第3兵团解放宣化,并于7日在沙岭子追歼由宣化向张家口撤逃的傅系第101军第271师,8日完成对张家口的包围。随后,由华北军区第3兵团指挥的北岳军区部队、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骑兵旅和内蒙古军区骑兵第11师等部攻克张北,歼灭守军一部,孤立了张家口。在此期间,东北野战军主力第1梯队6个军,由喜峰口、冷口越过长城,到达河北省蓟县、玉田、丰润地区。 此时,人民解放军虽已切断傅作义集团西逃的道路,但尚未切断其南逃的道路。同时,在淮海战场,人民解放军继歼灭黄百韬兵团(参见碾庄圩战役)之后,正在围歼黄维兵团(参见双堆集战役),又在徐州西南包围了由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的3个兵团,并歼灭了企图突围逃跑的孙元良兵团(参见陈官庄战役),胜利已成定局。毛泽东于12月11日指示平津前线领导人:目前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傅作义率部从海上逃跑。为了不使蒋介石、傅作义定下迅速放弃平津向南逃跑的决心,在两星期内的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如对新保安、张家口;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不作战役包围,如对北平、天津等地,以待整个部署完成后,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次序,从容歼灭各点之敌。毛泽东还指示,尤其不可将南口以西诸点都打掉,以免南口以东诸点之敌狂逃。同时,毛泽东又命令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在歼灭黄维兵团后,留下杜聿明集团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命令山东军区集中若干兵力,控制济南附近一段黄河,并在胶济铁路线上预作准备,防止傅作义集团沿津浦铁路经济南向青岛逃跑。随后又指示华北军区抽调部队,控制保定、石家庄、沧州一线,准备搜捕由平津溃散南逃之敌。根据上述指示,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以防止新保安、张家口之敌向东、向西突围为重点,构筑多道阻击阵地,待命攻击;东北野战军主力克服疲劳、寒冷等困难,乘机插入北平、天津和天津、塘沽之间。傅作义发现人民解放军骤然逼近平、津,已陷入欲逃不能、欲守亦难的困境,于是匆忙放弃南口、涿县、卢沟桥、通县及唐山、芦台、廊坊等地,向北平、天津、塘沽收缩兵力。将第62军(欠1个师)、第86军由丰台、芦台开往天津,将第87军由唐山开往塘沽,并将北平和天津、塘沽划为两个防区,实行分区防御。至12月15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指挥第41军、第42军、第48军占领南口、丰台、卢沟桥,从北面和西南面包围了北平;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肖劲光、政治委员肖华指挥第40军、第43军、第47军军及华北军区第7纵队占领通县、采育镇、廊坊及黄村(今大兴),从东北面和东南面包围了北平,17日又攻占南苑飞机场。至20日,东北野战军第46军、第45军、第44军占领唐山、军粮城、咸水沽、杨柳青、杨村等地,切断了天津、塘沽间的联系;东北野战军第38、第39、第49军及特种兵部队正由宝坻、汉沽、山海关向平津疾进。 至此,人民解放军已将傅作义集团全部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等地,封闭了其西逃和南逃的一切道路,使傅作义集团的“长蛇阵”被切为数段,完成了对其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使其由"惊弓之鸟"变成了"笼中之鸟",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2月21日,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3、第4、第8纵队共9个旅首先向被困于新保安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当日扫清外围据点。22日晨开始攻城,经10小时激战,全歼傅作义嫡系精锐“王牌”第35军军部和2个师以及保安部队共1.6万人,军长郭景云自杀。 中共中央军委估计到在攻击新保安之后,张家口的国民党军可能向西突围,同时考虑到华北军区第3兵团在兵力上与张家口守军相比不占优势,遂令东北野战军第41军于攻击新保安之前,由南口西进,归华北军区第3兵团指挥,加强对张家口的包围。12月23日拂晓,张家口国民党军果然全力向北突围。华北军区第3兵团指挥所属第1、第2、第6纵队及东北野战军第41军共11个旅(师),在北岳、内蒙古军区部队配合下,冒风雪严寒,展开堵击和追击,当晚解放张家口。至24日晨,将其压缩在张家口以北不足1公里宽、10公里长的山沟内,人马拥挤,混乱不堪。解放军乘胜猛烈攻击,至24日16时,仅以900人的伤亡,将逃跑的国民党军第11兵团部、第105军等部共7个师(旅)5.4万人歼灭于张家口东北西甸子、朝天洼一带,仅第11兵团司令官孙兰峰率少数骑兵逃脱(参见张家口战役)。 在津、塘方向,中共中央军委原计划先攻塘沽,后打天津。后前线指挥员报告,塘沽东面靠海,其他三面为水渠盐池,不能对敌形成包围,也不便大部队展开。同时判断北平、天津国民党军有突围的可能,因此,建议以少数兵力监视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12月29日,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了东北野战军的作战计划,并命令第41军迅速归建;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全部由平绥铁路沿线东调,协同东北野战军严密包围北平。天津市有200万人口,东距塘沽50公里,西距北平120公里,是华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市区狭长,有海河经市区流入渤海,国民党军长期设防,工事坚固。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指挥第62军(欠1个师)、第86军等部10个师及非正规军共13万人,附山炮、野炮、榴弹炮60余门,企图凭恃"大天津堡垒化"的防御体系,进行固守。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决定集中5个军共22个师,连同特种兵总计34万人,附重炮538门、坦克30辆,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和兵器夺取天津。1949年1月2日,各攻击部队进至天津周围,至13日基本肃清了外围据点。在此期间,指挥夺取天津的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敦促陈长捷仿效长春的郑洞国率部放下武器,可保证其生命财产的安全。但陈长捷拒不接受这一解决办法。 东北野战军根据天津国民党军在部署上北部兵力强、南部工事坚固、中部兵力和工事均不很强的情况,以及天津地形南北长、东西窄的特点,决定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分割后围歼的作战方针,发起天津战役。其部署是:以第38、第39军为西集团,从和平门两侧由西向东实施主要突击;以第44、第45军为东集团,从民权门两侧由东向西实施主要突击;以第46军附第49军第145师,从前后尖山由南向北实施助攻;以第39、第45军各一部及东北野战军司令部警卫团从北面实施佯攻;以第43军第128师为预备队。另以第49军主力位于军粮城,监视塘沽守军。1月14日10时,对天津发起总攻,各部队迅速在东西南三面9个地段突破城防,15日晨东西主攻集团于金汤桥会师,将守军分割成数块。尔后采取击弱留强,先吃肉后啃骨头的战法,经过激烈战斗,至15时攻占这座坚固设防和重点守备的大城市,全歼守军13万余人,俘警备司令官陈长捷,解放天津(参见天津战役)。天津解放后,据守塘沽的国民党军第17兵团部及第87军等部5个师共5万余人,于1月17日乘船南逃。东北野战军第49军追歼其后尾3000人,解放塘沽。 新保安、张家口、天津守军相继被歼后,驻北平的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第4、第9兵团部及第13、第16、第31、第92、第94、第101军和重建的第35、第104军等部,共8个军25个师,连同特种兵和非正规军总计25万人,完全陷于绝境。天津之战后,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军委鉴于北平是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为保护文化古迹免遭战争破坏和2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决定争取通过谈判和平接管,同时命令部队准备在谈判不成时以战斗方式夺取之。 傅作义在抗日战争时期主张抗日,并和共产党有过友好往来。虽在内战中执行蒋介石的"戡乱"反共政策,但随着国民党军的不断失败,逐步对蒋介石的统治失去信心。平津战役发起后,北平迅速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于1948年12月15日派代表到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谈判。平津前线司令部参谋长刘亚楼表示,希望傅作义集团自动放下武器,人民解放军可保证其生命财产的安全。但傅作义认为尚有实力,可再坚持3个月,观望全国形势的变化,以致谈判未获结果。新保安、张家口解放后,傅作义于1949年1月7日派代表偕同民主同盟北平负责人、燕京大学教授张东荪到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第二次谈判。林彪、聂荣臻向其指出:北平、天津、塘沽、归绥各点守军应开出城外,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制度进行改编;并限天津守军于13日前先行开出城外听候改编。但由于傅作义仍持观望态度,也未能达成协议。1月13日,傅作义派与中共素有交往的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到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第三次谈判。在14日的谈判中,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向其指出:人民解放军已开始攻击天津,故此次谈判不再包括天津;其他各点守军出城后,应一律解放军化,其驻地一律解放区化。在此期间,淮海战役于1月10日以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而告结束,国民党当局败局已定。毛泽东于1月14日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及其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进行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林彪、罗荣桓于1月16日致函傅作义,敦促其当机立断,接受"八项条件",站到人民方面来,不要再拖延;中共北平地下组织通过民主人士及傅系内部开明人士亦作了有力的促进工作。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以恫吓、暗杀、封官许愿等手段极力阻挠和破坏傅作义的和谈行动;蒋介石还派次子蒋纬国携其亲笔信到北平,要傅作义坚守北平或南撤。在此关键时刻,傅作义终于选择了和平道路,解放军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指示,采取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方针,与傅作义代表进行多次谈判。1月21日与平津前线司令部达成《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22~31日,驻北平的国民党军撤出城外,进至解放军指定的地点听候改编为人民解放军。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在北平人民热烈欢呼声中开入北平城内进行接管。至此,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北平的和平解放,创造了将国民党军和平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的"北平方式",成为执行毛泽东提出的以"八项条件"解决国民党军的第一个榜样。争取了大批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和建制部队站到人民方面来,是中共中央战略指导的一大成功。 在平津战役中,中共中央华北局和东北局领导两解放区人民全力支援前线,组织了154万民工和38万辆大车,2万副担架,为人民解放军筑路、修桥、运输物资、转运伤员,并调集了3.1亿斤(1.55亿千克)粮食到前线,有力地保障了人民解放军作战的胜利。 点评:平津战役历时64天,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地区,进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予以各个歼灭,并以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实现了对北平守军的和平改编。此战,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个总司令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师(包括在战役中重建和新建的部队)及非正规军4个师,共52.1万人(其中俘敌232510人、毙伤29790人、投诚8700人、改编25万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平津战役连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思想的伟大实践,使国民党丧失了三大精锐战略集团,国民党军主力和精锐师团共约160万余人全部被歼。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被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为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础。从此,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上党战役 上党战役中长子籍支前队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9月至10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山西省长治地区(古属上党郡),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攻城打援战役。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蒋介石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一面邀请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一面以受降为名,调集大批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1945年8月中旬,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秉承蒋介石旨意,以其第19军军长史泽波率第19军、第61军一部和部分伪军共1.7万人入侵晋东南,自临汾、浮山、翼城进占被我地方武装包围的长治、长子、壶关、屯留等城和已为八路军从日伪军手中解放的襄垣、潞城以及被人民武装包围的长治、长子等县城,其军部率第68、第69师主力及暂编第38师一部驻守长治(以长治为中心的地区,古称上党郡),其余部队和地方团队守备襄垣、长子、屯留、潞城和壶关等县,企图以此为依托扩占整个晋东南。与此同时,第一战区第3、第16军经风陵渡到达运城以南,第11战区以第15军留置豫西,以第40军、新8军及第30军向郑州集中,拟沿平汉路向北推进。 为了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命令晋冀鲁豫军区坚决歼灭进入上党地区之敌,除去心腹之患。自8月26日起,中共中央军委先后指示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集中太行、太岳军区主力首先歼灭阎锡山进入长治的部队,收复上党地区,消除腹心之患。并强调指出,长治等城堡坚垒密,须有充分准备,切不可草率,进攻时宜选择一两城,各个击破。9月4日,军委又进一步指出:在进行上党战役中,阎(锡山)如从太原、临汾、平遥等地来援,于我有利,待其进至适当地域给以歼灭,你们应有此独立的机动的灵活作战准备。”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遵照军委指示,针对史泽波所部孤军深入、守备分散的特点,决心集中以所属正在进行整编的的太行、冀南、太岳军区部队及地方武装共3.1万余人,并动员5万民兵配合作战,在解放区人民群众支援下,首先轮流以主力一部由北而南地逐个夺取长治外围各城,吸引史泽波的主力从长治出援,以主力的大部配置在机动位置,力争在运动中予以歼灭由长治出援的敌人,尔后收复长治,相机歼灭可能自太原、平遥来援的敌人。同时,以冀鲁豫军区主力及太行、冀南军区部队各一部,在新乡以北、石家庄以南平汉路沿线肃清日伪军;以太岳军区部队破击同蒲路南段,迟滞胡宗南部北进,为上党战役结束后转用主力于平汉或同蒲路作战准备战场。 为了打好上党战役,晋冀鲁豫军区认真进行了战前准备,首先,将各军区在抗日战争时期组建的游击兵团编组成太行纵队、冀南纵队和太岳纵队,使之成为正规兵团,从而实行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其次,在军民中广泛的进行政治动员。号召大家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而战,并提出"打好上党战役,支援重庆谈判"的口号。部队知道毛泽东赴渝和蒋介石谈判,都为毛主席的安全担心。邓小平说:“上党战役打得越好,歼灭敌人越彻底,毛主席就越安全,在谈判桌上就越有力量。”再次,开展了战前练兵,各级地方政府还动员了5万民兵支前或参战。充分的战前准备,使部队士气高涨,求战心切,保证了前线的供给和后方的安全。 在开进途中,太行纵队于9月1日攻克襄垣,歼敌一部。9月10日,战役正式发起。太行纵队首攻屯留,太岳、冀南纵队设伏打援。11日,长治守军出动6000人增援屯留,中途稍与打援部队接触,即畏惧被歼而退缩长治。12日,我军攻克屯留。13日,太岳纵队攻击长子县城时,以太行、冀南纵队打援。但长治守军不敢出援,打援意图无法实现。刘伯承、邓小平当即放弃打援计划,令各部迅速夺取外围各城。17日又攻占潞城,截断了长治与太原、平遥的联系。19日,我军攻克长子、壶关。至此,襄垣、长子、屯留、潞城、壶关为我攻克,共歼灭国民党军7000余人,孤立了长治守敌。9月20日,各纵队开始合围长治。刘伯承、邓小平决心由城的东、南、西三面同时攻城,虚留生路于北关,诱使史泽波部北窜而在野战中予以歼灭。24日,各部队开始攻城,但遭到史泽波部的顽强抵抗,攻城未果。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由于上党告急,阎锡山急令第7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率第23、第83军和省防军等部共2万余人,由祁县地区向长治增援,图解史泽波之围。28日,刘伯承、邓小平在判明彭毓斌的行动企图后,决定采取攻城打援的战法。以冀南纵队及地方武装佯攻长治,吸引援敌,以太行、太岳纵队北上打援,将援军歼灭于襄垣、屯留之间地区。 10月2日,打援部队与增援敌军在屯留西北之王家渠地区遭遇,打援部队立即将彭毓斌所部包围于老爷岭、磨盘脑、榆林地区。被围困的国民党军凭借优势火力拼命顽抗,战斗十分激烈,打援部队多次攻击未果。这时,我发现援敌为第7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率领的第23、第83军共6个师及由伪军改编的省防军一部。刘、邓首长为确保打援兵力的优势,遂决定抽调围困长治的冀南纵队北上参加打援,只留下地方部队继续围困长治。为避免彭毓斌作困兽之斗,部队攻击时采用“围三阙一”,“虚留生路”的战法,以左右两翼部队猛攻敌人,而在北面留一缺口,诱敌向北突围,争取在运动中歼灭之。10月5日,我左翼部队攻占敌老爷岭主峰阵地。经我军多日围困攻击而饥疲不堪的敌人,于当日夜间向北突围,太岳纵队一部立即抢占虒亭以北之土落村附近制高点,堵死敌人逃路。随后,打援部队以跟踪追击、平行追击、超越追击、穿插分割,多路楔入敌阵等战术手段,将敌援军合围,激战至6日,敌除一部逃回沁县外,其余全部被歼,彭毓斌被击毙。 被围困于长治的史泽波,见援兵无望,乃于10月8日乘夜暗从长治向西突围,企图逃向临汾。据此,刘伯承、邓小平急令太岳纵队从虒亭直出沁水之马壁,对敌实行兜击。太岳纵队在“抓住敌人就是胜利”的鼓舞下,士气旺盛,他们不顾疲劳,忍受饥饿,日夜奔驰。至12日,终于在沁河以东之将军岭、桃川地区截住了突逃的史泽波部,经数小时激战,除少数先头西逃外,其余全部被歼,史泽波被俘,上党战役胜利结束。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此战,解放军以伤亡4000人的代份,歼灭国民党军11个师及1个挺进纵队共3.5万余人,其中生浮3.1万人,缴获山炮24门,机枪2000余挺,各种枪1.6万余支。 点评:上党战役是重庆谈判期间,晋冀鲁豫军区部队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国民党军的著名战例。这一胜利打击了蒋介石的内战气焰,巩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后方,显示了解放区军民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的力量和决心,加强了中共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对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次战役也是解放战争时期打的第一个较大规模的歼灭战,为解放军今后的作战提供了借鉴,意义十分重大,经验也非常宝贵。我军在总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所以能取得战役的胜利,主要经验是:刘伯承司令员对敌情判断准确,战役决心正确,指挥果断;初战必胜的思想明确,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充分;通过兵力的机动转用,以及在次要方向充分发挥地方部队和民兵的作用;确保主要作战方向的兵力优势;利用围城打援、攻城打援、迫敌突围等手段,争取歼敌于运动中。 清风店战役 清风店战役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0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晋察冀野战军在河北省保定以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 是年9月14日,人民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秋季攻势,迫使晋察冀战场的国民党军5个师出关应援。为寻机歼灭国民党军,并配合东北民主联军秋季攻势,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遵照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示,集中第1、第2、第4纵队、炮兵旅和冀中军区独立第7旅等部,在野战军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罗瑞卿率领下,再出保北战场,围攻徐水,寻机歼灭涿县或保定来援之敌。 10月11日,徐水外围作战开始。至14日第3纵队拔除丁北河店至徐水间的国民党军据点;第2纵队攻占徐水南、北两关,围攻城垣。国民党军保定绥靖公署急忙以第94军之第5师、独立第95旅、北平行辕战车第3团及第16军之第94、第107师等部,分别自涿县、霸县向固城、容城推进,企图解徐水之围。 晋察冀野战军按预定计划,除以一部兵力继续围攻徐水,以另一部兵力钳制容城之第16军外,集中主力求歼由固城南援之第5师等部。17日双方形成对峙,胶着于徐水、固城、容城之间地区。这时,国民党军第3军军长率第7师及第16军1个团已开始由石家庄北上,企图协同北平出援之国民党军夹击晋察冀野战军主力于徐水地区;晋察冀野战军抓住有利时机,于17日令第2纵队统一指挥该纵队第5旅,第3纵队第7、第8旅,冀中军区独立第7旅,伪装主力继续围攻徐水,并抗击北面援军;令冀中军区独立第8旅和民兵尾第3军主力北上,钳制与迟滞其前进和后撤;野战军率第4纵队、第2纵队第4、第6旅及第3纵队第7旅共6个旅,于18日秘密兼程南下,以一昼两夜120公里的速度至19日晨赶至方顺桥、阳城镇附近地区,隐蔽待机。19日午后,国民党军第3军1.3万人进至清风店地区。当晚,晋察冀野战军主力就势将其包围。20日拂晓,发起攻击,至21日晚将其压缩于西南合村。22日3时40分,发起总攻,激战至11时30分将其全歼。此战,敌共出动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等共124 架次支援作战。 与此同时,第2、第3纵队各一部及独立第7旅在保定以北地区阻击南援之国民党军第94、第16军等部的多次进攻,并歼其一部,保证了清风店战役的顺利进行。 点评:清风店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7250人,其中俘敌11100人,毙伤6150人击落击伤国民党军飞机各一架,开创了晋察冀歼灭战的新纪录,对扭转华北战局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并有力地配合了东北民主联军的秋季攻势,同时为尔后我军攻取石家庄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个战役获胜的重要原因是:我军在保定以北攻城打援均未奏效而可能陷入被动的情况下,当机立断,迅速改变决心,以主力隐蔽快速南下,一昼夜行军100余公里,出敌意外地抓住并迅速歼灭了由石家庄北进、并处于运动中的敌人,使我军始终保持了战役的主动权。青化砭战役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3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兵团在陕西省延安东北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伏击战。 3月19日,国民党军占领延安后,其第1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急于寻找西北人民解放军决战。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副政治委员习仲勋决定以小部兵力与国民党军接触,诱其北上安塞,以主力隐蔽集结于甘谷驿、青化砭、蟠龙地区,以待战机。3月20日,西北野战兵团获悉国民党军整编第27师第31旅将由拐卯前出至青化砭,以保障其主力侧翼安全,遂决心乘其孤立突出之时歼灭之。23日,以第2纵队第359旅、独立第4旅,第1纵队第358旅及新编第4旅、教导旅共5个旅,埋伏于青化砭以南延榆公路两侧,布成袋形阵地;以第1纵队独立第l旅为预备队。24日,第31旅(欠第91团)进入设伏地区。解放军当即展开堵截夹击,经1个多小时激战,将其全部歼灭。 点评:此战,是西北野战部队主力撤出延安后的第一个胜仗,打击了胡宗南集团的气焰,鼓舞了陕甘宁边区军民的斗志。作战中,国民党军被歼2900余人,第31旅旅长李纪云被俘。西北野战军伤亡265人。 热河战役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1月至10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部队一部在热河省(今河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各一部)对国民党军进行的防御战役。 1月,国民党军第11战区和华北保安司令部集中8个师,分东、西、南3路向热河解放区发动进攻。7日,东路国民党军第13军和第52军第195师,由阜新沿锦承铁路(锦州至承德)西进,至10日,先后占领朝阳、叶柏寿、凌源等地,逼近平泉。晋察冀军区即以原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第2、第3旅及冀东纵队第12、第13旅于平泉地区阻击,经竟日激战,未能将国民党军阻住。13日,国民党军占领平泉,并继续西犯。10日,西路国民党军第16军第22师、第92军两个师及保安军1个师沿平承铁路(北平至承德)东进。当其进至古北口一带时,晋察冀军区刘道生、郭天民两纵队和冀晋纵队一部予以顽强阻击和反击,歼其3000余人,并将其击退。13日,南路国民党军第94军第5师、第43师两个团及保安军一部,由唐山出发北犯。冀东纵队第13旅及工人纵队在民兵配合下,以一部兵力正面阻击,主力向国民党军侧翼出击,迫使其退回唐山。2月25日,国民党军东路主力由平泉继续向承德方向进犯,第94军第5师由冀东转往东线,向平泉以南,桲罗树地区进犯,担负东路左翼掩护,企图策应东路主力向承德方向的进攻。据此,晋察冀军区集中冀晋纵队第2、第3旅,冀东纵队第12旅,热辽纵队第27旅等部,以隐蔽突然的行动,将第94军第5师压缩包围于郭林子、杨林子两个狭小村庄内,经激战,歼其1300余人。5月,国民党军调整部署,从热河抽调3个师的兵力,开赴东北,主力企图再攻承德。晋察冀军区为配合东北作战,以第1纵队及热河军区独立第l(后改为独立第16旅)、第2(后改为独立第13旅)、第3(后改为独立第14旅)旅和热中、热辽、热东各军分区部队分3路向热东之国民党军实施反击。北路收复古山、平庄等地,并控制了赤峰至叶柏寿间铁路;中路收复了三十家子,切断了凌源至平泉的交通;南路阻断了北宁铁路。8月,国民党军又将第53军两个师、第93军两个师增调热河,配合第13军向承德进犯。此时,晋察冀军区主力正围攻大同,热河仅有独立第13、第14旅,遂放弃正面阻击,集中兵力于北线作战。28日,于承德以北的头沟歼灭国民党军一部,尔后主动撤出战斗。国民党军占领承德后,即以第93军分左右两路向赤峰方向进攻,9月11日,进至宁城、叶柏寿一线。晋察冀军区乃集中独立第13、第16、第17旅及骑兵旅等部打其左路,18日强袭乃林,将暂编第18师击溃;23日攻宁城,歼灭暂编第18师1个团。尔后转移兵力,将右路暂编第22师围困于建平城内。10月5日,国民党援军与建平守军会合。晋察冀军区部队遂于10月9日向南北两个方向转移,国民党军于11日占领赤峰。至此,热河保卫战结束,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3.1万余人。 定陶战役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9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省定陶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 军举行出击陇海路战役后,国民党军于8月下旬迅速在郑州、徐州之线集中14个整编师、32个旅共30万人,企图乘我军未及休整之机,以优势兵力合击我军于定陶、曹县地区,进而控制鲁西南。其部署是:国民党军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集中第5军、整编第11、第88师共5个多旅的兵力,自分三路砀山、虞城之线,向城武(今成武)、单县、丰县、鱼台地区进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以整编第3、第41、第47师和整编第55、第68师各1个旅及暂编第4纵队3个团等共约10个旅的兵力,分三路自封丘、开封、考城、商丘之线向东明、定陶、曹县地区进攻,准备以优势兵力钳击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定陶、曹县地区,进而打通平汉路,控制鲁西南;另以第31集团军王仲廉部等13个旅的兵力在平汉线之安阳、新乡及其以东地区佯动,配合主战场进攻。8月28日,各路敌军开始行动。 中央军委于8月22日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凡无把握之仗不要打,打则必胜;凡与敌正规军作战,每战必须以优势兵力加于敌人,其比例最好是四比一,至少是三比一,歼其一部,再打另一部,再打第三部,各个击破之。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对当面敌情作了周密的分析,认为国民党军徐州、郑州两部进犯敌军共分六路,虽在兵力和装备上占有优势,但每路只有一至两个师,且徐州、郑州两绥署在指挥上属两个指挥系统,指挥不统一,且深入腹地、多路进攻,必将陷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的境地;冀鲁豫战场解放军主力虽然只有4个纵队5方余人。但只要集中兵力在运动中寻歼其主攻方向主力一部,就能瓦解国民党军的攻势。鉴于徐州绥署各部出犯之敌皆系蒋介石嫡系,其第5军及整编第11师战斗力强;由郑州绥署各部虽是主攻部队,但战斗力较弱,其中整3师(辖第3旅、第20旅)、整47师又是主攻方向中的主力,而除整编第3师属嫡系,其余如整编第47、第41师原系川军,整编第55、第68师原系西北军,各图保存实力,估计当我攻击整编第3师时增援不会积极。据此,刘伯承、邓小平遂确定首先歼灭整编第3师于定陶西南地区,而后视情况再歼整编第47师大部或一部;另以地方武装分别钳制其余各路国民党军及新乡、安阳方向之敌。我军将主力3个纵队集结于定陶西南,而以小部队采取运动防御,引诱整3师至预设战场;为使我军兵力达到四倍于整编第3师的优势,决定从豫北急调第2纵队到东明东南地区集结待机。 9月2日,整编第3师被我第6纵队2个团诱至定陶以西之秦砦、桃源地区(今桃园)。整编第47师进至定陶西南之黄水口、吕砦地区。时国民党军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又将整编第3师和整编第47师会攻定陶的计划改为整编第3师攻菏泽、整编第47师攻定陶,由此,上述两个师的间隔加大到20至25公里。同时担任牵制任务的各部解放军已有力地阻遏了东路以及西路其他各部进攻的国民党军,使整3师和整47师处于孤立突出的态势。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决定乘徐州、郑州两路敌军的钳铗尚未合拢,郑州各路敌军比较分散,整编第3师又遭我沿途阻击、十分疲惫之机,待该师进至定陶以西的大杨湖地区加以歼灭。部署是:以第2、第6纵队共5个旅为右集团,主力由北向南,一部由东向西实施攻击;以第3、第7纵队共4个旅为左集团,首先楔入整编第3师和整编第47师之间,割裂两敌联系,尔后以主力由南向北协同右集团攻歼整编第3师,以一部阻击整47师。 3日下午,国民党军整编第3师被诱至大杨湖、天爷庙、大黄集预定战场。整编第47师被阻于桃源、长乐集以南。午夜,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对整3师发起攻击,左、右集团把攻击重点首先指向大小杨湖及阎寨的整编第3师第20旅,同时以一部兵力佯攻牵制天爷庙及周集、大黄集的整编第3师师部和第3旅。在整编第3师被我包围后,刘峙于4日急令整编第47师向左集团第3纵队左侧背猛攻,令整编第41、第55、第68师分从西北、正南、东南方向由东明、曹县向整编第3师增援。但在各阻援部队坚决阻击下,未能靠拢整编第3师。当夜,第6纵队加强对敌第20旅的攻击,以第16、第18旅分别经张集、范砦和张大庄、马庄以钳形攻势,合击大杨湖,第17旅位于杨磨头待机。23时30分,战斗开始,被围的国民党军在飞机、坦克配合下顽强抵抗并急呼求援。由于国民党军火力较强、协同密切,而进攻部队未能集中兵力保持持续突击力,激战至5日挽晓,未能突破其基本阵地。此时,国民党军援军分由东明、曹县地区向整3师增援。晋冀鲁豫野战军遂调整部署,除以一部兵力阻击援军外,以第6纵队全力攻歼大杨湖国民党军,以第2纵队1个旅对大黄集、周集和小杨湖国民党军进行牵制、攻击。5日夜,左、右集团各纵队发动全线猛攻,进攻部队相继从大杨湖村西南、东北、东南突破,均遭依托房屋、地堡之国民党军火力拦阻,激战持续两昼三夜,未克。6日5时,第6纵队投入预备队,全力向守军再次发起猛攻,战至8时,全歼大杨湖国民党军第20旅第59团,重创第3旅,并进逼天爷庙整编第3师师部阵地。当日中午,整编第3师师部和第3旅残部向南突围,企图与整编第47师靠拢。我军乘敌脱离工事陷于混乱的有利时机,全线出击,迅速将该敌歼灭于秦寨附近地区。 整编第47、第41、第55、第68师等部得知整3师被歼后,即向考城、兰封撤退。晋冀鲁豫野战军抓住战机,迅速转移兵力,7日,以主力向整编第42师侧背实施猛烈卷击,激战1天,将该师两个旅歼灭于撤退途中。同时,以一部兵力对整编第41、第55、第68师展开追击,歼敌约1个团,乘胜收复东明。其余敌人仓皇撤退至考城、兰封之间转入防御。徐州方向出犯之敌被我阻遏于城武地区。至此,国民党军的进攻遂被粉碎,定陶战役胜利结束。 此战,解放军以伤亡3500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个旅17200人,其中俘敌12200人,毙伤5000人,俘敌整编第3师中将师长赵锡田。《解放日报》9月12日的社论指出:这一胜利,连同中原我军突围的胜利与苏中大捷,“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方战线,起了扭转局面的重要作用。”定陶大捷也使国民党军的上层受到很大震动,郑州绥署主任刘峙因此被撤职,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兼任该署主任。 点评:定陶战役再次证明,我军依托解放区实行内线作战,可以获得大量歼敌的良好战机。这个战役在作战指导上最成功之处是,我军既坚决又灵活地贯彻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的战法:在整体上敌军兵力占有巨大优势并向我军实行分进合击的情况下,我军正确地选择了诸路敌人中较弱的一路为突击目标,并使用地方武装和民兵于次要方向担任钳制任务,调集一切能够调集的主力于主要作战方向,从而使主要作战方向的兵力达成了四倍于敌的优势;同时,在主要作战方向上,也实行分批逐次歼敌,使集中优势兵力的原则不仅贯彻于总的战役指导,并能体现于具体战术部署上;但对溃逃之敌,则仅临之以相对优势的兵力。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刘伯承司令员在总结战役经验时说:“一,诱敌人解放区打为有利,但必须组织有力而适当的运动防御,消耗敌人弹药,损伤其人马,造成我主力决战的有利条件;二,对战斗力不强,特别是两个系统的敌人,我们可以插入其纵队中间钳击一部(对善于突击的而又积极的敌人又当别论);三,在战役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敌基干军队,打敌嫡系为有利;在战术上,以兵力重点打击敌人弱点而各个消灭之,容易收效。”弱点也存在不少“弱点亦不少,如组织上头大脚小,连队极不充实;三日、四日协同作战太差,战术上集中兵力打一点的运用仍嫌不够;因对空袭无法,尤其是在敌人火力太强的条件之下,而我弹药奇缺,故不能白天作战等等。” § 评论 部队行进在四川东部大巴山区的悬崖绝壁上。 在人民解放军进军过程中,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全面展开起,到1950年5月舟山群岛解放止,历时近四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经过艰苦奋战,共歼灭国民党军807万人(俘虏458万人,毙伤171万余人,投诚63万余人,起义和接受改编114万余人),投诚﹑俘虏和击毙旅级或少将以上高级将领1686名,解放了除西藏(1951年 5月,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协议,西藏和平解放)及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少数岛屿以外的全部国土,赢得了这场对中国命运起决定作用的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争初期的 120万人,发展到530万人。在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负伤104万人,牺牲26万人,失踪19万人。 § 战争意义 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大陆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获得解放,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影响。 § 毛泽东电文手迹 1949年5月8日,毛泽东关于第十九军切断胡宗南部退路给彭德怀、张宗逊、赵寿山等的电文手迹(中央档案馆提供)毛泽东解放战争中电文手迹 在省历史博物馆东展厅,460多幅文献和图片档案将公开展示。 5件毛泽东亲笔起草的电文,周恩来、彭德怀和习仲勋等领导人的手迹,解放陕西18个重大战役的影像,将组成建国以来陕西最全的解放档案。 展览介绍 动漫展示陕西解放轨迹 ,省档案馆已为展览筹备5个多月,4次赴京取得珍贵档案 省档案局(馆)副局(馆)长李乃斌、社会教育编研处处长王展志4次进京,争取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的档案支持。“国庆前夕的这次展览,力求汇聚建国以来陕西最为全面的解放史料。”李乃斌说。 5件毛泽东手迹亮相 国庆前夕,由我省摄制的电视作品《保卫延安》光耀荧屏。在本次展览中,一批当年保卫延安战役期间的珍贵电文手写稿,将为这场战事寻找真实的背后故事。 其他手稿还包括:1947年10月11日,坐镇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毛泽东,亲笔写给东北、中原、华北战区各首长,分析西北和全国战场局势的内部电文;1948年3月7日,西北解放军在宜川取得大捷后,毛泽东亲笔修改的新华社电稿等。 因为史料珍贵,毛泽东主席的亲笔手迹一直保存在中央档案馆,这次毛泽东主席亲手起草的5件电文,还有彭德怀、习仲勋等领导人的手迹在陕西亮相,实属来之不易。 18场战役照片挨个看 在解放陕西的进程中,陕西经历数百次大小战役。有关战役的珍贵史料,勾画出陕西解放的历史轨迹。 其中,延安保卫战,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战役,榆林战役、宜川战役、收复延安-西府战役、澄合战役、有关西安解放的陕中战役、陕南解放战役等18次战役,最为陕西人所熟知。而18个重大战役,也将是展览重点。诸多战争现场留存下来的珍贵老照片都将依次展出,再现当年战争的惨烈 § 相关资料 1.李炳南,政治协商会议与国共谈判,永业出版社 2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3.谢声溢,徐州绥靖概要,第二页,1946年印 4.戌年记忆——1946 5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6.陈启天,寄园回忆录,页207 7.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的声明,1947年1月,《陆定一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ISBN:7-01-001104-4 8.中共密令只要国民党不赶,驻京的中共人员和报社就不走,参见《国共谈判史纲》,武汉出版社,1996 9.首都卫戍司令部,淞沪重庆警备司令,分别致电函京沪渝中共代表,所有中共人员限期全部撤退,重庆:大公报,1947-3-1 南京卫戍司令部致电梅园新村中共联络处限期撤退令 10. 梁漱溟,内战的责任在谁?上海大公报第五版, 1949-1-26 11.国共谈判史纲,武汉出版社,1996 12.蒋中正,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元旦告全国军民同胞书 13.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六卷,中华书局,2000,页135 § 史诗 影视作品凡能够带给人长久的震撼或者感动,全在于细节。导演唐国强在这部戏的细节上很是下了一番工夫。“戏在于细节。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会受到史实的限制,特别是这种电视剧,还要经过军事专家、党史专家的评定,所以我们要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在《解放》中有很多这样的细节,有一个细节令较为沉重的气氛缓和不少,当时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等前线的消息,失眠症发作,于是朱德拉上人来为其治失眠症,而这个治疗失眠症的方法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项活动—————打麻将,最有趣的是,毛泽东还嘲讽他的外国医生只会打“十三不靠”。 电视剧在拍摄时候对细节的要求到了苛刻的地步。刘劲回忆起跟唐国强一起拍风雪行军时的一个场面,当时大雪已经纷飞,但唐国强仍觉得风雪不够大,就动用两台鼓风机,把雪吹到演员的身上,拍完后发现演员身上都是一层冰,变成了冰人。 除了浓墨重彩地描写领袖人物之外,普通人、普通士兵也在该剧中有较为深刻的描写,他们虽然没有丰功伟绩,但正是他们力量的相加决定了战争的结局。刘胡兰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该剧也描写了这个勇敢的女孩。被推倒在地的刘胡兰艰难地爬向铡刀,年轻的脸庞满脸血污,轻声却目光坚定地说道:“共产党万岁!”此时响亮又苍凉的歌声响起,画面闪回到这个年轻女孩赶马车、入党、教识字的情景……任何人这个时候都会被感动。正是这无数牺牲者的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全景式展现解放战争 50集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解放》作为之前的《长征》、《延安颂》两部电视剧的“续篇”,三部作品形成了一个系列。《解放》以解放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革命领袖为主要人物,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重点描写了中原突围、延安保卫战、孟良崮战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等经典战役。编剧王朝柱以40年的辛勤研究,耗时数年创作了原本,又历时两年将其改写为50集的电视剧剧本。他以工笔画式的细致描写,全景展现了解放战争期间,国共两大阵营在军事、政治、经济各战线之间的殊死较量。而该剧与《长征》一样,在气势和品质上也足现恢弘。不仅将毛主席诗词《浪淘沙•北戴河》———“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作为了电视剧的主题曲,浓重而怀旧的画面和历史感极强的拍摄手法,再加之激烈的战争场面穿插于运筹帷幄之中,使得整个电视剧充满了荡气回肠的气势。 史诗气质融合史料揭秘 电视剧《解放》从战略高度上表现中共领导人的智慧和谋略,再现各兵种的协同作战艺术,全景式解读解放战争。导演之一的董亚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部戏所涵盖的历史阶段和历史信息量在目前同类题材电视中都是最高的。《解放》中有史可查的角色就有479个,服装、道具、配音等各个环节都要从细节方面,一点一滴地去做。” 而对于大多数喜欢战争题材剧的观众来说,他们更期待的是作品捕捉到了多少史实?《解放》不会令观众失望,一些过去从来没有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内容将有所体现,具有很强的“揭秘性”,比如国民党国防部第三厅厅长郭鲁圭不断将蒋介石的作战方案送给毛泽东;当时的国民党师长韩练成在莱芜协助我军三天歼灭五万多国民党军队,并活捉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李仙洲……除了这些真实的“潜伏”事件外,还有一些历史轶闻,比如1948年国民党在南京召开了第二届国民代表大会,蒋介石鼓动胡适参选总统,轰动一时,结果却是闹剧收场。 § 相关电影 《大决战》系列电影简介 基本介绍 《大决战》,中国彩色宽银幕电影。八一电影制片厂1991年出品。史超、李平分、王军编剧,李俊总导演;杨光远、蔡继渭、韦廉、景慕逵、翟俊杰等导演,主要演员有古月、苏林、马绍信、赵恒多、卢奇、郭法曾、路希等。 影片分为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3 部,以史诗般宏伟的气魄艺术地再现了中国解放战争中两大军事集团 3次决定性的战役。创作者在双方统帅部门的战略方针、作战计划、战役指挥上完全忠实于历史史实;在细节描写上、战争场面上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进行适度的渲染、铺衬,因而使银幕形象在巨大的、真实的历史背景上显得更加丰满、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影片既描述了双方统帅及高级将领的思想、感情、性格,也表现了下级军官、士兵和群众的思想、感情、性格,而且在描述中避免了脸谱化、模式化的倾向。在此基础上,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表明决战的胜负并非单纯是军事指挥决定的,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导演简介 李俊(1922--)于1951年从影,先从事纪录片导演。1959年与冯一夫合导《回民支队》取得成功。“文革”前,李俊的代表作是《农奴》,这部描写西藏农奴命运的影片拍得气势雄伟,感情深沉,色调浓烈,激起强烈反响。“文革”中他与人合导《闪闪的红星》也广受好评。1979年,李俊执导的《归心似箭》描写抗日联军某部连长掉队后所经受金钱、死亡、爱情考验,表现他刚毅、坚定、百折不挠的精神。影片拍得质朴、自然、真切、动人,令人耳目一新。之后,他执导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别具特色。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他担任了3部6集大型史诗影片《大决战》的总导演,为保证这部巨片的总体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影史地位 九十年代初由李俊担任总导演拍摄的三部6集《大决战》堪称是真正的鸿篇巨制。从1948年到1949年初,在东北、华东、华北地区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和国民党的惨重失败为结局,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是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影片《大决战》三部6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既独立成篇,又可以联成一个整体,构成了对这一伟大史实的总体再现。《大决战》是一部气势宏伟、规模空前的作品。自有中国电影以来,中国的银幕上还未出现过这样结构复杂、人物众多、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的作品。创作者是站在一个伟大历史的转折点上来写“大决战”的。影片不仅表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军事斗争,而且展示了这两个政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较量,通过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式的描写,展示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揭示出决定战争胜负和历史变革的最深层的动因,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全景式的战争巨片。该片获第12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国内奖。 影片上映后,以它历史的真实、人物性格的鲜明和场面的宏大而获得高度评价,同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获得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二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美术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道具奖和最佳烟火奖。 大决战 辽沈战役 电影片名 大决战:辽沈战役 影片类型 剧情 / 战争 / 历史 片长 222 min 国家/地区 中国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彩色 胶片长度 23本 制作公司 八一电影制片厂 年份 1991年 演职员表】 导演 李俊 总导演 杨光远 首席导演 韦廉 蔡继渭 赵继烈 翟俊杰 景慕逵 副导演/助理导演 王晓民 编剧 李平分、史超、王军 演员 古月 -毛泽东 苏林 -周恩来 马绍信-林彪 鲁继先-罗荣桓 张卫国-刘亚楼 高惠彬-谭政 姚居德-苏静 郭法曾-刘少奇 刘怀正-朱德 路希-任弼时 赵恒多-蒋介石 吴志远-宋美龄 卢学公-卫立煌 徐正运-杜聿明 周志宇-廖耀湘 陈学刚-何应钦 剧情介绍 1948年3月,已经在东北站住了脚的解放军,在林彪的领导下,已经发展为近50万大军。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离开西北来到河北与刘少奇、朱德等会合,并讨论了当时形势,毛、朱等及时把握战略决战时机,命令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强攻锦州,切断东北蒋军退华北的路。以彻底残灭东北国民党军卫立煌集团。林彪为了有把握,提出先打长春,以围点歼灭沈阳援敌。经过毛主席多次做工作,1948年7月,林彪决定按毛泽东意见办,南下攻击锦州。此期间,蒋介石对东北蒋军的撤、守,也犹豫不绝,出于政治利害考虑,终于没有下从东北全部撤至华北的决心。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终于在毛泽东的坚持下打响了。10月14日,东野主力向锦州发起总攻,31个小时便克锦州。接着,长春宣告解放。未几,沈阳、营口亦相继解放。在东北野战军南下北宁线同时,华东野战军胜利举行了济南战役,中央军委决定发起淮海战役。 影片评价 影片从史实出发,深入挖掘了历史人物深刻的内心活动,表现出了毛泽东、林彪等人的军事才能和解放军的历史功绩,并对国民党内部不团结、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和政治腐败也进行了描述。电影相较于以往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在场面设计和人物造型上都属于经典之作,在问世时便以其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引起强烈反响,加之影片对于人物的细腻刻画,使该片在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 大决战 淮海战役 电影片名 大决战:淮海战役 影片类型 剧情 / 战争 / 历史 片长 219 min 国家/地区 中国 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彩色 胶片长度 23本 制作公司 八一电影制片厂 年份 1991年 演职员表 导演 李俊 总导演 蔡继渭 首席导演 韦廉 杨光远 景慕逵 翟俊杰 副导演/助理导演 王晓民 编剧 李平分、史超、王军 演员 古月 -毛泽东 苏林 -周恩来 卢奇-邓小平 傅学诚-刘伯承 刘锡田-陈毅 谢伟才-粟裕 鲍海鸣-张震 余忠-谭震林 郭法增-刘少奇 刘怀正-朱德 路希-任弼时 赵恒多-蒋介石 吴志远-宋美龄 鲁非-顾祝同 徐正运-杜聿明 绳中-邱清泉 金世驯-刘峙 许还山-黄伯韬 郭碧川-黄维 秦昭-蒋经国 谢刚-蒋纬国 剧情介绍 “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打响了,在辽沈战役的打击下,国民党军队已心无斗志。这天,华东野战军某部从国民党起义部队的防区悄悄进军,及时断了黄百韬兵团退路,将其围住。同时,中原野战军攻占了军事要地宿县。国民党危机时刻,蒋介石恳请已经病重的杜聿明回徐州担任总指挥。这时,解放军几路兵团逼近徐州,淮海大战一触即发。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粟裕等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中野和华野。经过十几天激战,黄百韬兵团被全歼。12月底,黄维兵团又被围困于双堆集,蒋介石的高级顾问陈布雷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蒋介石为保实力命杜聿明弃徐州南下与黄维会合。我军早有准备,将杜困在半路。12月底,黄维兵团被全歼。为稳住傅作义集团,中央军委决定两星期内不对杜聿明部作最后歼灭,同时展开政治攻势及心理战术,瓦解敌人。1949年1月初,华野和东野对傅作义兵团展开分割包围,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部被歼,杜被俘。兵团司令邱清泉被击毙。 影片评价 影片较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也详细描绘了解放军的指挥高明和英勇善战。许多战争的场景都有可看可取之处,历史地艺术地把十分复杂的战争用电影的手法进行了诠释,让人们感受到了战争影片的独特魅力。 大决战 平津战役 电影片名 大决战:平津战役 影片类型 剧情 / 战争 / 历史 片长 218 min 国家/地区 中国 对白语言 汉语普通话 色彩 彩色 胶片长度12本 制作公司 八一电影制片厂 年份 1992年 演职员表 导演 李俊 总导演 韦廉 首席导演 杨光远 景慕逵 翟俊杰 蔡继渭 编剧 李平分、史超、王军 演员 Actor 古月 -毛泽东 苏林 -周恩来 马绍信-林彪 鲁继先-罗荣桓 史崇仁-聂荣臻 张卫国-刘亚楼 姜申-杨得志 邸国强-罗瑞卿 高发-耿彪 戈文义-杨成武 李心敏-李天焕 郭法曾-刘少奇 刘怀正-朱德 路希-任弼时 赵恒多-蒋介石 李定保-傅作义 江化霖-郭景云 徐光明-陈长捷 里坡-邓宝珊 吴志远-宋美龄 剧情介绍 1948年秋,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明是为了守住平津,暗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终于打消了蒋介石将傅作义部60万军队撤出华北的决定,掌握了国民党在华北的军政大权。为拖住并歼灭傅作义部,中共中央命令东北野战军提前秘密入关与聂荣臻率领的华北野战军会合,发起平津战役。很快,傅作义的嫡系35军被围歼于新保安。这时,解放军不仅完成了对张家口的包围,并钳制住了傅作义的主力部队及蒋介石的部分嫡系军队。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已经突然进入平津地区,与聂荣臻会合,完成了对北平的包围。平津战役打响后,傅作义见抵抗没有希望,秘密地与中共联系进行和谈。为掩盖傅作义的秘密起义准备,1949年新年献词中中共列出战犯名单中仍旧有傅作义,傅作义得知自己成为战犯的真相后,起义的决心日重,但由于双方所条件距离太大,谈判没有成功。傅错误认为天津好守,可以有讨价的资本,下令陈长捷死守天津。同时,派代表继续与中共谈判。谈判未几,天津在30小时内时失守,傅作义幻想破灭,只好宣布接受和平解决北平的协议。当天,蒋介石不得不假装“引退”。为感谢傅作义对和平解放北平的贡献,毛泽东、周恩来在西柏坡热情接待了来访的傅作义。 影片评价 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义既深明大义,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同时,电影也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地再现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实,让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战争场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