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解放大桥 |
释义 | § 简介 福州万寿桥,现叫解放大桥,长580米,横跨白龙江,连接台江区和仓山区,为闽江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桥,它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如果从它的前身浮桥算起,就有八百八十多年了。 宋代闽江的江水涛涛,十分开阔,自仓前山一直到现在的"小桥头",把江面分成三段,"日暮归路偏路远,途穷唤渡过江边",南北交通被汹涌的江涛所阻,人们渴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那时的人们除了运用舟楫载渡之外,别无选择。浮桥是宋朝福州人王祖道(?-1108年)倡建的,王祖道是宋代元祜崇宁年间,曾两度担任福州太守。王祖道用120只木船,架设浮桥,船上铺厚木板,宽一丈一尺,两边设扶栏,并在南、北、中建3个亭子,供行人憩息。台江水急,每船皆用粗大藤缆分别紧固于江中所植的石柱上。绍圣六年(1094年)10月完工,亲自撰文记之。并把余钱三千九百万缗,分别城郊3县僧寺,"俾岁取息,以待缺敞修建"。王祖道在福州任职10年,建了台江浮桥,终于第一次跨越闽江,实现人们步行大江南北的千载宿愿,百姓称便,功不可没。当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福州在其 § 历史 《游记》称赞说:"这城的一边,有一条一英里宽的大河,河上有一座美丽的长桥,建筑在木筏上面,横跨河上"。诗人陆游踏上浮桥,写下《渡浮桥望南台》-诗,赞颂:"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船横系大江心"的征服闽江的壮举。 由于江阔流急,风大浪高,浮桥被冲垮。宋崇宁二年(1103年),王祖道再任福州知州时,又发起募集建石桥,绍兴十一年〔1141年〕将浮桥改为石墩桥,这种桥,用石条叠砌,左右无护栏,只用石条列立于水中,有诗说:"危桥临中流,浊浪击寒石。策杖此经过,跳墩谁停立。"所以群众叫它为"跳墩桥",江阔水深,桥长且窄,往来行人不便,又很危险。 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万寿寺的陀王王法助立志改建为石桥, 王祖道在建桥同时,还置田十一顷,以其田租收入作为建桥经费, 并由万寿寺头陀负责管理。法助四处募集资金,并派徒弟吴道可上京奏明圣上,得到成宗铁木耳可汗的嘉许,奉旨修桥,投入资金多达数百万贯。元大德七年(13O3年)动工,可惜大桥尚未竣工,89岁的法助却已辞世。其徒吴道可等继续主持建造。 大桥前后建造共花了十九年时间,于元至治二年〔1322雪年〕才告全部竣工,后人为了纪念万寿寺和尚王法助的功绩,便把这条大桥命名为 万寿桥。由元朝监察御史马祖常题写"万寿桥"三字刻于桥上。并撰写 《敕赐弘济大 行禅师创造福州南台石桥碑铭》 ,赞扬法助和尚修桥的功绩。 万寿桥全长391米,宽4.5米,桥下有36孔水道。每孔之间叠架两根1米见方,长9米,重逾40吨的大石梁,上面再用厚20厘米--30厘米的石板横铺。当时桥上有石栏杆,栏杆上雕刻着许多各种形态的石狮,桥头和桥尾还建有亭子,供人休息。但行人上桥都要登几级石阶,所以不能通车。建桥的石料多采自闽江下游的闽安镇,其中有一大梁为"金刚腿"的左腿,因尺寸不符,还遗大桥下。 古代闽江水很深,风浪很大,打桥墩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王法助很有经验,先在要打石墩的周围打好木墩,然后在木墩里面推石头,再在石头的基础上砌桥墩,这在当时是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了。当代著名桥梁专家罗英在《中国石桥》里说:"简支石桥的构造,采用石板石梁并用的尚未多见,福州万寿桥即采用这种特殊结构。"民间有个传说,说大桥下有一条千年的"白刀精",经常兴风作浪,桥墩一直很难建成,后来李铁拐化身前来收服,协助把桥墩建成,临走时他用铁拐打了一下桥墩,那个被打的就是现在那个斜歪的桥墩,老百姓叫"铁拐墩"。还有一民间传说,说有一个道士跟王法助斗法,道士斗输了不甘愿,便把宝剑扔在水里,化成了一条白刀鱼,白浪滔天,这时王法助把随身带的木鱼扔下去,打败了"白刀鱼",但"白刀鱼"垂死挣扎,冲歪了一个桥墩。这些传说都毫无根据,但也说明了当时建立桥墩的困难。 万寿桥建成后,又在原南桥的江面上建成木石混合结构9孔桥梁,称"江南桥",亦称"仓前桥",长135米。清乾隆年间,江南桥被水冲毁,旋即也改建为全石桥。民国十九年〔1930年〕为了适应交通需要,开通汽车,两桥改为公路桥,为钢筋混凝土水泥路面,在原有桥墩上用混凝土加高2米,桥栏亦为钢筋混凝土。工程由日商"大和工业合资会社"承建。原石柱栏杆都移至乌山图书馆。抗战期间大桥曾遭日寇飞机轰炸。 解放后,为了纪念解放大军英勇冲过大桥,追击南逃残敌,便把这座大桥改名为"解放大桥"。1970年解放大桥加高4米、加宽桥面2米,采取桥上加桥的形式,保持原有元代石梁桥和民国钢筋水泥桥面,并跨"中洲",把万寿桥和江南桥连成一体。1995年因水流的冲击,桥墩崩离原位,即行停用,彻底整治。1996年9月29日浚工。改建后的解放大桥用钢筋混凝土浇砌桥墩和桥面,同时用现代科学技术于桥的两侧没置四组钢管弧形空中吊桥,分承桥身的负荷。这些桔红色的弧形吊桥,象一条彩虹,横跨在美丽的闽江上,给福州增添了秀丽的风光。 江河系自然,桥粱成文化。解放大桥,集元代石桥墩、民国时期钢筋混凝土桥梁板、现代双曲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联拱桥,古今结合并用,形成桥联桥、桥上架桥的独特风格,实属罕见。而其历尽沧桑沉淀,更值得我们回味。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