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襄城区
释义

§ 区位简介

襄城区

襄城区是湖北省襄樊市市辖区,襄樊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南岸,东、北临江,东与襄阳区、北与樊城区隔江相望,西与南漳县、南与宜城市毗临。

襄城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多年来,她凭借其北图中原、西进巴蜀的战略地位,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了众多帝国将相和社会名流,为襄城人民留下了大量极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襄阳城、护城河、习家池、绿影壁、古隆中、广德寺、夫人城、米公祠等名胜古迹都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令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特别是古隆中,因为走出一代智慧之星--诸葛亮而名扬海内外。举世闻名的宏篇巨著《三国演义》的120回故事中,有32回发生在这里。[1]

§ 历史沿革

襄城区

襄城得名于古襄阳城,襄阳城始筑于汉代,历为州、郡、路、道、府治所,现为襄樊市委、市政府驻地。

1949年前为襄阳县昭明镇。1949年1 月建立襄樊市襄城爱国民主区政府;1949年10月改称襄阳县襄城区人民政府;1950年5月改称襄樊市襄城办事处;1954年6月改称襄樊市第一办事处;1956年8月改称襄樊市襄城街道办事处;1960年6月设立襄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9月成立襄城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6月改称襄阳城街道办事处。1983年12月设立襄樊市襄城区。1995年12月,将原郊区所辖的庞公乡、檀溪乡、尹集乡划归襄城区管辖。2001年12月,将原襄阳县所辖的泥咀、欧庙两镇划归襄城区管辖。

1995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5]100号):撤销襄樊市襄城区、樊东区、樊西区、郊区,设立襄樊市襄城区和樊城区。以原襄城区和原郊区的檀溪、尹集、庞公3个乡的行政区域为襄城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陵园路。

1997年,全区面积173平方千米,人口21.6万,辖6个街道、1个乡:昭明街道、王府街道、檀溪街道、庞公街道、隆中街道、余家湖街道、尹集乡。区政府驻国林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289826人,其中:王府街道68504人,昭明街道54161人,庞公街道67354人,檀溪街道46796人,余家湖街道11558人,隆中街道29582人,尹集乡11871人。

2000年,襄城区面积173.1平方千米,辖5个街道、1个乡,24个行政村、31个居委会。

2001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1]93号):将原襄阳县的欧庙镇、泥咀镇划归襄城区管辖。

2004年底,襄城区总人口491500人。辖5个街道、2个镇、1个乡,38个居委会、136个村委会。

2005年底,襄城区辖5个街道、2个镇、1个乡。共有40个居委会、127个村委会。

2006年8月4日,湖北省民政厅《关于襄樊市襄城区调整欧庙镇及庞公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的批复》(鄂民政发[2006]36号):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襄樊市襄城区将欧庙镇的枣林、贺店、周营、赵庄、李刘集、莫康、黄龙观、凃沟、曾垴、曹湾、王树岗11个村委会划归庞公街道办事处管辖。

2008年12月29日,根据襄樊市民政局《关于襄城区设立余家湖街道办事处的批复》(襄樊民字[2007]17号文件)精神,襄城区余家湖街道办事处正式成立。襄城经济开发区和余家湖街道办事处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原归属于庞公办事处的钱营、水洼2个村和欧庙镇的枣林等11个村划归余家湖办事处管理,面积70余平方千米,总人口41439人。[2]

§ 地理坐标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04′—112°14′,北纬31°58′—32°04′之间。

§ 自然特征

地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度地带,西高东低,境内主要河流为汉江。襄城区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年无霜期228—249天;降水充沛,年降水量820—1100毫米,具有雨热同季的特点。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0—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16℃、相对湿度为76%。汉水由西北至东南环绕出境。焦柳铁路纵贯南北,207国道、303、305省道贯通全境。孝襄、襄十、襄荆、许樊四条高速公路交汇于此。北距襄樊市飞机场和老河口机场分别为15公里、65公里,占水、陆、空运之便利,享“七省通衢”之美誉。

§ 行政区划

1950年建襄樊市后,襄(阳)城设为第一办事处,下辖延北、延中、东正、西大、延南5个街政府。 1984年,襄城区作为襄樊市市辖区,下辖东街、南街、中街、北街、红花园、闸口、西街、老龙堤、胜丰路、荆州街、四季青、檀溪、洪桥、宏伟、新村、青山 15个居委会。1995年10月,市区区划调整,将原郊区的庞公乡、檀溪乡、尹集乡划入襄城区。是年,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乡),24个村委会,10个居委会。2001年8月,原襄阳县欧庙镇、泥咀镇划入襄城区。是年,辖3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一个开发区。129个行政村,52个居委会,至2005 年底无变。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襄城区辖5个街道、2个镇、1个乡。共有40个居委会、127个村委会。

王府街道 办事处驻环山路,人口70100人,面积5平方千米。辖13个居委会:王府口、仲宣楼、民主路、西街、擂鼓台、冯家巷、陵园路、长虹、绿影壁、红花园、凤雏、檀溪、铁佛寺。

昭明街道 办事处驻西内环路,人口54800人,面积2.5平方千米。辖12个居委会:杨家花园、新街、昭明台、马王庙、卉木林巷、荆州街、大北门、中山巷、四季青、东门、苏家园、闸口。

庞公街道 办事处驻胜利街59号,人口82600人,面积70平方千米。辖5个居委会、9个村委会:胜利街、南丽、文昌门、王家洼、庞公祠、洪庙、涂家巷、孙家巷、河心、杨家河、十家庙、观音阁、钱营、水洼。

檀溪街道 办事处驻檀溪路363号,人口44700人,面积12.6平方千米。辖4个居委会、3个村委会:惠苑、虎头山、万山、顺安山、檀溪村、麒麟村、营盘村。

隆中街道 办事处驻隆中路3号,人口29600人,面积19.2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2个村委会:千山、贾洲村、花栎木店村。

卧龙镇 镇政府驻街西村,人口83100人,面积283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45个村委会:卧龙、新集、街西、街东、新建、东合、光明、毛梁、薛梁、谭庄、高湾、胡巷、袁巷、屠巷、黄河、魏湾、华岗、玉皇、白马、青山、回龙、梁家、徐台、当华、大堰、姚河、西乡、金桥、鄢洲、横岭、洪庙、莲花、朝阳、毕庙、官山、晏湾、杨井、云岫、岗庙、姜新、隆林、牌坊、观音、木桥、尤河、闻畈、平桥。

欧庙镇 镇政府驻街道居委会,人口114900人,面积228.8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61个村委会:欧庙、新街、河村、张东、梁东、梁西、陈河、刘口、曾垴、康湾、石湾、李湾、李垴、桃园林、大洲、肖洲、大营、散湾、枣林、赵庄、漕湾、周营、李刘集、莫康、贺店、章洲、潼口、黄桥、文垴、柳林、卢畈、王沟、邹湾、千弓、卸甲山、聂营、卞岗、熊庙、康咀、庞岗、黄龙观、王树岗、江庙、褚庙、涂沟、赵山、新街、王岗、西湾、鲁衙、何湾、刘庄、橡树、付岗、徐湾、黄冲、孟湾、九屋、杨集、梅岗、闫咀、张西、郭河。

尹集乡 乡政府驻尹集居委会,人口11700人,面积49.7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7个村委会:尹集、尹集、姚庵、白云、凤凰、青龙、肖冲、江垱。

§ 人口民族

全区户籍总人口14.3万户,4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万人,未落常住户口1.46万人,总人口中男性25.02万人,女性24.02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率为1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91人。

境内居住以汉族为主,同时有28个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锡伯族、朝鲜族、苗族、瑶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白族、水族等约3100余人,其中以回族、土家族、满族居多,占总人口数0.67%,主要聚居地王府办事处、庞公办事处、南街社区。

§ 基础建设

交通设施

境内交通设施由铁路、公路、水路和管道组成。境内有输油管道1条,长12.5公里。有汉江最大的港口余家湖港,年吞吐量1000万吨。境内公路97条,总通车里程563.4公里,其中:一级公路53.14公里,二级公路29.84公里,国道33.15公里,省道45.48公里,乡村公路149.9公里,干线好路率90.14%。城区主要干道有东街、南街、北街、西街、胜利街、环城街、环山路,长虹南路、檀溪路、庞公路、江华路、向阳路、胜丰路、延庆寺路、河心路、岘山路,宽度在30—50米不等,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均是水泥或柏油路面,人行道为彩色方砖,城区路灯亮灯率达99%以上。城区短途客运有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及少量人力三轮车。城区开通19条公共汽车线路,公交车每天发班475车次,市出租汽车公司40家,出租小汽车1700辆。

环卫设施

辖区内有环卫管理所(公司)4个(市2、区2),有环卫工作人员239人,负责城区主、次干道40条,背街小巷51条道路的清扫任务,自1991年始开始全日保洁,保洁面93万平方米。区内建有公厕15座,垃圾转运站11个,垃圾处理场一座,有垃圾清扫车16辆,洒水车一辆,在城区主干道配置垃圾容器 1054个。

供排水设施

辖区1956年开始饮用自来水。现有市自来水公司二水厂、四水厂和小型水厂各一座。两水厂在城区内铺设DK500mm、DNI1000mm、 DNI1200mm输水主管道4条,排水管网总长约为200公里,日供水能力21万立方米。除市二、四水厂外,还有湖北制药厂、航空航天部609研究所、襄阳轴承厂等10多家工业企业自办小水厂。城区排水,老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新城区采用雨污分流制两种类型,总长约100公里。1985年后新建4 条污雨合流排水管线,全长23.61公里,辖区有排水泵站8座,安装机泵19台,装机总容量1387千瓦,排水能力约2.47万立方米时。

§ 自然资源

襄城区

土地资源丰富,主要有耕地、林场、水面、山场、滩涂等。2005年末,全区土地总面积102.7万亩,其中耕地22.65万亩,占总面积的22%;旱地10.7万亩,占总面积10.4%;沙洲地4.9万亩,占总面积的4.8%;林地19.44万亩,占总面积的18.9%;水域面积4.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28%。全区土地结构多样,土质相差较大,可利用土地少,人均土地面积2.078亩。

矿产资源众多,主要有硅石、石灰石、白云石等。其中:硅石主要分布在雄鸡山、扁山、仙家山大约9华里的矿带。工业品位达99%以上,储量300万吨;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岘山,真武山、磨旗山储量约1497万吨。年开采量60万吨。白云石主要分布在铁帽山、扁山,储量较大。

物产资源齐全,农副土特产主要有茶叶、山药、麦冬油桃、大头菜等,植物资源有20个科207个种类,水产资源有鱼类50多种。水力、电力、旅游资源丰富。

水利资源,区内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水资源年平均14278万立方米,主要由降雨和水库拦截地表经流产生。区内共有水库48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4座,小(二)型42座,堰塘850口。回龙河水库总库容2995万立方米,渭水水库总库容2040万立方米,蓄水总能力8960万立方米。常年蓄水量4200万立方米。地下水总量7亿立方米,水层厚约70米,埋深4—12米,易开采,钻孔涌水量1000—5000吨/日,水质较好,为低矿化度淡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硬度为20—30德国度的软水至软硬水,PH值在6.2—8.4间,有害成份极少。

§ 人文景观

襄城区的主体古襄阳城具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文化遗产丰厚,人文景观众多。诸葛亮、庞德、习郁、习凿齿、张柬之、孟浩然、刘备、李白、杜甫等名人名士一度在此竞相风流。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此并演绎了千古绝唱──隆中对。古隆中、习家池、广德市、夫人城、昭明台、明王府等享有盛誉,古城池(襄阳城与护城河)、护城河被誉为“华夏第一城池”,坚固的城墙、宽阔的护城河,使襄阳城在数百年血与火的搏斗中赢得了“铁打的襄阳”之美称。主城区傍山倚水、山青水秀,自然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环境优美,为理想的居住和旅游观光之地。

§ 经济发展

(一)工业

襄城区工业基础差,规模小,起步晚,但经过改革开放,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1985年,辖区除四、五家中央或市属大型工业企业外,区属工业仅有31家,且系街办工业,老、小、低、残,主要局限在纺织、服装加工、雨伞、塑料、玻璃、印刷、机件加工型行业。主要产品有棉布、服装、鞋带、袜子、特种布、玻璃、硅酸铝纤维、岩棉、汽标件、铸铁管等。198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307万元,实现销售收入 1581万元,畅销产品占80%。1986年—1995年,十年间基本上是低速波浪式发展,年增长速度大多在几百万元之间,1986年、1987年两年突破了千万元,1989、1990、1991三年出现了负增长。1997—2000年,襄城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搞活乡以上骨干企业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在原有工业基础上实行兼并联合,培植了纺织服装、机械加工、建材建筑三大支柱行业。2001年—2005年,襄城工业完全完成了企业改制转型的改造任务,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继续大力培植支柱行业,培植骨干企业,培植优质产品,工业经济步入了跨跃式发展时期。五年完成技改投入2亿元,实现了50多个产能扩大、工艺升级项目,开发新产品200 多个,培育名牌产品10个。

工业园区建设 2000—2005年襄城区招商引资工作获得了长足发展。襄城区招商引资制定了一系列“亲商、安商、惠商”的优惠政策,建立招商引资责任制,多方向多形式招商,2001年签订客商投资协议131个,协议利用区外资金36500万元。其中121个项目破土动工,实际到位资金达17369万元。“筑巢引凤”、 “引凤筑巢”,在辖区建设工业园区6个。2005年底己建成工业小区有:檀溪工业小区、营盘工业小区、岘山工业小区。三个小区投资1700万元,占地 110多亩,建成厂房38662平方米,现己入驻企业12家。还有襄城经济开发区,麒麟工业小区、真武工业小区正在筹建之中,意向明确的项目或企业尚有 28个即将入驻和开工。

(二)商贸

襄城区地处水陆要冲,舟车称便,自古是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人流、物流、信息流密集,商贸、三产业发展迅速。建有各类市场31个,其中:综合商品市场15个,农贸市场14个,城区有大型商场4家,超市23家,特色专业商品街5条。2005年,全区登记注册各类商业企业5694户,其中法人企业676户,营业企业187户,累计注册资本23.33亿元。全区个体私营经济8229户,从业人员 32843人,实现产值32.79万元。

(三)农业

襄城区农业定位尚属城郊农业,以满足城市需要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为主,兼有粮、棉、油种植,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棉花、玉米、芝麻、油菜、蔬菜、麦冬、山药。从2003年开始,组织实施“一区一品”产业战略,全区基本建成了“一万亩山药、二万亩麦冬、二万亩制种、四万亩水产养殖、五万亩精细蔬菜、十万亩速生丰产林”六大优势产业基地,使城郊特色农业获得淋漓尽致的彰显。在特色产业基地效应的作用下,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先后培育和引进了襄樊杨森林业开发有限公司,襄樊汉江米业有限公司,襄樊妙康食品有限公司,以及丽波、雪美、正荣、英明等30多家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营销企业,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5家。

(四)交通运输业

境内公路网四通八达,一条国道两条省道四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公路总里程563.43公里,其中:国道33.15公里,省道45.48公里,县乡道路484.8公里。汽车客运站5个,开通汽车客运线路29条,日平均班次399.5次,营运线路总里程58857公里,可达全国三个省14个市9个地(市)县。焦柳、襄渝、汉丹三条铁路贯穿南北,境内有汉江最大的港口余家湖及两个铁路货运站。1985— 1998年有第三运输公司和四季青装卸公司两家企业,从业人员495人。1999—2005年有运输企业7家,从业人员1759人,有营运客车196辆,中巴车193辆;营运货车992台,总吨位5901吨。2005年,全社会完成公路运输客运总量49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1759万/人公里。货运量 204万吨,货物周转量21072吨/公里。

(五)财政税收

1988年元月,襄城区始建立区级财政。此前区财贸办公室内设财政科,承担全区行政事业单位经费领拨和管理 ,市对区实行“支出包干,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一定一年”的预算管理办法。1988年,市对区实行“核定收支,分级包干,收入超基数比例分成,短收分担,结余留用,超支不补,一定两年”的财政管理体制,当年核定收入基数1182万元,支出基数188.6万元,上解支出993.4万元。当年实际完成收入 1554万元,支出完成295万元,至1991年底财政滚存结余189万元。2002年,市对区试行“明确范围,分征分管,比例分成,市区共享”的财政体制。区财政充分发挥职能,加强税收征管,优化支出结构,落实惠农政策,全区财政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当年实现财政收入5900万元。2003年完成7800万元,2004 年完成8500万元,2005年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413万元,比2002年增加收入3513万元,增长59.6%。

(六)城乡建设

襄城区前身为襄阳城街道办事处,原建成面积只有2.2平方公里。1984年组建区时建成面积 4.2平方公里。1984年—1997年,襄城区按照“突出重点,配套完善,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城市建设战略,突出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配合市有关部门重点解决“行路难、乘车难、排水难、照明难、入厕难”问题,组织实施了襄阳古城修复和护城河治理,老龙堤广场、夫人城广场、北街区域综合治理,滨江大道、南湖广场、隆中景观大道等30多个市政建设工程,完成拆迁18万平方米,多方筹措资金改造泥巴路152条,硬化路面25万平方米,修建下水道 25030米,新建厕所13座,建烟尘监视了望台一座,无烟控制区扩大到2.2平方公里。1991年,配合市城建部门,对老城区北街实施拆迁改造,建成古色古香的商业文化步行街,街道两旁门面房全部恢复明清建造原貌,青砖布瓦,飞檐吊脚,石板筑路,街宽12米,长904米,再现了古襄阳城历史文化风貌。 1998年,遵循“条块结合,齐抓共管,以块为主,区域共建”的原则,动员辖区单位为“形象工程”建设出资、出力、出物,消灭泥巴路。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成立硬化改造专班,实行统一规范、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配套设施,全区投入资金420万元,改造硬化路面29条8.8万平方米。取缔马路市场14个。2000—2005年,配合有关部门新建改造西南大街、檀溪路、滨江路等14条城区主次干道,城区三条出口路、城乡结合部和背街小巷完全消灭泥巴路,“村村通”工程相继完工,累计消灭泥巴路150多条,硬化乡村道路378公里,完成通村公路路基改造380公里。同时完成了老龙堤改造工程,南渠整治工程,尹集供水工程。期间,建商住小区14处,累计完成商品房开发100多万平方米。扩建城区达20多万平方米,创建花园式单位20多个,基本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以卧龙、尹集、欧庙、余家湖为拱卫的山水园林城市新格局。[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