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许琦 |
释义 | 许琦许琦,1917年3月26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字一夫,摄影师。曾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一级摄影师,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摄影学会名誉会长。 § 生平 早期学习美术早年 许琦出生在江苏江阴,童年在上海度过。因家贫,小学毕业后,无力继续攻读初中,适逢大哥新婚,大嫂家中宽裕,幸而被带到上海,入读上海君毅中学。两年后,全家随大哥大嫂一起迁居到南京,转入南京的三民中学继续读书,此时渐对南京美术专科学校发生兴趣。1931年,许琦考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的专修科。两年后升入国画系读本科。 许琦学习美术时,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有高希舜及陈之佛,在名师指点之下,也算学有所成。 1937年抗战爆发,许琦全家逃难至武汉,又取道广州,去了香港。后迫于生计,在1938年回到了当时已沦为“孤岛”的上海。21岁的许琦为了减轻兄嫂养家负担,出外谋差。进入二哥许明所在的一家影片公司做照相的洗印学徒。 后来这家公司并入了张善琨旗下的新华影片公司,许琦不仅在公司里做洗印照片的工作,也为摄影师薛伯青做助理。 入行 彼时因费穆的民华影片公司摄影师周达明跳槽,帐下无人,于是许明介绍许琦到民华工作。费穆正筹拍《国色天香》,许琦开始了第一次独立掌机。但这部影片的摄影并不成功,甚至令费穆不愿署名。许琦十分沮丧,只有离开了民华公司。 二战结束后,许琦加入中央电影摄影场,当新闻摄影师,在南京拍了不少新闻片。如蒋介石拜谒中山陵的新闻片等。不料蒋介石在看过片子后,想召许琦任他的随从摄影。而许琦却拒绝了这个机会,原因是听说著名摄影师黄绍芬加盟了文华公司,他想在黄绍芬指导下继续从事故事影片的拍摄,于是在二哥许明介绍下,许琦成了黄绍芬的摄影助理。后两人一直合作,从文华公司,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再到海燕厂,再到“文革”后的上海电影制片厂,一直到80年代中后期先后退休。《假凤虚凰》上映时的街头海报起步 许琦进文华公司拍的第一部影片,也就是文华公司创办后出品的第一部影片,是由张爱玲编剧,桑弧导演,刘琼和陈燕燕主演的《不了情》。 《不了情》上映后反响不错。文华公司接下来开拍了第二部大戏《假凤虚凰》。这部戏是黄佐临导演的,这也是许琦和黄合作的第一部影片。黄佐临和桑弧是文华公司创作部门的负责人。《假凤虚凰》拍完后,黄自己花钱,为许琦订了一本美国好莱坞出版的电影杂志,一订就是三四年,直到1949年后无法再进口美国杂志为止。这对许琦的帮助很大,在南京美专学习中国绘画的经历,对他构图、处理光影有一些帮助,但他没有进过电影学校,对电影的知识,一半是从实际工作中学到的,另一半是靠自学。当时上海有几所电影学校,许琦设法弄到各种教材自学。另外黄佐临订的这本杂志上的专业文章也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他学到了要拍摄一个欧洲人,光就不能太侧,因为欧洲人面部起伏比较大,如果光太侧就会有很重的影子;但反过来,如果拍中国人,光就可以侧一些,因为中国人面部平坦,光不侧可能会显得没有光彩。但光侧多了,另一边就暗了,所以又得用反光板或者补光,以免变成黑白分明的阴阳脸了。 黄佐临对许琦比较信任。《假凤虚凰》过后,《夜店》、《表》、《腐蚀》、《思想问题》,还有以后的《为了和平》、《布谷鸟又叫了》、《三毛学生意》、《黄浦江的故事》都由许琦担任摄影师。 从《表》这部影片开始,许琦基本开始独立拍片了,与黄佐临导演的合作也更为默契。到了拍《思想问题》的时候,许琦的自主权更大,有些场景导演都不来了。许琦与黄佐临合作得最顺利的一部影片当数《腐蚀》。影片集中了当时文华公司最强的阵容,演员有石挥、丹尼、崔超明、程之等。 发展 1952年,文华并进了国营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不久联影并入上影。1956年,上影分成江南、海燕、天马三个厂,许琦进了海燕厂。 和许琦合作过的著名导演除了费穆、黄佐临以外,还有曹禺《艳阳天》,吴永刚《哈森与加米拉》,陈西禾、叶明《家》,刘琼《阿诗玛》;“文革”后期,跟汤晓丹合作拍摄了《难忘的战斗》;文革后跟沈浮合作拍摄了《曙光》;80年代,跟谢晋一起拍摄了《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秋瑾》三部影片,令他在晚年重新登上职业生涯的高峰。 § 风格特点 《天云山传奇》灵活 许琦认为中国的电影拍摄条件一直是很差的,从灯光、布景到其它技术环节,都是如此。这就逼着摄影师去动脑筋,想办法在这样差的条件下,把场景里面的人和物拍得更有真实感,更加符合生活的自然形态。比如,过去室内场景的光源一般就是一盏油灯,或一盏电灯泡,这个时候,摄影师就要考虑,布光是否符合剧情的要求。如果太亮,显然对于那盏油灯来说就不真实。 如拍《不了情》的时候,在陈燕燕住的那间屋子里有一场戏,剧情要求停电了,陈燕燕和刘琼两个人在房间里点起蜡烛。一会儿,电又来了,两人把蜡烛吹灭,蜡烛光变成了电灯光。这个时候,要考虑,蜡烛光与电灯光的亮度是不同的,光源方向也是不同的。怎么来表现这种区别,只有靠摄影师的经验和处理光线的技巧。这样的场景现在来看会觉得很简单,但在那个时候,那样一种条件下,你只有动脑筋,才能拍得真实、自然。 许琦认为,用光也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段。过去中国电影总是把人物分成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两种,正面人物一般光要平一些,不能有太多阴影,而反面人物要用底光,背后阴影可以重一点,这样可以表现他们性格中的阴险、丑陋。他在拍《腐蚀》的时候,用了很多这样的对比手法。但有时候也反过来用,比如,丹尼半夜在崔超明的抽屉里偷告密的名单时,就用了底光,表现她内心的惊恐。 崔琦在文华公司拍片的时候,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就是摄影师如何去跟演员合作。演员的表演是要靠摄影师用画面来传达的,但摄影师又不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去妨碍、干扰演员的表演,而是应该想着怎么把他的表演,把人物性格最准确地表现出来。这个问题过去也不是很容易解决的,比方说,你要拍演员的大特写,不像现在你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用长焦距镜头拍。那时的镜头没有这么高级,达不到这个要求,摄影机必须离演员很近,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演员的表演。所以他总是尽量离演员远一点,用最长的焦距拍;另一方面,有时摄影师还要帮助演员塑造人物,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用摄影机弥补表演本身的不足。 在拍《腐蚀》的时候,程之有一场威胁丹尼的戏,总觉得味道不够,但又不能要求演员像在舞台上那样张牙舞爪,大喊大叫地去演,许琦当时就用了广角镜头,这样演员的脸在画面中就变形了、扭曲了,显得更加凶恶丑陋,程之的表演是淡淡的奸笑,但这个奸笑一旦放在这个扭曲的构图中,就被放大了、突出了。 许琦认为,一个摄影师要善于处理摄影机和场景的关系。过去,有的景片做得很粗糙,看上去就很假,拍的时候稍不注意就穿帮了。《国色天香》之所以不成功,很大原因就在于没有拍好布景。后来拍《天云山传奇》的时候,经验多了,就不再会吃这种亏了。《天云山传奇》有一部分外景是在安徽九华山。有一个景,背景中的山形很好,但就是有些房子显得不伦不类,角度又避不开,于是许琦就用了一些像松树一样的盆景,把这些房子给遮挡住,拍出来的画面一点也看不出来。还有一个景,是一片小竹林,只有不多的几丛竹子,但拍出来要求给人一种很深、很宽的大竹林的感觉,也是用的类似的手法。 总的来说,许琦认为摄影师要学会在画面上做加减法,加法就是要会借景,把一个地方的景用到另外的地方,以弥补实景在构图上的不足;减法就是要利用现场的景物,前后景的纵深对不必要的物象做遮挡。一个摄影师在场景前不是被动的,他应该利用现成的场景为自己的画面构思服务,而不只是消极地用摄影机记录现成的场景。 风格 关于中国的电影摄影,许琦觉得一定要有民族的风格。因此,在处理画面构图、光影,乃至色彩的时候,许琦追求一种自然含蓄的效果,一般不轻易地猛推、猛拉、猛甩,回避较强的画面冲击效果。 最好不要让观众感觉摄影机的存在。这种风格在《天云山传奇》中贯彻得比较彻底。影片中有一场戏,罗群被打成右派,得了重病,冯晴岚用一个板车把他拖回去。这场戏是在吉林通化拍的雪景。拍这场戏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谢晋导演不在现场。所以这场戏要重拍很不容易。两位演员表演很自然,罗群躺在板车上,雪花飘落到他脸上化成了水珠,冯晴岚拉着板车。一不小心滑了一跤,她爬起来,转过身,用手揩去罗群脸上的水珠,罗群也取下冯的眼镜,替她擦去溅到上面的雪花。这几个动作都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完全是现场即兴的,冯晴岚的那一跤也是演员真摔的,摄影师的任务就是在现场抓拍,用摄影机记录下演员真实的表演。 看见演员摔倒,觉得很真实,赶快用摄影机捕捉到这个动作。而有的摄影师可能不会这样做,他一看演员摔倒了,就想剧本里没有这个动作啊,不行,重来一遍。如果是这样,现场的那种真实感和生动感就没有了。像这种场景,你怎么去组织,怎么去排练啊?要是这样一弄,现场就全是脚印了,雪景就毁了,那个车辙印的特写也就没法再拍了。拍这场戏的时候,现场的机位和演员调度很复杂,那时候用的机器很笨重,移动不方便,不可能像现在,你可以用轻便的机器跟拍。在雪地上也不可能用轨道,所以完全要靠周密的场面调度。[1] § 个人言谈 许琦自评 1949年拍的《腐蚀》是许琦最满意的作品,再就是《阿诗玛》和《天云山传奇》也还算过得去吧。《腐蚀》令刚刚起步的许琦收获很大,《阿诗玛》是用彩色柯达胶片拍。因为缺乏拍摄彩色片的经验,许琦买了一台幻灯机,把拍出来的样片拿到洗印车间,印出21种不同的色调效果,然后回到家,放在幻灯机上进行比较、研究。最终基本掌握了彩色胶片的性能,以及它们在各种光圈下不同的色彩效果。 评他 八十年代新生代摄影师在组织画面的时候喜欢用不规则的构图,使用色彩也比较大胆醒目。比如张艺谋拍摄的《一个和八个》,令许琦很震惊,他使用景别、色彩、构图、影调这些手段跟老一代人完全不同,但是又跟影片的情节、主题很吻合。但第五代导演的部分影片太喜欢故意打破构图的平衡感,把大远景和近景、特写这种极端景别的镜头接在一起。光影方面呢,也是有意加大高调、低调的对比,而不是很强调场景的现实感和生活依据,许琦并不喜欢这种拍摄风格。 例如不规则的构图,到底是剧情所要求的,还是导演、摄影师要刻意去营造一种风格;观众看到这种画面时,是觉得很舒服还是别扭。如果是为了单纯追求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而不管剧本的要求,不管观众看电影时的感受,那不是许琦要追求的东西。 总之,许琦认为,一个摄影师在创作的时候,有两个问题必须要照顾到,一个是要考虑导演的构思、剧情、人物性格、主题、风格;另一个就是要考虑观众的欣赏,要让观众看得舒服、流畅、赏心悦目。 § 作品年表 《阿诗玛》• 1937年,毕业于南京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 • 1938年,进上海新华影片公司担任照相洗印学徒兼摄影助理。 • 1941年,进民新影片公司拍摄故事片《国色天香》,导演费穆。 • 1946年,进文华公司拍摄故事片《不了情》(与葛伟卿合拍),导演桑弧;《假凤虚凰》,导演黄佐临;《夜店》,导演黄佐临;《母与子》,导演李萍倩。 • 1947年,文华公司拍摄故事片《艳阳天》(与葛伟卿合作),导演曹禺;《好夫妻》,导演洪谟。 • 1948年,长江影业公司拍摄故事片《人尽可夫》,导演徐苏灵。 • 1949年,文华公司拍摄故事片《表》、《思想问题》,导演黄佐临。 • 1950年,文华公司拍摄故事片《腐蚀》,导演黄佐临;戏曲片《相思树》,导演韩义。 • 1951年,文华公司拍摄故事片《太阳照亮红前海沟》,导演鲁韧。 • 1952年,在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纪录片《人民新杭州》(与朱静合作)、担任纪录片《工人有力量》摄影组召集人。 • 1953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哈森与加米拉》,导演吴永刚;该片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三等奖。 • 1954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为了和平》,导演黄佐临。 • 1956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家》,导演陈西禾、叶明。 • 1957年,在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海魂》,导演徐韬。 • 1958年,在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红色的种子》,导演林扬;在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布谷鸟又叫了》、《三毛学生意》,导演黄佐临。 《百岁挂帅》• 1959年,在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黄浦江的故事》,导演黄佐临;戏曲片《百岁挂帅》,导演徐苏灵。 • 1960年,在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戏曲片《秦娘美》,导演孙瑜。 • 1961年,在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戏曲片《蔓萝花》(与张贵福合作),导演范莱、赵焕章。 • 1963年,在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阿诗玛》,导演刘琼。 • 1964年,在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丰收之后》,导演徐韬、纪录片《华东农业大丰收》。 • 1965年,在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片《下丁家人》。 • 1972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纪录片《小小歌舞》、《新歌欢舞》(与朱静合拍)。 • 1973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渡江侦察记》(与马林发合作),导演汤化达、汤晓丹。 • 1974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难忘的战斗》,总导演汤晓丹。 • 1975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盛大的节日》(联合摄影)。 • 1979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曙光》(上下),导演沈浮、天然。 • 1980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天云山传奇》,导演谢晋,该片获第一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 1981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故事片《牧马人》摄影顾问,导演谢晋。 • 1983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秋瑾》(与张永振合作),导演谢晋。 • 1985年,在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戏曲片《牡丹亭》(与乔积昌合作)。 • 1986年,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戏曲片《丫环传奇》(与蔡关根合作)。 • 1987年,担任福建电影制片厂与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故事片《屠城血证》摄影顾问,该片获广电部优秀影片奖。 • 1988年,担任上海民盟影视部、上钢三厂影视部合拍电视连续剧《小小花》摄影师。 • 1991年,担任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故事片《风雨故园》摄影师(与陆礼安合作),获第十二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提名。 • 1992年,获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优秀摄影奖、特别奖。[2] § 相关词条 王汉伦 宫崎骏 彭浩翔 杨丽坤 张善琨 岸惠子 昆汀·塔伦蒂诺 莫里斯·皮亚拉 罗杰·埃伯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