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走马河 |
释义 | 走马河又名清水河, § 一、正流 《宋史•河渠志》称“马骑”,《四川通志》称“双清河”。原在灌县马尔墩从岷江分水,李冰建都江堰时改由宝瓶口进水。从进水口至郫县两路口乡两河口一段为走马河,两河口以下为清水河,流入成都市郊名锦江。 走马河流至新胜乡金沙村江西滩抵县界,经过邋遢堰、龙家湾、两河口、释迦桥、花石桥、青龙场、毛家桥,到合作乡顺江村垮河坎以下出县界,流入成都市郊金牛区。灌溉农田49万余亩,其中郫县16万多亩。 § 二、分支 1.柏木河。原在走马河左岸灌县朝天堰起水,至先锋乡横山子以西入县境,到新民场乡两合水汇入徐堰河。灌溉农田近5万亩,其中,郫县农田2.5万余亩。1970年,灌县段改直,起水口下移到五陡河口对岸。新渠改从横山子上瓦窑入郫县境,至苏家堰复入旧河。1971年开先锋渠引柏条河水入柏木河,先锋电站以下的灌区,改从柏条河分支先锋渠引水灌溉。柏木河灌溉郫县农田面积缩小到2300多亩。 2.五陡河。在走马河右岸灌县五陡口起水,分甲、乙、丙、丁四支由花园镇入县境。甲支在德源场以上落入漏沙堰;乙支分散入甲支和丙支;丙支合牛星堰和拦河堰之水后名“小河子”,在合作乡詹家湾附近落入清水河;丁支在邋遢堰以上流入走马河。共有分支112条, 其中郫县段80条。共灌溉农田7万多亩,其中,郫县农田3万余亩。1970年渠系改造时被废,其灌区分别改由红塔堰、向阳渠、友爱渠、红旗渠引水灌溉。 3.红塔堰。在走马河右岸灌县陈家沱起水,至郫县花园镇境内还河。灌溉农田约4000亩,其中,郫县农田1300余亩。1970年,灌县利用其堰口新开支渠,尾水在灌县土桥落入江安河。灌田1.8万多亩,其中,各斗渠尾水灌郫县农田900多亩。 4.油子河。据《蜀水考》记述,油子河属古郫江的一段故道。在走马河左岸灌县油子口起水,至陈家堰以下入县境。流至涧槽堰分为两股,一股经油子桥,另一股经赵家碾,在秦家碾合流,于团结乡永定桥以下落入府河。有分支22条,灌溉灌县农田2200余亩、郫县农田8万余亩。1971年渠系改造时被废,其灌区分别改由丰收堰、永兴渠、红星渠和红光左支引水灌溉。 5.丰收堰。在走马河左岸灌县崇义乡杨家湾起水。原名窦家堰。1971年渠道改造后,将新胜支渠以上原油子河灌区并入,更名丰收堰。灌溉农田约3900亩,其中郫县农田200余亩。 6.老堰沟。在走马河左岸灌县崇义乡老堰口起水,渠水分散落入太平堰和乌龙堰。灌溉郫县农田3000余亩。1971年被废,渠口改为新胜渠渠口。 7.新胜渠。1971年新开横支渠,在走马河左岸灌县崇义乡老堰口起水,利用老堰沟一段旧渠后,折向东北截断油子河,横穿成灌公路,至新胜乡幸福桥落入徐堰河。渠长2.639公里,底宽3—4米。有斗渠三条,灌溉郫县农田2.1万多亩。属原油子河及老堰沟灌区。灌区平面上窄下宽,利用余水较少,春灌时下游用水比较紧张。该渠集雨面积8.5平方公里,洪水威胁不大。 8.向阳渠。1970年新开横支渠。在走马河右岸灌县崇义乡江西滩起水,至该渠所属三斗渠以下入县境。在县境内横截五陡河甲、乙、丙、丁支及双涧槽、窦家堰,至花园镇骆家滩入江安河。1980年冬,另凿七斗渠以下渠道,出水口下移700米,使七斗渠以下渠道降加大到1.5‰,过水能力提高到每秒45立方米,与该渠21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积基本相适应。渠长6.371公里,底宽4—5米。共有斗渠10条,灌溉郫县农田3.2万多亩,大部分属原五陡河灌区。 9.乌龙堰。又名“兴隆堰”。在走马河左岸新胜乡兴隆村起水,至两路口乡长生桥落入沱江河。灌溉农田1万余亩。1971年渠道改造后,灌溉面积缩小到4300多亩,尾水落入永兴渠。 10.白家碾堰。在走马河左岸邋遢堰以上1华里处起水,灌溉附近河坝田80余亩。尾水在兴隆桥下还河。1973年被废,其灌区改从乌龙堰引水灌溉。 11.邋遢堰。在走马河右岸兴隆桥以下起水,流至龙家湾还河。灌溉农田2000余亩。1957年建花园电站时,改从电站上侧引水。1970年渠系改造后,灌溉面积缩小到800多亩。 12.安德电站沟。1968年新开。在走马河左岸安德乡葛家湾起水,流过电站还河。灌溉农田100多亩。 13.永兴渠。1971年新开横支渠。在走马河左岸龙家湾以下起水。渠道东北向,横穿成灌公路,三截油子河,到新民场乡牛王堰之上落入徐堰河。渠长5.945公里,底宽4—4.8米,有斗渠10条,灌溉农田4万多亩,大部分属原油子河灌区。该渠集雨面积21平方公里,渠道排洪能力不足。 14.友爱渠。1970年新开横支渠。在走马河右岸两河口以上起水。南流截断五陡河甲、乙、丙支和双涧槽,至漏沙堰落入江安河。渠长4.6公里,底宽4—4.8米。有斗渠8条,灌溉农田1.8万多亩,大部分属原五陡河灌区。该渠集雨面积21平方公里,渠道排洪能力不足,拦截五陡河故道处易溃决。 15.沱江河。1970年上升为分干渠,详见本章第八节。 16.磨底河。在走马河左岸两路口乡两河口起水,至成都市百花潭还锦江。灌溉农田约7万亩,其中,郫县农田5万余亩。1970年渠系改造时,其灌区分别改由晨光渠、红光右支和成都市郊金牛渠引水灌溉。 17.皮家堰。在清水河左岸两路口乡两河口以下起水,尾水分别落入磨底河和马河。原灌溉农田1000余亩。1970年渠道经过改造,原磨底河和马河的上游灌区改由该渠引水,灌溉面积扩大到8100多亩。下游分两支注入晨光支渠。 18.龙凤堰。在清水河右岸清河乡清溪村起水,南穿郫花公路,尾水落入小河子。灌溉农田3000余亩。1970年渠系改时,被友爱渠取代。 19.马河。在清水河左岸清河乡马河口起水,到合作乡曹家寺分为两支,左支在杨家桥附近入磨底河;右支到金牛区天成寺汇入清水河。灌溉郫县农田2万余亩。1970年渠系改造时被废,其灌区分别改由皮家堰、晨光渠、红光右支和金牛渠引水灌溉。 20.解放电站沟。1969年新开。在清水河左岸释迦桥以上起水,共灌溉农田2700多亩,属原马河中段灌区。尾水落入晨光支渠。 21.牛星堰。在清水河右岸清河乡方家桥以上起水,尾水汇入小河子。灌溉农田6300多亩。1970年被废,堰口改为红旗渠渠口。 22.红旗渠。1970年新开横支渠。在清水河右岸清河乡原牛星堰口起水,渠道南流,横截五陡河丙支,与漏沙堰暗交于两合水,再与黄土堰明交,至温江县万春乡报恩村落入江安河。全长约6公里,郫县境内长4.104公里,底宽3—5米。共有斗渠10条,郫县段6条。灌溉农田3.3万亩,其中,郫县农田1.7万亩。集雨面积19平方公里,渠道排洪能力不足。 23.太平堰。在清水河左岸晨光乡清江村方家桥起水,尾水至花石桥附近还河。1970年渠道改造后,尾水跨晨光渠分散落入晨光五斗渠和清水河。灌溉农田1200多亩。 24.拦河堰。原在清水河右岸德源乡花石桥以上起水,尾水汇入小河子。1977年改造清水河时,与德源乡预留电站沟合并。渠道经过改造后,尾水落入红旗一斗渠。灌溉农田1200多亩。 25.唐家堰。在清水河左岸晨光乡青马村起水,沿清水河东南流,至青龙场附近落入黄土堰,灌溉农田5000余亩。1977年改造清水河时被废,其灌区分别改由晨光五斗渠和合作乡预留电站沟引水灌溉。 26.团结渠。1970年新开横支渠。在清水河右岸合作乡詹家湾起水,南穿小河子、漏沙堰、黄土堰,至温江长安桥流入江安河,全长约8公里,郫县境内长1.7公里,底宽4—5米。共有斗渠13条,灌溉农田5.4万亩。其中,一斗渠灌溉郫县农田3300多亩。 27.合作乡预留电站沟。1977年改造清水河时,为合作乡日后建设电站预留的引水渠。进水口与团结渠口相对。灌溉渠在引水渠侧分水,沿清水河下流,灌溉原唐家堰的部分灌区及黄土堰的全部灌区。灌溉农田6800多亩。尾水落入红光右支。 28.黄金堰。在清水河左岸合作乡黄金包漏濠中起水,尾水落入黄土堰。灌溉农田100余亩。1970年渠系改造时并入唐家堰。 29.黄土堰。在清水河左岸青龙场以上起水,沿清水河流至毛家桥以下还河。灌溉农田2000余亩。1977年并入合作乡预留电站沟。 30.丁家堰。在清水河右岸青龙场以上起水。沿清水河南岸流入温江县境。原灌溉农田约1000亩,毛家堰并入后增至2000余亩。1970年渠系改造时被废,其灌区改由团结一斗渠引水灌溉。 31.毛家堰。在清水河右岸青龙场以下引水,沿清水河流至姜家碾落入天王堰。灌溉农田300余亩。1965年并入丁家堰。 32.天王堰。在清水河右岸合作乡回龙村起水,经毛家桥流入温江县境。灌溉农田3400多亩,其中,郫县农田约150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