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角龙类
释义

§ 简介

角龙类大多生活在白垩纪,是最后出现的一类鸟臀类恐龙,被称为恐龙家族的“末代骄子”。它们最大的特点是除了原始的种类外,头上都有数目不等的角。此外,还有从头骨后端向后长出的一个宽大骨质颈盾,覆盖了颈部,有的甚至达到肩部。角和颈盾无疑具有防御和保护自身的作用。

角龙类以植物的嫩枝叶和多汁的根、茎为食物。它们的头大而长,占身体长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前部窄而低,形成一个喙状的嘴。颈部较短,尾也粗短。

角龙类有短而宽的脚,前脚有五指,后脚有四趾,指(趾)末端有蹄状的构造,善奔走。

角龙类是把防御的“盾”和进攻的“矛”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动物。颈盾就是防护自身的盾,角就是反守为攻的矛。角龙对食肉恐龙的防御是积极的防御,因此,常常是成功的。所以,角龙虽然出现很晚,却能在短时期内演化出众多类型,这不能不说角龙类是进化非常成功的动物。

角龙类最早出现在晚侏罗世的亚洲大陆上,时间大约是一亿两千万年以前。角龙类中有一属生活在中国的隐龙,现在被认为是最早期的角龙类成员。除此以外,早期的角龙——鹦鹉嘴龙 朝阳龙,也曾繁盛于亚洲戈壁上。可见,亚洲是角龙的起源、发祥之地。

化石记录还显示出在距今七千五百万年以前,角龙已经从亚洲迁移到了北美洲西部。在那里,进步的角龙类获得了异常的成功,成为北美洲地区白垩纪晚期最常见的植食性恐龙类群之一。

角龙类是恐龙中最为人熟知的类群。在近年来的科普电影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角龙类中的三角龙与霸王龙搏斗的场面。另外还有一类恐龙,也是人们比较熟悉的,那就是头骨肿厚的肿头龙。这两类恐龙有共同的特点,人们叫做缘头龙类。乍看起来,角龙类与肿头龙类的差别很大,但仔细解剖一番即可看出,它们有不少相似之处。例如,它们的嘴长得很相像,特别是它们从头部到背部都有颈盾,颈盾是褶皱状的突起,也有人把它译成“颈肩翼”,或者叫“襞状部”。它是由头骨后部的顶骨及鳞骨向后延伸扩大而成的带孔骨板组成的,能对颈背部起保护作用。从颈盾完全可以证明,这两大类恐龙之间有着亲缘关系。最近几年已有不少的恐龙专家指出,颈盾的作用不只是防御,它还有另外三种功能。首先,它能为颌骨部的肌肉提供有有力的附着点,帮助颌部肌肉加强咀嚼的力量。其次,不同形状的颈盾代表不同的种,以及同一种中的不同个体。这种情况在现生的哺乳动物如鹿中也可以看到。再者,颈盾又是温度调节器,是远古时代大自然创造的冷热两用空调器。颈盾已高度脉管化,当血液从骨骼上的槽沟和管道流经颈盾时,利用它巨大的表面积便能调节冷热。角龙类与肿头类主要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有的角龙类生活在白垩纪早期,从解剖角度来看,它们与鸟脚类关系密切。

角龙类是头上带角的恐龙,一般分为两大类群,即鹦鹉嘴龙类(分类学上把它分成一个科)和新角龙类(一般为两个科)。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头上有窄的角质的钩状喙嘴,嘴的前部有高度发达的拱状骨板,有大小轻重不等、形状各异的颈盾。

鹦鹉嘴龙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鹦鹉嘴龙了,它是最早的角龙类。过去曾把它归入鸟脚类,它在某些地方也的确像鸟脚类恐龙,但根据它最本质的特征,近年来许多恐龙专家都认为它代表角龙类的祖先类型,应归于角龙类。它有短的鼻子,位置较高的鼻孔,高高的喙嘴,非常像现代鹦鹉的嘴,所以叫鹦鹉嘴龙。这种恐龙体形都比较小,身长没有超过2米的,已发现的幼年个体只有25厘米长,成年个体也不过1.5米长。它的前肢短,后肢长,前肢长度只及后肢的58%。前肢有三具手指,第一指与其他两分开,证明前肢的手能够抓握。它的后肢有四个比较细的脚趾。鹦鹉嘴龙主要靠后肢走路。它的牙齿宽而平滑,以植物为食。这种恐龙生活在白垩纪早期(距今一亿多年)。那时候,一些苏铁、部分蕨类植物已开始灭绝,代之而起的则是有花的被子植物。因而鹦鹉嘴龙吃的大多为坚硬的木质的茎和一些种子。虽然强大的颌部肌肉能帮助它咀嚼,但仍感力不从心。人们在它的胃部找到了胃石,这些胃石能帮助它在胃内研磨食物。鹦鹉嘴龙在头骨之后有短的棘刺向后伸出,形成小的颈盾。但这种颈盾并不明显,所以也有的科普书中详说它没有颈盾。目前,鹦鹉嘴龙属至少已有七个种。有一种鹦鹉嘴龙头上长有微小的鼻角,后来发展成典型的角龙类。过去鹦鹉嘴龙仅能发现于亚洲的蒙古及中国。最近法国的一位恐龙专家在泰国也找到了鹦鹉嘴龙化石,证明它的分布区域已经南移了。

新角龙类分为两个科,即原角龙科与角龙科。新角龙类的最大特点,就是头骨前部深而窄,吻部细,头骨特大,长度约为身长的1/4 ~1/3 ,但是其中有一半并不是真正的头,而是颈盾。新角龙类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头上有各种样式的角,这不是装饰品,而是锋利而凶猛的武器。当肉食性恐龙气势汹汹地冲上来时,新角龙类就像现代非洲野牛那样,利用它们的角与之进行生死搏斗。当然不同形状的角,也可以作为种间雌雄差异的标志。

原角龙科中最著名的,就是本书前面曾提到的原角龙。由于发现了它的蛋化石,人们确信恐龙是生蛋的。这曾成为20世纪20年代科学界最轰动的新闻。“原角龙”的原义是最早头上长出角的恐龙。它的躯体较小,一般不超过2米,体重不超过180公斤,看上去是一种笨重、矮胖的动物。它的头较大,头骨有46厘米长,头上还没有长出真正的角,只在鼻骨和额骨上有粗糙的突起,这是角的雏形。它的头上有很大的颈盾,乍看起来好像戴了一顶帽子。它的头骨有些特征如喙嘴等,与鹦鹉嘴龙相似,可见它的确是鹦鹉嘴龙类与新角龙类的中间类型。它的前后肢几乎等长,四肢粗壮,有宽阔厚实的脚,趾端有像爪一样的蹄子,说明它像现代犀牛一样,是在高原上生活的。它有大而有力的颌下肌,能帮助它用钩状喙嘴咬断植物的茎或叶子。原角龙下蛋的窝是连在一起的,说明它们是群居的。刚刚出世的小原角龙需要妈妈的照顾,直到能独立生活为止。从蒙古发现的众多原角龙化石中可以看出,雄性原角龙的颈盾要比雌性的大而粗壮。原角龙营集体生活,一般都由一雄性个体作为领袖。雄性原角之间会进行撞头争斗,胜利者就成了这一群体的头领。原角龙科的成员在北美也有发现,如蒙大那角龙就是在美国蒙大那州发现的原角龙类。它的鼻骨上方已长出了很小的角,但颈盾比原角龙要小。有的恐龙专家认为,它可能跑得较快,因为它的脚极度为宽厚,而且有四个脚趾,趾端有利爪。

§ 白垩纪

白垩纪晚期的自然环境以及角龙科成员适应环境能力的增强,使它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体形巨大(一般为4 ~ 8米长)、颈盾和角各有特色的盛极一时的恐龙类群。它们的出现,不禁令人感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魔力。难怪人们最初发现各种类型的恐龙时,把它们叫做上帝创造的魔鬼。当然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但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确实是生命绚丽多彩的根本原因。在角龙科中最著名的就是三角龙了。

§ 三角龙

三角龙的发现带动了对整个角龙类的研究。1877年的一天,美国丹佛州的一个农场工人在紧张劳动时,挖掘出了一对类似牛角的大化石。人们立即把它送到本书中多次提到的美国著名的恐龙专家马什手中。马什从来也没有这样的化石,当时所有的恐龙专家还不知道恐龙中有长有各种角的类型。他认为这是野牛的角,时代为新生代第三纪的上新世。马什是当时研究恐龙的权威,许多人都对他的看法深信不疑。但是长期在野外作地质调查的年轻人科罗斯却对此表示怀疑。由于熟悉发现化石那一带地方的地层,他认为这个角化石发现于白垩纪晚期的地层中,所以角化石不属于野牛。但毕竟人微言轻,他的看法没有得到重视。直到后来,有人从白垩纪的地层中又发现了同样的角化石,科罗斯的看法才逐渐为人们的接受。马什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在恐龙大家族中最晚出现了一类头上长角的恐龙,那就是角龙类。第一次发现的角化石实际上是三角龙的角。

三角龙中最大的有9米长,3米高,重量可达10 ~ 12吨,可能相当于五头犀牛的重量。它的头骨就有2米长,头上有三个角,即鼻骨的上方有一个小而粗的角,两侧眉骨上各有一个1米多长的大角。在它的头骨后面、脖子的周围有一个短而较大的骨质颈盾,颈盾的周围长满了骨质的棘状突起。三角龙的巨大的角是坚不可摧的,当它向敌人进攻是时,锋利的角可以置对方于死地。由于在同一地点发现了数目众多的三角龙化石,人们开始相信三角龙也是群居的。每当霸王龙来犯时,它们会自动形成一个包围圈,把年幼的小恐龙围在中间,众多的三角龙并肩面对来犯之敌。三角龙的颈盾也有保护躯体的功能。有些专家认为,雄性三角龙的颈盾在活着时可能是五颜六色的,用以吸引雌性。雄性三角龙间也会因为争夺首领而大打出手。可惜,我们无法再回到史前世界,否则就能看到三角龙的争雌争斗,体验一下生物的生存竞争是何等激烈。

三角龙的牙齿也是旧的磨掉,就长出新牙来代替,这点有些像鸭嘴龙类。但不同的是,三角龙的牙不像鸭嘴龙类那样具有碾压和磨碎的作用,它的牙齿是剪切用的,所以有强而有力的喙状突,以便把剪刀力传到喙部和牙齿,可以剪切棕榈和苏铁的叶子。美国著名的恐龙专家奥斯特罗姆曾经对三角龙的咀嚼方式进行了系统的力学研究,深感三角龙在进食方式上有巧夺天工之妙。

三角龙的前后肢几乎等长,前肢特别强壮,以支撑沉重的头部。短而纤细的尾巴,显然不是在走路时起平衡作用的。它的骨盆与背椎愈合紧密,后肢有宽阔而带蹄爪的脚,这样走起路来既快又平稳。据推算,它一小时能跑35公里,即使像霸王龙那样凶狠的肉食类恐龙在袭击它时,也会追赶不上或者被它的利角刺得血流如注。三角龙是角龙家族中的最后一批子孙,虽然有许多生存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们还是在白垩纪晚期无可奈何地灭绝了。三角龙的出现,好像是整个恐龙家族灭绝前的回光返照,一半是显赫一时的恐龙家族行将衰亡的挣扎,一半是对恐龙不幸遭遇的挽歌。而研究恐龙的专家们则为发现了那么多保存极好的恐龙化石而感到欣慰,也为生命舞台上光彩夺目、极为壮观的一幕而拍案叫绝!

角龙科恐龙中还有一些各具特色的成员。比如,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红鹿河谷发现的尖角龙。它的头上只有一个角,颈盾较大,颈盾周围也有骨质的棘刺。尖角龙体长约6米,身体粗壮,前肢比后肢略短,靠四条腿走路。戟龙也发现于上述地点。它的鼻骨上有一个较长的角,眉骨上有两个小角,颈盾周围有由六个棘刺组成的棘刺圈,从颈部向背部伸出,所以又叫棘刺龙。由于它像中国古代兵器中的戟,人们便常常把它译作戟龙,它长约5米,重4吨。巨大的鼻角是戟龙十分锋利的武器,可以穿透肉食性恐龙裸露的肉体。戟龙威武而雄壮,只要摇摆一下那长角的脑袋,就会把敌人吓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