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金星南
释义

§ 简历

金星南

1919年12月1日 生于上海市青浦县。

1941年 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

1941~1943年 于上海开明中学教书。

1943~1945年 于上海建承中学教书。

1947~1949年 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0~1955年 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物理所(均为现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56~1989年 任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61年任理论物理室主任。1982年 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物理部副主任。1983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85年任苏州大学兼职教授。

1989年离休。任核工业部研究生部兼职教授。

§ 生平

电磁学

1919年12月1日,金星南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上海时报馆工作。他5岁开始念私塾,8岁移居上海市,父亲为他请家庭教师在家补习,10岁入上海育才公学(今育才中学),一直到1937年在该校毕业。

在中学时期,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较好,也爱好古典文学。1931年日本强占中国东三省,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又进攻上海,使他在童年就萌发了为国图强的思想。他不满南京国民政府腐败无能和不抵抗,向往中国北方大学的民主气氛。可是,在考大学的时候,发生了卢沟桥事变,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又大举进攻上海,无奈只能在上海上大学,进了大同大学数学系。

在大学期间,他埋头读书。除数学系的必修课之外,还选修了物理系的课程,诸如电磁学、光学、热力学、近代物理学等等。1941 年大学毕业时,上海已在日伪统治之下,找工作十分困难。通过老师范会国的推荐,到开明中学任教。后来又到建承中学任教,这是一所进步学校,校长常在教师办公室以闲谈的方式谈论欧洲战争和国内国共两党合作的形势,无形中,金星南接受了进步思想的熏陶,于是他也参加了进步教师组织,并参加了一些民主活动。同时,他在课余和假期不忘深造,自学了A.J.W.索末菲(Sommerfeld)的“原子结构及原子光谱”与“波动力学”、R.A.M.狄拉克(Dirac)的“量子力学原理”、G.伽莫夫(Gamow)的“原子核结构与核蜕变”、A.S.爱丁顿(Eddington)的“相对论数学理论”等著作,并于1946年考取了赴法公费留学。

到法国之后,在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大学随著名理论物理学家J.伊奉(Yvon)攻读博士学位。伊奉在统计物理学中有重要贡献,著名的BBGKY方程就是他首先于1935年推得的。当时,他正在从事中子输运理论方面的研究,他建议金星南从多体问题入手,探讨贝特—威斯才苟(Bethe-Weiz acker)半经验质量公式。

到1949年,金星南的论文已经完成,但是,他的导师已于1948 年末调到法国新成立的萨克莱(Saclay)核研究中心工作,伊奉安排金星南仍留在大学,等他回来通过博士论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在法国的中国留学生纷纷回国报效祖国。金星南毅然决定回国。当时,该大学里正在筹建一个核研究中心,就是后来的CRN,核物理学家格洛杰茨基(Gorodetsky,他懂中文)曾留他在中心工作,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国的道路。事过30多年之后,金星南于1983年重访法国,那时他的导师伊奉已经去世,他去拜访了格洛杰茨基,当时后者正在研究孔子哲学,读“论语”(中文),希望能买一本《诗经》,金星南回国后照办给他寄去了。

金星南在法国留学期间,曾与巴黎的“旅法科学工作者协会”取得联系,这是一个进步组织,受中国共产党领导。金星南曾多次乘火车去巴黎参加协会组织的有关活动。

1949年,金星南从马赛乘船到香港,又由香港坐一条英国船到天津,然后回到了北京,会见了先期回国的钱三强。当时,中国科学院成立不久,正在筹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安排金星南到即将成立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后来,金星南又会见了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彭介绍了当时正在开展研究的领域。1950 年2月1日,金星南进入正在筹建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并在当天成立了理论物理研究组,全组仅有2人,在彭桓武(后任副所长)的领导下,开始对轻核结合能进行研究。5月19日,近代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当时仅有十几个科技人员。后来,国内外科技人员陆续聚集,研究所蓬勃发展扩大。

金星南自从进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来更名为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一干就是40年。曾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和研究组长、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物理部副主任、院科技委常委以及《原子核物理》杂志主编、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能物理学会名誉理事、国际“少体问题会议”(第10~12届)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核集团现象会议”(第4~5届)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40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著、译书5册,培养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10 人,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 科学研究

中国物理学报

40年代末,金星南在法国进行核物质理论研究,部分结果发表在法国科学院科学研究报告上,他是中国较早涉足核理论物理研究领域的学者之一。回国后,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金星南进入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组以后,在彭桓武的领导下,对氘(2H)、氚(3H)、氦(3He、4He)等轻核的结合能开展研究,后来又计算了锂6和锂7的结合能。上述研究结果发表在1950年《中国物理学报》上,这是建国后的首批研究成果之一,填补了国内空白。

后来,又根据本所实验方面提出的问题研究了电子—正电子散射的工作。随着美国斯坦福大学一系列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建成,对高能电子与原子核散射问题进行了研究。上述研究虽然是初步的,有的也不够成熟,但在国内却是开拓性的。

1955年,中共中央决定发展中国核工业。研究所为适应新任务、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所长钱三强和副所长彭桓武于1956年决定将理论物理研究室分设4个研究组,即粒子物理理论组、原子核物理理论组、核反应堆理论组和计算数学组,并由金星南负责筹建计算数学组。

自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问世以后,出现了计算数学这一新兴学科。50年代中期,中国的大学还没有计算数学专业。1956年,所内招收了一批数学系毕业的大学生,金星南从编写讲义开始,为他们授课,进行培训,并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学习程序设计。这样,在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4问世后,他们已能在计算机上进行工作了。当时,他们开展了输运方程、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对核反应堆工程、核反应和核结构理论以及同位素分离理论进行了计算。后来又开展了蒙特卡罗方法的研究,它是解决中子输运和辐射输运方程的有力工具。

进入60年代后,原子能研究所的军工任务直线上升。为了适应核工程项目的任务需要,计算数学组分设了4个小组,即输运方程组、偏微分方程组、常微分方程组和蒙特卡罗组,承担了大量理论计算任务。特别是氢弹理论预研中的中子输运、辐射输运和流体力学方面的计算,北京地区没有足够大的电子计算机,计算人员要到上海等地的计算机上计算。1965年,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合并到核武器研究所进行,有关理论研究人员和计算数学人员被输送到该所。从1956年到1965年的10年,以金星南为主的计算数学组从无到有,从几个人发展到几十人,他们为核反应堆工程、核潜艇的研制、氢弹理论探索、同位素分离和核试验测试等国防军工任务承担了大量理论计算工作。他们在计算方法方面获得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完成以上任务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特别是蒙特卡罗方法的应用,在国内是从这里首先开始的,因而在国内外学术界中有一定影响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 研究成就

金星南在锂同位素分离工作完成之后就去河南参加“四清”运动,随后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当时他也与其他许多人一样无法从事正常的研究工作。

1972年后开始有些条件可以考虑做研究,但由于那时没有什么具体的应用任务,于是他又回到已中断多年的原子核的基础研究上来。当时恰好原子能院的实验室人员正在做三体核反应方面的工作,且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尚无理论解释,金星南敏锐地抓住了与实验相结合的课题开始做了准自由散射的工作,他采用6Li集团模型对8MeV的6Li(d,dd)a和100MeV及156MeV的6Li(P,Pd)a反应进行统一的描述,这一结果第一次于1978年在日本召开的有关直接核反应机制的国际会议(IN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nclear Direct Reaction Mechanism)上做了报告,得到与会者的好评,会上人们认为这模型能在较宽的能量范围对两种不同的核反应实验结果同时得到很好的符合是成功的,后来金星南又进一步将此模型推广应用于更高能区。为了克服高分波的困难,成功地采用了程函近似方法,分析了590MeV与670MeV的6Li(P,Pd)α实验结果,这一工作在国际会议,特别是在1981年法国召开的国际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会议(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Energy Phyics and Nnclear Physics)上得到了很好的评价,会议总结报告中赞扬了金星南等人的工作部分地克服了高动量转移的困难。

当6Li的准自由散射研究工作完成之后,又面临选择新的研究课题,鉴于当时国际上已有产生K介子加速器的建成,可以设想将有较多有关超核物理方面的实验结果出来,因此金星南就选择超核这个领域做研究工作。

1984年~1988年间,他与合作者们一起,用少体方法(超球谐函数方法)首先对6He与Be9作了分析,因为利用核的α集团模型,6He与Be9均可看作是三体结构,这样不仅可得到有关Λ-α等相互作用的信息,同时还能给出这些核的几何结构,随后,他还进一步把10Be与16O作为四体问题来进行研究。

金星南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积极进取的科学家。1951年曾去四川参加土改;后又由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介绍参加九三学社;并于195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金星南以科学研究为自身的终生职务,以建设祖国为自己的责任。他除积极参加政治运动外,还抓紧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例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于1969年完成了人造地球卫星由γ剂量分布的工作,建立了轻原子粒的哈瑞—福克方法计算程序,并计算了大量莫兴斯基系数,为后来研究IPO壳超核打下了基础。6Li的准自由散射工作也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开始的。

为了抓紧时间,更多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金星南在科研课题将要完成之前,就开始考虑和计划下一个拟做的课题。6Li准自由散射完成之前,已开始考虑并选定了超核的研究。在用超球谐函数研究三体问题时,就考虑到四体问题的研究。

1989年金星南年迈退休之后,还进行了用超球谐函数对四体问题的研究。并在核工业部研究生部讲授泛函分析与群论两门课程,还编写了“群论讲义”。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他40年如一日,在科研战线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地为人民奉献。生活简朴无华,除学术上工作外别无他求。这些优秀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