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冯骥才艺术随笔》
释义

冯骥才艺术随笔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冯骥才回顾了自己的绘画经历即与绘画的一段因缘,以及他本人对于绘画艺术与文学艺术的思考。

冯骥才艺术随笔 本书目录

砚农自语

砚农自语

我心中的文学

我非画家

关于艺术家

艺术在哪里

遵从生命

表白的快意

胸无成竹的快乐

以假当真

浪漫的灵魂

秋天的音乐

感觉

天籁

浪漫的灵魂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散漫的天性

亲吻春天的姑娘

咖啡香飘三百年

断送冬季

永远的吻

短命的天才

百水的怪楼

如梦的瓦豪

西方的书法家

沉醉于星空的断想

艺术永无定评

静止的辉煌

意大利断想

原作的力量

重光西斯廷

永恒的敌人

最古老的纸画在哪里

静止的辉煌

御影堂上的云影与涛声

在大阪美术馆内的断想

平山郁夫的境界

享受这片月光

文学的生命

在两种无可奈何之间

感受散文

趣说散文

享受这片月光

画池中物

谈“悟”

顺应与反叛

我与阿城说小说

小小说世界导游

解放小说的样式

我为什么写《三寸金莲》

关于《阴阳八卦》的附件

文化眼光

文化四题

文化收藏

文化眼光

年文化

话说中国画

话说中国画

画飞瀑记

画枝条说

天一阁观画记

台北故宫看画小记

为艺术的圣洁而战

丁聪写意

升华之美

边看边说

天后宫剪纸

天后宫与天津人

三地年画目击记

倒提金灯曲

附录

冯骥才略年表

冯骥才文学与绘画作品目录

冯骥才艺术随笔 文章节选

砚农自语

我被迫成为作家,却天生一个画家。此中原故,曾在一篇《命运的驱使》中述及。这里只谈我的绘画经历,亦我与绘画的一段因缘是也。

我自幼酷爱绘画。未识字之前,便将心中种种故事画成图像,涂鸦于各处,固然惹人生厌,却见形象之想像乃我先天之素质。上学后,各科作业成绩平平,惟美术课分数始终居于全班之首。美术教师视我为天才,各科教师皆摇头叹息。看来"天才"都是有缺欠的人--君看到此处,不妨一笑了之。

我祖籍宁波,世代为商,不重艺术。家中人皆与书画无缘。然母亲一族,沾染书香。其家在山东济宁,地旷人稀,山水交错,文化独异。外祖父为官宦,与康有为等人过从甚密,辟城角荒地为园,堆石栽木,以笔墨相娱,故我家所藏康有为信手所书手卷条幅竟有数十之多;外祖母来自苏州,性情清雅,好书嗜读,有过目成诵的本领。我一位姨娘,名叫戈长立,自小从师学习指画,禀赋非常,可惜由于参加革命党而被杀害于南关太白楼下,时年仅三十岁。我曾在舅父家见到她的两幅未托裱的水墨花卉,四尺条幅,水墨酣畅,其势豪迈;所画阔笔芭蕉,笔笔力透纸背,颇具男子气概,由此可以寻到她投身革命党的性格原因。尽管我家壁上悬挂着张大千、溥心��、齐白石等名家字画,但都不及她的画深入我心。血缘甚于笔墨缘,血缘更结笔墨缘。至今每每追溯自己步入丹青的源头,总会出现这位才华横溢却不幸早逝的奇女子的影子。

我在中学时代,一直是学校美术组组长。在校多画素描、速写、水彩和水粉画,寒暑假间却向两位国画家学习中国画。一位是严仁统(六符)先生,家居津门,是近代教育家严范孙的后裔。曾师从刘子久,擅长北宗山水,尤精小斧劈皴。严先生本人不事创作,亦很少宏幅巨制。画皆小品,几树一石而已。但画法考究,程式清晰,勾皴点染,技术通透,宛如活的《芥子园画传》,因使我人学国画却未走上歧路,并得到实用的技法。另一位是惠均(孝同)先生,人在京都,我与他为远亲,逢到暑期便住到他家,人室学习。惠孝同先生为金绍城(北楼)弟子,井为湖社画会的成员,按照湖社的规矩以拓湖为号。他精研古代技法,工于南宋小青绿山水,风格清新灵秀,与严六符苍劲厚重的北方画风,恰好是南北相峙,迥然大异。我从两位老师那里兼得二法,事尽两极,真是受益匪浅。

我师惠孝同先生又是收藏大家,因藏有宋代王��《渔村小雪图》、吕纪《四喜图》等而闻名海内。先生家在王府井闹市中一条弯曲的胡同深处,画室设在北房,阳光从大窗射入,晒得卷帙画轴,清香四溢。记得先生天天叫我坐在案前,使用上好的日本圆丝绢和方于鲁的墨锭,临摹一幅风格颇似郭熙的宋人《寒林图》,先生则站立一旁,指点郭氏云头皴与蟹爪树的秘要。以至使我至今犹然提笔即能画出那种"长松巨石,回溪断崖,岩岫奇绝,云烟变灭"的郭氏山水来。

我家有《故宫周刊》全套合订本。虽是三四十年代影印本,却印制精良。故宫所藏历代书画珍品尽在其中,这便成了我早期习画最关键的范本,许多名画都反复临摹仿制过。如荆浩《匡庐图》、郭熙《早春图》、《溪山行旅图》、夏圭《长江万里图》、范宽《万壑松风图》、刘松年《四景山水图》、戴进《雪景寒林图》等等。一九九五年到台北故宫博物院见到这些真迹时,就像见到昔时捻熟者之照片。亲近之情,不可言状。

我自高中毕业后,报考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初试顺利通过,试官欣赏备至,录取已成定局,但因出身缘故不准复试,登上高等学府的愿望遂成泡影。后来得识几个当年被录取的学生,皆是庸才。我却从此落魄到一家"国画生产组",以复制古画为生。然而,当年所学的古代技法都被派上了用场。我所摹制之作,多为马远、夏圭、刘松年、郭熙、王洗、王愕等北宗山水,以及大量宋人小品。偶亦摹写宋元风俗画作,如苏汉臣《货郎图》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此种职业于我也有益处,即可深人学习古代艺术。中国画最重三样:经验、程式与功力。而把握技法是其根本。至于技法之精熟,运笔之老到,一招一式是否考究,全在长期的钻研与磨炼之中。比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整卷画皆用秃笔勾线,天然战笔,笔筒且精,无一笔多余,且苍厚生动。我摹写此作,则用香头烧去笔尖虚毫,行笔时努力使笔锋与绢画摩擦,以生苍涩之意味。此图长五丈余,人物五百余,舟车、房舍、器物、牲畜等多不胜数。我画过一卷半,半卷至今仍在手中,那一整卷却被一位来自美国的友人好言索去。然画过此图,腕间所获,心中有数耳。

我虽爱摹写古画,更倾心于表现自我心中感受。奔赴各处写生之外,常常画心中幻求之境象。我二十岁已在报刊发表画作,也写些画评画论,刊行报端。为了通读曲籍与识认款题,拜吴玉如(家禄)为师,研习古代诗文。恩图成就一位国画大家,乃我青少年时最大愿望。并为此倾注全力,终日习画,手不离笔,以至无名指内侧硬被磨出蚕豆大小一块硬茧。

我是"文革"受难者之一。这些经历已见诸多种书籍文章,此处不再叙述。然"文革"间古画被视为四旧,列在应被"砸烂"之类,我所在的"国画生产组"被改为塑料花工厂,我的专职改做接洽业务。绘画全然成了业余的事,但那时生活之沉重与艰难,至今不肯随口道来。直到一九七五年我被调人一所美术学校任教,学生是一些工厂的美术设计,我教授中国画和美术理论,因得以理清绘画的技法理论。但此时极为短暂,倏然"文革"结束。时代骤然巨变,生活翻天覆地,我因命运的驱使,以文为民代言,转向文坛。日日所思所想,压迫笔杆,不敢懈怠。不觉之间,渐渐疏离丹青,一别竟是十余年。

我于一九九○年初,放慢写作,定心静思,总结以往。在对自己的文学调整间,忽然来了画兴。心中毫无准备,绘画的情感竟如山洪暴发,江流倒泻,汪洋恣肆,势不可遏,常常睡觉间被一种突发的画境惊起。一连数日,画百幅图,竟出版厚厚一本画集。奇怪的是,虽然封笔多年,笔墨却依然流畅,得心应手,而心中想像汨汨无穷,挥毫即成画图。后来才觉悟到,此皆文学境像也。为使读者见到我这种"可视的文学",我于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二年,先后在天津、济南、上海、宁波、重庆和北京举办六次大型画展。每次展览作品百余幅。观众热烈,超乎想像。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览期间,曾宣布在国内画展暂停。自一九九三年转向海外,应邀先后赴奥地利、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举办大型个人画展,兼出版画集多种。如此紧迫繁忙中,我常有一种奇异的感觉,是否又重返文坛乎?

我虽写了几篇文章,论及此种"文画相映"的美感和"文画并举"的两难,但如今我正当盛年,体魄尚健,精力充沛,人生甚丰,自当是先文后画。写作需要更强的体魄与精力,若不动手著作大书,将来必悔而晚矣!但这只是理性而聪明的决断,我天性从来都是感情用事,文乎画乎,听天由命罢。

一九九七年一月五日于天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0: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