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裴艳玲 |
释义 | § 个人简介 裴艳玲裴艳玲,原名裴信。女。1947年9月生于河北肃宁。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兼演京剧,工武生,祖籍河北肃宁。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幼习京剧,后改唱河北梆子。历任乐陵京剧团、束鹿京剧团演员,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一团团长、名誉院长,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第四届理事、河北分会主席。同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以演《林冲夜奔》、《钟馗》等著称,主演的《宝莲灯》、《哪吒》已拍成戏曲片。代表剧目有:《宝莲灯》、《哪吒》、《八大锤》、《夜奔》、《武松》、《翠屏山》、《南北合》、《闹天宫》、《火烧连营》、《钟馗》等。裴艳玲噪音高亢嘹亮,行腔似云流水,武功出众,表演出神,戏路宽广,文武皆备著称,其“唱、做、念、打”俱佳、“京、梆、昆、乱”不挡的技艺风靡海内外。由于她能把每个艺术形象都塑造的光彩照人,极具个性魅力,所以有“活钟馗”、“活林冲”、“活武松”之称。 § 艺术历程 《宝莲灯》剧照父亲裴园系京剧著名武生,继母袁喜珍为著名河北梆子旦角演员。受家庭熏陶,出身梨园世家的裴艳玲从小就痴迷中国戏曲,天资聪慧的裴艳玲5岁时“救场”饰秦英大受好评,由此步入梨园,随父学艺,后拜师李崇帅、崔盛斌、郭景春,问艺侯永奎、李少春,先学京剧、昆曲,后唱河北梆子,长期刻苦学练,文武昆乱不挡。9岁挑粱。父亲的言传身教,恩师的严格教导,加上裴艳玲好学不倦,使他少年成名。她12岁加入河北省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因超群的演技两次受到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宝莲灯》、《林冲夜奔》、《钟馗》、《武松》、《陆文龙》等戏,让她的名字响砌中国南北剧坛。 裴艳玲从小学的行当是武生,钟爱的是“女演男”,但文革时有“男不演女,女不演男”的戒律。那个时期,她的艺术才华受到限制,她只能在《草原英雄小姐妹》、《红色娘子军》、《杜鹃山》等戏中扮演一些女性角色。十几年中,裴艳玲边练功,边读书,韬光养晦。忍受痛苦,享受孤独,成了她艺术生涯的一笔财富。 1983年初,河北省剧团体制改革启动,众望所归,裴艳玲承包了河北梆子剧院一团。由她主演的《宝莲灯》、《哪吒闹海》、《闹天宫》、《南北和》等戏,精湛的演技令各地观众倾倒。1985年,裴艳玲自筹资金排演《钟馗》。当年10月进京演出一个月,在北京掀起了一股“河北梆子热”。1997年11月,裴艳玲开始担任河北省京剧院名誉院长、裴艳玲剧团团长。 在繁忙的排练演出的同时,她还选拔出一批戏剧新苗,使自己的艺术专长得以传承下来。裴艳玲在赴京参加了全国政协会议之后,又赶往上海师范大学为表演艺术学院的学生讲课。如今,在河北、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都有她的学生。她正在尽自己的努力,把中国戏曲的魅力传播到国内外。1985年后她多次率团赴上海、香港、台湾等地以及新加坡、日本、希腊、意大利、丹麦、法国等国演出、讲学,进行学术交流,所到之处,刮起一阵阵“裴艳玲旋风”。她率先在全国实行京剧、昆曲、河北梆子“三下锅”的演出形式,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走在戏剧改革的潮头。 § 任职情况 裴艳玲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北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北省京剧院名誉院长、河北省京剧院裴艳玲剧团团长。历任乐陵京剧团、束鹿京剧团演员,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一团团长、名誉院长,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第四届理事、河北分会主席,河北省京剧院院长。为第六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 取得成绩 裴艳玲曾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优秀表演艺术家”。曾经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5年11月,她以昆曲《林冲夜奔》《钟馗》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赢得了大会为她特设的“演员特别奖”,并获得当年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一名,戏剧大师曹禺、吴祖光称她为“国宝”,吴祖光先生还赞扬她演出的《夜奔》是前无古人的。1988年,裴艳玲主演的电影《人·鬼·`情》在法国和巴西举办的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荣获国际大奖。 1995年,她在成都以河北梆子《武松》一剧参加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专家称她为“功透骸外”的全才大武生演员,荣获特别演出奖。1995年,她梅开二度,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6年,她荣获中国文联评选的首届“跨世纪之星”称号。迄今为止,荣获这一称号的只有两位艺术家(另一位为京剧名家李维康)。 § 艺术人生 《宝莲灯》剧照裴艳玲是幸运的 裴艳玲出生在戏曲演员之家。接触的都是中国戏曲的音乐、唱腔、动作,谈吐的艺术因子和那沁人心脾的韵味儿。因而,她自幼痴迷戏曲艺术,五岁登台、九岁挑梁,月薪800元——那是1957年,相当于六个县委书记的月工资总和。十二岁参加河北省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因演技超群两次(第二次是1962年)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不久,该团排演大型神话戏《宝莲灯》,裴艳玲扮演沉香。先在津门打响,接着南下福建、上海,北上京都、北戴河。裴艳玲的名字。开始响彻中国南北剧坛。那年她十三岁。 天生我才,五岁登台 付家佐虽是个农村,但却有浓浓的戏剧气氛。村中习武的、练杂技的,学跟头演武戏的,比比皆是。除裴艳玲的父母外,她的远亲近邻,伯伯、叔叔们,很多都能粉墨登台。四岁的小裴信整天追随着大人,看他们练功、排戏、吊嗓子。不久,人们就发现:这孩子特灵。大段的唱腔、台词,她能倒背如流,身段、场而、锣鼓经……也说得头头是道。对武戏更是情有独钟,跑虎跳,砸踺子,串小翻,拧旋子,几乎是无师自通。自从随父母一起外出演戏,更是白天黑夜,滚在舞台上,泡在剧场里。不久,一件奇事发生了。1952年秋,裴元、袁喜珍随剧团在盐山县红山村(也属沧州管,离渤海更近)演出。那天的戏码是《金水桥》,临开演时演秦英的演员突然患急病,不能上场了,换戏已来不及。大家正在焦急想办法时,小裴信钻进大人圈里,仰头说: “我能演秦英!” 众人惊讶:“你能演秦英?” 小裴信坚定地说:“能!” 众人面面相觑,相信的几乎没有。但有人想起了这孩子平时“特灵”,不妨先试试:喊来琴师先拉一段。裴信张嘴就唱,合音入调,字正腔熟。前台已开戏,该小裴信上场了:叫板、亮相,观众就是一声碰头“好”!哪见过这么小的秦英啊?后排观众只有站起来,才能看清台上这个小不点儿。只见这个小演员,举手投足,有规有矩;念白行腔,有板有眼。袁喜珍放心了。心中的高兴体现在舞台上,传达给了女儿。女儿的表演更加兴奋激扬,从容自如,戏越演越顺,整场戏掌声不断,观众沸腾了!从此,秦英这个角色非小裴信莫属。 《夜奔》剧照领袖推荐学演《夜奔》 毛主席向裴艳玲详细地介绍了京昆,北昆两个路子演《夜奔》的不同之处,最后说:“侯永奎先生演《夜奔》,从头到尾一个人,载歌载舞,唱、做、念、舞,处处精彩,难度很大,要求也高……向侯先生学吧!学好以后,我再看你的《夜奔》。”毛泽东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鉴赏力帮助了裴艳玲,为她指明了:从一个一般演出剧目登上更高艺术品位的正确途径。剧院领导立即落实,派裴艳玲进京向侯永奎学《夜奔》。侯永奎听说是毛主席推荐来的,自然尽心教戏,裴艳玲聪明好学,原来又有京昆的基础,名师高徒,十几天就学会了,但后来此剧很少公演,直到1979年11月,第四届全国文代会召开,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关肃霜与裴艳玲互相激将二人同台演出:关肃霜演《盗仙草》,裴艳玲演《夜奔》,结果引起轰动,裴艳玲以精湛的演技和高品位的剧目,进一步得到全国文艺界的认同和赞赏。 在舞台上要创造一个精品是何等不容易,至少要有两个条件:一、深厚的优秀传统,二、不断地革新与创造。裴艳玲的《夜奔》所以能获得那么高的评价和荣誉,就因为她师承京、昆两家,以昆为主,同时继承了李派、侯派、盖派的表演艺术精华,再加上自己的天赋、功力和以后的发挥创造,才铸就了今日的辉煌,而推荐裴艳玲完成龙门最后一跳的,是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 裴艳玲敬业如神,惜时如金 练功,排戏,演出。是裴艳玲生命的全部。“舞台不可欺,观众不可欺!”是她人生的睢一信条。裴艳玲是个名人,人们看到的是:舞台上的光彩夺目,社交场合的仪态娴雅,其它就有些神秘了,因为在台下她不善交际。裴艳玲在日常生活中是个什么样子?一个字:忙!忙到什么程度?忙到顾不上应有的生活和日常的礼仪,因而常常被人误解,她自己还不知道。1990年9月,裴艳玲率团参加亚运会艺术演出结束时正赶上亚运会开幕式,主办单位邀清她去主会场观看盛况,这是当时全国很多人渴望得到而得不到的机会!但裴艳玲辞谢了,因为剧团已安排去廊坊等地演出。当她离开北京时,大街上已戒严,裴艳玲手提箱子步行到地铁站,再转赴火车站,此时,盛大开幕式的鼓声、音乐声已响起来,她感叹:多想留下来看看这举世瞩目的盛会呀……但她的天职是演戏,廊坊的农民正等着看她演出呢! 裴艳玲社会职务多……对此,裴艳玲说:一些社会活动应该参加,但我是个演员,我的任务就是为群众多排戏,排好戏,多演戏,什么时候我也不敢忽视这一点,并以此报答人民、党和政府对我的重视和期望。1994年7月,她在河北省首届名演员读书班上对大家说:一个演员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在舞台上、排练场上和学习文化上,如果把时间浪费在拉关系、走领导门子上,那她(他)就不会有大的出息……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样做,有时可能引起误解,也可能做得过了一些。如有一次,一位刚上任的新厅长在剧团走廊里遇见裴艳玲,想和她谈谈,裴竟说:有什么事就在这里谈吧,排练场我还有事呢!当时弄得这位领导有点尴尬。 练功,排戏,演出,是裴艳玲生命的全部。 § 个人轶事 裴艳玲彩排 腊月后半月,习惯上是剧团的休假期,大家忙了一年,跋山涉水为观众演出,这时候该休息几天了:与家人团聚,办办年货,同时调养身体,准备迎接春节后最繁忙的演出季节。但裴艳玲所在剧团的驻地,他们正在彩排新编的《武松血溅鸳鸯楼》。排演场上,一个个生龙活虎,热浪滚滚,因裴艳玲已化好妆准备上场。剧团副团长说:“这是第三次彩排,为的是保证质量。《武松》是我们第四次去香港演出的一个新剧目,裴艳玲说了,一个剧团连续四次去香港演出,这不容易,千万不能砸牌子,一定要把我们最好的水平拿出来!大家也都爱惜剧团的声誉,一致同意牺牲几天休假多排几遍戏。” 彩排结束了,裴艳玲顾不上卸妆休息,一颗颗豆大的汗珠从她满带油彩的脸上流下来,她的老师郭景存为她拿来大衣站在一旁,盼着她能休息一会儿 平淡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裴艳玲和舞台上的风采截然不同,她中等身材,一头短发,上穿白色羽绒服,下着灰色牛仔裤,足登旅游鞋,清秀的面庞流露出一付娴静、淡雅的文气,说话委婉、沉稳,再也看不出舞台上那股刚烈的英雄气概了。 春节刚过,一盘炸鱼,两盘素菜。三碗米饭,母女三人却吃得津津有味,恐怕没人想到:一个国内外闻名的艺术家的春节饭菜竟是这样简单!因为即使是普通人家,春节期间也要有四菜一汤呀,裴艳玲笑着说:“对我来说,生活有了很大提高。这是父母来了,对我的照顾。过去下了班,常常没时间做饭,就去街上买来面包或方便而吃,我舍不得在吃上花太多的时间。这几年我在香港交了些朋友。她们很有钱,但也很忙,她们可以一年花几万港币,数次来大陆看我演戏,但在家吃饭也常常是面包就香肠,炒米饭已是很不错的一餐了,这一点我向她们学——惜时如金 真情无限裴艳玲1986年初冬,剧团到沧州盐山县演出,半路上汽车出了故障,只好换车,冷风刺骨,他们在茫茫郊野等了四、五个小时,等赶到盐山,已是晚上八点半钟了,大家还水米没沾牙,按常规可以回戏(本场不演了),但热情的观众从下午六点一直在等着……裴艳玲知道了这个情况,对剧团同志说:“这么多观众从四而八方赶来看我们的戏,又等了好几个小时,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说完,她顾不上连夜赶路的疲劳和饥饿,和大家一起脱去冬装,立即化妆。晚上十点,演出开始了,台下的观众像炸了锅一样。全场沸腾了,欢呼声、掌声连成一片,裴艳玲被深深打动。她说:这是我,我们剧团应该做的事,可观众的回报,却是这样浓烈的深情!在整个演出过程中,剧场外寒风凛烈,剧场内热气腾腾,散戏时已是第二天凌晨一点,两千多观众仍恋恋不舍地不忍离去,裴艳玲被感动得热泪长流。 1990年正月,他们离开石家庄温暖的家,到衡水一农村演出。当时天降大雪,演员们住的后台滴水成冰。那天的戏码是《钟馗》,为了从高处翻下,裴艳玲只能穿一条彩裤,连秋裤都不能穿,那滋味可想而知,但裴艳玲有一个原则:无论是在中南海,在欧洲金碧辉煌的演剧大厅,还是在我国北方的老少边穷地区,对演出对象要“一视同仁,童叟无欺”。她说:农民看一次戏多不容易呀,这样的观众更可贵。更可敬,也最可爱,所以,越是条件简陋、艰苦的地方。越要提醒自己:保证演出质量,绝不能有一丝一豪的应付之念。 真情总有回报,精彩自在人心,住在穷乡僻壤的农民父老,工作在深山野岭的矿工弟兄,总能在裴艳玲这里看到国家级的演出水准,她获得了千千万万普通观众的心。那天演出结束后,一位农民来到后台,对剧团人说:“我母亲八十三岁了,一定要看裴艳玲的戏,今灭我用小推车把老娘从三十里外的村子拉来,看了你们的戏,她还非要见见裴艳玲本人不可,不知中不中?”裴艳玲听说此事,顾不上抹净脸上的油彩,立刻奔到老太太丽前,老人拉着裴艳玲的手,一面抚摸一面说:“闺女,你演得真好,真好!我这一辈子能看到你的戏,又见了你本人,我死也知足了,死也知足了……”此情此景,裴艳玲能说什么呢?她未语泪先流……[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