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超诣 |
释义 | 超诣 - 词意解释 超诣 拼音: 解释: 1.高深玄妙;高超脱俗。 2.超登;登达。 (1).高深玄妙;高超脱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诸葛厷 年少不肯学问,始与 王夷甫 谈,便已超诣。” 唐 张说 《魏齐公元忠》诗:“ 齐公 生人表,迥天闻鹤唳。清论早揣摩,玄心晚超诣。” 宋 张端义 《贵耳集》卷上:“ 东晋 清谈之士,酷嗜 庄 老 ,以旷达超诣为第一等人物。”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古赋一》:“ 老氏 之清虚,释氏之超诣,味则高矣,而不协於极。”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 许暘谷 ﹞同里 钱玉友 目为诗家乡愿,然集中亦有超诣之作。” (2).超登;登达。 唐 柳宗元 《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故又捨筏西土,振尘朔陲,将欲与 文殊 不二之会,脱去秽累,超诣觉路。” 宋 杨万里 《寄题刘巨卿家六咏·诣斋》:“紫鸞自超诣,一日可天地。” 超诣 - 写作术语解释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超诣》: 匪神之灵,匪机之微。 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少有道气,终与俗违。 乱山乔木,碧苔芳晖。 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超诣”一品是说超脱世俗一切尘垢,而达到比“虚伫神素”、“妙机其微”还要高出一筹的清高境界。“匪神之灵,匪机之微”,它不是心神之灵敏、天机之微妙,而是像清风、白云之回归太空,绝非任何人力所能达到,而有不可言喻之妙。“远引若至,临之已非”,远远的向这种境界行进,似乎已经快要到达,然而临近一看却又不是,实际并无途径可通。他年少之时即有“道气”,其本性与自然之道相契合,故最终必然与世俗相违背。高人生活在清静超脱的山林丘壑,“乱山乔木,碧苔芳晖”,口诵心思皆合自然,有如天籁之音,大音希声,若有而若无,这才是“超诣”的景和情。“超诣”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艺术境界,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盖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此外千变万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岂容易哉?”说的就是这种艺术上的“超诣”境界。此可以嵇康《赠秀才入军》诗之“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为例,其心境超脱世俗人间,与自然造化相合,而从艺术意境上说则是脱略形似,传神写照,含无穷之意于言词之外。 司空图认为,创作诗歌的超诣境界,既不需要借助神明的灵异,也不需要仰仗造化的幽微。只需要诗人有驾白云、乘清风飘然世外的情致,即能达到超诣的境界。这是一种脱尽凡俗,超妙故意的境界。但这种境界,远观似将到达,临近却又不是,可望而不可即,于吟诵玩味之间,可以体味到超诣之境似老子所说的“大音稀声”的妙境。司空图实际上是为自己推崇的“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诗歌创作的理想描绘出一个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这种境界的特点不在于引导人们去寻找诗外之旨,展开丰富的联想,创造“味之不尽”的诗境。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