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豚鹿—我国最稀少的鹿类 |
释义 | 豚鹿也叫芦蒿鹿,体形中等,但较为粗壮,四肢较短,显得矮胖,尤其是行走时不象其他鹿类那样昂首窜跳,而是将头部低垂,姿态象猪,因而得名。它的体长100-115厘米,肩高60-70厘米,体重35-50千克。仅雄兽具有三杈形的角,但较细而短小,除眉叉外,主干的远端还分出一个短的第二叉。体毛为淡褐色,腹部为灰色,夏季背部两侧各具有纵行的白色斑点,体侧也有不规则的斑点。 豚鹿在国外产于印度、缅甸、泰国、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和中南半岛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我国仅有印支亚种,发现于1959-1960年间,分布于云南西部靠近中缅边境的耿马、西盟两县的南丁河沿岸。 豚鹿栖息于热带地区沿河两岸的芦苇沼泽地中。平时隐藏在较深的蒿草密丛之中,傍晚出来觅食。喜欢低头行动,跑得不快,但善于穿越草丛。主要吃马鹿草、芦苇和其他水生植物的嫩枝、嫩叶和落地的花、果,还喜欢刨食植物的根。一般单独活动,偶尔2-3只在一起,但从不结成大群。 豚鹿全年都可以繁殖,但大多在秋冬季节。雌兽的怀孕期为220-235天,4-5月间产仔,每胎产一仔,偶尔为2仔。 豚鹿在我国的野外数量十分稀少,60年代时估计仅有20只左右,现在由于生境破坏,已经很难发现了,但它也可能主要栖息在毗邻的缅甸一侧,如果加强保护工作,暂时消失的豚鹿还会再进入我国境内。 豚鹿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哺乳纲、偶蹄目、鹿科、鹿属。鹿科全世界大约共有17属、42种,是偶蹄目中较大的一个类群,分布于除非洲和澳大利亚外的世界各地。体形大、中、小均有,最小的麂类体重仅有10千克左右,最大的驼鹿体重可达400多千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完整的眶后条;有眶下腺,能分泌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涂抹在树干上以标记领地;蹄间、后足等处有臭腺;没有上门齿,有短小的臼齿;胃具4室,反刍;没有胆囊;毛较短;前后肢各有2根中掌骨和中跖骨愈合,形成炮骨;足具4趾,第二和第五趾退化或仅有残迹;蹄发育良好,没有脚垫,直接触地;角的差别很大,有的没有角,有的只有雄兽有角,有的雄兽和雌兽均有角,通常每年脱落1次。角的形状和分叉的数目也常常大不相同,所以常以此作为区分种类的一个主要依据。 我国的鹿类都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许多名贵的中药材都离不开它们的产品,如梅花鹿、马鹿、水鹿和白唇鹿的角,在未骨化的时候锯下,可以加工成鹿茸,鹿茸中含有生长激素,可以强身健脑、防治神经衰弱、增强人体机能、促进伤口愈合,常在临床应用于治疗各种虚弱、外伤、眼科、妇科等疾病。鹿血、鹿胎、鹿心、鹿骨、鹿尾、鹿鞭、鹿筋和鹿内脏等均是名贵的药材,鹿肉也是食补的内容之一,鹿皮可制皮革。此外,野生鹿类还保留着有价值的基因,对于改良复壮圈养鹿的种群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饲养鹿类也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在东北黑龙江和吉林等地,已由小群饲养逐渐扩大为专业化的养鹿场,人工驯养梅花鹿和马鹿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云南在驯养水鹿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这样既可以满足我国传统医药的需要,又保护了野生鹿类资源。鹿类分布广泛,山区、丘陵、高原均可放养,是一项前景看好的养殖业,可望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财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