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近蜥龙
释义

§ 简介

近蜥龙拉丁文学名Anchisaurus,又名兀龙或安琪龙,原意是格里芬,希神狮身鹰首兽神话中的野兽,有鹰的头和翅膀及狮子的身体的意思,是原蜥脚类下的植食性恐龙,主要分布在侏罗纪早期的美国、南非及中国贵州。近蜥龙体长1.7-2米,推测体重200-250公斤。

§ 发现过程

20世纪近蜥龙的旧插画

近蜥龙化石的发现,比起人类对恐龙的认识更早,这甚至可能是北美洲最早发现的恐龙。于1818年,在美国的康乃狄克州发现一些大型骨头时,它们都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渐渐地,在马萨诸塞州的更多化石发现后,大量的骨头开始聚集,直至1855年才开始被认为是一种爬虫类。

爱德华·希区柯克(Edward Hitchcock)于1865年将这些骨头定名为Megadactylus。不幸的是这个名称早已被使用,而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于1885年将之改名为近蜥龙。近蜥龙的化石在南非及中国亦有发现,支持这个时期的各大陆聚合成盘古大陆的理论,但这些化石的分类却被受争议(可能是属于兀龙属)。另一个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发现的化石亦有可能是近蜥龙,但却被未确实。

近蜥龙的部份骨骼仍然缺乏。科学家多是根据其尾巴与颈部类似原蜥脚下目的假设,而重建此物种。而最近的研究将近蜥龙分类在蜥脚下目中,作为目前最基础的蜥脚下目恐龙。

§ 特征

近蜥龙的骨骸,由马什绘制

近蜥龙被认为是种小型恐龙,身长估计约2米,体重可能约有27公斤;近蜥龙的骨头曾被误认是人类骨头。但是马什所描述、命名的大近蜥龙(A. major)则更大型,身长2.5-4米长,体重估计为32公斤,该种现为砂龙。近蜥龙生活于早侏罗纪的普连斯巴奇阶至托阿尔阶,约2亿到1亿8800万年前。 [1]复原图

消化植物是一个较消化肉类更为繁复的生物化学过程,所以一般草食性恐龙都需要大的内脏。由于这些内脏都是位于骨盆之前,两足的平衡就必得很困难,所以恐龙变得很大及渐渐演化成四足,就如晚期的蜥脚类梁龙。原蜥脚下目就代表着早期两足的草食性恐龙及后期的巨大蜥脚下目恐龙之间的阶段。原蜥脚类主要出没于三叠纪末期及侏罗纪。虽然近蜥龙不属于原蜥脚类,但是这些过渡型恐龙的典型例子。它大部份时间都会以四足行走,当要触及较高的植物时会以后脚支撑身体。与原蜥脚类相比,近蜥龙的牙齿更少、牙齿间隔更宽、脚掌更狭窄。

20世纪近蜥龙的旧插画另一方面,一些古生物学家认为近蜥龙也可能以肉类为食,原因是它是介乎于这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恐龙之间。牙齿是钝的但有像锉的边缘,可见主要是吃植物,及颌部的铰关节亦不适合撕裂肉类。但是,近蜥龙的拇指是一大爪,及它的大眼睛并非完全在侧面(一般猎物物种的眼睛都是在侧面的),所以仍有争议它是否肉食性。

近蜥龙既可以四足也可以两足行走,前肢有着多种用途。前掌可以向内弯曲用来抓食物。它的第一指可做出与其他手指相对应的动作,类似拇指。后掌有五趾,可以平放在地上,在脚跟上较强壮。这些非特化的设计在早期恐龙中常常可见。

§ 分类

复原图

由于近蜥龙的原始外貌,它原先被分类在原蜥脚下目中,原蜥脚类被认为是蜥脚下目的祖先。最近的研究显示原蜥脚下目形成一个单系群演化支,并为蜥脚下目的姐妹分类单元,而近蜥龙是种非常基础的蜥脚下目恐龙。马什原先非常满意希区柯克的名称Megadactylus,但可惜此名已被使用。所以他于1882年将之改为Amphisaurus。但是,此名亦被使用,故才于1885年改为近蜥龙。

近蜥龙的模式种是波里齐拉斯近蜥龙(A. polyzelus)。马什的大近蜥龙(A. major)被独立为砂龙属,也常被认为是近蜥龙的有效种;但他命名的A. colurus,曾被建立为新属Yaleosaurus,已被普遍认为是波里齐拉斯近蜥龙的雌性;而他于1892年命名的A. solus已被认为跟砂龙是同种动物。但是,砂龙亦可能是波里齐拉斯近蜥龙的异名。

于1911年,罗伯特·布鲁姆(Robert Broom)将于南非发现的骨头称为南非兀龙(Gyposaurus capensis),但彼得·加尔东(Peter Galton)则于1976年将之分类在近蜥龙属中,改为南非近蜥龙(A. capensis)。这个种亦再次被分类,而可能是大椎龙的幼龙。中国兀龙亦被分类在近蜥龙属中,但却似乎是另一种动物。其他标本亦有待分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