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诸葛亮北伐
释义

§ 形势分析

诸葛亮北伐路线图

223年,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打败,令蜀汉国力大减。丞相诸葛亮辅助后主刘禅,蜀汉国力慢慢回复,同时派出陈震、邓芝与东吴重新修好。

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蜀汉南方乱事。

226年,曹魏文帝曹丕病死,曹睿即位,诸葛亮认为是北伐曹魏的机会。

227年春天,诸葛亮将大军进驻汉中,开始筹备北伐曹魏。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刘禅,陈述出师的原因,表明统一中原的希望,开始五次北伐的序幕。

§ 第一次北伐

诸葛亮一、二次北伐示意图

228年春天,蜀军准备好北伐,将领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请诸葛亮发万兵给他出子午谷袭取潼关,与由斜谷出兵的诸葛亮大军会师,这样便可一举平定长安以西,但诸葛亮不许。派由赵云、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势,以吸引魏军。诸葛亮则亲率主力向祁山进攻。

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响应蜀军,同时魏将姜维投降诸葛亮军,关中震惊,在洛阳的曹睿(魏明帝)急率大军救援,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大将军曹真督军至郿县防御赵云、张郃领兵抵抗诸葛亮。诸葛亮也派遣马谡为前锋,到街亭设防。张郃在街亭与马谡相遇,可是马谡不遵循诸葛亮的部署,依阻南山,不下据城,而张郃派人截断其水源,大举进攻,蜀军大败,马谡逃走,街亭失守。同时,赵云在箕谷也出兵不利,诸葛亮取西县千余家,后引兵退回汉中。诸葛亮退回汉中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被曹真、张郃平定。而诸葛亮,把违犯军令、导致战争失败的马谡收狱。同时,蒋琬来到汉中,希望为马谡求情,诸葛亮为遵守军令,挥泪斩马谡,另外对有功的王平则给予封赏。诸葛亮则上书自贬三等,并作了自我批评。

§ 第二、三次北伐

诸葛亮

228年冬天,曹魏将领曹休在石亭被东吴将领陆逊打败,诸葛亮听说魏军大举东进,于是书白其兄诸葛瑾:“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攀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出兵散关,包围陈仓。果然,张郃部队立刻被魏明帝召回。之前曹真已在派将领郝昭、王生与一千多人屯兵陈仓,加上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相方激战二十余日未有胜负。蜀军运送粮食上发生问题,又闻讯魏援军快到,只好再退回汉中。在退师途中,成功杀死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229年春天,诸葛亮遣陈戒进攻武都、阴平,曹魏大将郭淮领兵来救,可是听说诸葛亮出建威,于是撤退,蜀军顺利占领二郡。诸葛亮安抚了当地的氐人、羌人,然后留兵据守,自己率军回汉中。而因成功夺取二郡,刘禅再次升回诸葛亮为丞相。

230年6月,曹魏想反客为主,曹真上表伐蜀议案,并派大军进攻汉中。诸葛亮除加强防守外,又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人。不过因蜀地艰险,又遇上下了三十天的大雨,魏军惟有撤退。不过夏侯渊之子夏侯霸成功出谷至兴势,不料被早以等候多时的蜀军伏击,后援兵到达,方得脱身。与此同时,诸葛亮派魏延、吴壹入南安,魏延破郭淮,吴壹破费瑶。

§ 第四次北伐

蜀魏两国重要参战人物

231年春天,诸葛亮再次进行北伐,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而曹睿也立刻派司马懿为统帅,督军抵抗。诸葛亮知道后,留下王平继续领军攻打祁山,自己率主力迎战司马懿。诸葛亮在上邽打败了魏将郭淮、费曜,想一举打败司马懿大军。司马懿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食后勤有限,便凭险坚守,做好防御措施,拒不出战。

魏军将领见司马懿如此懦弱,十分不满,都讥笑他。在众将的一再要求下,司马懿只好派张郃攻无当监王平,未拔;自己则率众迎击诸葛亮,诸葛亮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分三路领兵作战,大败魏军,杀掉魏军三千多人,获得战利品玄铠五千、角弩三千多。司马懿再不出战。之前,诸葛亮派李严督粮草时,怕出问题,于是给他三种选择,叫他便宜行事:“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后来,李严怕粮运不济,就派马忠、成藩召诸葛亮还。后来李严发现是自己判断失误,欲杀督运领岑述。诸葛亮回来后,反而问他:“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另一方面有向后主上表:“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最终被揭发。数罪并罚,乃贬为庶民。

§ 第五次北伐

诸葛亮四、五次北伐示意图

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准备,在斜谷口再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4月,蜀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军自行撤退,诸葛亮也明白缺粮的问题,开始实施屯田生产粮食。而孙权也曾率十万大军北上响应蜀汉,但被曹睿亲自率军打败。

一次,诸葛亮派虎步监孟琰驻武功水北,适逢水涨,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系。司马懿趁机出兵进攻孟琰。结果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桥,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马懿的部队射箭。司马懿看到桥快架好,只好撤退了。魏、蜀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曹睿便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诸葛亮明白这只是做样而已。而司马懿却从诸葛亮派出的下战使探得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食少事烦,认为诸葛亮活不了多久。

8月,诸葛亮果然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司马懿趁诸葛亮病重不能统军,乃率军袭其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消息传到成都,刘禅派李福去探望诸葛亮,并询问此后国家大计,诸葛亮也对各将领交代后事,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与世长辞。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姜维命杨仪回军向魏军做出进击的样子,司马懿怕是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撤退,不敢再追赶。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

§ 战役结果

因诸葛亮决定以较心思细密的杨仪统领各军撤退,令其仇人魏延不满,相方发生争斗,最后魏延在争斗中失败被杀。

而曹魏的司马懿因抗敌有功,开始攀上权力高峰。

§ 历史评价

结局

诸葛亮积劳成疾,终致自己病瘁,使蜀汉失去了绝对的主心骨。他临终决定以杨仪统领各军撤退,引起和杨仪有嫌隙的武将魏延不满,双方发生争斗,最后魏延失败,在逃往汉中的途中被杀,使蜀国又损失一大将。而曹魏的司马懿因抗敌有功,开始攀上权力高峰。

子午谷与陇右

一直以来,有不少人质疑诸葛亮的北伐策略,其中讨论最集中的就是为什么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甚至有不少人臆断,如果诸葛亮肯听从此计,则历史将会改变。其实,现代已经很难考据诸葛亮当时的心态了,也难以论证“子午谷奇谋”是否能够成功实施。不过,纵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从中可以隐约看到,也许诸葛亮奇兵不出子午谷而向祁山,只是一种战略选择罢了。

当时诸葛亮对伐魏在战略方向上有两个选择:一是取陇右(雍州西部,凉州南部),二是攻关中长安等地。魏延主张袭击长安取关中(子午谷之计),诸葛亮主张出祁山取陇右。为什么诸葛亮不选择关中而选择陇西呢?魏延以及后世部分人的看法是,诸葛亮过于保守,不敢兵行险着。其实不然,蜀汉国力弱小,兵民盖中原九分之一,不可能具备一口吃掉关中的条件,即使初战攻克长安,作为重要的西部屏障,曹魏必以倾国之兵争夺。而关中平原之地,无险可守,必然形成拉锯战,双方兵力悬殊异常,蜀军又粮运险远,难以抗衡。诸葛亮在陇右尚且总是粮尽而退,假如固守长安,而魏军切断斜谷道等地,那么蜀汉军队的后勤补给都会出现问题,更不用说在关中平原之上以区区蜀汉步兵让曹魏精锐骑兵相对抗了。而选择取陇右的战略则没有这些弱点。陇右是形胜完固之地,南依秦岭与蜀汉接壤,西靠河西走廊,北临黄河,东据陇山。尤其是陇山,南接渭水,北近黄河,绵亘数百里,将陇右与关中隔断,是抵抗曹魏反扑的天然屏障。因为陇右有此地利,趁虚攻克后即可派兵防守陇山各隘口,阻挡曹魏进攻,如此陇山以西可断而有之。

关于陇山之险要,在东汉开国平定隗嚣割据的战争中得到充分验证。公元30年东汉大军数万上陇,隗嚣部将王元塞断陇道,坚守陇坻,汉军佯攻不利撤回关中,之后隗嚣以陇右弹丸之地居然抵抗了东汉大军四年。因此陇右是北伐的首要战略目标,在诸葛亮六次用兵当中一直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后人评价

对于诸葛亮北伐,后人有对此持消极评价的,如陈寿在泰始十年向晋武帝司马炎上表时写道:“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即陈寿认为北伐失败的原因有二:一是诸葛亮的才能擅长于治军治国,奇谋与将略则不是他的长处;二是与之对阵之人,有的是当世的“人杰”,如曹真、司马懿。诸葛亮难以轻易战胜他们;三是敌众我寡,魏国国力远胜于蜀汉,再加上以弱的一方主动进攻强者,在诸多不利条件下的确难以取胜。

但后世也有不少人与陈寿持相反观点,如裴松之注引《三国志·蜀书》卷三十五引自袁子的说法: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其实袁子的说法不无道理,蜀汉在诸葛亮的率领下,屡屡以弱攻强,在国力、兵力、运力都远远不及对方的情况下,在粮草难以为继的困境中,却能与“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的司马懿等人相抗衡而不落下风。不仅如此,诸葛亮“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却能够在敌国境内“自来自去”,想攻则攻、想退则退,而魏国统帅却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下,表现得“无禽敌之意”,只能够“务自保全”,以挡住弱敌“疯狂”地进犯、以守住疆土为至高的功勋。不得不让人感慨,魏国太“谦虚”了吧?袁子更提出,假如诸葛亮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会使魏国凉、雍士卒不得解甲,中原铁骑不可释鞍,庙堂群臣不敢忘“守土抗战”之责,三军将士不敢废“枕戈待旦”之令;则朝朝如临大敌,惶惶不可安生,胜负之势,亦已决矣。如此,则谁是强者,谁为弱者,还能分得清吗? 昔子产治理郑国,诸侯不敢加兵,而蜀相蹈一州之土,率巴蜀之众,虽中原岁岁狼烟,而蜀汉无烽火之忧,与其不是很像吗?

以魏军之强,本土作战,无后方之虞,有粮草为继,种种优势比于诸葛亮,若真能击败蜀军,又何必消极防御呢?大可铁骑四出,猛士陷阵,一举荡平敌寇,解魏国之忧。从来都是强国入侵,弱国防御,但曹魏除一次主动进攻外,六年之中,曹真和司马懿却不厌其烦地、小心翼翼地在誓死抗击蜀汉的入侵。如果认为这是司马懿等人不战而胜之良策,那么太小看战争了,兵法中“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云云之言,犹在耳啊!在对诸葛亮的战争中,“战术大师”司马懿失去了往昔“克日擒孟达”的果断沉着,也没有后来平定辽东的“指挥如意”,以及“赚曹爽夺兵权”时的诡诈权谋;在诸葛亮面前,他完全发挥失常,似乎难以找到对方哪怕一点的破绽,没有想出哪怕一条可以在理论上消灭对手的奇谋妙计,一切都变得循规蹈矩、如履薄冰、处处谨慎、波澜不惊。张郃提出要出奇兵包抄诸葛亮的后路,以善用偷袭著称的司马懿连想都不敢想就拒绝了;后来又鬼使神差地、不顾一切要张郃追击诸葛亮,但不想却中了埋伏害死了张郃将军。因为忍不住诸将对他“畏蜀如虎”的讽刺,他终于决定出击了。但事实证明他这一生唯一的一次与诸葛亮的正面交锋在理论乃至于实践上都是错误的,在丢下三千多具魏军尸首,和八千多件武器以后,司马懿又退回营中坚守了。从此之后坚守取代了“三十六计”变成了他唯一的选择,似乎只有坚守才是王道,主动出击就是背叛。什么兵法韬略都不管用了,抵御诸葛亮的最好办法就是:打死都不出来。不管诸葛亮如何地威逼、利诱、嘲讽、邀请,司马懿咬定了绝对不进攻的真理,这时他又是多么地明智啊。因为诸葛亮为了骗他出战几乎绞尽了脑汁。弱小的蜀国居然要想尽办法去与强国交战,而强大的魏国却在不顾一切地拒绝战斗,这种战争简直是亘古乃至日后都不会有。如果将这一段弱国屡屡入侵强国的不可思议的历史放在现代,那么有人可能就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了。

战争中从来都只是弱的一方坚守,“先为不可胜”,然后找准机会,“以待敌之可胜”,但司马懿奇迹地打破了这条规律,诸葛亮奇迹地推翻了这种逻辑。最后,司马懿坚守住了,无情的时间和命运战胜了诸葛亮,当然也许有人说:是司马懿巧妙地利用“无情的时间和命运战胜了诸葛亮”,但不管怎么说,都可以看到,诡诈的司马懿只有与“无情的时间和命运”结盟的条件下,才能战胜诸葛亮。不然的话,又能如何。所以袁子感叹: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也有人说、司马懿担心击败诸葛亮后,魏国皇帝会将他“兔死狗烹”,那么请让我们翻一下历史,司马懿在诸葛逝世后,几年之间依然备受荣宠,甚至在最关键时刻还是让他率军讨伐辽东反叛,有这么个“鸟尽弓藏”的吗?直到魏明帝驾崩后,才被政敌曹爽剥夺实权。由此可见,魏明帝在日,根本无兔死狗烹的可能。假假地想一下,以诸葛亮之才,以诸葛亮之雄心,若是换做在魏国,一道出师表,龙骧虎视、兵戈所指、澄清宇内、一统山河也不是不可能的吧。所以,对于诸葛亮的这张战争,切不可用平凡的眼光去看待,因为有很多东西都是值得回味的,至少是难以用成功或失败去简单概括的。

或许,后人的话真是太唠叨了,因为历史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值得去重新思考。

诸葛亮生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