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辛亥革命以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1911~1927)
释义

§ 辛亥革命以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1911~1927)

§ 正文

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7年,中国处于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五四”运动以前(1911~1919)的文化教育战线,继续存在清末以来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旧思想的斗争。表现在教育领域,如教育宗旨的制定,学校制度的变革,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更新等等,贯穿于这一切方面和一切过程的争论和冲突,都具有上述斗争的性质。辛亥革命后新教育宗旨的公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个显著的胜利;在教育和教学改革方面也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符合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但为时不久,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北京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政权。他们大搞复古主义的教育,致使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遭到严重破坏,封建复古思想和买办文化又占据统治地位。从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开始,到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的最后8 年间,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斗争不断取得胜利的时期,也是广大爱国进步的师生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奴化教育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历史时期。这些胜利先是受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影响,后来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

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政府成立后,便颁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政策、法令,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改革。在教育方面,主要是进行了下列改革:

发布教育改革令  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9日成立了教育部,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后,立即着手对封建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在全面改革教育制度以前,首先发布了几个重要的教育改革令,主要有 1月19日发布的《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同日发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3月发布《民国教育部官职令》等。

《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是南京临时政府发布的第一个改革教育的命令,一共14条。这是新学制形成前,实施教育的主要依据。很多条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进步要求。如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高等小学以上体操科,应注重兵式”;“初等小学算术科,自第三学年起,兼课珠算”;“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废止旧时奖励出身”等。

《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是一个从课程内容上改造封建教育的法令。在这个文件中,具体规定了初小、高小、中学及师范学校的教学科目、各学年各科每周授课时数等。以后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课程虽然也有变化,但与此文件所定标准出入不大。

《民国教育部官职令》规定教育部设普通、专门、实业、社会、礼教、蒙藏六个教育司。

颁布新的教育宗旨  教育部于1912年7月10日至8月10日,召开了中央临时教育会议,讨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政策与改革措施,如教育宗旨,学校系统,各级各类学校的法令,小学教员薪俸规程,采用注音字母等。根据会议的讨论,特别是蔡元培对教育宗旨的意见,教育部于1912年9月2日公布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对道德教育,蔡元培曾解释说:“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曰自由、平等、亲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对实利主义教育,蔡元培解释说:“实利主义之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其主张最力者,至以普通学术,悉寓于树艺、烹饪、裁缝及金、木、土工之中。”所以这种教育也就是智育,是指普通的知识技能训练。军国民教育,亦即军事体育教育,后来蔡元培直接称之为体育。美感教育,亦即美育,包括唱歌、图画、游戏等。蔡元培认为它对人的道德熏陶起重要作用。

新教育宗旨的公布,是中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个重大胜利, 它否定了清末公布的 “忠君”、“尊礼”、“尚公”、“尚武”、“尚实”的旧宗旨,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资产阶级德、智、体、美“四育平均发展”的方针。

制定学校系统  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按这个系统将整个教育期限定为17~18年,共分三段四级;小学一段二级,中学、大学各一段均一级。初小 4年毕业,为义务教育,毕业后入高等小学校或师范学校或实业学校。中学 4年,毕业后入大学或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大学本科3年或4年毕业,预科3 年。高等师范学校本科3年毕业,预料1年。实业学校分甲、乙两种,各 3年毕业。专门学校本科3年或4年毕业,预科1年。

这个学校系统称“壬子学制”。不久,教育部又陆续颁布各种学校令,与这个学制略有出入,1912~1913年将二者总合成“壬子癸丑学制”(见壬子癸丑学制图),较壬子学制在系统上,上加大学院,下加蒙养院(蒙学堂),都不计年限,实业学校、师范学校系统也更加完整。教育部1912年10月公布《大学令》、《专门学校令》,规定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等科。专门学校分法政、 医学、 药学、 农业、 工业、商业、美术、音乐、商船、外国语等专门学校。 1912年9月公布《师范教育令》,将师范学校分为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和私立师范学校等。

辛亥革命以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教育(1911~1927)

这个学制与1904年癸卯学制不同,它没有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胄学堂,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地位,除大学还不招女生外,普通中学、中等实业学校、师范学校的高级师范学校,都可设女校,初等小学,还可以男女同校。它还比癸卯学制缩短了3或4年,规定初小为义务教育。

1917年,中学增设"第二部",注意职业教育。“壬子癸丑学制"一直沿用到1922年,至北洋政府又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才告废止。

改革课程  在1912年 2月下发的《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中,明确指出,清朝颁行的教科书一律禁用,对于民间教科书也要进行审查。同年 9月,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11月,教育部公布《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12月,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1913年,教育部公布《中学校课程标准》。按照这些文件,对学校课程进行了改革。在《小学校令》中规定,“小学校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其课程,初等小学有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女子加课缝纫。遇不得已时,可暂缺手工、图画、唱歌之一科或数科。高等小学教学科目有修身、国文、算术、中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男子加课农业,女子加课缝纫。视地方情况,农业可以从缺,或改为商业,并可加设英语。遇不得已时,手工、唱歌亦得暂缺。视地方情况,英语可改别种外国语。在《教育部订定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具体规定了各科各学年每周的授课时数及各科各学年教学要求。《中学校令》规定,“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在《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规定,中学的教学科目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学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女子中学校加课家事,园艺,缝纫,但园艺得缺之。外国语以英语为主,但遇地方特别情形,得任择法、德、俄语一种。在《教育部公布中学校课程标准》中,具体规定了各科各学年每周授课的时数和各科各学年教学内容。

这次课程改革,比起1904年癸卯学制所规定的课程设置,明显的区别是取消了当时占教学时数最多的读经讲经课,增加了算术课的比例;将手工、家事、园艺、缝纫等实用科目正式列入课程,这就加强了生产知识技能训练。另外,对音乐与体育也很重视,将图画列入必修课等,这体现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然而这次改革也包含了不彻底性,如修身课要求学生要孝悌、亲爱、信实,特别是对女生,要注意贞淑之德,女生还因为要学习家事、缝纫等,便减少了很多门学科的教学时间,降低了女子教育在知识方面的要求。

改革教学原则和方法  在课程改革的同时,还注意了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改革,对于小学还专门制定了“教则”。比较突出的有:①强调教学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求凡所教授,必适合儿童身心发达程度。在教育方法上,认为学校的校长、教员,在不得已时,可以加儆戒于儿童,但不得用体罚。②注意使教育与实际生活结合,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要求所授知识技能,宜择生活上所必需者教授之。

北洋军阀的复古主义教育  1912年 3月,袁世凯完全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北京建立起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即北洋军阀的反动政权。辛亥革命失败后到“五四”运动以前,中国曾发生过以袁世凯、张勋、段琪瑞为首的三次复古运动。其中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更为猖獗。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辛亥革命后的一切革命计划、改革措施都被破坏。教育上出现了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

恢复尊孔读经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制造反革命舆论,掀起了一股尊孔的逆流。教育上恢复尊孔活动更是先行一步,早在1913年 6月,袁世凯就通令恢复学校祀孔典礼。同年9月28日,教育部的官员们,到孔庙祭祀,在那里又跪又拜,丑态百出。 10月通过的《天坛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 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1914年12月,在《教育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中,大肆吹捧孔子,说:"吾国数千年来信仰之笃,足以为道德上之模范人物者,实为孔子。"读经首先是在修身课及国文课中出现,1914年6 月,教育部根据教育总长汤化龙的《上大总统言教育书》下达《教育部饬京内外各学校中小学修身及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务以孔子之言为指归文》,指出中小学的修身与国文课,要以儒家经籍和孔子的言论为准。到1915年 2月,袁世凯颁布的《特定教育纲要》中,就进一步规定单独设立读经科。指出:“中小学校均加读经一科,按照经书及学校程度分别讲读,由教育部编入课程,并妥拟讲读之法,通咨京外转饬施行。”读经内容:初小读《孟子》,高小读《论语》,中学节读《礼记》、《左氏春秋》。大学要专设经学院,要按经分科,又令各省设立经学会,以讲求经学,并为中小学校培训经学教员。

这样,辛亥革命以后很多学校已经废除了的尊孔活动和读经以及讲经课又恢复,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封建主义教育内容又被正式列入教学。

复活封建买办的教育宗旨  1915年 1月,袁世凯亲自《颁定教育要旨》,中心是:“矩矱本诸先民,智慧求诸世界。使中华民族为大仁、大智、大勇之国民,则必于忠孝节义植其基,于知识技能求其阙,尚武以备军人资格,务实以儆末俗虚浮,矢其忠诚,以爱国为前提,苦其心志,以猎官为大戒,厚于责己,耻不若人,严则如将领之部其弁兵,亲则如父兄之爱其子弟。”袁世凯的上述提法与张之洞1904年制定的癸卯学制中所提出的教育宗旨十分相似,不过是把“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等,换了个说法,加了些“爱国”、“忠诚”戒“猎官”等好听的名词而已。在《教育要旨》中,他还把教育宗旨归纳为“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七项。这其实又是1906年清廷学部颁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的进一步发展。袁世凯颁定的教育宗旨,全面地否定了资产阶级提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复活并发展了清末封建买办的教育宗旨。

改变学校制度  袁世凯政权所公布的《教育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1915年公布的《特定教育纲要》和《国民学校令》、《高等小学校令》、《预备学校令》等文件,其中都有涉及修改壬子癸丑学制的条文。比较大的变动是将小学分为两轨,一轨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国民学校”,修业年限为 4年,一轨是为有志升学者设立的“预备学校”,它附属在中学校内,修业年限为7 年,前期4年,后期3年。在中等学校实行文、实分科的制度,取消了各科并重的制度。高等学校添设经学院,并在大学以外单独设立,按经分科,这是适应恢复尊孔读经的需要。对女子教育规定自高小就不得男女同校。

北洋军阀大搞复古主义教育的结果,使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的教育,又回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老路,这是近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股逆流,它很快就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了批判。

“五四”运动以后的教育概况  “五四”运动时期的教育揭开了中国现代教育史的新篇章(见“五四”运动时期教育)。“五四”时期的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首先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见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这个时期的平民教育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中“拥护民主”口号在学校教育领域内的具体行动,但其中也出现了两条道路的斗争(见平民教育运动)。就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夕,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J.杜威来华讲学,他在中国逗留了两年多,到过中国南北十一省和几个主要城市,宣传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方法。继杜威之后,来华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者,还有P.孟禄(1921)、W.A.麦考尔(1923)、H.H.帕克赫斯特(1925)及W.H.基尔帕特里克(旧译克伯屈)等。这些教育家提倡的智力测验、教育测验、道尔顿制以及设计教学法等,都曾在“五四”运动以后的旧中国流行一时,有些中小学还付诸实施或进行实验。从师范院校到中小学,多把实用主义教育学和心理学,当作教育实践的依据,它在旧中国教育界仍有很大的影响。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壬戌学制(见壬戌学制),俗称 6·3·3制,虽然就学年阶段的划分来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它是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一次学制改革。在国民党统治区曾始终实行这个“新学制”。

参考书目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61。

§ 配图

§ 相关连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5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