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贾丝蒂娜之死
释义

§ 作者介绍

约翰·契弗(John Cheever,1912一),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父为英国移民。他十六岁起开始发表小说,后来成为《纽约人》杂志撰稿人之一,著有长篇小说《瓦卜肖特纪事。(1957),《瓦卜肖特丑闻》(1964) ,《鹰猎者》(1977),同时写了上百篇的短篇小说,有集子《极大的收音机》(1953)等。1978年出版了他的短篇小说合集,受到广泛好评。

§ 作品介绍

契佛在这篇小说(《贾丝蒂娜之死》)里的主题是:当代美国的混乱。主人公一上来就说:“人间的事真是变得越来越离奇,越来越跟我记得的和期望的不合辙。”作为具体例证的是他的妻子的老表姐贾丝蒂娜之死。八十岁的老太太去世了,然而由于那个城市有“区域法”,连替她找一个葬身之地也得到处奔走,首先就得去碰当地的小小官僚机构的壁。好容易靠主人公的反抗和恫吓,才替死者赢得了下葬的权利,然而主人公的世界里依然充满了失望和幻灭感;如果有所不同,那只是贾丝蒂娜之死使这一切更尖锐化了。

这里面他个人的遭遇是一个因素。广告公司的老板是那种典型的美国老板:衣着入时,办事效率极高,对下属则当作机器来驱使,哪管他家里死人不死人,一不顺意立即开除。而主人公干的工作又是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特色的一类:广告。我们看他怎样为了生活而用他的笔替一种补药写电视广告。看来他是一个原本颇有才华的人,然而他变换各种文体——从社交谈吐体到夹杂科学名词的另一种时髦文体——却只换来了老板的申斥:重写,否则滚蛋!文学在廉价出卖自己,已经不象文学了,而商业资本家还不满意,还要它更卑下地堕落。于是艺术家,作家,诗人都变成了小丑:

我虽然受到伤害,还不得不摆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儿,我不得不撒谎,假笑,扮演一个与事实无关的蠢家伙,就象一出小歌剧里次要的亲王那副模样。

他不能说出真心话来,因为那样他的妻儿就要遭殃。他只能在广告稿子里用“暗示”的方式进行一些小小的报复,于是那广告文字也就越来越夸张,华丽,言不由衷。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暗示”了文艺在那样一个社会里的处境。

然而不止这一点。还有更大的幻灭感在后面,那就是对于整个当代美国社会的幻灭感。广告公司,公司老板.公司里的工作都是美国现实的一部分,正同政客市长和他的区域法一样。对于这样的一个美国,一个老妇人的死亡——或任何人的死亡——都不是一件值得严肃对待的事情,而正象主人公所慨乎言之的,“不打算理解死亡的人又怎能理爱”?死亡无尊严,人生无爱,于是三百年前从专制和饥荒的旧欧洲来到美洲新大陆的人们的理想暗淡了,他们的后代只看见眼前有

一个半成品的文明世界其中包括玻璃的高楼大厦啦,油井的支架啦,郊外居民区啦,还有废弃不用的电影院;我纳闷在这个最富裕、公正而人才济济的世界里——连清洁女工都在业余时间里练习弹奏肖邦的序曲——为什么个个竟然显得那么悲观失望似的

一个曾经给许多人“幸福感,浪漫蒂克的家园的幸福感”的“我的国家,我热爱的祖国”,现在竟是充满了主人公在梦里所见的超级市场上的庸俗、猥琐、毫无理想气息的消费者,而管理他们的又是哪样一群“凶狠无比”,“冷酷无情,毫无爱、理性和正派的表情,那样的卑劣。粗野而怙恶不悛”的人皮野兽!

一篇不过九千字的小说包含了这么多的内容,而且这一切又是通过细致、生动、有余音的文笔表达出来的——这就不能不令我们喜爱契佛。他不仅是美国短篇小说里的一个大家,而且是用疑问的眼光来看待美国社会的有心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2: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