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谢德元 |
释义 | § 概述 谢德元,号浩如,1897年1月生于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枣树坪一个小康农家。1919年考取省立西安一中,翌年转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学习,因受“五四”运动影响,未及毕业,即回家乡创办小学,后投笔从戎,考入阎锡山创办的太原学兵团学习军事。1923年,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谢子长奔赴京津地区。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全国范围掀起了蓬勃的反帝斗争高潮,受陕西旅京进步学生及共产党人影响,他认真阅读马列主义书刊,积极参加反帝斗争,于同年冬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回到家乡,重任县民团团总,后该团编入陕西国民党第11旅,谢子长任12连连长。期间,他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发展党组织,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一批农民运动骨干。 § 事迹 大革命失败后,根据党的八大会议精神,谢子长参加并领导了陕西清涧起义和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工农革命军第3大队大队长,率部与国民党军激战多次。起义失败后,他秘密返回家乡,在极其艰苦危险的环境下,开展革命斗争,并坚定地表示:“革命就得不怕死,就得能吃苦。” 1929年初,谢子长奉命赴甘肃、宁夏一带从事兵运工作。1931年冬与刘志丹组建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次年2月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任总指挥。从此,陕甘边地区第一次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为后来陕甘宁边区红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游击队成立后,首先袭击了旬邑县职田镇。驻旬邑的军阀部队随即调集千余人向红军游击队扑来。而对装备精良、来势凶猛的敌人,谢子长临危不惧,机智果断地命令部队撤出该镇,在离镇20余里的羊坡头设下埋伏,毙俘敌军300余人。接着,谢子长率队避开敌军主力,在照金、宜君、山河镇等地,与敌激战数次,连战皆捷。随后,游击队进入正宁县,开辟了陕甘历史上最早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同年8月,谢子长率部南下耀县地区。9月,敌人兵分三路“进剿”,企图将红军游击队歼灭于照金地区,情况十分严重。谢子长与刘志丹决定采取避实击虚,以退为进的战术,指挥游击队在照金地区歼敌400余人,粉碎了敌人的企图。12月上旬,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 1933年11月,谢子长任中共北方局和上海局驻西北军事特派员,指导陕北特委着手恢复第1支队,进一步发展陕北地区的武装斗争,迅速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据地。翌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成立,谢子长任总指挥,同时兼任陕甘边区红26军第42师政治委员。8月,谢子长率42师第3团及陕北第1、2、5支队,在景吴家塌及绥德张家圪台作战数次,连获胜利。26日晚再战河口,敌人凭借有利地形和工事负责隅顽抗,红军进攻数次未克。在这关键时期,谢子长亲赴前沿阵地,重新布置火力,组织力量,予敌以重大杀伤。残敌逃往清涧县城。但在这次战斗中,谢子长不幸胸部中弹,身负重伤。为了稳定部队和群众的情绪,他传出命令,不准把他负伤的事情泄漏出去。战后,他又带伤率领红军北上,在安定县击溃敌人1个营,并收编了李丕成的民团。 1935年2月初,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统一指挥陕北、陕甘的红26军、27军,选举谢子长为军委主席。不幸的是,由于他长期带伤转战,伤口严重恶化,1935年2月21日于安定县灯盏湾与世长辞,时年38岁。 谢子长一生驰骋疆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纪念他,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谢子长家乡安定县改为子长县,毛泽东为谢子长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为谢子长墓撰写碑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