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许常惠
释义

§ 个人简介

许常惠,1929年生于台湾省彰化县,1953年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1954--59年间留学巴黎,随夏野教授学习乐史,并从岳礼维教授学习作曲。 自其巴黎归来后,在作曲上创作了上百首作品,包括独唱与合唱曲、独奏与室内乐曲(包括中西乐器)、管弦乐、歌剧、舞剧、清唱剧,并创立制乐小集(1961)、现代音乐研究会(1969)、亚洲作曲家联盟(1973)、中华民国作曲家协会(1989)等组织,致力及领导以传统音乐为源泉的现代音乐创作。 许常惠在民族音乐研究上,他从未间断过田野采集的工作,在台湾全省的山野与平地,作全面的民俗音乐调查、采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发表论文数十篇,各式音乐相关文章逾百。发起并成立中国民族音乐研究中心(1967)、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1975)、中华民国民族音乐学会(1991)、及亚太民族音乐协会(1994)等机构。 在教学上,他曾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学院、东吴大学、文化大学等音乐科系,担任理论作曲与音乐学的课程,教导学生无数,尤其在作曲及民族音乐学二门,今日台湾乐坛之中坚,多出自其门下。 在行政工作上,历任中华民国作曲家协会理事长、中华民国民族音乐学会理事长、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董事长、亚洲作曲家联盟主席、及亚太民族音乐学会主席等职务。

作为音乐学家,许常惠于1967年与史惟亮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并主持过台北民俗艺术基金会的工作,致力于台湾民谣的采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十多年。许常惠

他两次率队深入全省各地调查,采集民歌,进行了大量的民歌改编工作,并写出不少论著,如《台湾民谣研究》(1969)、《恒春调“思想起”之研究》(1974)、《寻找民族音乐的根》(1979)、《台湾福佬系民歌》(1981)以及《以民俗音乐做为音乐教育之基础》(1981)等。此外,他还撰写了一些有关中国音乐史的著作,如《民族音乐家》(1967)、《近代中国音乐史话》(1970)等。

许常惠是台湾当代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涉及到音乐的各个领域。其中有以现代手法创作的歌剧《白蛇传》(1980)、清唱剧《兵车行》(1965)和《国火颂》(1965),舞蹈组曲《桃花开》(1977),交响诗《白沙湾》(1976),钢琴与国乐团的协奏曲《百家春》(1981),无伴奏小提琴独奏曲《前奏曲》5首(1966),无伴奏长笛独奏曲《盲》(1966),三重奏《乡愁三调》(1959),独唱曲《女冠子》 (1985)等。他多次在国内外举办过个人作品音乐会。 1973年,他与入野义朗(日本)、锅岛吉朗(日本)、林声翕 (香港)、罗连荣(韩国)等发起组织了亚洲作曲家同盟,对促进亚洲音乐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许常惠先生于2000年岁末,于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任内辞世。

§ 个人评价

许常惠台湾音乐家许常惠是一位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一位“桃李满天下”的音乐教育家,也是一位开启台湾新乐风的作曲家。他从1956年开始音乐创作,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共创作了包括歌剧、舞剧、交响乐、室内乐、民族器乐独奏、重奏等作品四十余部。他的创作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这就是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致力于中国现代音乐的创作探索。

§ 职业生涯

音乐之旅

许常惠是台湾省彰化县人,很小的时候,就对音乐发生兴趣,大专联考的时侯,考取了师大音乐系。在师大求学的阶段裡,许常惠就是活跃的份子,他的初期创作,都在这时期奠基。从师大毕业后,他曾先后教过几年书,也曾在母校担任课程。而后自觉所学不足以满足自己的创作慾,加以西洋乐风的吸引,在民国四十二年,到巴黎大 许常惠学文学院音乐系,研究音乐史,并兼习作曲。民国四十八年,许常惠完成音乐史高级研究的课程,发现在异国,无法发挥自己所学所长,而国内的音乐发展也需要人来做推动的力量,束装返回台北。

回到台北,许常惠很快就进入国立艺专,担任教席,努力于传授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且努力培育作曲人才,那段时期,他教过的学生,包括如今在乐坛大大有名的温隆信。温隆信很欣赏许常惠的教学法,那就是上课之前先喝两盅,然后侃侃而谈,更见神妙。

制药小集

而在民族音乐的领域中,许、史两人都认为应先从山地音乐的搜集整理为骨干。因此,许常惠和史惟亮两人,乃发起设置「中国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积极地採集、整理并研究中国民间音乐,其中更以採集、整理山地歌谣为主。那段时间,许常惠还在艺专发起组织「制乐小集」,温隆信是小集中的一员,温隆信回忆跟许常惠在一起研究作曲时,总是音乐和酒不分家,不少学生,学会了许常惠嗜酒的习惯,也学会了酒后作曲的技法。这种特殊的教学法,使得学生们敢于淋漓尽致地把各人的才华,发挥到最高境界。稍后,许常惠又应东吴大学音乐系之聘,也应文化学院音乐系之聘,担任理论作曲的课程,且又发起「新乐初集」,训练出更多的作曲新秀。

除了在校园裡组织「作曲集会」之外,对于社会上的音乐活动和音乐推广工作,许常惠也不忽视,他曾协助一些青年人,组织了一偭「江浪乐会」,还成立一个「五人乐集」,这些推广音乐的工作,使中国乐坛注入了一股蓬勃的新力,也增加了作曲界的生力军。

对民族音乐萌生兴趣

教学相长之余,许常惠和史惟亮两人,因对民族音乐发展之看法相近,而且认定了,若不及早做民族音乐的蒐集,则未来再来从事,一定会事倍功半。这段时间,许常惠常常带著简单的行囊,引导著他的学生,深入到每一个山地部落,去听山地同胞引吭高歌,去记下一首首山地歌谣,而后加以整理,写成歌谱,以传之后世。在和史 许常惠惟亮一齐做无数次山地歌谣采集之后,许常惠编写了「台湾山地民谣」--原始音乐歌谱两册。

蒐集山地歌谣

许常惠寻找山地歌谣的工作,一直都和史惟亮分工进行,到史惟亮因病逝世,他就成为一个独行侠,独来独往,为他自己立下的理想目标而努力。幸而,不少年轻的音乐工作者,在许常惠长年累月的挖掘工作进行中,也萌发了寻宝的兴趣,加入许常惠山地行走的行列,使得许常惠在山地歌谣找寻的路途上,不再寂寞。在成立中国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之后,许常惠曾另与俞大网、蓝荫鼎等人,筹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许常惠负责民俗音乐研究的工作和推展。这项民俗音乐研究的工作,到目前为止,仍在继续进行。

正因为陆陆续绩找寻民族音乐的外籍学者,都和许常惠有所联繫,使许常惠在国际间享有了名声,也使全世界的音乐工作者都认识到,中华民国有一位许常惠,他做了最多的民族音乐蒐集整理的工作,而且他还作曲,因此他的作品也经常在国外被演奏、被转述,甚而被引用,也因此,使得许常惠三个字,出现在美国哈佛音乐辞典,日本平凡社音乐事典、美国名人录及中华民国名人录上。

倡议亚洲作曲家联盟

在与国外乐坛人土的频繁交住之后,许常惠发现应该在东南亚成立一个国际性的音乐组织,以期达到国际音乐文化的交流。站在这样的理想上,许常惠于民国六十年,发起筹组「亚洲作曲家联盟」,在成立之后,他被选为该联盟总部执行委员会副主席,而活跃于国际乐坛,名声更盛。

许常惠除了蒐集山地歌谣,整理谱曲,加以出版之外,本身的作曲数量,也十分丰富,且均有很不错的成续,这些作品,都常被国外音乐团体引用、演奏,许氏的作品,一向都呈现了浓郁的中国味。他的作品十三号,「葬花词」,于民国五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在台北市国立美术馆做首次发表,由女高音杜月娥担任独唱,作者本身自己引罄、敲木鱼。这首「葬花词」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一段,描写林黛玉葬花的情境,全曲自首至尾,充塞著婉约的凄情。 「嫦娥奔月」受瞩目。另一首作品「嫦娥奔月」,係于民国五十七年完成的,是一首以民间故事为主题的舞蹈音乐,刘凤学舞蹈设计,国立艺专交响乐团演奏,陈澄雄指挥。1957年许常惠、张紫山许常惠另一份重要作品,是「杨唤诗十二首」,他把扬唤的十二首诗拿来谱曲,表现了截然不同的作曲风格,也是值开始为现代诗谱曲的开始,杨唤诗十二首,自民国五十五年至六十六年内,分别写成,最早的是「我歌唱」,最晚的是「船」,十二首曲子随著时代而有所演变,风格互异,都各擅胜场,到了写「船」时,风格上就已在为现代民歌做引介了。

首创歌剧「白蛇传」

民国六十八年,许常惠应中广公司之邀,担任中国创作歌剧「白蛇传」的作曲工作,费时经年,完成了这部首创的「白蛇傅」,颇获各界好评,也为国内中文歌剧的作曲工作,立下了里程碑。许常惠的一生都和音乐关连,他也以音乐工作,做为一生的职志,在他的未来年岁,他仍愿以至情至性的热爱,去为音乐工作,尤其在他为音乐工作了二十年,付出二十年心血之后,终能得到价值评定,将使他再鼓起勇气,像孤军奋斗的音乐领域里,迈进、深入研究,而绽放更珍贵的美丽音乐花朵。

§ 相关书籍

《许常惠──那一颗星在东方 》

《许常惠──那一颗星在东方 》丛书系列:文建会

作者:赵琴

出版社:文建会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06日

开本:16开/平装/192页

书籍简介:他是天生的艺术家,也是出色的活动家;他是现代音乐创作的先驱者,也是民族音乐采集的领航人。许常惠,是台湾现代音乐史发展的永恆见证。身为台湾战后第一位留法音乐家,巴黎开启了许常惠智慧的视野,也促使他掀起两场风起云涌的台湾音乐风潮。一九六○年代,许常惠率先发起「现代音乐」运动,组织「制乐小集」、「新乐初奏」等团体,鼓励国人创作,引介二十世纪作品,为台湾带来新的音乐希望。之后,主张「我们需要有自己的音乐」的许常惠,也和史惟亮展开大规模的「民族音乐」调查采集,抢救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台湾的民族音乐运动,开创宽广格局。 圆融协调、长于组织、前进热诚的活动家特质,使许常惠成为绝佳的音乐界领导人,致力于筹创组织、推展改革、促进交流。浪漫率真、随心所至的艺术家性格,则给了他丰沛的创作灵感、璀璨的多情人生,也让他能豁达面对生命转折,瀟洒享受人间愉快。

在台湾近代音乐的拓荒路上,许常惠总是引领风潮的核心人物,全方位涵盖了创作、教学、田野调查、国际交流等面向,影响之深广,少有人能望其项背。而他自由自在的艺术心灵,结合了中国文人、台湾仕绅与法国艺术家的独特风范,也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作者简介:赵琴,加州大学洛杉矶校部民族音乐学博士、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音乐史硕士、师大音乐系声乐学士。现任台大美育系列讲座主讲人、北师院兼任副教授、中华民国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广播公司「音乐风」製作?主持人。 赵琴曾任教政大、东吴、北师院、文化等大学,主授中西音乐史、世界音乐、音乐欣赏、音乐美学、音乐传播学、节目製作研究等课程。她曾是西德科隆「德国之声」主编兼节目製作、主持人;并担任中广音乐组长,製作、主持古典音乐与艺文节目多年,以及「中国音乐专题」现场音乐会数十场。她也常在各报撰写专栏,包括《中国时报》「乐音嬝嬝」、《民生报》「世界音乐之旅」、《工商时报》「无絃琴曲」、《中央日报》「环游乐誌」等;并担任国家文艺奖、金鼎奖、金曲奖及「国际现代音乐交流大会」作品评鑑等眾多奖项之评审。 在个人荣誉方面,赵琴曾获颁「金鐘奖」终身成就特别奖、「金工奖」评审特别奖、「上海之春」国际广播节目竞赛优等奖,获选为法.培德.嘉派学会杰出会员,并多次获颁「金鐘奖」最佳音乐节目、最佳编撰及最佳播音奖,文建会「广播文化奖」特优奖及「文艺奖章」。 赵琴曾在国际音乐学术会议中发表多篇中、英文论文,包括《江文也的声乐作品比较研析》(北京) 、《中国清末的「诗界革命」与「学堂乐歌」》(京都)、《传统音乐传承在台湾学校音乐教育中的现况分析》(新疆)、《台湾音乐资赋优异教育的发展与现状反思》(香港)、《传统音乐传承与传播媒体在台湾的发展与现况》(巴西)等;专书著作则有《音乐之旅》、《音乐的巡礼》、《音乐随笔》、《中国乐坛人物誌》、《音乐旅情》、《音乐与我》、《七十年来中国艺术歌曲》等书。

《许常惠──那一颗星在东方 》

《许常惠──那一颗星在东方 》分类: 社会、人文.史地∕人物传记

作者:邱坤良

出版社: 时报

出版日:1996年9月5日

页数: 424 页

内容简介:许常惠生于日治时代的彰化和美,十二岁至东京求学,不竟成为日本战时动员体制的学徒兵。战后回国唸高中,却又遇上二二八事变。他从小学小提琴,师大音乐系毕业后,远赴法国继续深造,受到法国艺术环境的刺激,他放弃做演奏家的梦想改走理论作曲与音乐史的道路。回国之后,他提倡现代音乐与民族音乐激起新音乐的风潮,为一九六○年代的台湾音乐界带来新的视野。本书以客观、活泼、忠实的态度面对许常惠这个人─包括他的家世、音乐生涯及其爱情观。许常惠璀璨的人生,作者邱坤良写来雋永可读,彷彿这位浪漫多情的音乐家正鲜活地呈现在眼前。

作者简介:邱坤良,台湾宜兰人,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文学博士。曾任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副教授、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研究员、国立艺术学院传统艺术中心主任。现任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教授兼系主任、剧场艺术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中国戏剧的仪式观》(法文,1991,法兰西学院)、《日治时期台湾戏剧之研究》(1992,自立晚报)、《台湾戏剧现场》(1997,玉山社)、《台湾剧场与文化变迁》(1997,台原出版社)等。

§ 个人荣誉

许氏曾获得荣誉如下:十大杰出青年金手奖、吴三连先生文艺奖、法国文化部骑士勋章、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国家文艺奖、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杰出研究奖、法国政府最高荣誉长官级勋章、及行政院文化奖章等。

§ 相关条目

薛伟  严良堃  张广天  张寒晖  张曙  郑律成  郑志声  周巍峙  朱践耳

§ 参考资料

http://www.cctv.com/special/C18919/20070727/106032.shtml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readingtimes/ProductPage.aspx?gp=productdetail&cid=rtyi(SellItems)&id=YI0016

http://www.wusanlien.org.tw/02awards/02winners02_c01.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