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裂肉兽 |
释义 | § 基本资料 裂肉兽中文学名: 裂肉兽 拉丁学名: sarkastodon 别称: 原肉齿兽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哺乳动物纲 亚纲: 兽亚纲 目: 肉齿目 科: 牛鬣兽科 属: 裂肉兽属 种: 蒙古裂肉兽 分布区域: 晚始新世到早渐新世的蒙古,已灭绝 § 简介 拉丁文学名: sarkastodon 裂肉兽头部特写体长 3-5米 肩高:可达两米以上 体重: 最重1.5吨 食性: 杂食 生存时代 第三纪的始新世-渐新世(3700万年前) 分布: 蒙古 分类: 肉齿目 牛鬣兽科 释义: 撕裂肌肉的牙齿 § 特征 这种熊一样大小的动物是肉齿类中最大的。肉齿类是当时占优势的肉食性动物。 § 生活习性 动物图片 裂肉兽体态似现代的熊,但要大很多,是当时肉齿类中最大的,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食肉陆生哺乳动物之一,只有安氏中兽可以与之媲美。它的头骨有57厘米长,犬齿非常发达,肩高可能超过2米,并且站立起来可以用爪子构到19英尺的高度。 肉齿类是当时占优势的肉食性动物。裂肉兽身型巨大故较笨拙,可能相对程度上依赖食腐或捕杀雷兽等大型速度慢的动物为生,裂肉兽凭借体型可以轻易抢夺其他食肉动物的猎物,甚至连安氏中兽也难以抵抗它们。同时从它们的牙齿结构可以看出,裂肉兽也能适应多种食物,和安氏中兽一样是杂食性动物。它们更多主要猎食大型动物,可能会猎食雷兽。其化石基本只在蒙古被发现,且只有蒙古裂肉兽一个种类。 裂肉兽有像浣熊一样的大尾巴,身体粗壮,估计重约1.5吨,与瘦小的犀牛相当。始新世的中亚是大型动物的聚居地,如犀牛、雷兽及爪蹄兽,裂肉兽可以凭借相对其他食肉动物更有优势的体型捕猎这些巨大的植食动物。裂肉兽的牙齿适应于嚼食多种食物,可能像现今的棕熊般生活,但牙齿排列与食肉目的棕熊有所不同。 § 进化 裂肉兽约于3000万年前消失,它们灭绝的原因可能是在与熊狗等食肉目动物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和其他肉齿目动物一样被体型较小但更先进的食肉目动物淘汰了。裂肉兽属于肉齿目牛鬣兽科,最早出现于晚古新世,除了裂肉兽外还包括牛鬣兽,父猫等,很多种类外貌似猫,而外貌似熊的裂肉兽不仅是其中特殊的类群,也是最后的牛鬣兽科类群。随着裂肉兽在早渐新世灭绝,牛鬣兽科也随之消亡了。肉齿目的另一类群鬣齿兽科在此后兴盛起来,一直到早上新世肉齿目才最终灭绝。 在史前陆生肉食哺乳动物中,裂肉兽和安氏中兽无论是身长身高还是体重都堪称绝代双雄,巧合的是,这两类陆生食肉哺乳动物的最大者恰恰生活在几乎同一时间和同一地区,因此它们可能经常爆发激烈的竞争。 裂肉兽属于较先进一些的肉齿目,拥有强大的爪子,粗壮的身体也让它力大无比。安氏中兽属于较原始的裸节目,脚上长得是原始的蹄子,力量也不比裂肉兽,但却拥有更强大的咬合力,可以说势均力敌。但安氏中兽没有像裂肉兽持续到早渐新世而是在始新世末就灭绝了,其灭绝原因或许出于在与裂肉兽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所致。因此裂肉兽相对安氏中兽更应该被称为最大的陆生食肉哺乳动物。[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