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蛇王节
释义

§ 简介

蛇王节福建南平樟湖镇每年举行蛇王节活动。镇中的蛇王庙是活动中心。庙内有三尊蛇神像—蛇王三兄弟。当地人称为连公爷。三兄弟身穿红袍,双脚踩着怪兽。他们的双眼一为仰视、一为俯视、一为平视。寓有洞察人间、驱祟造福之意。关于蛇王爷的来历,当地有一种传说。蛇王姓连,原是一条大蟒蛇。经过修炼得道于古田的再见岭,荫庇一方。某年樟湖地区发生可怕的大霍乱,死了很多乡民,后来派人祈求蛇王。次日突然一条大蟒蛇出现于樟湖天空,口吐焰火,驱除了瘟疫。乡民得救,后立庙奉为菩萨。从此香火不断,并于每年农历7月7日举行蛇王节,以为纪念。

§ 背景

蛇王节樟湖,千年古镇,地灵人杰,且民风质朴豪爽,群落性文化积淀深厚,至今仍遗留许多古迹和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如蛇王庙、万寿塔、上塘庵古戏台、苍峡摩崖石刻、商周遗址等古迹。元宵迎蛇灯、七月赛蛇神、端午赛龙舟等民俗活动。樟湖崇蛇民俗活动源于明代,千百年的传承和发扬,已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体系,堪称独一无二的民俗“活化石”。

樟湖蛇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有原始古朴的庙堂,完整的游蛇灯,赛蛇神的民间活动,它完整地保留了古闽越的遗风,浓郁质朴的蛇文化渗透于樟湖人民的生活中,对旅游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开发利用价值。

自1991年8月恢复举办“崇蛇”文化节以来,“蛇文化”活动弘扬了闽越文化,振兴了地方经济。1995年蛇王庙(福庆堂)被列入南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崇蛇”活动冠以“樟湖镇蛇文化节”。1998年樟湖蛇文化节纳蛇王节

入“大武夷旅游”系列,举办了规模宏大的“南平市樟湖首届蛇文化旅游节”。近年来,樟湖蛇文化的独特罕见性,倍受世人瞩目,特别是日本、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社会人类专家学者的关注,使樟湖蛇文化驰名中外。正值“蛇王庙”被列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闽蛇崇拜民俗活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际,七月七“蛇文化节”以其地方特色赋予的文化内涵,使2005年崇蛇活动再一次升华,冠以“延平樟湖镇闽蛇崇拜民俗活动旅游节”,给予樟湖蛇文化新的定位,以它古老而又崭新的面孔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漫长岁月里,人们在敬拜祭祀活动中,形成了“闽蛇崇拜的民俗文化”,每年春秋两祭活动,完整地传承了古闽越族的遗俗。千百年来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精华,使之较完整地保存了古朴、原始的崇蛇活动,铸成了独特的民间崇蛇文化。

樟湖闽蛇崇拜活动的载体“蛇王庙”俗称“福庆堂”或“连公庙”,位于316国道119公里右侧。它临江而建,坐东南朝西北,建筑整体气势宏伟,古朴古色、庙内上下两落,下落为戏楼建筑,戏楼中间为戏台,两侧对称肩楼,天井及钟鼓楼,戏台正面与正殿相对,中间为敞开式观众厅。上落为正殿,庙殿为重檐悬山式建筑,面五间,进深十余米。走进富有神韵的神庙殿堂,犹如步入时间的隧道,置身其间,往事越千年,发古之幽思。

樟湖每年农历正月初六至二十一的闹元宵,按姓氏轮流,每姓一天,每户一板,或者几十板,多者千余,当夜幕降临,人们将制作好的“蛇灯”拿到庙前连接成一条长达一、二公里的“长蛇阵”。入夜时分,弯弯曲曲的竹蛇绕镇蜿蜒而行,家家户户放鞭炮烟火,在自家门口或巷口迎接以示祛灾祈福。蛇灯在鼓声中,犹如一条长长的火蛇腾跃在夜空,蔚为壮观。

赛蛇神活动的这天,人们奉蛇王出巡境内。清早在庙前排长队,鸣锣开道,号声铳声阵阵,旗幡招展,游行队伍人手一蛇,或将蛇握于手中,或缠绕在臂上,盘绕于胸前、颈前,更有甚者与蛇亲吻,千姿百态,其情景十分惊险、动人。游蛇结束,人们把蛇放归大自然。

§ 传说

蛇王节民间传说中,从开天辟地的盘古到人类始祖女娲、伏羲、轩辕黄帝,均“人首蛇身”;尧母庆都与赤蛇合婚生尧;夏为龙族;夏后氏蛇身人首……至今民间还保留着的一些对蛇的信仰与崇拜的风俗,这些都可证明先民把蛇当作了自己的祖灵。论者还举例说:建房破土动工时念颂的《建宅文》里就提到蛇。房屋建成后要举行以示迎接祖先进入新居的镇宅仪式,要用香从老屋把祖宗和蛇引进新居坐位,以祈“宅富人兴,永安千载”。缪亚奇也指出,从现存的祭祀活动及崇蛇习俗看,蛇原是谷神、祖先神,表明龙图腾源于蛇图腾的实质。 另一种意见认为,从早期的蛇神传说看,它们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与原始先民最为恐惧的洪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有像共工这类制造水患的凶神,也有像大禹这类治理水患的正神,还有像伏羲、女娲这类经过洪水后繁衍后代的人类始祖神,可知蛇信仰的原始意义实质上是对自然力的崇拜。这种意义在神话时代以后的崇蛇习俗中,继续得到显示,而且多归结到蛇即水神这一点上。如明清时江南人奉祀的“蛇王施相公”,相传是宋代一位姓施的诸生,他在山间拾到一枚蛇卵,孵出蛇后,为其护身。后来施被冤杀,此蛇为他索命,朝廷被迫封施相公为“护国镇海侯”,用硕大的馒头供奉他,那条蛇遂盘在馒头上死去。从此,施相公被江南人尊为水神。相似的故事,在郦道元《水经注》里也有:“人有行于途者,见一小蛇,疑其有灵,持而养之,名曰担生。长而吞噬人,里中患之,遂捕系狱。担生负而奔,邑沦为湖。”从这段蛇能陷邑为湖的传奇中,人们不难看到“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淮南子•本经篇》 )的远古神话的历史影子。所以,水神祭祀作为自然崇拜的遗迹,既反映人类的原始信仰,又成为自然崇拜意识延续的载体,而“无论在神话、仙话和民间传说,还是水祭中,水神的实质是龙,但这龙并非佛教的龙,而是江南民间观念的龙,即古代的蛇,亦即抽象化的水中灵魂”。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蛇信仰的源头是初民的男根崇拜,它的发生可以前溯至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的中晚期,如大汶口文化中据说有蛇形纹饰,江南地区印纹陶上据说也有蛇纹,它们都有象征男根的涵义。据《路史•后纪》注引《宝椟记》 :“帝女游于华胥之渊,感蛇而孕,十三年生庖牺。”所谓感蛇而孕,是谓与某男子交媾而孕。蛇在这里由象征男根发展出象征男性的意义。台湾省高山族的溯源神话云:“昔有二灵蛇,所产之卵中生出人类”,此即源于以蛇为象征的男根崇拜。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起,随着对男根崇拜的日益炽盛,男根渐被神化,由此也导致了男根象征物的神化,因此主要以蛇为男根象征的氏族便将蛇的形象神化了。英国学者丹尼斯•赵亦认为,蛇被崇拜与其形状像男性生殖器有关;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之被崇拜,不是因为他们是人类之祖,而是因为他们象征性地代表了人类通过婚姻而不断繁衍的意义,这一点非常重要。

§ 民俗

蛇王节福建属古百越文化圈,简称闽。许慎《说文解字》 :“闽,东南越,蛇种。”说明古代闽越族以蛇为图腾,把自己的祖先同蛇联系在一起。至今南平地区流行有《蛇滩》 《石蛇》等故事。南平县樟湖镇定期举行蛇王节活动。镇中的蛇王庙是活动中心。庙内有三尊蛇神像 —蛇王三兄弟。当地人称为连公爷。三兄弟身穿红袍,双脚踩着怪兽。他们的双眼一为仰视、一为俯视、一为平视。寓有洞察人间、驱祟造福之意。

关于蛇王爷的来历,当地有一种传说。蛇王姓连,原是一条大蟒蛇。经过修炼得道于古田的再见岭,荫庇一方。某年樟湖地区发生可怕的大霍乱,死了很多乡民,后来派人祈求蛇王。次日突然一条大蟒蛇出现于樟湖天空,口吐焰火,驱除了瘟疫。乡民得救,后立庙奉为菩萨。从此香火不断,并于每年农历7月7日举行蛇王节,以为纪念,程序是:

捕蛇——农历6月,人们四出乡野捕蛇,大小轻重不论,有毒无毒都在捕获之列。乡民把捕来的蛇都敬献到蛇王庙,放到庙正中的黑色大瓮里,由专人精心饲养。人们相信,谁捕获得最多,谁就对蛇王菩萨最心诚,也就会降福于自己。

坐轿——7月7日晨,蛇王庙前己点燃起两支玫瑰色的大香,高2米,各重25公斤。乡民齐集庙前敬神,并抬来一座特制的轿,称为“神轿”或“龙亭”。轿四周用细铅丝编扎的网,罩住轿中设置的一个木制的大圆盆。

出巡——7时许,蛇王菩萨巡行开始,炮铳三声,锣鼓齐鸣。队伍鱼贯而出,队列由大锣开道。旗队紧随其后。写有“行雷”“连公”“肃静”“回避”的木牌并列在前,引领神轿。后随各乡乡民,每人出发前,从大黑瓮中取出一蛇,或绕脖颈或围腰间,或缠手臂,连儿童也不例外,俨然一队长蛇阵。沿街各户人家,手持香火燃鞭相迎。并与队列中人交换三支香火,名曰“分香”,以显示对蛇王菩萨沿街驱疫、降福闾里的共同敬仰。

归位——蛇王菩萨出巡完毕,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被乡民恭请回庙。

放生——入夜,乡民纷纷从庙中大瓮中取出蛇蟒,成群结队拥到闽江岸边,以虔诚的心情将蛇放入江中,使其返回大自然。

以蛇王庙为载体,樟湖人每年都要举行春秋两祭的“游蛇灯”和“赛蛇神”活动。游蛇灯在每年正月初六至廿一元宵前后举行,按姓氏轮流,每姓一晚,每户一板,游蛇灯的阵势庞大,颇为壮观。赛蛇神在每年农历初七举行,它是樟湖地区独特的崇蛇民俗。明代文学家谢肇 《长溪琐语》记载:“(福州)水口以上有地名朱船板(即樟湖坂),今福州方言仍称为朱船板,有蛇王庙,庙内有蛇数百,夏秋之间赛神一次,蛇之大者或缠人腰人头,出赛。”

这一祭蛇民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今樟湖善男信女对蛇虔诚敬拜,祈求蛇神保社稷安宁,消灾祛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信徒水陆平安。随着时代的进步,尽管现代文明为千年古镇注入几多活力,尽管进入21世纪樟湖人全身心投入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大潮之中,但“闽蛇崇拜”民俗仍在樟湖地区表现的最为典型,最为完整。这不仅给后人进一步探明和研究崇蛇内涵、来源、传承历史等留下了重要资料,同时也为旅游开发留下了宝贵资源。

§ 信仰

蛇王节中国人的蛇信仰应是原始时代的蛇图腾崇拜的遗存,蛇神的最初表现形式,是古代神话中人首蛇身的神或能变化为蛇形的神,汉代石刻画像中的女娲、伏羲, 《山海经》里的共工、轩辕等,均属此类。学者程蔷具体描述了蛇图腾的产生原因及其与蛇神信仰的关系:古代神话形象的发展,一般都经历过一个兽形→半兽半人形→人形的阶段。这类蛇神的出现,应是在兽形神到半兽半人形神的发展过程中。那时,初民生存于险恶的自然条件中,蛇是他们凶恶的敌人。蛇凶残狡猾,它没有四肢,却能飞快地爬行,身上鳞片组成的花纹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却又冷又滑,极难逮住制服。这一切都给人以不可理解的怪异印象。于是,蛇在先民的心目中逐渐被神化。他们把自己称为蛇的后代,想借此博求蛇的保护。

随着这种蛇图腾崇拜的形成与发展,初民给不少神性形象安上了蛇形或蛇与人相结合的外貌。众多的蛇神就这样在神话中出现了。但是也有人认为,蛇图腾及蛇信仰的产生,并非因为初民无法抵御蛇害,这才采取媚神方法冒认祖先,予以供奉祀拜,而是由于在初民的宇宙和生命观中,蛇向来就居于崇高无上的地位。如余麟年说:古人认为世界上一切的动物都是虫,人也不例外。《大戴礼记•曾子天园》 :“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偶虫之精者曰圣人。”而甲骨文中的虫字,是一条昂首屈身的蛇,已经透露出初民认为世上一切动物都是蛇种的信息。华夏民族崇拜龙,龙正是以蛇为原型想像出来的灵物,此乃中华民族的主要图腾。

§ 崇拜

蛇王节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而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樟湖坂,这天过的却是古老的“蛇王节”,并且还有游蛇灯、赛蛇神等传统习俗。福建属古百越文化圈,简称“闽”。许慎《说文解字》:“闽,东南越,蛇种。”所谓“蛇种”,即认蛇为自己的祖先。这说明古代闽越族以蛇为图腾,把自己的祖先同蛇联系在一起。

闽人的蛇崇拜仪式保存得最完整的,当属位于闽江边上的南平樟湖镇。在这里还保留着被专家学者称为“原始宗教信仰活化石”的樟湖蛇王庙和蛇文化系列活动。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崇蛇民族和地区有很多,但像樟湖这样的崇蛇在中国还没有找到第二处。

根据被当地人称为“活蛇神”的陈学铭先生介绍,樟湖的崇蛇民俗活动——蛇王节起始于哪个朝代已无从考证,但在明清两朝时为最盛。当时,蛇王庙的香火是很旺盛的。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后来受到“破四旧”的影响,蛇王节活动中断了40多年,直至1989年2月才恢复本来面目。

走近蛇王庙,只见正门上方“蛇王庙”三个火红大字。走进庙门,最大的视觉冲击便是正殿下殿,一旧一新,相映成趣,正殿供祭蛇神,下殿是新建的仿古戏台。庙宇四周檐下的如意斗拱出檐处的昂头,分别雕有四只神态逼真的蟒蛇蛇首,前檐的六组斗拱,也雕有蛇首。

正殿上供有三尊蛇神像——蛇王三兄弟。蛇王三兄弟身穿红袍,双脚踩着怪兽。他们的双眼一为仰视、一为俯视、一为平视。寓有洞察人间、驱祟造福之意。关于蛇王爷的来历,当地有一种传说。蛇王姓连,原是一条大蟒蛇。经过修炼得道于古田的再见岭,荫庇一方。某年樟湖地区发生可怕的大霍乱,死了很多乡民,后来派人祈求蛇王。次日突然一条大蟒蛇出现于樟湖天空,口吐焰火,驱除了瘟疫。乡民得救,后立庙奉为菩萨,从此香火不断。当地人尊称他们三兄弟为“连公”,因此,蛇王庙又称为“连公庙”。

樟湖崇蛇民俗集中体现在每年两次的祭蛇神活动,正月元宵节游蛇灯和农历七月初七赛蛇神庙会。所谓游蛇灯,是在游行日的傍晚,参加游行者带着自家所备的木制灯板参加游蛇灯。灯板上置纸糊灯笼,内燃蜡烛,集中到蛇王庙。各家灯板首尾相接,绕镇街游行。游街队伍浩浩荡荡,敲锣打鼓,吹奏唢呐,每到镇里中心地方,燃放土铳,响声震天。蛇灯每到一户人家门口,都受到香烛供品顶礼膜拜,香烟缭绕,鞭炮齐鸣,观者如云,前呼后拥,构成一幅蔚为壮观的热闹场面。

蛇首模型一般由集体统一制作,高达2.5米,以竹木为支架,外糊绿纸做蛇头,双眼圆睁,张开“血盆大口”,模样十分吓人。蛇首通常由8人抬,与蛇首模型相接的是每户人家自备的灯板,代表蛇的身躯。樟湖游蛇灯活动每年从农历正月初六到二十一止。按姓氏轮流,每姓游行一个晚上。据当地老人回忆,最长的游蛇灯灯板相接有八百板,长达三四里,缓缓而行,规模令人赞叹不已。

到了午夜时,队伍集结于闽江边上宽敞的沙滩上,随着蛇首的摆动,整个队伍形成几个大圈迅速转动。此刻,土铳、鞭炮、焰火齐放。大约半小时后,随着三声土铳巨响,队伍忽地停住,各人迅速解下连接前后灯板的绳索,然后各自回家。蛇头、蛇尾模型被抬到闽江岸边的一座小庙前,浇上煤油,引火焚烧。此时,众人无语,默默颂祝蛇神升天,保佑众生。 蛇王节到了农历七月初七,樟湖就会举行第二次祭蛇神活动——赛蛇神庙会。它的程序大概可以分作五步:

第一,捕蛇。农历6月,人们四出乡野捕蛇,大小轻重不论,有毒无毒都在捕获之列。乡民把捕来的蛇都敬献到蛇王庙,放到庙正中的黑色大瓮里,由专人精心饲养。人们相信,谁捕获得最多,谁就对蛇王菩萨最心诚,也就会降福于自己。

第二,“坐轿”。7月7日晨,蛇王庙前己点燃起两支玫瑰色的大香,高2米,各重25公斤。乡民齐集庙前敬神,并抬来一座特制的轿,称为“神轿”或“龙亭”。轿四周用细铅丝编扎的网,罩住轿中设置的一个木制的大圆盆。

第三,出巡。7时许,蛇王菩萨巡行开始,炮铳三声,锣鼓齐鸣。队伍鱼贯而出,队列由大锣开道。旗队紧随其后。写有“行雷”“连公”“肃静”“回避”的木牌并列在前,引领神轿。后随各乡乡民,每人出发前,从大黑瓮中取出一蛇,或绕脖颈或围腰间,或缠手臂,连儿童也不例外,俨然一队长蛇阵。沿街各户人家,手持香火燃鞭相迎。并与队列中人交换三支香火,名曰“分香”,以显示对蛇王菩萨沿街驱疫、降福闾里的共同敬仰。

第四,归位。蛇王菩萨出巡完毕,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被乡民恭请回庙。

第五,放生。入夜,乡民纷纷从庙中大瓮中取出蛇蟒,成群结队拥到闽江岸边,以虔诚的心情将蛇放入江中,使其返回大自然。

据说,赛蛇神这天,蛇都很温顺,一般不咬人,即使偶尔有人被咬伤,到蛇王庙中拿点香灰一抹也就好了。

蛇王节的傩俗活动,既反映了古人对动物(蛇)图腾的崇拜,也显露出人类与动物(蛇)之间建立和谐、友好关系的朴素愿望,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对生物物种链条免遭破坏的关怀。 蛇王节闽人蛇崇拜在八闽大地广泛存在,表现为各种文化形态。

第一,广泛存在的蛇宫、蛇王庙。至迟在晋代,福建就建造有蛇神庙。 《搜神记》载:“庸岭下北有巨蛇,长八丈余,围一丈,里俗惧以为神,立庙祀之。”此后,福建各地相继建有蛇王庙,如长汀平原里有蛇腾寺,闽侯县洋里乡有蛇王宫,福清、莆田等地也有不少蛇王庙,当地人或称之为“青公庙”。在漳州城南门外的南台庙,俗称蛇王庙。

第二,广泛存在的蛇形文饰、岩画、石刻和雕刻。在东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不少蛇形或蛇形图案的青铜器。而漳州华安草仔山的蛇形石刻,具有母蛇、幼蛇、蛇卵所组成的生动画面。

第三,广泛存于崇蛇民俗及一些禁忌之中。福建的顺昌在元宵节时要舞龙头蛇身的“竹蛇灯”;福建船的船身画有蛇的图像至今仍偶尔可见;端午竞渡的龙舟有的是装饰蛇首;杀蛇忌用金属器具;煮蛇肉不能在灶台上煮,只能在露天下煮;若遇到蛇交尾双头时,视为大凶,看见蛇脱壳,也被视为不吉,据说要赶紧拔下一根头发,扭掉一颗纽扣,吐一口唾沫,以此来改运。

第四,广泛存在于一些神话传说之中。在大陆的22个省、自治区流传着蛇郎君的传说,东南各省的蛇郎君故事保留比较原始的形态,基本情节是:一农夫的小女儿与蛇郎结婚,过着幸福的生活。其中一个姐姐嫉妒她,谋害了妹妹,并冒充妹妹做了蛇郎的妻子。后来,妹妹的灵魂复活了,姐姐受到惩罚,妹妹和蛇郎再度团圆。

闽人蛇崇拜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并代代相传,主要是借助于形形色色的民间习俗和神话传说。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种民间习俗和神话传说来透视闽人的社会心理。蛇,作为一种给闽人带来生存威胁的自然物,闽人必然要对他有所回应,大致说来,有以下三种:

第一,畏惧进而崇拜之。在泉州、莆仙等地,人们把蛇进入民居看做是很不吉利,禁忌打杀,主人会赶紧在家门口烧纸钱,一人拈香在前,口中念念有词:“土地公请出”,另一人在后用扫帚,驱赶“蛇神”离开房舍。莆田山区还有一种四脚蛇,无毒,不噬人,百姓说这种蛇是土地公养的,绝对不敢伤害它。由畏惧而产生崇拜并希冀获得它的保护,是闽人崇蛇的又一文化心理。东南各省的蛇郎君传说已说明,闽人对蛇的崇拜已有一般崇拜发展为图腾崇拜,即把蛇看作是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 蛇王节第二,畏惧进而期冀征服之。在闽西地区流传着李寄斩蛇的故事,在闽中、闽东地区流传着临水夫人陈靖姑降伏蛇妖的神话传说,无不反映了闽人欲征服畏惧物的文化心理。当然,由于蛇崇拜最初是闽越族的图腾崇拜,这些神话传说也反映出汉族与闽越族在融合同化的过程中存在宗教信仰上的矛盾冲突,更进一步说,也反映了中原汉民在移民闽地初期与福建土著所发生的矛盾冲突。

第三,化而用之,和平共处。闽南地区流传着三坪祖师杨义中降伏蛇妖为侍者并为民造福的神话传说,至今三坪寺还保存与唐代义中和尚有交往的吏部侍郎王讽撰、明代李宓书的《漳州三坪山广济大师行录》碑刻,反映了闽人对于己有害的自然物的感化利用。在平和县三坪村,群众把蛇看成是保佑居家平安的吉祥物,尊称之为“侍者公”,相信家里的蛇越多越吉利。在这里,人蛇和平相处,绝对禁止打杀蛇。

台湾北部、中部山区的高山族泰雅人、布农人,南部山区的高山族排湾人、鲁凯人的蛇崇拜也很流行。排湾人和鲁凯人中流传着蛇生人和人蛇通婚传代的神话传说。高山族排湾人和鲁凯人的拜蛇习俗,强烈地表现于家庙的雕像。在其家庙中,作为祖先象征的木板雕,是人面或人体形状与百步蛇的组合。台湾的先民绝大多数是从福建移居过去的,无怪乎海峡两岸同胞对蛇那么虔诚与崇敬。

§ 参考资料

1、http://baike.baidu.com/view/459249.htm

2、http://bbs.dpnet.com.cn/bbs/DPbbslist/Mefeetopic.asp?BoardID=2&ID=460368

3、http://www.cntca.com/minsu/ShowArticle.asp?ArticleID=6489

4、http://bbs1.paipai.com/g40021c4i53842s0p0.html

5、http://www.zh5000.com/ZHJD/ctwh/2007-12-04/2091155201.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9: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