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
释义 | § 基本资料 年代:北宋 作者:欧阳修 作品: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 欧阳修生平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荻杆画地教他识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先后在中央和地方任职,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但多次被贬,又多次起用。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的身分辞职,归于颖州(今安徽阜阳)。次年卒,谥文忠。 注释: 几许:多少。许,估计数量之词 堆烟:形容杨柳浓密。 玉勒:玉制的马衔。雕鞍:精雕的马鞍。游冶处:指歌楼妓院。 章台:汉长安街名。《汉书·张敞传》有“走马章台街”语。唐许尧佐《章台柳传》,记妓女柳氏事。后因以章台为歌妓聚居之地。 乱红:凌乱的落花 词谱: 蝶恋花,词牌名。亦称《鹊踏枝》。 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各四仄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译文】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有多少层。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子的寻欢作乐的地方,他们登楼向远处望去,却看不见章台路。 春天将过去,下了狂风大作的三月雨,重门将黄昏景色掩闭,也无法留往春意。泪眼汪汪问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花儿默默不语,只有纷乱的落花,零零落落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 词牌知识: 蝶恋花 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今名,取自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畤词注: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铸词,名《凤栖梧》;李石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 【定格】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赏析一: 本词描写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本词描写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上片写深闺寂寞,阻隔重重,想见意中人而不得,下片写美人迟暮,盼意中人回归而不得。幽恨怨愤之情自现。此词写景状物,疏俊委曲,虚实相融,辞意深婉,尤对少妇心理刻划写意传神,堪称欧词之典范。上片写深闺寂寞,阻隔重重,想见意中人而不得,下片写美人迟暮,盼意中人回归而不得。幽恨怨愤之情自现。上片开头三句写“庭院深深”的境况,“深几许”于提问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玉勒”二句写意中人任性冶游而又无可奈何,女子怎能不怨?下片前三句用狂风暴雨比喻封建礼教的无情,以花被摧残喻自己青春被毁。“门掩黄昏”四句喻韶华空逝,人生易老之痛。结尾二句写女子的痴情与绝望,含蕴丰厚。“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两句一直为后人激赏。“花不语”正讲少女与落花同命共苦,无语凝噎之状。“乱红”飞过青春嬉戏之地而飘去、消逝,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也。“乱红”意象既是下景实摹,又是女子悲剧性命运的象征。 赏析二 此词写暮春闺怨,一起一结颇受推赏。“庭院”深深,“帘幕”重重,更兼“杨柳堆烟”,既浓且密——生活在这种内外隔绝的阴森、幽遂环境中,女主人公身心两方面都受到压抑与禁锢。叠用三个“深”字,写出其遭封锁,形同囚居之苦,不但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孤身独处,而且有心事深沉、怨恨莫诉之感。因此,李清照称赏不已,曾拟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显然,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也是不言自明的。 “玉勒雕鞍”以下诸句,逐层深入地展示了现实的凄风苦雨对其芳心的无情蹂躏:情人薄幸,冶游不归;春光将逝,年华如水。篇末“泪眼问花”,实即含泪自问。花不语,也非回避答案,“乱花飞过秋千去”,不是比语言更清楚地昭示了她面临的命运吗?在泪光莹莹之中,花如人,人如花,最后花、人莫辨,同样难以避免被抛掷遗弃而沦落的命运。这种完全用环境来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绪的笔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真切地表现了生活在幽闭状态下的贵族少归难以明言的内心隐痛。 当然,溯其渊源,此前,温庭筠有“百舌问花花不语”(《惜春词》)句,严恽也有“尽日问花花不语”(《落花》)句,欧阳修结句或许由此脱化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严原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