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蒙恬造笔之说 |
释义 | 毛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它与墨、纸、砚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千余年来,流传秦将蒙恬发明毛笔之说。 相传蒙恬驻军边疆,经常要向秦始皇奏报军情,而当时文字书写,是用刀契刻的。由于边情瞬息多变,文书往来频繁,用刀契刻字速度太慢,不能适应战时需要。蒙恬急中生智,随手从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杆上,蘸着颜色,在白色的丝绫上书写,由此大大地加快了写字速度。此后,又因地制宜不断地改良,根据北方狼、羊较多之便,利用狼毛和羊毛做笔头,制成了早期的狼毫和羊毫笔。据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载:蒙恬始作秦笔,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谓之“苍毫”。因此,旧时制笔行业中,蒙恬被供奉为行业祖师爷。 但是由于现代考古发现,人们对蒙恬发明毛笔之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在蒙恬之前,人们已经使用毛笔。在距今六、七千年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器上,有许多颜色协调的图案,如人面纹、鱼纹、波折纹等,其笔触古朴典雅,线条流畅,清晰可见,显然是用毛笔描绘出来的。在商代出土的甲骨和陶器上,有一些未经契刻的朱、墨字迹,笔画具有方、圆、肥、瘦的变化,明显可见,也是毛笔所写。甲骨文中“聿”字的字形,像一手握笔的样子,“聿’即笔字。此外,1954年6月在湖南长沙古家公山发掘了一座完整的战国时期的木椁墓,陪葬品中有一支毛笔,是用上好的免箭毛制成的,用细小的丝线缠住笔头和笔杆,外面涂漆加以固定,全身套在一支小竹管中,杆长18.5厘米,直径O.4厘米,毛长2.5厘米。这可以说是我国存世最古的毛笔,它诞生的年代,要比传说中蒙恬发明毛笔的时间早得多。由此可以证明,早在蒙恬之前,毛笔已经存在。 也有人认为,蒙恬虽然没有创制毛笔,但对笔杆、笔毛所用材料和制法作了改进。如采用鹿毛和羊毛两种不同硬度的毛制笔尖,使之刚柔相济,便于书写。1972年甘肃武威磨咀子一座东汉中期墓中出土的一支毛笔,笔杆呈浅褐色,上面刻有隶书“白马作”三字,笔头的芯及锋用黑紫色的硬毛,外层覆以较软的黄褐色的毛。其形制与秦笔一样,杆前端中空以纳笔头,杆外扎丝髹漆以加固。此笔可以看作是经过蒙恬改进的毛笔的典型实例。 “恬笔伦纸”,毕竟是流传千百年的说法。蒙恬造笔的故事也曾经是妇孺皆知的。为什么人们要把毛笔的发明与蒙恬联系在一起?蒙恬在笔的发展过程中究竟起过什么作用?依然值得人们探索。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