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苏里
释义

§ 基本资料

苏里

1919年1月26日生于安徽省当涂县一个皮匠家里。1938年加入抗大文艺工作团,开始话剧表演。1945年任东北军政大军戏剧队长,1949年调入中央文化管理局,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导演。1955年合作导演了《平原游击队》以后,独立导演了《哥哥和妹妹》、《青春的脚步》、《红孩子》等影片。1959年苏里执导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苏里1960年拍摄的《刘三姐》又为我国影坛奉献了一枝奇葩,该片获1960年第二届百花奖中四项大奖。

苏里还是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副厂长,吉林省影协副主席。

§ 简历

1919年1月26日生于安徽省当涂县一个皮匠家里。

1938年加入抗大文艺工作团,开始话剧表演。

1945年任东北军政大军戏剧队长,1949年调入中央文化管理局,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

1955年合作导演了《平原游击队》以后,独立导演了《哥哥和妹妹》、《青春的脚步》、《红孩子》等影片。

1959年苏里执导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1960年拍摄的《刘三姐》又为我国影坛奉献了一枝奇葩,该片获1960年第二届百花奖中四项大奖。苏里还是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

苏里曾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副厂长,吉林省影协副主席。印象苏里的“两次半”采访尽管时间的步伐一如往昔,《刘三姐》的影响却是历久弥新,当张艺谋接手导演桂林山水大型实景歌剧《印象·刘三姐》的豪华版本,当《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又有电视剧推出,当《电影传奇》请来郭振清的儿子郭小清和方化的儿子方志丹重现《平原游击队》的经典时,我们知道,有些东西是会被人永远铭记的。曾经电话采访过苏里老先生“两次半”,一次是因为《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另一次是《刘三姐》。老人因为哮喘的原因声音很轻,却听得出话语里的铿锵,说到四十多年前自己“不惑”之年时拍摄的影片,依旧激动不已,仿佛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岁月。长影很多人管苏里叫做“拼命三郎”,因为拍《刘三姐》时他被开水烫伤全身,冒着酷暑在担架上完成影片拍摄。讲到兴起处这位八旬老人竟也“什么花开节节高,什么水中起高楼”地唱起来。讲到《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如何处理情感戏时,他说年轻人很直爽,表现情感的方式很直接,应该抓起女孩子的手让她摸摸心跳的感觉。记得本报“电影百年”在做《冰山上的来客》时,我曾向老人问起这部影片的导演赵心水,苏里导演特别向本报表达了对自己第一个学生英年早逝的怀念之情,说得很是动情。这就是最后的半次采访。就让那些山歌和年轻人的劳动和爱情沉浸在光影中不朽吧。愿苏老一路走好!苏里从影三十余年,参加了十六部故事片的拍摄工作,其中执导影片十二部。他的作品尽管题材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时代感强,生活真实。他曾说:“离开了生活,我就很难导戏,就像孩子没有娘的奶吃一样。”苏里对于探索电影导演艺术,有着广泛的兴趣和奋进的精神,正因为如此,使他不断取得成功。

§ 评价

2005年5月2日晚22时25分,著名的电影导演苏里在看完两集电视剧后,坐在家里沙发上仙逝了,享年88岁。噩耗传来,亲人们无不心碎。一天以前,鹤发童颜的苏老还去菜市场买菜,还在餐后散步,和宿舍楼前的邻居同事们开着玩笑。依照自己的习惯,他在家里阳台的窗户上伸出鲜红的国旗和党旗。两面红旗还在随风飘扬着。每年的重大节日他总是这样。他的妻子刘淑彩还和他开玩笑,问他“六·一”要不要挂,他说“六·一”不一定,但是“七一”肯定是要挂的。可惜的是,“五·一”未完,“七·一”未到,苏老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苏里当年,他就追随着红旗去的延安。打过鬼子,杀过汉奸,如果不是工作的需要,凭他的性格,是一定要在阵地上浴血奋战的。国家需要他的才华与天赋,他便与文艺结了缘。他当过演员,做过编剧,最得心应手的是导演。我们熟悉的电影《钢铁战士》就是根据他和武兆堤先生携手创作的歌剧《钢骨铁筋》改编的。他导演的《平原游击队》、《红孩子》、《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刘三姐》等都是名片。有多少人是唱着“准备好了么”、“幸福不会从天降”、“山歌好比春江水”长大的,有多少人羡慕“双枪李向阳”的胆魄,幻想着自己也该出生入死,有多少人爱慕着美丽的孔淑珍和英俊的高占武,对困苦的山村生活也充满了浪漫。

一部《刘三姐》更是红遍大江南北,当年它可以在香港和好莱坞打擂,创造了连映数十天至今无法突破的票房奇迹,也让影片的外景地阳朔一夜成名,那棵著名的大榕树每年还为当地创造着800万的收益。没有多少人知道,那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苏老帅率剧组每天吃着馒头夹腐乳拍出来的。那次,他烫伤了,躺在担架上指挥拍摄,一天还拿下60多个镜头。

他当过长影的副厂长,拍过那么多脍炙人口的影片,却始终谦逊、平易。坚守争吵在业务上的底线,2004年,他亲口对我讲,昨天夜里又梦见武兆堤了,他哽咽着,思念故友的真情溢于言表,听者无不动容。他尊重每一个和他走过的伙伴,谈《平原游击队》,他会说,可惜武兆堤不在了,谈《红孩子》,他说,应该采访时佑平,谈《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他说,这里面还有尹一青,谈《刘三姐》,他说,这可是乔羽的功劳。他把一切功名都推开,甘愿做长影厂一名退居二线的默默无闻的老头。他对应得的尊重表现出的慌乱让人吃惊。2005年春节,广西南宁的杨春海夫妇以老影迷新朋友的身份请苏老去南国过冬,他们拿出自己宾馆最好的房间盛情款待,这是对偶像发自内心的情谊。苏老却总觉得受之有愧,天天嚷嚷着要换个小房间,要饭菜简单一些,要结束假期,回到长春。

§ 名导逝世

苏里崔永元在飞机上大哭

5月3日,刘淑彩将苏里去世的消息电话通知了正在秦皇岛休假的崔永元,因为做《电影传奇》 ,小崔与苏老早已结下深厚的“忘年交”。刘淑彩告诉记者,崔永元接到电话后愣了半晌,然后控制不住抽泣起来。下午,崔永元立即飞往长春,在飞机上他忍不住大哭,同机有不少乘客认出他,都在猜测是什么事情令“名嘴”小崔这么伤心。下午4时抵达长春后,崔永元直奔长春电影制片厂苏里家,他紧紧抱着刘淑彩,不停地哭,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崔永元在制作《刘三姐》的《电影传奇》时,偶然“发现”当年苏里导演被开水烫烂双腿、坚持躺在担架上指挥拍摄的感人内幕,他表示一定要苏里导演重新回到桂林阳朔的拍摄地,再现这段感人的场面。现在苏里导演突然去世,小崔的想法也就成为了一个永远的遗憾。

最后的冬天在南宁度过

因为北方寒冷的冬天对哮喘病人不利,2004年11月11日,苏里夫妇接受了南宁正和大厦老总杨春海的热情邀请,来气候比较温和的南宁过冬,这一住就是近5个月。期间,苏里夫妇在南宁会见老朋友、到北海等周边城市旅游,直到2005年4月8日才返回长春。采访中刘淑彩感慨地说:“南宁的朋友太热情了,苏老可以说是在南宁度过了一生当中最后的时光,也是最安详、宁静、温馨的一段日子。”苏里在南宁的日子里,记者曾多次看望、采访过他,他一再表示自己对广西很有感情,同时十分感激杨总的热情招待。期间,崔永元也专程从北京飞来南宁看望他,两人晚上就在宾馆房间谈心,十分愉快。苏里还对南宁的朋友流露了一个想法,打算在南宁买一个二手房,这样每年北方秋风起的时候,他就可以来这边过冬,没想到这个愿望也没能够实现。

苏里傅锦华:他永远是我恩师

苏里在南宁度假期间,广西著名彩调艺术家、电影《刘三姐》的原唱傅锦华是他们夫妇接触的最密切的人。不久前傅锦华因病住院,苏里夫妇不仅经常去探望,还将崔永元也带去探望,使得傅锦华大受感动。

5月3日上午,当傅锦华从刘淑彩那里得知苏里导演去世的消息,感到就像是“晴天霹雳”。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在悲伤地哭泣:“我从19岁开始到长春为电影《刘三姐》配唱音乐时起,苏里导演就在我的从艺道路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现在他老了,我很希望他能多享些福,真是没想到……他永远是我的恩师!”傅锦华说,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她和苏里相处得特别愉快,经常在家里做些家常菜吃,一起聊电影和往事。她还和苏里夫妇约了今年的秋天再过来,怎奈人间的离合悲欢都那么无常。

§ 《刘三姐》

导演:苏里      编剧:乔羽YuQiao

主演:梁音、黄婉秋、刘世龙、 张巨克

影片类型:戏曲     片长:117min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苏里剧情介绍:

风景如画的桂林,壮族群众刘二刘三姐兄妹,与老渔夫、阿牛、舟妹住在一起亲如一家,过着勤劳幸福的生活。刘三姐和姑娘们喜欢在山上边采茶边唱歌。地主莫怀仁霸占茶山禁止百姓采茶,但乡亲们在刘三姐的鼓舞下拔掉了禁止采茶的牌子。莫怀仁气急败坏,又想禁止百姓唱歌。刘三姐与莫怀仁打赌,只要他在对歌中取胜,就可以禁歌。莫怀仁请来秀才与刘三姐对歌。百姓纷纷前来观看。刘三姐机敏过人,用山歌战胜了对手,莫怀仁狼狈逃走。但他不甘失败,又出毒计,把刘三姐抢到家中百般威胁,刘三姐坚贞不屈,阿牛勇敢地闯进莫家将刘三姐救走,莫怀仁带领家奴乘船追赶,百姓帮助刘三姐逃走。刘三姐和阿牛用山歌表白了彼此心意。封建官府下令禁歌,刘三姐带领乡亲们用歌声进行反抗,但在封建黑暗势力的压迫下,刘三姐被迫离开。但她继续在新的地方,用自己的歌声鼓舞民众,唤起大家与封建势力做斗争。

§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导演:苏里、尹一青            编剧:马烽

主演:李亚林、梁音、金迪        影片类型:爱情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剧情简介:

苏里远处,两辆自行车飞驰而来,原来是孔淑贞和李克明从洪洞县小型水电站学习归来,续集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大队派孔淑贞和李克明去学习,本是要他们回来领导修电站。老社长和刘会计正在计算劳力,全年尚缺3600个工。如今见孔淑贞和李克明回来,立刻抓他们下地劳动,不同意修电站。但是副大队长高占武的意见恰恰相反,他认为正是因为缺少劳力才要修电站,两人意见相持不下,于是他们回到公社找党委书记“告状”。途中恰好遇见了赵书记,他不说谁对谁错,而是同他们来到村里听取群众的反映,社员们纷纷要求办电站。老社长听见群众的呼声,自知理屈,只得点头同意。水力发电站的工程立刻动工了。李克明白告奋勇地设计水电站的图样。经过一夜的苦战,图样完成了。大家一看,无不称赞。心直口快的冯巧英说图样太阔气,不符合需要。李克明一听就火了,两人话不投机,便争吵起来,幸亏高占武和曹茂林走来,鼓励了李克明,说服了冯巧英。两人心服口服,敬佩高占武的见解,李克明决心重新设计。冯巧英并不是孔家庄的姑娘,她是别村派来学习的。这件事本来与她关系不大,而且又是与李克明初次相见,可是她的性格就是这样,有意见就提,因此这次争吵,不仅没有妨碍他们的同志关系,而且成了他们爱情的开始……“你知道电这玩艺儿一斤能称几个?”这是刘会计问孔阴阳的话。孔阴阳张口结舌半天,回答不出:“是啊,‘电’这玩艺儿到底是股气?还是股油?咱也闹不清。”他们对于“电”确实是一窍不通。全村只有孔淑贞和李克明刚学成回来,就是这些年轻人要建起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对于思想保守的人来说,这确实是异想天开。然而,这些敢想敢干的年轻人并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他们在赵书记的支持下,成立了电气化训练班,高占武担任训练班主任,孔淑贞和李克明担当教员,全村掀起了学“电”的高潮。他们晚间上课学,休息时学,走在路上学,句句话不离“电”,简直到了入迷的程度,就连孔阴阳也是那么积极。胖大嫂叫他赶着毛驴车去拉菜,孔阴阳躺在车上看着“用电常识”的书,二狗和小亮把他的车赶回原路,他也不知道。胖大嫂出来见状,又好气又好笑。周村请求支援一个技术员,高占武决定派技术比较高的孔淑贞去,引起大家反对。孔淑贞也想不通,担心去支援别人,自己完不成任务,与高占武吵起来。但是回到家里,孔淑贞认识到思想不对头。第二天早晨当高占武去找她时,孔淑贞却早已动身到周村去了。水电站试车失败,发电室被水淹没了。老社长又有了借口,反对继续 苏里再试,把失败的责任归于高占武把孔淑贞派去支援周村。但是曹茂林和李克明终于找出了失败原因,原来是自制的水轮机在旋桨和倒水叶的角度计算上出了差错。老社长只好答应继续再试。水电站建成了,试车成功,全村装上了电灯。高占武和曹茂林本来约定在水电站建成后一起办婚事。可是高占武突然接到孔淑贞从周村寄来的一封退婚信。这时李克明也被老社长派去支援周村。村里年轻人都以为是李克明搞的鬼。李克明从周村回来,大家便把他扭住不放,质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把李克明弄得莫明其妙,幸好曹茂林赶到,仔细一问,才知道李克明的对象是冯巧英。闹出了一场误会。原来孔淑贞自从去周村支援之后,工作非常积极,但在一次工地劳动中腿被砸伤,情况非常严重,被送进医院。老社长前来看她,回村后没有把情况告诉占武,随即又派李克明前去支援周村。孔淑贞怕连累占武,便写了退婚信。占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跑到医院去看孔淑贞,解除了误会。不久,孔淑贞伤愈回村。秋天到了,孔家庄大队获得了大丰收。水电站的建成,使村里实现了电气化,不仅解决了缺少劳力的困难,而且减轻了劳动强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