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莆仙戏
释义

§ 历史渊源

莆仙戏莆仙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晋未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迁福建,当时盛行的中原"百戏"亦随之传入福建莆仙。并形成了在语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声腔。

唐代莆仙民间歌舞百戏盛行。据传 ,唐开元间(713-741),莆田江东村美女江采频,被唐明皇选调入宫,赐封梅妃,备受宠幸(见《中国人名大辞典》"江采频"条,《唐宋传奇梅妃传》)。其弟曾随同进觐,封为国舅,后来回莆,明皇赐其一部"梨园",带回供宴乐,于是宫廷教坊歌舞百戏传播莆仙。故莆仙音乐歌舞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的美称,唐咸通间(860-873),福州玄沙寺住持宗一大题,"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见宋沙门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卷十八)唐莆仙戏代"百戏",亦称"散乐"是一种"俳优歌舞杂奏"(见《旧唐书.音乐志》,丰富多彩的杂戏和歌舞表演。

宋代,兴化文化较发达,文人中举及在外居官的不少。他们有的善音律词赋,好歌舞杂剧,多置有家乐自娱。宋时莆田文士方梅叔,是个"岁得束修及青云贵人馈遗以自肥"的塾师,也"买歌伎数十人",尽日在家"吹笙鼓琴,以娱宾客"(见宋王迈《瞿轩集》卷十一《莆阳方梅叔墓志铭》)。蔡京一家,在宋时多居官显要,在京常"家宴张乐",令家乐优伶给表演杂剧取乐(见宋周晖《清波杂志》)。其家乡仙游赤岭子侄,每宴亦令歌会歌舞,据调查赤岭现今流行的"十番",有"大乐"和"小乐"之别,规范严谨。乐员演奏时需张"凉伞",穿礼服,据说是宋代官家宴乐之遗响,(见福建省戏曲研究所油印本《仙游县戏曲调查资料》 )。

§ 戏曲描述

莆仙戏莆仙戏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兴化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见宋林光朝《艾轩集,闰月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时称优戏。宋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形成多种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提线木偶),歌舞和杂技等。

据宋莆田刘克庄致仁家居时的诗文记载,当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故事有:楚汉刘鸿沟的"鸿门会",项羽兵败垓下的"霸王别姬";两晋兴亡的"东晋西都";古代神话的"夸父逐日",外邦朝贡的"昆仑奴献宝"等。演出的场所有广场的"戏棚",也有庙宇的"戏台"。伴奏乐器主要是鼓、锣、笛(即筚、篥)。演出时很受欢迎,出现所谓"抽簪脱 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空巷无人尽出嬉","游女归来寻坠珥""棚空众散足凄凉,昨日人趋似堵墙;儿女不知时事变,相呼入市看新场"的盛况(见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 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 四十三).

据调查考证,莆仙戏的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行当脚色都与南戏有着密切关系。莆仙戏传统剧目有五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八十多个,有剧本流传的有五十多个,如《目连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张洽》(即《张协状元》、《朱文》、《乐昌公主》、《刘文龙》、《陈光蕊》、《王祥》、《郭华》、《崔君瑞》、《王十朋》、《刘知远》、《蒋世隆》、《杀狗》、《琵琶记》等。与《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的南戏剧目相同或基本相似。

莆仙戏莆仙戏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大曲和宋词调相同。尤其是仅存于早期南戏《张协状元》的〔太子游四门〕,却是莆仙戏常用的曲牌。莆仙戏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唱腔曲牌有一千多支,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称。声腔称"兴化腔",它是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八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风味。莆仙戏乐器早期很简单,也象宋元南戏一样只有锣、鼓、笛。鼓用大鼓,锣称沙锣。锣鼓是节制舞台表演的,锣鼓经有三百多种,规矩严格。笛称笛管,有芦笛和梅花二种。芦笛亦称头管,传自古代筚篥,是莆仙戏独特的吹奏乐器;梅花,一名唢呐,也是莆仙戏的主要乐器。20世纪20年代吸收了民间十音乐器四胡、尺胡、老胡、小三弦、八角琴、竹笛、小唢呐,还吸收发外来乐器如二胡、中胡、大三弦、琵琶、杨琴、大提琴等,打击乐增加低音鼓、低音锣等。莆仙戏音乐唱腔曲牌大多数与宋元南戏相同,一部份吸收俚巷歌谣、道教、佛教歌曲唱腔。

§ 表演特色

莆仙戏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还遗留着一些傀儡戏的表演动作,如旦脚出场,走蹀步,手摆在胸前,伸出五指,骑马的台步,总是一跳一踢,武场开打常左一冲,右一荡,都与傀儡戏相似。此外各行当都有一套严谨的基本功和专有的程式动作。像生行的三步行、四步寄、牵步蛇、雀鸟跳;旦行的细蹀、粗蹀、千金坠、扫地裙、鲤鱼摆肚;靓妆(净)行的三下提、三下跳、摸田螺、鸡母孵;丑行的双手溜、七下溜、矮步、蛛行等。这些独特的动作和程式,构成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表演风格,如《百花亭》中百花公主的“花鱼戏水”,《吊丧》中祝英台的“摆椅忆梁”,《瑞兰走雨》中的“走雨跌扑”以及《琴挑》、《千里送》、《敬德画像》、《果老种瓜》、《秦琼打登州》、《虎牢关》、《三鞭回两锏》等戏中各自成套,并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技巧,至今仍为初学者练习基本功所必修。莆仙戏的唱腔,主要是以唐宋词曲和俗曲、俚歌(民间音乐曲调)为基础,先后受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诸声腔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兴化腔”。其曲牌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说,曲牌名多与宋元南戏相同,有〔降黄龙〕、〔梁州序〕、〔薄媚衮〕、〔催迫〕、〔好事近〕、〔啄木儿〕、〔福清歌〕、〔福州歌〕、〔大影戏〕、〔太子游四门〕等。唱腔结构为曲牌联套体,由几支曲牌组成有“引子、过曲、尾声”的套曲。而且也运用“犯调”或“集曲”等方法,加以变化丰富。演唱方法男女脚色均用真声,有帮唱和帮腔。伴奏乐器原有大笛(中音唢呐)、吹笛、笛管(与筚篥相似)等,打击乐器有大鼓、文鼓、大锣、沙锣、小锣、大锉(铙类)等,后来又从民间音乐和其他戏曲剧种中吸收了一些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乐曲有〔百家春〕、〔海底鱼〕、〔一江风〕、〔风入松〕、〔小桃红〕、〔风和子〕等100多支。此外,也吸收了外来的一些曲调,如〔佛引〕、〔赏花〕、〔柴排调〕、〔梅花三弄〕、〔雨打芭蕉〕等。名演员有黄文狄、林栋志等。

莆仙戏的表演据所发掘的资料证明,它是在唐百戏宋、傀儡戏的基础上形成独特表演艺术。唐咸通年间(860-870)莆泉巷《言谈录》载:"承隋唐之后,兴化百戏兴焉"。到公元954年《连江里志》记:"蔡太师作寿日,优人献技有客以丝系僮于四肢为肉头傀儡戏。"莆仙戏的表演艺术继承了迈子余年遗留下来的古南戏传统表演,莆仙戏《目连》等传统剧目里的表演就保持着宋杂剧、傀儡戏的综合艺术面貌,被称之谓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莆仙戏莆仙戏大棚目连戏之剧本,曲牌,声腔,鼓板,表演身段,动作程式和舞台上的一桌两椅,脸谱,化装,服装和戏帽以及道具与傀儡目连戏等一模一样,有密切的血缘关系,这是莆仙大棚目连戏全面搬演傀儡目连戏的遗迹.

莆仙戏目连戏中的表演,有"目连挑经",罗卜的"三步一拜",刘四贞的"十八拔",刘贾的"蛤蟆拜",古背生的"三节弯",聋哑的"公背婆"等.从主角到配角,从人物形象到表演规格,都运用了人模仿傀儡的表演,并综合组成了曲牌,鼓板,表演三结合的规范化,历代流传,相继不绝.

莆仙戏演员的基本功,总称为"傀儡核",手部动作"上不超于眉毛,下不低于肚脐"的艺术规格.如生角的"抬步",旦角的"蹀步",净角的"挑步".丑角的"七步溜",都保持傀儡形象,当演员要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时,喜用"雀跃步",怒用"双摇步",哀用"双掩面",乐用"双体肩"俱以形象表达,不拘表演感情。至今莆仙戏的演员基本功仍是继承傀儡戏的表演特色。

莆仙戏人模仿傀儡演法的艺术传承,也是受宋元傀儡戏的影响。《双鞭回两锏》中秦叔宝与尉迟恭在互相激烈对打时,秦持双锏,尉拿单鞭,运用傀儡的打法,双打、双钩、双上、双下、与傀儡表演形式,动作和身段一模一样。又如《苏武与李陵》中,苏武手持节杖,走老人步,配合"三节弯"的身段形象与李陵登台"望故乡"作"跌脚"、"摇步"、"趋保"、"魁斗吊"等。俱叫"傀儡介",保持人演傀儡的形式和特色;再如《吕蒙正算十八罗汉》中,吕蒙正与两和尚配合,模仿傀儡形象,唱念做与傀儡演技相同,特色即有和谐幽默的表演,又有保持人演傀儡戏的艺术。

§ 发展现状

莆仙戏据载,莆仙戏剧种与唐百戏有渊源,形成于两宋交替时期,有900多年的发展史,被戏曲史家公认为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宋元南戏的遗响,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

据调查,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有5000多个,舞台手抄本有8000多册,超过其他任何一个剧种。而其中与宋元南戏有关的剧目就有58个,约占目前已知的宋元南戏剧目244个的近四分之一。此外,莆仙戏还拥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1000多个音乐曲牌和300多种锣鼓经,这也是其他剧种所不及的。

一些杰出剧目曾轰动剧坛,从1959年莆仙戏剧代表队进京为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之后,包括民间剧团在内曾8度进京演出,不少剧目和演员先后获得全国性大奖,誉满京华。这些优秀剧目中,改编传统剧目有:《团圆之后》、《叶李娘》、《三打王瑛》、《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改编历史剧目有:《乾佑山天书》、《新亭泪》、《秋风辞》、《晋宫寒月》等;创作现代戏剧目有:《鸭子丑小传》等。莆仙戏名旦王少媛荣获中国第十七届戏曲“梅花奖”。莆仙戏改编传统剧《江上行》荣获中国第六届“映山红”戏剧节9个一等奖,并正在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评奖角逐。

这不仅因为莆仙戏比梨园戏早近百年、比昆曲早300多年的古老性,而且因为莆仙戏文化流传近千年来从未中断过。莆仙戏的文化资源是可以共享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可以从《团圆之后》等一大批思想内容深刻、艺术性强的各类剧目中,可以从莆仙戏行当的传统科介以及旦角“蹀步”、净角模仿傀儡的“三下提”等的表演程式中,可以从“八声甘州”、“渔家傲”等能够为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活的研究资料的现存的莆仙戏宋元词曲中得到印证。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莆仙戏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脸谱、服饰和音乐声腔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艺术的独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莆仙戏的著名剧作家有陈仁鉴、柯如宽、江幼宋等,著名演员有黄文狄、林栋志等。

莆仙戏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福建省莆仙戏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莆田市对保护、抢救莆仙戏工作非常重视,目前莆田市正在对著名莆仙戏老艺人的示范性表演进行录音和录像。同时,莆田市还把当地的艺术学校作为培养莆仙戏人才的基地,2007年首次免费向社会招收莆仙戏表演专业学生30名。一本100万字的莆仙戏研究专著《莆仙戏史论》正在编撰之中,一些民间散存的优秀剧本、面谱、戏曲、服装、道具等文物也在搜集之中。 近来启动了莆仙戏抢救保护工程,并成立了由26名专家、老艺人组成的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计划五年内全面完成莆仙戏的抢救和保护工作。莆田市投资数亿元的莆仙大剧院和莆仙戏博物馆相继建成。福建省艺校莆田戏曲班每年招收40多名莆仙戏大专班学员,莆田市财政拨专款供他们免费上学。

现在,莆田市在荔园路兴建莆仙戏大戏院,以复兴我们古老的莆仙戏!

§ 参考链接

http://www.ccnt.com.cn/show/jieshao/puxianxi.htm

http://www.pthua.com/view/110976.html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whyc/2006-11/21/content_89509.htm

http://www.3653h.com/BenTu/btwhInfo.asp?InfoID=1159

http://www.fj.xinhuanet.com/news/2008-02/21/content_12509445.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5: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