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薄复礼
释义

§

§ 简介

薄复礼1897年生于英国的曼彻斯特此前父母生活在瑞士。1922年秋,受教会派遣来到中国,在贵州境内的镇远、黄平和遵义一带传教。

1934年10月1日,薄复礼和妻子由旧州前往镇远的途中,同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不期而遇。当时的红军官兵,对于来华传教的洋人多抱有敌视态度,但传教士们有可能提供一些经费和药品,以解红军医疗器械和药品极度匮乏之急。因此,红六军团要求薄复礼暂时不要离开红军,以帮助筹措经费或医疗用品。

红军占领旧州后,在一座法国教堂里得到了一张法文贵州地图,萧克将军如获至宝,他急需人将此图译成中文,于是请来薄复礼。薄复礼懂法文,能讲一些中国话,却不会写中文,于是就采取了由薄复礼读中文,萧克在地图上标记的方法。交谈中,萧克不仅掌握了许多对军事行动有用的材料,也了解了薄复礼的身世。萧克后来回忆说,他同传教士的这次合作“是一件不能遗忘的军事活动”,他帮助翻译的法文贵州 地图,“是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解决了我们一大难题”,这幅地图是红军“转战贵州、作战行军的好‘向导’”。

红军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薄复礼却享受着特别礼遇。红军官兵夜宿时打地铺,却让他睡躺椅,红军以野菜充饥,他却吃米饭炒白菜。夜幕降临,征战驻止,传教士进入梦乡,红军哨兵则在户外彻夜守卫。在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二军团会师的过程中,尽管经常见到弥漫的炮火硝烟和英勇阵亡的红军战士,但传教士却总是安然无恙。

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踏上了长征路程。部队日夜兼程疾进,薄复礼却患上了疟疾,红军为他请医问药,行军中让他以马代步,晚上有专人为他生火取暖,这些点点滴滴使他铭记难忘。

1936年3月的一天,萧克告诉薄复礼:“你是瑞士公民,瑞士不是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同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也没有在中国设租界地,所以,我们决定放你走。”萧克还亲自下厨,设“家宴”款待薄复礼等人,大家不分等级就座,厨师也不按程序上菜,气氛轻松,无拘无束,谈笑声不断。4月11日,萧克、王震等再设午宴为薄复礼饯行。席间寻问他需要多少路费?他提出需要4块银元,当即有人拿来10块银元,供他上路。12日,是西方传统的复活节,薄复礼带着万千感慨,离开了曾与他朝夕相处的红军官兵,踏上归途。

回首560个日日夜夜,薄复礼内心深处多少有些委屈。但是,作为红军长征的见证者,他更为这一壮举所折服。他用3个月的时间,将这段经历写成书。当红二、红六军团尚在长征途中时,薄复礼的《抑制的手》已在英国伦敦出版了。这是见证红军长征的外国人所写的第一本印象记。书中写道: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爱护群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军队;红军的高级将领,则是充满着追求精神、决心建立共产主义政权的共产党将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4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