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蕲蛇
释义

§ 概述

蕲蛇

蕲蛇最早见于《雷公炮炙论》称白花蛇。《开宝本草》云:“生南地及蜀郡诸山中。”《本草图经》云:“今黔中及蕲州、邓州皆有之。”《本草纲目》云:“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兴国州诸山中来。”又曰:“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纹,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以上特征描述,均与现今药用蕲蛇特征一致。

蕲蛇体长120-150厘米,大者可达200厘米以上。头大、三角形,与颈部可明显区分,有长管牙。吻鳞与鼻间鳞均向背方翘起。鼻孔与眼之间有一椭圆形颊窝,为温觉感受器官。背鳞多为21行,少数23行,除靠近腹鳞的1-3行鳞细弱外,其余均是强棱并具有鳞孔,棱的后半隆起成嵴,所以体表很粗糙。腹鳞雄性为157-165片,雌性为163-171片。尾下鳞雄性56-63片,雌性52-58片,前端约20枚为单行或杂以个别成对的,尾后端为双行;尾尖一枚鳞片侧扁而尖长,角质化程度较高,形成一角质刺,俗称"佛指甲"。

背面棕褐色或稍带绿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形斑块17-19个,尾部3-5个,此斑由左右两侧大三角斑在背正中合拢形成,偶尔也有交错排列的,斑块边缘色深,腹面乳白色;咽喉部有排列不整齐的小黑点;腹部中央和两侧有大黑斑。

尖吻腹蛇Agkistrodonacutus(Guenther)全长120~150cm,大者可达200cm以上。尖吻腹蛇头大,三角形,有长管牙,吻端有鼻间鳞与吻鳞尖出形成一上翘的突起;鼻孔与眼之间有一椭圆形颊窝。背鳞具强棱,21(23)~21(23)~17(19)行。腹鳞157~171。尾下鳞52~60,前段约20枚为单形或杂以个别成对的,尾后段为双形;末端鳞片角质化程度较高,形成一尖出硬物。背面棕黑色,头侧土黄色,二色分明;体背棕褐色或稍带绿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斑块17~19个,尾部3~5个,此斑由左右两侧大三角斑在背正中合拢形成,偶尔也有交错排列的,斑块边缘色深;腹面乳白色;咽部排列不规则小黑点;腹部中央和两侧有大黑斑。[1]

§ 药品简述

蕲蛇药名:蕲蛇

汉语拼音:Qishe

英文名:AGKISTRODON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别名:大白花蛇、棋盘蛇、五步蛇、百步蛇。

性味:甘、咸,温;有毒。

归经:归肝经。

功能:祛风,通络,止痉。

主治: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

用法用量:3~9g;研末吞服,一次1~1。5g,一日2~3次。

生态环境:怕风、怕光、喜栖阴湿环境。活动少,行动慢,阴雨天较为活跃,晴天或白天较少活动。

资源分布:主要产浙江及广东、广西等省。

药材基源:本品为蝰科动物五步蛇 Agkisrrodon acutus (Guenther)的干燥体。

采收储藏: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洗净,用竹片撑开腹部,盘成圆盘状,干燥后拆除竹片。置干燥处储存,防霉,防蛀。 [2]

§ 用药禁忌

1、血虚以及风热者不宜。

2、有蕲蛇制剂引起过敏反应的报道。

§ 化学成分

蕲蛇

蕲蛇含有3种毒蛋白,AaT-Ⅰ、AaT-Ⅱ、AaT-Ⅲ,氨基酸类含量高的由天门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缬氨酸、硫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等,并含透明质酸酶、精氨酸脂酶及阻凝剂等。透明质酸酶,去纤维酶,凝结因子cf一1,尖吻蝮蛇毒出血毒素,抗凝血因子,出血蛋白HP,磷酸酯酶A,磷酸二酯酶,ADP酶,ATP酶,胆碱酯酶,5'-磷酸二酯酶,5'一核苷酸酶,L-氨基酶氧化酶,精氨酸脂酶,蛋白水解酶等。

其它:多种氨基酸,骨胶原,脂肪等。[3]

§ 药理作用

蕲蛇蛇毒对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在8.9毫克以下,临床死亡率为24%;把蕲蛇蛇毒作皮下注射时,在低至0.01%的浓度下即可以引起小白鼠和家兔注射部位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出血甚至发黑坏死。给家兔静脉注射粗毒2毫克/公斤体重(〈1/2LD50〉剂量时,可使血液完全不凝固。在试管内,0.1%粗毒溶液0.1毫升能使家兔血浆(0.1毫升)发生凝固。这说明蕲蛇毒有"抗凝血"与"促凝血"双重作用。

§ 临床应用

蕲蛇

1、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本品具走窜之性,性温通络,能内走脏腑蕲蛇,外达肌表而透骨搜风,以袪内外之风邪,为截风要药,又能通经络,凡风湿痹证无不宜之,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风湿顽痹,经络不通,麻木拘挛,以及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者,常与防风、羌活、当归等配伍,如白花蛇酒(《濒湖集简方》)。

2、小儿惊风,破伤风。本品入肝,既能祛外风,又能息内风,风去则惊搐自定,为治抽搐痉挛常用药。治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之抽搐痉挛,多与乌梢蛇、蜈蚣同用,如定命散(《圣济总录》)。

3、麻风,疥癣。本品能外走肌表而袪风止痒,兼以毒攻毒,故风毒之邪壅于肌肤亦为常用之品。治麻风,每与大黄、蝉蜕、皂角刺等相配,如追风散(《秘传大麻风方》);治疥癣,可与荆芥、薄荷、天麻同用,如驱风膏,(《医垒元戎》)。

4、本品有毒,能以毒攻毒,可治瘰疬、梅毒、恶疮。

5、用蛇蝎散(蕲蛇、全蝎、蜈蚣等份,研末)每天3g,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治愈42例,好转6例(浙江中医杂志,1982,6:273)。

§ 常用配方

1、风湿顽痹,筋脉拘挛:配天麻、狗脊,酒浸服。

2、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配秦艽、当归、五加皮等。

3、皮癣,恶疮:配苦参、何首乌、刺蒺藜等。

§ 文献论述

1、《雷公炮炙论》:“治风。引药至于有风疾处。”

2、《开宝本草》:“主中风湿痹不仁,筋脉拘急,口面喎斜,半身不遂,骨节疼痛,大风疥癞及暴风瘙痒,脚弱不能久立。”

3、《本草纲目》:“能透骨搜风,截惊定搐,为风痹、惊搐、癞癣、恶疮要药,取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

§ 生物学特性

蕲蛇

生态环境

蕲蛇是变温动物,随着四季气温的变化,蛇的体温发生变化,代谢率亦有所不同,所以其生活需要也有差异。

蕲蛇一般生活于海拔100-1350米的山区或丘陵,多见于海拔100-700米草本繁盛的阴湿处。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林,覆被率在50%以上。夏季多在阴凉通风有树有水的阴坡。秋季多在阳坡,并在乱石、倒树、草丛附近寻找适宜的洞穴越冬。

冬眠

由秋季到冬季,随着气温的降低,蕲蛇的代谢率逐渐下降,当所有的生理活动减慢到一定水平,即进入冬眠。江西贵溪蕲蛇从10月开始进入冬眠。安徽、浙江蕲蛇冬眠期自"大雪"到第2年"惊蛰"约为3个月。冬眠期间,蕲蛇盘居在洞内,极少活动。

活动周期

年活动周期自惊蛰至大雪约9个月。自3月份出蛰后,即四出活动。活动率从4月份开始升高,6月份为最高峰。7-8月份,白天气温在30℃以上,蕲蛇怕风、怕光、喜栖阴湿环境,活动少,行动慢,阴雨天较为活跃,晴天或白天较少活动。喜食动物。以蛙、蟾蜍、晰蜴、鼠类为食。 多隐蔽在阴暗处,大多在夜间出来觅食,9-10月份活动显著减少。11月份,蕲蛇在冬眠前活动略有增加,12月之后即进入冬眠。以白天、夜间的出现率对比,3-5月份差别不大,6-9月夜间明显高于白天,特别是7、8月份白天气温高,气候干燥,多在夜间出现于山区溪涧旁。 影响蕲蛇活动的主要因子是温度、湿度和食物,气温在20-30℃活动最为适宜,在10℃以下,蛇就不太活动了,气温高达35-38℃时,蛇多向水边集中,在水中游泳降温能持续2小时。若在夜间用松把照明,蕲蛇则较为敏感并对火把有攻击反应,用手电照射几无明显趋温倾向。在雨水较多、温度较高的季节,蕲蛇游散于四处活动,但在缺少遮蔽、干旱或山势过陡的山坡,很难找到蕲蛇。蕲蛇能上树捕食鸟类,并喜欢和"石鸡"(棘胸蛙)为伴。

发情期

蕲蛇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孵出后2-3年,性器官即开始发育成熟,但仍继续生长。通常在出蛰后(春季)和入蛰前(秋末冬初)发情求偶,杭州蛇园3-6月或10-12月,多数在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嗅觉在求偶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发情期间,雌蛇尾基部的腺体分泌物奇臭,雄蛇借此气味追踪雌蛇。雌雄接近时,雄蛇爬在雌蛇身上,常用下颌去刺激雌蛇的头颈部,并伸出舌头向其周身、尤其是向泄殖肛腔处嗅个不停。这时,雌蛇静卧不动,雄蛇的尾部紧缠雌蛇不断抖动,如此可以持续达数小时之久,偶尔,雌蛇会突然逃脱,雄蛇又紧追,重复以上动作。

交配

雄蛇具有一对交接器,称为"半阴茎",平时位于尾基部,交配时半阴茎由泄殖肛孔两侧自内向外翻出。每次交配只使用一侧的半阴茎,以此插入雌蛇的泄殖肛腔中。交配时,两蛇先相互缠绕后以尾相对,雄蛇的前半身体剧烈抖动,雌蛇伏地不动。交配时间一般为40分种到50分种,最长达1小时55分。交配后,两蛇则分开。

产卵

蕲蛇卵多产在天然洞穴中,洞道浅短平燥。每次产卵的数目多少不等,年轻母蛇产卵早但数量少,老年母蛇产卵迟但数量多,一般为11-29枚,最多达38枚。卵椭圆形,刚产出时,卵壳淡乳酪色或具有白色花斑,表面柔软,用肉眼可见卵内有密布的血管。大的卵,卵径约45×25毫米,小的卵,卵径为40×25毫米,平均卵重16克左右。母蛇产卵时,伏卧在地上,尾基部向上翘起,泄殖肛孔慢慢张大,每隔30-50 分种产出1卵,一般3天产齐。母蛇产卵后,终日盘伏在卵旁或卵上,似有护卵习性,此时母蛇比较凶猛。

§ 药材炮制

蕲蛇一、净制 去头、鳞(《药典85》)。

蕲蛇肉

(1)去头,用黄酒润透后,除去鳞、骨,干燥(《药典85》)。

(2)取蕲蛇砍去头尾,用黄酒浸润后,置蒸笼内蒸透,除去皮骨,晒干(《河南》)。

二、切制 切成3cm段(《药典85》)。

三、炮炙 酒制

(1)取蕲蛇段,加酒拌匀,焖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每蕲蛇100g,用黄酒20kg(《药典85》)。

(2)取蕲蛇块,入热锅中炒黄,用酒拌匀,再用微火炒干(《集成》)。

(3)取蕲蛇用米酒切透,去鳞皮脊骨、头尾,切四万块,用沙炒酥。每蕲蛇1条,米酒适量(《集成》)。[4]

§ 药物鉴别

蕲蛇

正品

药材卷曲成圆盘形,头在中央稍向上,盘径17~34cm。头部呈三角形而扁平,鼻尖向上。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形大斑纹24个,其中“∧”形的顶端在背中线上相接(即24方胜纹),其中部分左右并不相接,而是交错排列。腹部撑开或不撑开,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块(俗称念珠斑)。尾部渐细,末端呈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一枚。腹内壁黄白色,脊椎骨显露突起,两侧具有多数肋骨。气腥臭,味微咸。

百花锦蛇

为游蛇科动物百花锦蛇的干燥体,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呈方圆形先端较窄无颊窝,头背有对称大鳞体背部灰黑色脊部有深褐色的大斑纹交错排列背鳞平滑或微具棱体中部有鳞片,行尾较长尾端无角质鳞片,气腥味微咸。

眼镜蛇

为眼镜蛇科动物眼镜蛇的干燥体,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呈椭圆形而扁平颈部有浅色不规则的眼镜状斑纹上唇鳞,枚口内具沟状牙头背有对称大鳞片背部黑褐色有单或成双排列的波状横斑纹背鳞中段行平滑,腹部灰白色尾细金环蛇为眼镜蛇科动物金环蛇的干燥体,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呈椭圆形而略圆上唇鳞,枚口内具沟状牙头背有对称大鳞片头背和背部棕褐色有金黄色宽,鳞片的横斑纹背鳞中段行平滑尾下鳞单行尾细。

银环蛇

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的干燥体,呈圆盘状头稍大于颈且头在中央尾细常纳于口内鼻鳞,片鼻孔椭圆形体鳞光滑全身概为,列背部中央的,行鳞片特别大呈六角形腹鳞行肛鳞,片尾下鳞单行片, 尾细长而尖体黑色腹部白色略有灰黑色小斑点,气微腥味微咸。

滑鼠蛇

为游蛇科动物滑鼠蛇,的燥体呈圆盘状头盘于中央呈椭圆形无颊窝口内上颌全为同型邪齿上唇鳞,枚头背黑褐色有对称大鳞体背部横棕色有无规则的黑色横斑背鳞平滑体中部有鳞片,行尾较长尾端无角质鳞片。

鉴别要点

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龙头虎口。 [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