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蕨类学
释义

§ 蕨类学

§ 正文

英文名:pteridology .研究蕨类植物的形态、生理、生态、地理分布、系统分类以及遗传、进化的植物学分支。目的在于找出它们内在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外界关系,探讨其发生和发展,从而更好地开发利用,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

18世纪以前蕨类植物学的研究仅限于形态解剖、分类和地理分布,19世纪才逐渐扩展到配子体、细胞染色体等方面。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蕨类植物学愈来愈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许多国家成立了专门学会,创办专门刊物,从1972年以后,各种国际性的科学讨论会,如真蕨的系统发育和分类,蕨类生物学以及实验生物学等科学讨论会相继在英国召开。

中国对蕨类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由秦仁昌教授开始在系统分类方面进行研究,1949年后,在全国广泛进行植物资源调查,搜集了大量标本,使蕨类植物学研究有了迅速发展。全国已有一支专业研究队伍,正在从事全国和地方蕨类志的编写和专科专属、形态细胞学和化学分类的研究。

蕨类植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配子体生物学、孢子体生物学、繁殖生物学和系统分类学等。

配子体生物学研究蕨类有性世代(配子体)的各个部分的结构和特性,包括孢子和孢子萌发、配子体形态和发育、配子囊的形成(即精子器和颈卵器)和配子(即精子和卵子)的配合。它们的染色体都是单倍 (n)的。孢子体生物学研究蕨类植物的无性世代(孢子体)的各个部分的结构和特性,包括合子(受精卵)、胚、孢子体、孢子囊和孢子囊群等的形态、构造和发育。它们的染色体都是双倍(2n)的。繁殖生物学研究蕨类细胞染色体及其遗传特性、包括染色体数目、形态、配对行为、杂交作用、繁育系统、无孢子生殖和无融合生殖作用,以及多倍体形成等,是在细胞的水平上对蕨类植物进行研究。系统分类学研究蕨类植物种类及其相互间的亲缘关系,阐明其自然系统,利用其他许多学科包括植物化学和古植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蕨类植物有机体的构造和机能特点,进行综合、深入的研究来阐明蕨类植物的进化。它本身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 配

§ 蕨类学 相关事迹

1987年中国蕨类植物协会在杭州成立: 中国蕨类植物协会经中国花卉协会批准成立,于1987年7月24-26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了成立大会,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代表参加了此次大会。中国蕨类植物协会挂靠单位为浙江自然博物馆。大会通过了“中国蕨类植物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中国蕨类植物协会第一届理事会。

1986年国际蕨类植物系统学学术会议在北京香山召开: 1986年秋,为纪念秦仁昌院士对世界蕨类植物系统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在北京中科院植物所举办了国际蕨类植物系统学学术会议。全世界12个国家72位代表与会。邢公侠研究员和瑞士苏黎士大学K. U. Kramer教授编辑了这次大会的论文集。论文集收集与会学者的论文53篇。

1988年协会第一次科研协作会议在杭州召开: 1988年8月10日至11日,中国蕨类植物协会第一次科研协作会议在杭州虎跑召开。会议在更新观念、加强科普和引种驯化工作方面达成了共识,并详细讨论了参加第二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问题。

1989年和1997年分别参加第二届和第四届中国花卉博览会: 1989年和1997年,以中国蕨类植物协会名义,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和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千姿百态的蕨类植物受到群众的欢迎。通过展览,很好地普及和宣传了科学知识,也看到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系统排列及历史来源”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中国蕨类学之父之称的秦仁昌院士关于“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系统排列及历史来源”的研究,于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目前为止我国植物学研究获得的最高奖项,也奠定了中国蕨类植物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该成果对当代蕨类植物,特别是分布于亚洲的蕨类植物的一些重大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评论,提出了一个新的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将蕨类植物门分为5个亚门、63科、223属,阐明了科、属的起源及其演化关系。该系统比诸旧的蕨类植物分类系统更为合理,得到国际蕨类学界的普遍重视,秦仁昌1978年的中国蕨类分类系统在植物志的编著和标本馆标本系统排列上已得到广泛应用。

“观赏蕨类引种驯化、种质保存和繁殖研究”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199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选送的“观赏蕨类引种驯化、种质保存和繁殖研究”项目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和农业部一等奖。

秦仁昌院士塑像于1998年11月在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揭幕: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为了纪念对中国植物学研究的先驱学者,在深圳市梧桐山麓风景秀丽的仙湖植物园内建立了植物学家塑像群,其中就有中国蕨类植物研究的创始人秦仁昌院士,以表彰他在国际蕨类植物系统分类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塑像在中国植物学会第六届大会期间,恰在秦仁昌诞辰100周年之际,举行了揭幕仪式。

《纪念秦仁昌论文集》的出版: 1999年,为纪念秦仁昌院士诞辰100周年,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宪春、邢公侠研究员编辑出版了。书中收集了中外学者73人撰写的44篇论文,书后附录中收集了纪念秦仁昌的植物学名80个和秦仁昌命名的学名索引近4000个。

中国蕨类国际研讨会于2001年5月26-29在北京香山举行: 新世纪一始,为了促进我国蕨类植物学的研究,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启动《中国植物志》英文版的修订工作,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美国密苏里植物园等单位的赞助,于2001年5 月26日-29日在北京中科院植物所举办了中国蕨类植物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主要内容包括:(1)世界蕨类植物分类系统的评述;(2)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3)蕨类植物各大类群的系统发育;(4)中国蕨类植物重点科属的分类;(5)中国植物志蕨类部分英文版编写规格、分工与国际合作。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韩兴国研究员和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Peter Raven教授致开幕词。与会人数50余人,其中国外学者23人,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新西兰、印度、比利时和荷兰。我国各地有27人参加会议,其中6人做了口头报告,15人进行了墙报交流。会后安排了庐山和云南蕨类考察。中外学者到庐山植物园秦仁昌先生的墓前敬献了鲜花,聆听了秦老创办庐山植物园的艰苦经历,同时参加了庐山植物园“蕨苑”的揭幕仪式。

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理事扩大会议于2002年1月在北京香山召开: 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于2002年1月,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召开了理事扩大会议,完成了换届和新老蕨类植物科技工作者的顺利交接,成立了新的一届理事会。新的理事会由来自全国各地的26位人员组成,包括大学(10所)、科研机构(3所)、植物园和苗圃(12家)。成员均是年轻的目前活跃在蕨类植物科研、教学、应用和开发第一线的骨干。这次会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现了国内蕨类同行多年来的愿望,就是加强联系,互相交流。 会议选出了新的一届理事会,名誉会长为张朝芳、邢公侠教授,会长为张宪春研究员,秘书长为石雷研究员,共有理事27名。并推荐石雷研究员为中国花卉协会理事。会议讨论了蕨类植物分会业务范围,认为蕨协应普及和宣传蕨类植物文化,推动蕨类植物基础研究工作,加强蕨类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育研究,组织举办讲座、培训班和技术交流会,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引导建立健康的蕨类等观叶植物市场。会议对蕨类植物分会如何开展好今后的工作进行了讨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间的交叉越来越多,学会的活动也要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科间的交叉。科普工作是协会一项重要工作,要加强观赏蕨类植物文化和知识的普及,扩大我会在社会上的影响。发挥植物园的作用,加强蕨类植物迁地保育等基础研究工作,为蕨类植物进入观赏植物市场奠定基础。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培养,扩大研究队伍。加强同行合作,扎实作好基础工作,争取项目支持。在学术活动中,纯学术的交流是需要的,但作为中国花卉协会的分会,更重要的要考虑我国进入WTO后,花卉业的产业发展,要考虑科研成果如何与产业化结合,并为参加2005年第六届全国花卉博览会做准备。会议决定原《中国蕨协简报》改名为《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简讯》,仍然延续原期号,每年出2期。

《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高等植物》蕨类部分已经完成: 《中国植物志》蕨类部分第2、3、4、5、6卷、《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册蕨类植物部分、《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均已经出版,《中国高等植物》蕨类植物卷也已经完成即将出版,地方植物志如《四川植物志》、《贵州植物志》、《江西植物志》、《浙江植物志》等志书中蕨类部分也完成。这些志书的编研与出版,为我国植物学的基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植物志》6(3)于2004年8月正式出版了,标志着中国蕨类植物志的全部完成。中国植物志蕨类部分共分5卷,10册出版,早在1959年秦仁昌院士和助手出版了第一本蕨类植物志(即《中国植物志》第2卷),当时把拟蕨类留在后面研究。6卷3分册的主要内容就是中国的拟蕨类植物。同时收录了编研遗漏的真蕨类植物中的桫椤科和合囊蕨科。按秦仁昌1978年的中国蕨类分类系统,中国产的63科蕨类植物已全部被《中国植物志》详细记载。但其中的竹叶蕨科(Taenitidaceae)没有单独以科的形式出现,在第2卷中是作为鳞始蕨科(Lindsaeaceae)的一个属。

中国花卉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005年12月22日,在北京国林宾馆召开了中国花卉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花卉协会第五届理事会,选举产生了中国花卉协会第五届常务理事,选举产生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通过了《中国花卉协会章程》、《中国花卉协会会费标准及管理办法》。 江泽慧会长做了“求真务实,奋发图强,努力开创协会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介绍了我国花卉业发展形势,过去四年协会的简要回顾,提出求真务实,努力开创协会工作新局面。强调重点加强五方面的工作,包括: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指导;实施科教兴花战略,加强科研和培训工作;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突出工作重点,加强为行业和会员服务;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张宪春会长、石雷秘书长、邢福武理事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当选为中国花卉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石雷秘书长当选为常务理事。

“观赏蕨类植物资源引种、离体保存与繁育技术研究” 获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科技成果二等奖: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石雷研究员主持的“观赏蕨类植物资源引种、离体保存与繁育技术研究”项目,获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科技成果二等奖。 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财政部、铁道部、水利部、农业部、海关总署和国家林业局联合举办的中国花卉博览会创办于1987年,每四年举办一次,是中国花卉届的“奥林匹克”,是我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国家级花事盛会,主要集中展示我国花卉业丰硕成果,反映中国源远流长的花卉文化,融观赏性、艺术性、专业性、商业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内容丰富,影响广泛,对促进交流、扩大合作、引导生产、普及消费等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我国花卉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2005年9月28日至10月7日在四川成都举办的“六博会”,是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次全国性花事盛会,也是西部第一次举办“花博会”。

《观赏蕨类》获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科技成果三等奖: 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石雷研究员主编的《观赏蕨类》一书,获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科技成果三等奖。

“观赏蕨类引种筛选及繁殖技术研究”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 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科技成果优秀奖: 由浙江省林业种苗管理总站何云芳主持的“观赏蕨类引种筛选及繁殖技术研究”项目,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第六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科技成果优秀奖。

2006年全国蕨类植物学术研讨召开: 为纪念秦仁昌院士开创的中国蕨类植物学研究80周年,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于6月9日至12日在云南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举办了一场主题为“21世纪的中国蕨类植物学”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81位代表专家参加了会议。

国内外的专家在会上作了内容丰富的学术报告,内容涉及蕨类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发育生物学、细胞学、孢粉学、生态学、植物化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迁地保育及可持续利用等研究领域。会后,代表们到植物资源丰富的维西县进行了野外植物考察。

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花卉协会蕨类植物分会第三届理事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邢公侠当选为名誉会长,张宪春研究员当选为会长,邢福武研究员、陆树刚教授等当选为副会长、石雷研究员当选为秘书长。在随后召开的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研究讨论了蕨协在新世纪的发展方向,确定了蕨类植物分会将进一步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开展科普宣传、办好蕨协简讯、建立蕨协网站、加强学术研究和交流、加强中国野生蕨类植物资源的调查、蕨类植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可持续利用、促进观赏蕨类植物产业化发展,为创造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8: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