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鄱阳湖候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释义 | § 简介 鄱阳湖候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江西省九江市南部,有一个举世瞩目的“珍禽王国”----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纵横永修、星子、新建等县管辖鄱阳湖内的九个湖泊,总面积为224平方公里。 鄱阳湖候鸟保护区位于赣江修水、西河交汇处的鄱阳湖滨,永修县吴城镇附近,候鸟保护区面积约90平方公里,由大湖池、中湖池、沙池、蚌湖等大小10个湖港、湖汊、湖湾组成,春夏洪水时这一带连成一片,冬季枯水时各港、汊、湾便独自成湖。由于水草茂盛,鱼类丰富,气候适宜,无工业污染,从而成为世界候鸟的最大的越冬栖息地。鄱阳湖候鸟主要来自我国青海湖、北大荒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地。每年秋后,即有大批候鸟到这里越冬。据初步统计,保护区有珍禽异鸟150余种,其中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白鹳、黑鹳和白鹤3种,为国家二类保护的有天鹅、灰鹅、白枕鹤、白头鹤3种,为国家二类保护的有天鹅、灰鹅、白枕鹤、白头鹤、鸳鸯、鹈鹕等6种,属国家三类保护的有中华丘沙鸭、班头雁、大鸨等3种,既有越冬候鸟,也有长住珍禽。这里还是野鸭群的乐园。由于近几年采取了保护措施,候鸟数量逐年增多,已大大超过了世界有关候鸟组织公布的世界候鸟存活数。世界鹤类基金会1982年公布世界白鹤总数为820只,而1983年仅吴城镇候鸟保护区就发现白鹤409只。 § 鄱阳湖 鄱阳湖候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水位最高时湖泊约170公里长,最宽处为74公里。形状像一个大葫芦,倒挂在长江南岸。由赣江、抚河、饶河、信江、修河五条主要河流分别从西、南、东南三面供水,然后注入长江。枯水季节,水落滩出,各种形状的湖泊星罗棋布,草地、湿地碧绿一片。1980年建立鄱阳湖自然保护区,面积为35000公顷,1988年建立鄱阳湖候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22400公顷。 鄱阳湖每年洪水期、枯水期水位变化很大,10月~翌年3月水落滩出,鱼、虾、螺、蚌及各种水草丰富,是候鸟越冬栖息的乐园。约有鸟类148种,其中水禽69种,属国家保护的鸟类有20种,主要有白鹤、白头鹤、黑鹳、大鸨、鹈鹕、白琵鹭等濒危物种。建立保护区以来,开展鸟类环志,生态观察、饲养驯化等研究工作,保护管理珍贵鸟类,各种候鸟的数量显著增加。每年冬春季,成群候鸟飞翔,壮丽奇观,受到国际鹤类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重视。 鄱阳湖的植被在湖泊中主要水生植物为苦草、眼子菜、绿藻、蓝绿藻,仅有小面积的芦苇。附近山地丘陵植被是以苦槠、丝栗栲、钩栲、甜槠、青冈栎、木菏等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天然次生林,此外还有杉、竹混交林;杉、马尾松及阔叶树混交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等。人工林大多为杉、马尾松及其他经济林树种。 保护区内有9个淡水湖泊及周围沼泽地和湿草地。湖水面积在4-9月的丰水季节为46466公顷,而枯水季节仅为5000公顷。保护区内的低丘冈地海拔为37米,有一些森林、农田和沙山等。保护区外除湖泊外,还有山地丘陵,西北部起伏较大,东部及东北部地形较为平缓,南部则多为坦荡的农田及低丘岗地。鄱阳湖候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湖的西北面,基本处于海拔11-12米之间,地势平坦,西半部受修河水影响,东部受赣江水影响,这两河在吴城镇相汇。吴城是由沉积岩构成的平缓的“小岛”,最高处狮子山高39.6米,地层断裂和河水侵蚀共同作用形成了吴城现在的地貌。 鄱阳湖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型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干燥寒冷,冬季甚少出现霜冻。1983-1985年水修县录得最低温度为-4.9℃(1985年12月),夏季气温高达30℃以上,水温近似于气温。 降水全年都有,最大的降水量在4?月,但降水分布每年区别很大,年总降水量约为1700毫米。相对湿度颇为稳定,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 鄱阳湖为多强风地区,特别是湖的北面,由长江经湖口狭窄通道进入鄱阳湖,对风有加速作用。水修县月平均风速为2.4-2.8米/秒。目前尚缺乏风向方面的数据,一般来说,冬季多北风,夏季多南风。冬季下雪不多,雪量仅3-7毫米。 鄱阳湖候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盆”的形成可追溯到地质史上300万年以前,当时发生了三组大的地层断裂共同作用形成了“鄱阳湖盆”。在距今约18000年以前最后一次冰川期,估计当时海平面比现在低120-130米,当时的长江底床比今天陡峭,在九江下游形成一个约40米的深漕,使得“鄱阳湖”水很迅速地进入长江,不能在“鄱阳湖盆”形成湖泊。冰期过后,气温逐渐变暖,海平面慢慢上升到现在的水平。由于海水的顶托作用,长江河床的溯流侵蚀作用停止,使得长江和“鄱阳湖盆”的高差因淤积而逐渐减少,从公元5世纪开始,鄱阳湖因河水潴留逐渐形成,到18世纪鄱阳湖达到现在的规模。 鄱阳湖可笼统地称之为“吞吐型”湖泊,或者说是“过水型”湖泊,积水面积达16.22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全部面积的9.72%。一般来说,从2月到6月,进湖水量大于出湖水量,从7月达翌年1月,出湖水量大于进湖水量,出湖量取决于五条河(赣江、修河、信江、抚河和饶河)和长江的水位差,最大出湖量为28800立方米/秒,最小的出湖量可以是负数,即长江倒灌,达9450立方米/秒,鄱阳湖平均每年出湖量是1347亿立方米。在水位为21.69米时,鄱阳湖的水而积达3210.22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51.7亿立方米。当水位只有9米时,水而仅216.62平方公里,蓄水量仅4.6亿立方米。鄱阳湖平均每10天更新一次湖水。 鄱阳湖南北长170公里,平均宽度16.9公里(最大宽度70公里)。湖岸线1200公里,随着自然季节性的水位下降形成330000公顷湿地,其中保护区占22400公顷。 鄱阳湖的泥沙淤积主要来自五大河流,每年带进湖中的泥沙量达2104000吨,其中半数流入长江,剩余部分沉积在鄱阳湖,使湖床每年升高1.7毫米。 鄱阳湖候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量的围湖造田,使湖的容量减少,造成了鄱阳湖调节洪水能力下降,加剧了洪涝灾害。因此,湖堤不得不越修越高。长江流域其它湖泊也出现类似情况,使得长江水位上升。过去的40年中,由于围垦,与长江相连的湖区而积由20000平方公里萎缩到7000平方公里(鄱阳湖和洞庭湖是仅存的两个没有受人工控制的湖泊),1954年长江曾发生历史上最大洪水(水位达21.69米)。如果现在再发生这样大的洪水,由于鄱阳湖调节能力的降低,水位将比1954年增高2米。 鄱阳湖在控制长江洪水中有着重要的调蓄作用。通常情况下,雨季由东向西通过中国南部,因此,五河水流高蜂出现在长江高峰到来之前,这样,在长江水倒灌进鄱阳湖之前五河的洪水已流出了鄱阳湖。 鄱阳湖一般水质优良,局部地区的污染主要是有机废物、重金属(铜、锌、铅)污染和有机酚污染,在枯水季节水质较差,最大主要污染在鄱阳湖的南面,来自南昌的生活和工业污水。饶何上游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铜矿基地,由饶河带进的主要是重金属铜污染。污染最轻微的地区是鄱阳湖的西北面,也就是鄱阳湖保护区所在地。鄱阳湖是大型的浅水湖泊,湖面大部分在海拔12?7米之间,最深点海拔7.5米,差不多位于湖的最南端。湖床的形成起因于泥沙的淤积。 § 植被介绍 鄱阳湖候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水生植被 (1)马来眼子菜-苦草群丛 分布于各湖池水域深处。主要以马来眼子菜、苦草生物量最高。常见的还有黑藻、大茨藻、小茨藻(Naias minor Rll.)、--菜、菹菜、金鱼藻等。本群丛面积最大,生物量高。尤其是马来眼子菜,它的块茎是珍禽白鹤和天鹅的主要饵料。 (2)牛毛毡群丛 本群丛基本上由牛毛毡组成,介入值物除了极少量的水蓼和马来眼子菜外,并无其它植物介入,分布在梅西湖等处。 (3)荻-苔草,马来眼子菜群丛 本群丛见于蚌湖湖滩与水际文汇处,面积不大,介入植物有水蓼等。其中荻呈片状分布,占主要成份。在荻未占领的区域由苔草和马来眼子菜稀疏覆盖。 2、草洲植被 草洲植被主要是指生长在湖滩上除水生植物外的陆生、湿生植物的构成。草洲植被的面积严重地受湖水水位控制。汛期,湖面扩大,使得大部分草洲植物缩短了生长期,即必须在汛期前完成生长,水淹后进入休眠状态。在秋天汛期结束后,不少植物为了积聚有机物,在冬天并不落叶,如蛇含委陵菜等。 苇丛植被,主要包含苔草、芦苇、紫云英、水田碎米荠等。 (1)苔草群丛 本群丛主要分布在大湖池、大汊湖、梅西湖等离湖水有较远距离的区域。以苔草占主要地位,有委陵菜、藜蒿等植物介人。 (2)苔草,水田碎米荠、藜蒿-荸荠群丛 本群丛主要分布在大湖池近湖100?000米的部分地域。组成植物除苔草、水田碎米荠、藜蒿和刚毛荸荠外,渗入的植物还有水蓼、野艾蒿等。 (3)苔草,水蓼群丛 本群丛面积较小,分布在梅西湖湖滩的中间地段,除苔草和水蓼外,很少有其它植物介入。 (4)苔草,藜篙-芦苇群丛 本群丛分布在沙湖南面。面积约1平方公里以上。 (5)芦苇,季陵菜群丛 本群丛分布面积比较广,大湖池西南、南缘,沙湖南缘及令公洲均有。以芦苇为主要种,多为人工栽培,在梅西湖地区沙山边也有生长。 (6)狗牙根,破铜钱,紫云英群丛 本群丛常见于河岸、湖缘及路边,尤以常湖池和象湖为多。渗入植物有少量藜蒿、野艾蒿、马兰和水田碎米荠。 鄱阳湖候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委陵菜群丛 本群丛面积极小,分布在沙湖东南。 (8)苔草,刚毛荸荠群丛 本群丛面积较小,分布在象湖,介入植物有水蓼等。 (9)苔草,刚毛荸荠-野义蒿群丛 本群丛分布在梅西湖西缘,由苔草、刚毛荸荠、野艾蒿组成。范围内有若干小塘池,池内行有荇菜、刚毛荸荠、水蓼、轮生狐尾藻和苔草等。 (10)苔草,藜蒿,蛇含委陵菜,紫云英群丛 本群丛分布在蚌湖,面积比较大,组成植物也较固定。有苔草、藜蒿、蛇含委陵菜、紫云英等植物组成。 (11)苔草,蛇含委陵菜,紫云英群丛 本群丛也见于蚌湖。在本群丛内围,组成植物以苔草为主,蛇含委陵菜、紫云英为副。由于土壤肥沃,各种植物生长旺盛,竞争激烈,以苔草占优势。 (12)肉根毛茛,水田碎米荠,水蓼群丛 本群丛分布比较广,在中湖池、常湖池、大汊湖等有分布。其中在中湖池分布较匀,在常湖池水田碎米荠较少。肉根毛茛有时迅速地先于其他植物从才退出的湖滩上萌出,开花结果,会至在较浅水中萌出。在大汊湖,介入本群丛的还可见南亚稷、马兰、结缕草、水田碎米荠等。 (13)苔草-董菜,委陵菜,野艾蒿-紫云英群丛 本群丛主要分布在中湖池外缘。 除以上群丛外,还可以区分出(17)蛇含委陵菜,紫云英群丛和(18)酢浆草,荠菜,猪殃殃群丛等。 (14)沙生植被 只分布于吴城镇东北的吉山的沙质地带。 沙生植被的构造简单,其中以马鞭草科的落叶灌木,单叶蔓荆子为主,它能在沙地上利用匍匐茎向前伸展,同时各茎节还能生根扎入沙中,属于一种良好的固沙灌木。它的黑色球果入药,能治神经性头痛,风湿骨痛和感冒等。 (15)单叶蔓荆子,茵陈蒿,苔草群丛 本群丛分布在梅西湖附近的吉山沙区,介入植物有结缕草、白茅、羊蹄、胡枝子、一年蓬等。吉山一带曾为林区,在19世纪60年代,大部分林木被砍伐。在抗战期间也有伐林,最后一片林区在1958年砍尽。 3、保护区内主要的植物 由禾本科,莎草科,眼子菜科,菊科,蓼科,水鳖科组成。据考察,鄱阳湖有102种水生维管束植物(附录1),其中大部分(可能全部)部分布于保护区内。许多种类是全球性广布种类,尚未发现鄱阳湖特有种。 禾草和芦苇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可以提供燃料(区内树木稀少)和造纸原料,也可放牧水牛。禾草是数以万计的白额雁的食物。 下列植物的根,根茎,球茎都是白鹤及鸿雁的主要食物: 1.苦草 2.马来眼子菜 3.莎草 4.水蓼 5.苔草,蛇含委陵菜是大鸨的重要食物.蔓荆子的球果能入药。 § 资源概况 鄱阳湖候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聚集了许多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并保存了一定数目,是保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地方。保护区最为人们熟悉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鸟类,其它动物名录很不完全,甚至根本没有。 鄱阳湖是白鹤等珍稀水禽及森林鸟类的重要栖息地和越冬地。白鹤是我国I级保护动物,野外总数大约为3000只。其中90%在鄱阳湖越冬。白枕鹤为我国II级保护动物,野外大约有5000只左右,其中60%在鄱阳湖越冬。珍贵、濒危鸟类还有白鹳、黑鹳、白鹤、大鸨等国家I级保护动物;斑嘴鹈鹕、白琵鹭、小天鹅、白额雁、黑冠鹃隼、鸢、黑翅鸢、乌雕、凤头鹰、苍鹰、雀鹰、白尾鹞、草原鹞、白头鹞、游隼、红脚隼、燕隼、灰背隼、灰鹤、白枕鹤、花田鸡、小杓鹬、小鸦鹃、蓝翅八色鸫等国家II级保护动物。 甲壳类动物尚未进行研究,但保护区内有三种虾类可供食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此外,还有几种淡水蟹没有经过鉴定,共经济价值大概不大。 一级保护动物 白鹳Ciconia ciconia,黑鹳Ciconia nigra,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金雕Aquila chrysaetos,白肩雕Aquila heliaca,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白头鹤Grus monacha,白鹤Grus leucogeranus,大鸨Otis tarda,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白鲟Psephurus gladius 二级保护动物 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河麂Hydropotes inermis,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白鹮Threskiornis aethiopicus,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大天鹅Cygnus cygnu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鸳鸯Aix galericulata,鸢Milvus korschun,雀鹰Accipiter nisus,大鵟Buteo hemilasius,普通鵟Buteo buteo,乌雕Aquila clanga,白尾鹞Circus cyaneus,鹊鹞Circus melanoleucos,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鹗Pandion haliaetus,游隼Falco peregrinus,燕隼Falco subbuteo,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红隼Falco tinnunculus,灰鹤Grus grus,白枕鹤Grus vipio,沙丘鹤Grus canadensis,花田鸡Coturnicops noveboracensis,小杓鹬Numenius borealis,小鸦鹃Centropus toulou,草鸮Tyto capensis,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红角鸮Otus scops,鹰鸮Ninox scutulata,短耳鸮Asio flammeus,蓝翅八色鸫Pitta brachyura § 调查历史 鄱阳湖候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1978,1979,1980年冬,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丁文宁、周福璋教授对鄱阳湖进行考察,寻找世界珍禽白鹤的越冬地。于1980年冬在大湖池发现白鹤越冬群,数量为91只,揭开了白鹤保护的序幕。 (2)1981年冬至1983年3月间,由江西省林业厅牵头,江西省自然保护办公室,江西大学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察队,对鄱阳湖地区的鸟类资源进行调查、统计,三次航空调查,陆上样方调查,观察站使用等。1983年冬至1984年冬还作了补查,1984年结束,共发现鸟类15目37科150种。另外种别构成,群落结构,有关未来研究和应用的基础资料均已出版。 (3)1984年5月,由江西省林业厅组成鄱阳湖山区丘陵主要鸟兽资源考察队,19868月结束工作。共录兽类8目17科42种。鸟类15目36科177种(177种繁殖鸟),爬行类4目10科48种。 (4)以上两次考察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在1980-1987年间对鄱阳湖(包括保护区在内)详尽考察的一部分。考察报告“鄱阳湖研究”已于1988年出版。 (5)1985-1986年,江西省林业厅,上海自然博物馆,江西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鄱阳湖候鸟保护区等合作对鄱阳湖的鹤和其它珍禽在保护区内生态行为进行考察,也对植被种类进行考察。 (6)1988年开始,鄱阳湖保护区每年冬季从10月到4月进行每月水禽资源数量调查。 (7)1988-1989年,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研究河麂的生态。 (8)1989年1月6日,鄱阳湖保护区首次进行鸟类环志。经由世界野生生物香港基金会办的进一步培训后,至1991年8月共有12种147只鸟上了环志。 (9)对人工饲养幼河麂进行初步探索。 (10)1989年3月1990年3月,对鄱阳湖珍贵候鸟在不同的水深地区作生态调查。 § 利用情况 鄱阳湖候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渔业整个保护区内都有捕鱼活动。在夏季,由于水深,捕鱼采用抛网、拖网,也有部分利用鸬鹚。到了秋季水位逐渐下降,人们就开始放水捕鱼。冬天,这些湖水很浅,几乎所有的鱼都被捕尽,也有一些人在湖的四周滩地拥挖黄鳝,而大多数人则是在河里网捕鱼类,也捕大量的虾、贝等。 从60年代以来,整个鄱阳湖的水产量日渐减少。由于采取了保护措施,1988年渔业产量有所上升: 时间 60年代初 60年代末 70年代末 1988年 产量(吨) 22670 15400 12720 25000 保护区内各种捕鱼量也逐年减少,大鱼占的比例从1977年的80%-90%下降到1983年的25%-50%。 有关渔业生产的法规有渔政渔业管理法,这些规定包括使用最小网眼的规定,捕鱼方法,禁渔期(每年3月20日-6月20日)。蚌湖和沙湖是鲤鲫鱼产卵场所,在60年代至70年代之间,广泛使用农药灭杀钉螺,可能是渔业减产的一个原因。但毫无疑问,严重的过度捕捞,是渔业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它还造成了-鱼、雷氏银鱼、太湖短吻银鱼、乔氏短吻银鱼在鄱阳湖灭绝的危险。通过近几年保护法的宣传和对违法渔具的取缔,一度绝迹的银鱼,1989年又重新出现,并有一定的产量。 (2)割草 湖岸高处草洲水草丰富,每年秋末冬初,在保护区内都有人割草作燃料,芦苇作为造纸原料。割草采用手工,用船运载。割草期间人类活动频繁,几乎整个保护区无淹水地区都有人类活动,草洲分给各家各户,每年都在同样的地方。割草时人们在野外搭起临时性的棚子,往往住上数月。 以前在一些地方种植过芦苇用于造纸,现在仅存180余公顷。收割期与割草期相同,1987年保护区内总的芦苇产量为364吨。 在春天,人们割足嫩草作为绿肥。估计草洲每公顷产草量为2250-3000公斤。 (3)放牧 保护区周围村庄大约有2500头水牛,冬季几乎所有的水牛都在保护区内放养,夏季涨水季节则在高处放牧,一旦夏末水落时水牛便随湖放养,100-500头的牛群很常见。 (4)家畜 保护区周围村庄养猪约5500头,只有很少的猪放养在村庄周围。对保护区的影响微乎其微。同样,当地农民和渔民也养鸭子与鹅,看不出它们暂时对保护区有什么影响。 (5)耕种 保护区内的大湖池渔场、沙湖渔场以及蚌湖与沙湖之间的草洲,有一些地方被耕作为菜园,其它地方没有耕作。 (6)植树 保护区范围内,水修县林业局和星子县林业局从1985年开始共种植了1000公顷意大利杨,10年以后可以成材或作为造纸原料。只有海拔17米以上的地方种植杨树才可以成活。1989年蚌湖在海拔14-25米的地方种植的杨树死亡率很高。 (7)采药 本地区至少有39种药用植物,并且其中18种有经济价值。在梅西湖边的沙山上生长的蔓荆子有退热解毒作用,藜蒿的嫩茎可作蔬菜,带有特殊的芳香味,一般人说叶子可以驱蚊,但由于缺乏加工业,没有被利用。 (8)狩猎 a.保护区内禁止狩猎,但仍有用天网和毒饵偷猎雁鸭的事件。 b.在1988-1989,1989-1990,1990-1991三年的冬季,九江市林业局在征询江西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的意见后,授权永修县林业局给当地渔民发放狩猎证,允许在保护区以外地区捕猎5000只不属保护种类的雁鸭(1990-1991年冬,水修、星子两县各准猎捕5000只),狩猎*工具仅限天网,狩猎时间定于10月中旬以前和3月以后,以免干扰珍禽越冬。主要狩猎种类为斑嘴鸭、绿头鸭、针尾鸭和绿翅鸭。捕猎人员皆为老猎户。水修县林业局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受保护的种类捕到后即释放,在1989-1990年间大部分鸟都在春天捕到。 (9)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 保护区周围的作物主要是水稻、西瓜、油菜和-头。本地还有一些小型的人工杉树林和茅竹林。 § 相关词条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江西省白鹤 鸳鸯穿山甲乌鵰 § 参考资料 [1] 咨询中心 http://www.yzhbw.net/news/shownews-9_10621.dot [2] 西安晚报 http://www.xawb.com/gb/wbpaper/2003-12/03/content_70319.ht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