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鄢陵之战 |
释义 | 鄢陵之战示意图鄢陵之战,发生于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六月鄢陵地区(今河南鄢陵西南)。是役,晋军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争霸中原的老对手——楚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从这层意义上说,鄢陵之战堪称为当时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幕。公元前578年,晋国取得对秦麻隧之战胜利后,已处于争霸的最有利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时期。这时,秦被打败,一时无力东顾;齐、晋同盟正处于巩固阶段;中原中小诸侯国皆臣服于晋;南方的吴国和晋携手,与楚为敌。晋国只待有利时机出现,即可与楚一战,以进一步巩固自己在中原地区的霸权。鄢陵之战就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 简介 1、发生时间: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 年) 2、作战双方:晋国、楚国 3、双方主帅:晋厉公亲统四军、楚共王亲统三军 4、战争结局:晋胜楚败 § 发生原因 邲战之后,晋国为全力对付楚国,复兴霸业,在改善外部条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 年),晋灭赤狄潞氏;次年,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翦除了身边的祸患。周定王十八年,晋在鞍之战中战胜齐国,然后与齐结成联盟。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 年),晋联吴制楚,使吴成为楚国肘腋大患。周简王八年(公元前578 年),晋以诸侯之师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县北)大败秦师,俘虏秦将成差及不更女父,使秦从此无力东进。然后,晋即倾全力对付楚国。 春秋时期列国间的形势是变化无常的。邲战之后,郑曾服楚。但随着晋、楚势力的消长,郑又叛楚归晋。所以,当时楚国在积极寻求措施治服郑国。周简王十年(公元前576 年),楚共王伐郑,到达暴隧(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又侵入卫国,到达首止(在今河南省睢县东南)。由于郑派大夫子罕从后路袭击楚,攻取新石(在今河南叶县境内),楚被迫退兵。楚见武的不行,便改为文的。次年,楚共王把汝阴之田(在今河南郏县与叶县之间)割让给郑,向郑国求和。这一着当即奏效,郑获得汝阴之田后,即背叛了晋国,派大夫子驷在武城(今河南南阳市北)与楚共王结盟。随后,郑国仰仗楚国势力,派子罕大举攻宋,宋大夫将鉏、乐惧在汋陂(今安徽寿县南)打败郑军。但将鉏、乐惧因胜而骄,在汋陵(今河南宁陵县南)中郑埋伏,双双被俘,全军覆没。晋国得知郑国叛离而附楚国,并兴兵伐宋以后,晋当政者就商讨伐郑救宋之计。大夫士燮见晋厉公无道,晋多内忧,主张留楚为外患,以为警惕。但中军将栾书认为伐楚时机已经成熟,“不可以当吾世而失诸侯,”决定兴兵伐郑。楚军听说晋伐郑,亦举兵北上,双方再次以争郑为导火线爆发了鄢陵之战。 § 双方阵容 晋军阵容是,晋厉公亲统四军:中军将栾书,士燮辅佐;郤锜将上军,荀偃辅佐;韩厥将下军,军佐荀罃留守国内;郤犨将新军,郤至辅佐。诸侯宋、齐、鲁、卫诸国都出了兵,但并未赶到战场。 楚军阵容是,楚共王亲统三军:司马子反将中军,令尹子重将左军,右尹子辛将右军。共王亲兵左广彭名驾驭战车,潘党为右;右广许偃驾驭战车,养由基为右。郑成公亲率郑军,石首驾驭战车,唐苟为右。 § 战争经过 五月,晋军渡过黄河,听说楚军将来到,中军佐范文子(士燮)想退回去,说:“我伪逃楚,可以纾忧。夫合诸侯,非吾所能也,以遗能者。我若群臣辑睦以事君,多矣。”栾书没有同意。 六月,晋、楚两军在鄢陵(今河南鄢陵县北)相遇。晋军内部就战与和问题,再次发生争论。范文子强调:“不有外患,必有内忧,盍姑释荆与郑以为外患乎?”认为不应与楚作战。新军佐郤至说:韩原之战,惠公没有凯旋;箕之战,先轸死亡;邲之战,荀林父失败,“皆晋之耻也,子亦见先君之事矣。今我辟楚,又益耻也。”范文子反驳说:我们先君所以屡次征战,是有原故的。秦、狄、齐、楚都强大,不努力作战,子孙将会削弱。现在狄、秦、齐三强都制服了,敌人只有楚国而已。惟有圣人能内外无患,假若不是圣人,外部安宁,内部必然发生忧患,何不放弃楚作为外部的戒惧呢?但范文子的意见没有被元帅栾书采纳。 六月二十九日早晨,楚军在晋军营前布阵,企图出敌不意,赶在晋国征集的齐、鲁、宋、卫诸国军到来之前,即与晋军决战。受到楚军压力,晋国军吏感到担忧。士燮之子范匄建议:填井平灶,就在营中布阵,放宽行列间的距离。栾书想坚守营垒,等待宋、齐、鲁、卫军队到来,再行攻击。郤至不同意,说:楚国有六点空隙,不能失掉机会:他们的二位大臣相互憎恶,王卒由旧家子弟中选拔,郑国的阵势不整齐,蛮人的军队无阵势,排列军阵不辟晦日,将士在阵中喧嚣,合成大阵后更加喧嚣。楚、郑、蛮各军互相观望,没有斗志。旧家子弟不一定精良,晦日用兵冒犯天忌。我们一定能战胜楚国。晋厉公采纳了郤至的建议,就地在营地内布阵。 当晋军在营内布阵时,楚共王登上巢车(楼车)观望晋军营垒。晋亡臣伯州犂在楚王左右,把晋军的“召军吏”、“合谋”、“虔卜于中军”、“将发命”、“将塞井夷灶而为行”、“听誓”、“战祷”等战前军事活动一一报告楚王,并向楚王指出晋国的精锐部队是公卒。与此同时,楚亡臣苗贲皇也在晋厉公旁边向厉公报告楚军情况,并向厉公建议:“楚之良,在其中军王卒而已,请分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于王卒,必大败之。”厉公听从他的意见,作如下部署:将晋中军精锐分为两部,由栾书、士燮统帅引诱楚中军王卒,由荀偃、郤锜、郤至率上、下、新三军攻击楚子重、子辛所率左、右军。击败楚左、右军后,晋四军集中围攻楚中军王卒。布置既定,开营接战。 晋军冲出营垒,步毅为晋厉公驾车,栾鍼做车右,栾、范两族兵在左右护卫厉公。厉公战车陷入泥沼,栾书想用己车载公。栾鍼阻止说:书退下!国家有大事,你怎能一个人包揽?而且,侵犯他人职权,这是冒犯;擅离自己的岗位,这是扰乱。有三种罪过,不可违犯。他自己掀起厉公战车,脱离泥沼。 在两军激战中,晋将魏锜射中楚共王眼睛。楚王受伤后退,唤来养由基,交给他二支箭,命他去射魏锜。养由基一箭射死魏锜,剩一支箭回来复命。 楚王受伤,楚右军中蛮夷之军乱,向西后退,影响全军,楚中军、左军也向后退。郤至率新军截击楚王卒,三次遇到楚王的士兵,看见楚王,表现十分礼貌。楚王派工尹襄赐送一张弓以问候,郤至不敢受,行三个肃拜之礼以后退去。 晋韩厥在率下军追击郑军中,虽然能够俘获郑伯,但以“不可以再辱国君”为由,没有将他俘获。郤至赶来,一同追击郑伯,郑伯吓得连忙把战旗收藏起来,逃遁而去。晋军把楚军赶到险阻之地,楚大夫叔山冉、养由基率部反击。养由基连续射杀晋军战士,叔山冉以晋俘当作武器投掷晋军,迫使晋军停止进攻。晋人俘虏了楚公子茷。 晋栾鍼在追击楚军中看到楚令尹子重的旗帜,为表示晋军“好整以暇”的气概,特派使者送上美酒,子重饮后,击鼓再战。这一仗,由早晨一直打到黄昏尚未停止。 是夜,楚中军元帅子反命令军吏检查战士受伤情况,补充车兵与步兵,修缮甲兵,陈列车马,准备鸡鸣而食,明晨再战。晋国人很担心。苗贲皇建议通告全军:“蒐乘补卒,秣马利兵,修陈固列,蓐食申祷,明日复战。”厉公同意。并有意放纵楚国俘虏,把消息泄露给楚军。楚共王得到消息,召子反谋划,准备再战,子反因喝醉酒不能见。楚王叹道:“天败楚也。”命令全军连夜退走。 晋军在第二天进入楚营,吃上了楚国粮食,三天后凯旋。直到晋楚交战的第二天,齐军才到战场,卫、鲁军才从国内动身。楚军退到瑕地,子反受到共王谴责,令尹子重又加逼迫,子反自杀而死。 § 战争结局 晋胜楚败 § 战后分析 一、晋国:晋军在此战中表现出较高的作战指导能力:它出动军队及时,“先据战地以待敌”,赢得一定的主动。在会战中,既能根据楚军的阵势和地形特点,又能当机立断,先发制人。并及时改变部署,加强两翼,先弱后强,从而一举击败楚军。 鄢陵之战也暴露了晋国的内部矛盾,如:三郤骄纵,诸卿不和,君臣猜疑等。所以,军事胜利没有给它带来预期的政治利益。在战前,齐、鲁、卫军队即观望不前;在战后,鲁大夫宣伯曾说:“晋政多门,不可从也,宁事齐楚。有亡而已,蔑从晋矣!”宣伯的话代表了当时诸侯的一般心理。郑国也没能服晋。尽管晋在鄢陵战后的二年中先后四次伐郑,也未能改变郑国的态度。晋、楚的霸权之争仍在中原激烈地展开。晋厉公年幼即位,诸卿擅权。鄢陵战后,厉公想借鄢陵战胜之威,削弱诸卿权力,而立其左右嬖臣胥童、长鱼矫、夷阳五等。于是,他们首先发难,率八百甲士杀了“富半公室、家半三军”、积怨最多的三郤(郤锜、郤犨、郤至)。但同年,栾书、中行偃便杀掉厉公嬖臣胥童。次年,又杀厉公,晋国陷入混乱,霸业遭到严重挫折。 二、楚国:楚军遭到这场会战失败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仓猝兴师,行军太急,“其行速,过险而不整”(《左传·成公十六年》),造成军队疲劳;2、一味强调赶在齐、鲁等国军队到达前与晋军会战,过于急躁;3、未能判明晋军作战意图,并采取相应的行动;4、会战中缺乏权宜机变能力,以致被动挨打;5、主帅子反不守军纪,醉酒误事,致使楚共王丧失再战信心。. § 参考资料 [1] 搜艺搜 http://www.findart.com.cn/afee8460eae9217d63359b4b2c064f858e462e3f1d45855af82ed1d6eb4c4624-2-showorder.html?key=%E9%83%91%E4%B8%BA [2] 书香世界 http://www.cct5000.com/news/history/cq/2008/928/0892817164460796_2.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