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荷兰电影 |
释义 | 荷兰电影 § 内容 1898年荷兰拍摄了第一部纪录电影国王一家(导演安德森)。1902年拍摄了短故事片《长裤汉遇险记》(导演穆连斯兄弟)。1910年在哈勒姆创建第一家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一些纪录片和短故事片。20年代前后外国影片大量进口,荷兰电影无力与之竞争,1919年哈勒姆电影厂关闭。 1927年以J.伊文思为首的一些青年电影工作者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俱乐部性质的“电影-联盟”。他们不顾警察当局的限制,放映苏联革命电影,宣传世界进步的电影艺术,他们的组织迅速扩大,遍及荷兰城市。同时他们团结年轻的电影工作者反对商业电影,赋予电影社会倾向性,并对电影语言进行创新实验。这个组织为荷兰纪录电影在30年代取得成就打下了基础。1934年,导演G.鲁登拍摄了影片《死水》(此片以摄影技巧高超著称,摄影师A.范?巴尔西和A.卢斯杰克)。伊文思拍摄了须德海。其他重要的纪录电影有水晶世界(1934,导演J.莫尔)、《复活节岛》(1934,导演Z.菲尔努)、《古老城市》(1935,导演V.突辛斯基)、《气缸之歌》(1936,导演M.德?哈斯)等。这样,荷兰形成了一个优秀的纪录电影学派。其特点在于探索新的富于表现力的电影手段,以诗意和尖锐的政论性相结合的手法反映现实生活。30年代里,荷兰的故事片水平不如纪录片。1933年拍摄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故事片《祖国之父》(导演G.杰尼森)。 德国法西斯占领荷兰期间,荷兰的电影生产实际上停止了。大战后,拍摄了几部纪录片,如反映荷兰抵抗运动的《最后的射击》(1945,导演Z.菲尔努)和《在路上会同》(1946,导演O.范?涅恩浩夫)。在50年代以后的很长时间里,荷兰纪录片和科普片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如导演J.莫尔的《从勒文胡克到电子显微镜》(1951);M.德?哈斯的《化妆跳舞会》(1952)、《阿姆斯特丹──水上城市》(1957);导演H.范?德尔?哈尔斯特的《我们一起撒网》(1952)、《畜牧神》(1962);B.汉斯特拉的《伦勃朗,肖像画巨匠》(1956)、《玻璃》(1958)等。这时期生产的故事片主要有反映荷兰农村生活的《军乐队》(1958,导演B.汉斯特拉)、描写一个少女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悲惨遭遇的《珍妮》(1958,导演V.范?海梅特)和喜剧片《同行们,不要喊叫!》(1960,导演F.拉德马克尔斯)。 1965年荷兰政府开始对电影生产给予资助。60年代中期,新一代电影工作者成长起来。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荷兰当时的社会问题。如故事片《约瑟夫?卡突斯不光彩地返回伦勃朗的国家》(1966,导演W.维尔斯达宾)、《妄想狂》(1967,导演A.狄特沃斯特)等。 70年代摄制的较重要作品有《安泽拉》(1973,导演N.德尔?黑德)、《弗兰克和爱娃》(1973,导演P.德?拉?帕拉)、《励柳?穆威》(1971,导演V.维尔斯达宾)、《美味糕》(1972,导演P.维尔胡文)、《火红头发的辛》(1974,导演F.韦斯)、《太阳的孩子》(1975,导演R.万?尼),以及导演J.斯杰林格的影片《来自奈梅根的马里金》(1974)和《艾尔凯里克》(1975)等。在彩色和技巧方面进行实验的影片有导演F.兹瓦尔蒂斯的《这是我》(1977)等。在艺术上获得很大成功的影片有导演F.拉德马克尔斯根据文学原作拍摄的影片《麦克斯?哈韦拉尔》(1976)、反法西斯的影片《女王的士兵》(1977,导演P.维尔胡文)和导演V.维尔斯达宾根据S.费斯特代克的作品改编的影片《1943年田园曲》(1978)。 这期间荷兰纪录电影的出色影片有:B.汉斯特拉的《12000000》(1964)、《水的叫声》(1967),J.菲尔努的《在荷兰的天空下》(1967)。反映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的纪录片有《非洲革命》(1972,导演克尔包斯?乔金)、《边境的交叉点》(1974,导演F.布洛梅特)等。 荷兰在海牙、乌得勒支、阿姆斯特丹设有电影制片厂。1951年成立科学电影协会。1948年在阿姆斯特丹创办了电影专科大学,1958年创办了电影学院。 § 配图 § 所属分类 电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