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蒙古长调
释义

蒙古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明,尤以游牧文化最为灿烂。而蒙古长调可称为游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长调,哪里有牧人,哪里就有长调。长调是草原上的歌,是马背上的歌。

§ 简介

蒙古长调蒙古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明,尤以游牧文化最为灿烂。

而蒙古长调可称为游牧文化的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哪里有草原,哪里就有长调,哪里有牧人,哪里就有长调。长调是草原上的歌,是马背上的歌。

蒙古长调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美学的感悟。它集中体现了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特点,并与蒙古语言和文学等息息相关。

§ 详细信息

蒙古长调可以说,蒙古长调演唱艺术是代表蒙古歌唱艺术最高成就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蒙古歌唱家代代相传,口承心授,使长调成为具有成熟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和世界上任何民族歌唱艺术不同的结构和要素。

长调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悠扬的旋律、繁复的波折音和只可意会的内在节律。演唱长调时,常有将一个完整乐段从低音区提到高音区,再降到低音区的完整过程,有时一支长调要用几组这样的过程。长调在音乐上的主要特征是歌腔舒展,节奏自如,高亢奔放,字少腔长,不少乐句都有一个长长的拖音,再加上起伏的颤音,唱起来豪放不羁,一泻千里。

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即四句歌词分两遍唱完。长调演唱艺术只能根据演唱者的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掌握,而不能象短调歌曲的节拍那样以“强和弱、1和2”来固定地表达。即不同的人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而对这些草原特有的景色,只有悠远的长调才能绝妙地加以表现。蒙古长调的唱法以真声为主,它感叹自然、讴歌母爱、赞美生命、诉说爱情,它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灵深处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论人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听到悠扬舒缓的蒙古长调,便会联想起那茫茫无际的大草原,联想到蓝天、白云、毡包和畜群,都会令人体味到草原独有的春天的喜悦、夏天的激情、秋天的深沉和冬天的苍凉。长调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乐,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是一种心灵对心灵的直接倾诉。

§ 巴德玛:阿拉善戈壁上的“长调歌王”

蒙古长调鲁·巴德玛1940年春出生在阿拉善,她的父亲鲁布胜东德布是一位藏族活佛,家里兄弟姐妹共有8个,个个能歌善舞,这显然是家族基因在起作用,因为巴德玛的太姥米代、姥姥陶格图格、母亲乌尼尔都是著名的蒙古族民间歌手。她从7岁开始学唱民歌,很快学会了蒙古族长、短调民间歌曲300多首。巴德玛不仅爱唱歌,而且很喜欢马头琴,9岁那年,她拜民间艺人加拉杜为师学习拉马头琴。随着岁月的增长,巴德玛的歌越唱越有特色,经常参加苏木、嘎查和牧民家中举办的民族风情宴会,歌声中浓厚的感情和独特的风格让她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民间歌手。1957年,在当地举办的一场那达慕大会上,她和她擅长跳民族舞蹈的大弟弟江布拉都被乌兰牧骑看中,但是,作为家里的老大,巴德玛留在家里继续放牧骆驼,江布拉则成为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的一名演员,当年还曾多次被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不过,巴德玛的歌声却也因此留在阿拉善,留在广阔的戈壁滩上,与很多“学院派”的蒙古族歌唱家相比,她的歌声更多地保持了一种“原生态”的味道。

当然,接着就是十年“文革”。由于家庭的背景,巴德玛一家经受了很多磨难,父亲鲁布胜东德布去世时只有48岁,巴德玛本人也多次被毒打,直到今天,当年的伤处仍会隐隐作痛。至于长调,哪里还能唱?当年的民歌手都成了“牛鬼蛇神”,长调则被当成了“毒草”,巴德玛从此沉默了13年。直到1979年,当有人请她去参加一个关于长调的演出和研讨活动时,她仍是心有余悸,即使心里的乐音从来不曾断过,也不敢轻易宣之于口。

这一切已成过去,巴德玛的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她所录制的《富饶辽阔的阿拉善》、《宽阔的额济勒哉》、《北京喇嘛》等演唱曲目和个人专题片《牧驼人》、《心籁》等,在各级电台、电视台多次播放;参加自治区、盟民歌大赛和各类广播电视文艺晚会并获得多项荣誉,还曾赴日本等国家演出;2004年8月,应邀参加“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被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山西省晋中市人民政府联合授予“对中国民族艺术保护与传承做出突出贡献者”称号,并成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特聘民间歌手;2005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和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因其多年来在继承发展和研究内蒙古长调民歌方面做出的成绩而联合授予她突出贡献奖;2007年9月成立的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授予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等新中国第一代杰出蒙古族长调歌唱家“达尔罕道钦”(长调歌王)荣誉称号,巴德玛也是其中的一位。

巴德玛是一位兼具多种风格演唱技巧的民间艺人。蒙古族长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风格,仅在阿拉善地区就有4种流派,即和硕特、土尔扈特、喀尔喀以及科布尔长调民歌。巴德玛不仅能掌握以上各种流派的唱法和技巧,还能够演唱东北民歌等其他地区的民歌,但主要以和硕特、土尔扈特和喀尔喀风格为主要特点。如果说在呼伦贝尔等地方的长调让人觉得悠远婉转,阿拉善地区的长调则因其戈壁环境而更为雄浑辽阔。巴德玛的歌声明亮高亢,多用“亮声法和柔润努古拉法”,真正表达出了西部蒙古人民的心声和纯朴豪爽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阿拉善长调、短调民歌的风格、特点和技巧。

不过,巴德玛能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并不只是因为她的歌唱得好,更重要的,是她对于传承这门民族艺术有着一种近乎本能的自觉。1993年,她与许多文艺爱好者共同成立了阿拉善民歌协会,并于2003年8月当选为主席。近年来,在她的协调下,民歌协会组织和带动有多年文化工作经验的退休老干部,积极抢救、搜集、整理阿拉善民歌,目前已整理出阿拉善原生态民歌1100余首,并正在筹措资金准备出版《阿拉善盟蒙古长调民歌集成》。民歌协会还坚持每年不定期开展长调民歌比赛和在中小学教唱民歌等活动,巴德玛本人则培养了长调民歌青年传承人40余人,并为数百名中小学生教唱长调民歌。传授技艺对她来讲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乐趣,对于慕名而来的求教者,她总是热心相待。巴彦淖尔有一位行走不便的残疾人,却有着一副好嗓子,巴德玛常常会在电话里向其传授演唱技巧和经验。平时参加演出,她也不在意“出场费”的问题,她关心的只是阿拉善长调民歌能够长长久久地传唱下去。民歌协会搜集曲目、开展活动等,常常会遇到资金问题,几年下来,她已自己垫进去几万元,不过她说这些的时候,那种语气不是郁闷,而是自豪。如今成为了代表性传承人,她也没有更多的要求,只是希望有关方面能给她提供一个授课的场所,因为她自己的家实在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就在前些天,她的小外孙女还给她打电话要求也做个“传承人”呢。

§ 蒙古长调: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蒙古长调“为什么在茫茫草原上最受人爱戴和敬重的是歌手和摔跤手?为什么失去子女的母亲不是悲哭而是悲歌?为什么在草原上连牛羊骆驼也听得懂《劝奶歌》?为什么在流行歌曲畅销无度的当代,民歌在蒙古人心中依然牢牢地占据着统治地位?”克明和朝鲁在一篇文章中这样问道,“蒙古民歌说到底,是一个民族对生命感悟的整体性审美体验。”

蒙古长调究竟有多大的魅力,“长调歌后”宝音德力格尔曾经讲过她亲历的一件事:她七岁多的时候,有一回父女俩被几头野狼围住,情急之下失明的父亲拉起了马头琴,女儿唱起了《辽阔的草原》,狼群停下脚步聆听,而后慢慢离去。

蒙古人相信,长调是伟大的,又是神奇的,它不仅能感动人的肺腑,而且能打动动物的心灵,这不是夸张之词,也不是偶然的传说。著名的长调作曲家、研究家莫尔吉胡对此也有过亲身经历,“生第一胎的母骆驼和母羊往往不知道去奶孩子,这时牧民们就要唱起劝奶歌。我收集过许多劝奶歌,都没有歌词,一个牧民一个调,悠扬、温情而哀婉,我亲眼见过母骆驼听了劝奶歌后终于回心转意,掉下泪来,那场面真是感人。”

有一首《孤独的驼羔》唱道,“寒冷的风呼呼吹来,可怜我驼羔在野地徘徊;年老的妈妈我想你啊,空旷的原野上只有我一人在!”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长调唱出了草原的辽阔、自然的永恒、岁月的漫长、人生的短暂与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歌手则是草原上的牧师,用歌声抚慰着人们的心灵,让灵魂回到本质的状态。

长调为什么如此悲凉,为什么能直接穿透人的心窝?有人说,蒙古人曾用铁蹄和马刀敲开了中世纪黑暗的大门,把东方文明之火带到了欧洲和世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版图的帝国。后来它衰落了,灭亡了,强悍的蒙古人带着对往昔辉煌的记忆重新回到了这片草原,这种落差无疑会在整个民族的心理上蒙上一层阴影,形成了一种无言的巨大悲哀。

在蒙语中,长调称为“乌兰图道”,意为长歌,相对于简单的短调而言,除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悠久之意。在申报联合国“非物质遗产”的文本中,是这样描述长调的久远历史的,“早在两千多年以前,长调或长调的早期形态,就已经在匈奴人中存在了”。一些有名的长调曲目从成吉思汗时代传下来,至今已经被诵唱了800年,《天上的风》就是其中之一,“天上的风往来不停,世上的人哪能永存?趁此机会,奋斗吧!”曲调激昂雄浑,苍凉悲壮。

蒙古长调一直以来,长调的传承主要靠一代代歌手们口传心授,有关长调的文字资料非常之少,最早记录长调的口头传说、歌曲音乐和庆祝活动的资料可在《蒙古秘史》、《黄金史》以及13世纪欧洲和亚洲前往蒙古游历的旅行者的记述中找到。歌手是蒙古人特别尊重的,在那达慕、宴会以及各种庆祝活动中,长调歌手及伴唱音乐家,都被安排在尊贵的位置上。

长调的旋律悠长、宽广,有如不断流淌出来的河水。其声调变化多端,悠长宛转的旋律包含多种节奏性很强的变化;音域宽广,创作形式自由。长调演唱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具风格特色的演唱技巧是称为“诺古拉”的颤音,像草原、水波一样起伏,是长调的华彩部分,“诺古拉”意为“折”,即弯、曲的意思,诺古拉的唱法有许多种,既有柔美如丝般的折音,又有如颠起的马步一般爽脆的折音,这些微妙的变化和处理在曲谱上很难体现出来。哈扎布被公认为惟一的、掌握了所有“诺古拉”技巧的歌唱家。

长调歌词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对草原和骏马的赞美,有对家乡的思念,有婚礼歌,有宴歌,还有对季节变化、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长调都表达了一种延伸的时空感,这种感觉源于文袤、开阔的大草原,长调与草原是浑然一体的。

§ 长调的基本唱法

蒙古长调乌日汀哆(蒙古族长调)中的诺古拉,指发音器官发出的波折音,各种诺古拉中“声带诺古拉”可以说是乌日汀哆的基础波折音和基础曲调。诺古拉,一般其前半部分较明朗清楚,后半部分较弱,声音低,其原因除了与呼吸本身的特征有关外还和口腔、声带、气管的活动及感情调节也有相当大的联系。要使有限的诺古拉变成无数的诺古拉,其关键在于掌握呼吸和使声带颤动的技巧。

蒙古族乌日汀哆的唱法与其它少数民族及国外的先进唱法,有其共同之处,同时还存在着自己的特点,发音时通过各发音器官和谐配合可以发出“声带诺古拉”、“下凳诺古拉”及“鼻腔诺古拉”等三种诺古拉。

一、声带诺古拉及其唱法

声带诺古拉指发音时声带颤动,喉结、咽喉、舌根、下颌肌等均处于松驰状态,而发出来的波折音,有气从喉结下部的环气管处折弯出来的感觉。发声带诺言古拉时气主要靠声带和谐地配合。声带诺古拉可以发出乌日汀哆的任何曲调和诗的节奏。

二、下颌诺古拉及其唱法

下颌诺古拉指声带诺古拉发出的音通过下颌上下松驰地活动而发出的波哲音。发下凳诺言古拉时声带发生一定的颇动,下颌与舌根之间的肌肉和舌根均处于松花江驰状态,在此基础上下颌上下轻松活动即可引出下凳诺古拉。下颌诺古拉具有灵巧明朗的风格,要找到发音感觉,从气管出来的气必须得到喉腔连肌和下颌的有机配合。下颌诺古拉比起声带诺言古拉具有柔和、以及波折较明显的特点。发下颌诺言古拉时有气充腹腔、胸腔的感觉。

三、鼻腔诺古拉及其唱法

鼻腔诺古拉可以分为“张口鼻腔诺古拉”和“闭口鼻腔诺古拉”两种。

(一)张口鼻腔诺古拉。在发声带诺言古拉的基础上使气直接引入鼻腔、鼻腔、口腔、脑门均有震颤的感觉,此时的波折音即为张口鼻腔诺古拉。张口鼻腔诺古拉和声带诺古拉、下颌诺言古拉比起来,具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即:把气呼足后使共鸣腔(包括自上齿根以上至下眼睑的部位,以及口腔和鼻腔等部位)内器官全处于活动状态,舌根有一部位往上,平伸,气充鼻腔、口腔的感觉上下唇保持有两指左右的间隙。以此种唱法发音时注意的是舌根不能给喉结压力,口腔上方必须保持有横向膨胀、向前伸动的感觉。

蒙古长调(二)闭口鼻腔诺古拉。发此音时适当地加上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吟唱或假声(特别在歌曲终结时),软腭弧和软腭持平,被轻松地抬起,上下唇犹如含有一块食品似的齿唇轻微接触的感觉。舌持平,使气管放到锁骨连肌处,把气直接引入鼻腔发出,这就是闭口鼻腔诺古拉。这种诺言古拉能够给乌日汀哆添彩,别有一番风味。

不论唱乌日汀哆的那一种诺言古拉,都离不开声带和气的有机配合。上述诸种诺言古拉中声带诺言古拉是基础,因而发此音时如果把音折弯在喉结上部,音就不清,不悦耳,所以应把折弯处理在喉结下部一指之处,这样有利于气和声带的相互配合,便于找到基音和诸种诺言古拉的发音感觉。

乌日汀哆的诺古拉是蒙古族歌唱技巧中的精髓,研究并发扬它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人撰写此文意在为民族的声乐艺术的发展作出自己点滴贡献。

§ 相关链接

1.http://www.morinhor.com/art/urtinduu005.asp

2.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4/15/content_2833868.ht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1: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