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蚯蚓 |
释义 | § 概述 蚯蚓 蚯蚓——中药叫地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称之为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作用。在1837年被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之为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蚯蚓可以生产多种中药、西药、人、畜用药品、地龙注射液、普恩复、溶栓、百奥、抗栓、步长胶囊。 蚯蚓可以作为各种家禽、家畜、渔业水产品、水族宠物食品、动物性活食饵料、饲料添剂诱食剂。干蚯蚓可以作为各种鱼类、水产品高档开口饵料。 鲜蚯蚓是高蛋白活饵料。畜禽动物,长吃蚯蚓可以减少用药量,降低死亡率。 冻蚯蚓是高效益药物饵料,各种畜禽动物长吃蚯蚓可改善肉蛋奶品质,减少药物残留。鱼苗场,水产养殖场,长吃蚯蚓苗壮,体强,颜色鲜艳。 蚯蚓具有利尿、镇痛、平喘、降压、解热、抗惊厥等作用。 蚯蚓含有地龙素、地龙解热素、维生素B族复合体等成分。 蚯蚓可以提取蛋白酶、蚓激酶、蚯蚓纤溶酶等生物药品。 蚯蚓为常见的一种陆生环节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畜禽粪便和有机废物垃圾为食,连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摄食植物的茎叶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增产。世界的蚯蚓约有 2500多种,我国已记录229种。环毛属(Pheretima),广种类多,我国有2000多种。 参环毛蚓,体较大,长110-380mm,宽5-12mm。体背部灰紫色,腹面稍淡。前端较尖,后端较圆,长圆柱形。头部退化,口位在体前端。全体由100多个体节组成。每节有一环刚毛,刚毛圈稍白。第14-16节结构特殊,形成环带,无刚毛。雌性生殖孔1个位于第14节腹面正中,雄性生殖也1对位于第18节腹面两侧,受精囊孔3对位于6-7,7-8,8-9节间。 威廉环毛蚓,体长96-150mm,宽5-8mm。背面青黄色或灰青色,背中浅深青色。环带占14-16三节,无刚毛。身体上刚毛较细,前端腹面并不粗而疏。雄生殖孔在18节两侧一浅交配腔内,陷入时呈纵裂缝,内壁有褶皱,褶皱间有刚毛2-3条,在腔底突起上为雄孔,突起前面通常有孔头突。受精囊孔3对,在6-7,7-8,8-9节间,孔在一横裂中的小突起上,无受精囊腔。8-9,9-10节间缺隔膜,盲肠简单。受精囊的盲管内端2/3在平面上,左右弯曲,为纳精囊。 通俗环毛蚓,本种身体大小、色泽及内部构造与威廉环毛蚓相似。唯受精囊腔较深广,前后缘均隆肿,外面可见腔内大小乳突各一。雄交配腔亦深广,内壁多皱纹,有平顶乳突3个,位置在腔底,有一突为雄孔所在处,能全部翻出,一如阴茎。 栉盲环毛蚓,体长100-150mm,宽5-9mm。背面及侧面有深紫色或紫红色。刚毛圈不白,环带占3节,无刚毛。身体前部刚毛虽粗,但在2-9节并不特殊粗。雄生殖孔在一个十字形突的中央,常由一浅囊状皮褶盖住,内侧有一个或多个乳头,其排列变化很大。受精囊孔3对,位于6-7,7-8,8-9节间,其位置几近节周的一半距离,孔在一乳头的后侧,前后两侧表皮腺肿大,孔常陷入,孔的内侧腹面在刚毛圈前或后,有乳头突,排列较规则。8-9,9-10节间缺隔膜。盲肠复式,其腹侧有栉状小囊。副性腺有索状短管。盲管较受精囊本体长,内端3/4稍粗,或直或稍弯曲。 § 药品简述 蚯蚓 药名:地龙 汉语拼音:dì lóng 英文名:LUMBRICU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1、Pheretima aspergillum(E.Perrier) 2、Pheretima guillelmi(Michaelsen) 3、Pheretima vulgaris Clen 4.Pheretima pectinifera Michaelsen 别名:地龙干 广地龙 炒地龙、蚯蚓、螼、螾、丘螾、蜿蟺、引无、附蚓、寒蚓、曲蟺、曲蟮、土龙、地龙子、土蟺、虫蟮地龙。 性味:咸、寒。 归经:入肝经、肺经、膀胱经。 功能:清热熄风,平肝降压,洛络通痹,清肺平喘,利尿通淋。 主治: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眩晕头痛,肺热咳喘,热结尿闭,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高血压症等。 用法用量: 煎服6-12克,研末吞服每次2-3克。 生态环境:生活于潮湿疏松之泥土中,行动迟生长环境地龙养殖缓。 资源分布:广地龙主产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土地龙主产河南、山东、安徽等省。 药材基源: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Pherctima aspergillum(perrier)或缟蚯蚓Mllolbophora caliginosa(Savigny)trapezoides(Ant.Deges)的干燥体。前者习称“广地龙”,后者习称“土地龙”。 采收储藏:夏秋季从潮湿、腐植质多的泥土中(如菜园、耕地、沟渠边)采挖;或用鲜辣寥草捣烂,加入茶卤和清水,倒在蚯蚓多的地方以诱捕之。[1] § 炮制 蚯蚓品种类型 将原药用水洗净泥垢,迅速捞起,晒干,切1.5-2cm段片,筛去灰屑。 炒地龙: 取地龙100公斤,用黄酒15公斤拌匀略润,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略见焦斑时,即取出摊凉。酒炒后能去除腥臭味,增强通络之功。 广地龙: 将捕得参环毛蚓拌以稻草灰,用温水稍泡,除去体外粘液,然后用小刀或剪刀将腹部由头至尾剖开,洗净,晒干或焙干。 酒制:取净蚯蚓段,加入黄酒拌匀,置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呈棕色时,取出,放凉。每地龙100公斤,用黄酒12.5公斤(《规范》)。 滑石粉制:取滑石粉,置锅内加热后,投入蚯蚓段,拌炒,至鼓起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辽宁)。 甘草制:取原药材,用清水洗净内含泥土,捞起,晒至8成干,切成1.5厘米长段,放入甘草浓汤中,浸泡2小时,捞起,晒干,即成。每1公斤,用甘草120克(广东)。 烫制:先将砂炒热,加入蚯蚓拌抄致鼓起,筛去砂即可(《集成》)。 蚯蚓生品不利于成分煎出,由于腥味太大,也不便于服用,地龙炒与烫对成分有一定的损失,醋制品的水浸煮剂所含的成分(含氮的成分而具碱性)较生品、酒制品、清炒品及砂烫品为高,而且醋制后,不但可去掉不良气味,还可以引药入肝更好发挥药效。(孙华材:《中成药研究》,(10):45,1982)。 § 用药禁忌 1、胃呆纳少者不宜多用。 2、阳气虚损、脾胃虚弱、肾虚喘促、血虚不能濡养筋脉者不宜使用。 3、畏葱、盐。(《药对》) 4、伤寒非阳明实热狂躁者不宜用,温病无壮热及脾胃素弱者不宜用,黄疸缘大劳,腹胀属脾肾虚,阴虚成劳瘵者,成在所忌。(《本草经疏》) 5、常规剂量毒性小,过量使用可出现头痛、头昏,血压先升后降、腹痛、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 6、过敏反应:肌肉注射地龙针剂可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口唇发麻、皮疹、脸色苍白,大汗、呼吸困难、血压下降。 § 中药化学成分 地龙 参环毛蚓和背暗异唇蚓含溶血成分:蚯蚓素(lumbritin),解热成分:蚯蚓解热碱(lumbrofebin),有毒成分:蚯蚓毒素(terrestro-lumbrilysin)等。还含6-羟基嘌呤( hypoxanthine),黄嘌呤(xanthine),腺嘌呤(adenine),鸟嘌呤(guanine),胍(guanidine),胆碱(choline),以及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酪氨酸(tyrosine),赖氨酸(lysine)等氨基酸。 我国市面出售的赤子爱胜蚓和美国红蚓即红色爱胜蚓的杂交种,称为“大平二号蚓”,其中含有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缬氨酸,蛋氨酸(methio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脯氨酸(proline)和锌、铜、铁、铬、硒、钼、佤、镁等元素。近年从赤子爱性蚓体内找出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其前体物质1-O-烷基-2-酰基-sn-甘油-3-磷酸胆碱(1-O-alkyl-2-acyl-sn-glycerophosphocholine)占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的比例高达61.4%。 据日本人研究含有溶血作用物质蚯蚓素(Lumbitin,C259H528O125N47SP3(CaCl2)19·3H2O,解热作用物质蚯蚓解热碱(Lumbrofebrin,C9H18N2O6)可能为酪氨酸(Tyrosine)的衍生物,并有一种有毒成分蚯蚓毒素(Terrestro-lumbrilysin)。此外,并含有脂肪酸、类脂化合物、胆固醇、胆碱、维生素B、黄尿圜(Xanthine)、胍(Guanidine)及磷等。 § 药理作用 1、溶栓和抗凝作用 参环毛蚓体腔液干粗粉直接注入大鼠十二指肠30mg/kg,以动静脉插管串线粘附纤维蛋白方法测纤维蛋白生成,具有明显的溶纤维蛋白活性,煮沸或烘干后活性即丧失。以纤维蛋白平板测定法证明,冻干粗粉5μg与尿激酶1u的溶纤维蛋白活性相当。但纤维蛋白平板经85℃水浴加热30min后,尿激酶的活性丧失而冻干粗粉的活性仍部分保留。说明冻干粗粉溶纤维蛋白机制与尿激酶不完全一样。尿激酶的作用是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使之成为有活性的纤溶液,催化纤维蛋白溶解,蚯蚓冻干粗粉除了有尿激酶样纤溶作用外,尚有直接催化纤维蛋白水解的作用。赤子爱胜蚓提取液在体外对兔静脉血栓有溶解作用,对已凝固的纤维蛋白胶板也有一定纤溶活性。其纤溶作用有直接纤维蛋白溶解和激活纤溶酶原的间接作用,但以直接纤溶为主。家兔静注蚯蚓水浸液0.lg/kg或0.2g/kg,对颈总动脉一颈外静脉血流套路法实验性血栓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灌服1g/kg亦有明显抑制,但软弱,静注0.02g/kg有溶栓作用。家兔静注广地龙(Lumbricus kangtang6nsis)醇提取注射液(每 1ml含生药 2g)2ml/kg,可明显延长血小板血栓和纤维蛋白血栓形成时间,使血栓长度和干重减少,并降低血液粘度。家兔静注人工养殖的正蚓科双胸蚓属(Lumbricche bimastos)粗提取液,可显著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并使代球蛋白溶解时间显著缩短。粗提取液经进一步萃取,制备出含多种纤溶酶和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制剂,具有良好的溶解血栓作用,可使兔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力增加,血小板聚集性显著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降低,红细胞刚性指数降低,提示其通过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红细胞膜稳定性等发挥作用。蚯蚓干粉水浸液在体外对家兔纤维蛋白和凝血块均有溶解作用。家兔静注水煎醇沉注射液对耳缘静脉血栓有明显溶解作用。正常志愿者口服蚯蚓提取物亦有明显的抗凝和纤溶作用,且与剂量相关。凝血活酶时间明显延长,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增强,代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含量增加。从蚯蚓提取的纤溶酶(冻干粉)给家兔灌胃,0.05g/(kg·d)或 0.1g/(kg·d),连续3d,从心脏取血,在体外形成的血栓长度、湿重、干重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地龙煎剂在体外对牛凝血酶促进人血纤维蛋白原凝聚有明显抗凝血酶作用。赤子爱胜蚓提取物对凝血酶时间(TT)有明显延长作用,在缺乏抗凝血酶-III(AT-III)的血浆中加入该提取物也可使TT明显延长,但延长程度较小,说明这种作用有依赖AT-III和不依赖AT-III的两个部分。家兔静注地龙提取物(EE)可明显延长TT其半衰期0.32h在体外EE亦可明显延长TT和白陶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广地龙水浸液加碱水解后再用乙醇分级分离,所获提取物亦可明显延长KPTT和TT,其抗凝血酶活性不能被AT-III抗体及鱼精蛋白中和,表明其活性不依赖于AT-III 该活性成分不属多糖或蛋白质,可能是一种耐碱耐热的小肽或含双键化合,与水蛙素、肝素等抗凝物质不同。 高血粘度综合征和缺血性中风患者每口口服赤子爱胜蚓提取液,连续14d为三疗程,服1~2疗程,患者的血细胞比、血沉、血浆粘度、血纤维蛋白原等均有降低。家兔静注地龙提取液,可使血小板聚集性显著降低,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降低,红细胞刚性指数降低。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抗心律失常作用给动物静注地龙注射液对氯仿一肾上腺素或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氯化钡或毒毛花着G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均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对心脏传导亦有抑制作用。 (2)降血压作用麻醉犬静注广地龙热水浸剂或乙醇浸出液0.1g/kg,30~45min出现血压下降,可维持2一3h;正常大鼠三次灌胃大剂量(10g/kg)或肾型高血压大鼠每日准胃小剂量(50mg/kg),连续2星期,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肾型高血压大鼠血压下降出现于给药后3~7d并于停药后第2星期回升到用药前水平。广地龙的降压机制可能是由于它直接作用于脊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或通过某些内感受器反射地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部分内脏血管的扩张而使血压下降。大鼠静往广地龙煎剂0.25g/kg,立即引起血压下降,其降压过程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相似,如预先静注PAF受体阻滞剂CV6209显著抑制广地龙的降压作用,提示类PAF物质是广地龙的重要降压成分。对易卒中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SP)喂食含地龙饲料,可在不影响SHPSP体重的情况下降低SHRSP血压,改善血管弹性即增加主动脉负荷湿重比(拉力g/主动脉湿重mg)和断裂时主动脉最大负荷(拉力g/主动脉湿重mg),降低心体重比(心肌mg/体重g ×10-3),增加肾体重比,且还具有利钠、利尿和降低三酸甘油作用,提示地龙可能有一定的预防SHRSP卒中发生的作用。 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① 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中风):预先腹腔注射地龙注射液10g/kg,对蒙古沙土鼠一测预总动脉结扎造成的缺血性脑卒中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可减轻缺血性脑卒中的症状,如立毛、转圈行为和打滚发作等的发生率下降,并明显降低动物的死亡率,使缺血性脑卒中动物脑组织中降低了的单胺类递质5一羟色胺和多巴胺趋于恢复,而对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则无明显影响。 ② 抗惊厥和镇静作用:小鼠腹腔注射地龙醋酸铅处理的提取液,可明显对抗戊四氮和咖啡因引起的惊厥,但不能对抗土的宁引起的惊厥,提示其抗惊厥作用部位是在脊髓以上的中枢神经部位。小鼠腹腔注射地龙乙醇浸出液20g/kg,对电惊厥也有对抗作用,ED为22.18g/kg。地龙醇浸液对小鼠、家兔有镇静作用。 ③ 解热作用:蚯蚓水浸剂对大肠杆菌内毒素及温热刺激引起的发热家兔均有良好的解热作用,但较氨基比林的作用弱。口服广地龙散 12g,对健康人体温无降低作用,对感染性发热患者降温作用优于阿司匹林(口服0.3g)对非感染性发热亦有效,但作用出现较晚,一般于服约后0.5-3h显效,2-5h体温降至正常。 4、抗癌作用 小鼠每日灌服地龙提取物l1mg/只,连续58d,对移植的肉瘤S180。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仅瘤体明显减少,且可延长小鼠的生存期。小鼠每日灌服地龙提取物1mg/只,连续6d,对移植性实体瘤H22。也有明显抑制作用。班蚓提取物经透析后的透析外液对接种肉瘤S180或实体瘤EMT6。的小鼠均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该成分经100℃加热20min,抑癌作用即消失。地龙可透析组分在体外对胃癌细胞MGC803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背( H3-TdR)的渗入有明显抑制作用,该组分经56℃加热0.5h抑瘤作用仍然存在,表明该有效组分分子较小而且耐热。应用凝胶过滤技术对地龙提取物进行分离获 4个组分。组分I在体外对胃癌细胞 MGC803的3H-TdR渗入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该组分经56℃加热0.5h抑瘤作用仍存在,但较未加热组明显减弱,提示该组分加热后抑瘤作用部分保留,具有一定耐热性。组分IV在体外对胃癌细胞MGC803的3H-TdR渗入也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但该组分经56℃加温0.5h后抑瘤作用即消失,提示该组分不耐热,组分II和组分III则均无抑瘤作用。地龙提取物在体外对培养的喉癌细胞 Hep-2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小鼠灌服地龙提取物与5一氟尿呼惯(5-FU)联合应用对乳腺癌MA的治疗有明显协同作用,肿瘤生长比单用5-FU延迟3d,癌细胞变性坏死较单用严重,小鼠存活时间也较单用延长阳门。地龙提取物与白介素2(IL-2)联合应用对小鼠肉瘤S180。亦可抑制肿瘤生长,表现协同作用。移植肉瘤S180。的小鼠灌服地龙提取物,与5-FU联合应用时,对肿瘤的抑制有协同作用,如与辐射增效剂AK123联合应用则产生更强的辐射增效作用,三者合用则抑瘤效果最好。在体外,地龙提取物与AK123合用对人喉癌细胞Hep-2也表现协同作用。地龙提取物与热疗联合应用对小鼠实体瘤 EMT6的抑制也有明显协同作用。 灌服地龙提取物对正常及荷瘤(S180)小鼠均有促进脾淋巴细胞转化作用,对给予直线电子加速器照射和未照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也有促进作用;但体外实验则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和人血淋巴细胞转化均有抑制作用。提示地龙提取物可能通过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小鼠腹腔注射地龙提取物100mg/kg,连续6d,可使胸腺及脾脏有核细胞数明显增加,脾细胞对刀豆球蛋白A(ConA)、脂多糖(LPS)的反应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脾脏自然杀伤细胞(NK)及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细胞毒(ADCC)活性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对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亦有相似作用,但脾脏NK及AfXIC活性则显著低于对照组。荷瘤小鼠经深部X线治疗机局部照射后,脾重、脾有核细胞数、NK细胞活性、ADCC活性及牌细胞IL-2活性均受到一定抑制,但如加用地龙提取液治疗,则未见任何免疫抑制作用,甚至有所提高,提示对机体免疫功能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小鼠每日灌服地龙提取物,可使尾血中吞噬细胞化学发光增强,提示可增强吞噬功能;荷瘤(S180)小鼠NK细胞活性下降,如灌服地龙提取物8d,则NK活性基本恢复。肿瘤患者服用地龙提取物2个月,采用系列抗入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单克隆抗体(McAb),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T3,T4,T8,T4/T8,Tb,Tac,B细胞亚群的值,服地龙提取物者可提高T3,T4及T4/T8及,提示其为一种免疫增强剂。接受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眼地龙提取物150mg,每日2次,能控制患者白细胞下降,效果优于免疫增强刑多抗甲素(polyactin A)。荷瘤(S180)小鼠每日灌服地龙提取物100mg/kg,连续7d,能使因荷瘤而增加荧光产物(直接反映体内脂质过氧化速率)含量降低,血中谷优甘肽还原酶(GR)、过氧化氢酶(CAT)、谷优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动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则增加,提示地龙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但体外试验却证明,地龙提取物与激光、血叶淋衍生物对S180癌细胞具有协同杀伤作用,化学发光强度也明显增高,如将自由基清除剂CAT和SOD加入培养基内,则使增强的发光强度明显减小,提示地龙提取物的协同作用至少部分是通过增加活性氧而实现的。 5、平喘作用 豚鼠腹腔注射地龙液(每1ml含鲜地龙约0.75g/ml)2ml,对卵蛋白引起的过敏性哮喘潜伏期明显延长,吸入组胺引起的哮喘潜伏期也明显延长,但对吸入乙酸胆碱引起的哮喘则无影响。大鼠腹腔注射地龙液2ml,连续3d对卵蛋白引起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有抑制作用。在体外,地龙液8×10-7g/ml浓度对豚鼠离体气管由组胺引起的收缩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蚯蚓提出的含氮成分对大鼠、家兔肺灌注法有显著扩张支气管作用,并能对抗组胺和毛果美香碱引起的支气管收缩。静注于豚鼠,50%动物可耐受致死量组胺。认为地龙的某种组分可阻滞组胺受体,对抗组胺使气管痉挛及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此为平喘的主要机制。 6、对平滑肌的作用 从广地龙提取出的淡黄色结晶,能使已孕和未孕大鼠或豚鼠离体子宫紧张度明显升高,浓度增加可使之呈痉挛收缩状态;静注1mg/kg,可使家兔在位子宫紧张度升高,静注 3~6mg/kg或灌服 10~20mgl/kg,可使慢性子宫瘘管家兔子宫收缩明显增强。此外,该结晶0.5~ 1mg/kg静注,对家免在位肠管亦有明显兴奋作用,对大鼠后肢血管灌流亦表现明显兴奋,但对在体豚鼠支气管作用较弱。 7、其他作用 蚯蚓3%醋酸提取物、2.5%硫酸提取物。84%乙醇及石油醚提取物在体外对人型结核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由3%醋酸提取的两种物质抑制人型结核杆菌的最稀释位数分别为100信及70倍,2.5%硫酸提取物的最高稀释倍数为100倍,此三种提取物均耐热; 84%乙醇及五油醚提取物的最高稀释倍数均为3200倍,但不耐热。地龙提取物在体外对小鼠和人的精子均有快速杀灭作用,其中的蜕拍酸、透明质酸能迅速使精子制动、凝集,并使其结构受到破坏。地龙提取液外用对局限性硬皮病有效,经生化分析提取物具有特异性降解胶原纤维的胶原酶,其疗效很可能是局部变性胶原纤维降解所致。 § 配伍应用 1、配附子:治痹证关节疼痛。地龙虫类灵动之品,走经络,通血脉,擅舒筋活络之功;附子辛大热,散阴寒,通关节,搜风除湿。二药相合,温通经脉,散寒除湿,通痹止瘸,用于治疗寒湿痹痛不能转侧,骨节烦疼掣痛,关节不得屈伸等证,是为佳对。 2、配川乌、没药: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治风寒湿邪留滞经络,以致气血不得宣通,营卫失其流畅,而见肢体掣痛,关节伸屈不利等症。《素问·至真要大论》:“留者攻之”,“逸者行之”,治宜祛风、舒筋、活血三者兼顾,乌头祛风湿,地龙舒筋络,没药行血气,合而用之,风湿得去,经络得通,经血畅行,诸证可愈。 3、配蜈蚣:二药同为平肝熄风,定痉止搐要药。蜈蚣熄风力强,对于抽搐频作、手足颤抖、舌强言蹇,头摇不止等疗效较好;地龙搜风力胜,对于四肢痉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疗效好。二药相伍,同入肝经,可增强熄风止痉之效,是为常用的熄风药对。 4、配夏枯草:治肝火上炎,因致头痛眩晕者。地龙咸寒,降肝火,熄肝风;夏枯草苦寒,泄肝火,平肝阳。二药配伍,同入肝经,清肝泄火,功专力宏。据现代药理研究报道。地龙及夏枯草均有降血压的作用,试用于多种高血压瘸盼治疗,效果良好。 5、配天麻:治眼黑头旋,偏正头痛。多由肝血不足,虚风上扰所致。天麻专入肝经,为熄风要药,味甘性平,缓肝之急,虚风内作,非天麻不治。地龙虫类灵动,走而不守,清泄肝火,通利血脉,凉肝熄风,解痉止痛。天麻合地龙,一长于缓肝熄风治晕,一长于通络熄风止痛,二者相辅相济,平熄内风,治晕止痛,收效甚著。 6、配黄连:清热勰毒,消肿散痫。用治热毒痈疽,疗疮或无名肿毒,既可煎汤内服,又可局部涂抹外用。地龙解毒消肿,为治疮疡肿毒之要药;黄连苦寒,泻火解毒力强。痈胂疔毒之证,大多火毒所为。单用地龙虽能解毒疗疮,但清热泻火力弱;独用黄连虽能清火泄热,拔毒消肿力弱,二药同用,相须相使,大增清热拔毒,消肿止痛之功, 7、配桑白皮:用治肺热伤阴,肺失清肃之咳喘。二药皆辛,同入肺经。桑白皮质润而味辛,液以润燥,辛泻肺,偏入气分,主去肺中邪热。地龙肉质轻而性寒,轻以去实,寒以胜热,兼入血分,主泻肺中伏火。二药相伍,相须为用,一气一血,清肺热而不伤阴,护阴液而不致恋邪,治肺热阴伤之咳喘,多有神功,尤宜于正气稍弱,伏火不盛者。 § 常用方剂 1、治伤寒六、七日热极,心下烦闷,狂言,欲起走:大蚓一升破去(土),以人溺煮,令熟,去滓服之。直生饺汁及水煎之,并善。(《补缺肘后方》) 2、治小儿急慢惊风:白颈蚯蚓,不拘多少,去泥焙干,为末,加朱砂等分,糊为丸,金箔为衣,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白汤下。(《摄生众妙方》) 3、治小儿慢惊风,心神闷乱,烦懊不安,筋脉拘急,胃虚虫动,反折啼叫:乳香(研)半钱,胡粉一钱。上二味,合研匀细,用白颈蚯蚓生捏去土,烂研和就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煎葱白汤下,更量儿大小加减。(《圣济总录》乳香丸) 4、治抽筋:地龙一条,胡黄连一钱。水煎,日服三次。(《吉林中草药》) § 民间验方 地龙酒 处方:地龙5条、 乌芋20g、 白酒100ml。 炮制:将地龙去泥洗净,与乌芋共绞取汁;与酒匀和倒入锅中,上火煎数沸,去渣候温备用。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痉通络。主治出疹血热毒盛,黑陷不起。 用法用量:1次顿服。摘录《民间验方》 § 食疗药膳方 1、桃仁地龙饼:桃仁20个,地龙30克,红花、当归、川芎各10克,黄芪100克,玉米面400克,小麦面100克,白糖适量。将桃仁去皮尖,略炒后研碎,地龙酒炒后研细末,余药水煎取汁,以药汁和玉米面,小麦面、地龙粉及白糖,制成小饼,撒上桃仁末,烙熟服食,每日1剂。可补气活血,通经活络,适用于气虚血瘀之半身不遂,肢软无力,语言不利,口眼歪斜,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等。 2、地龙炖凤爪:地龙30克,凤爪10只,调味品适量。将鲜地龙清水活养24小时,使其吐出泥沙浊液,然后放入锅中。煎取地龙汁100毫升左右。凤爪洗净晾干,置油锅内炸至爪皮起泡时捞出。用料酒、食醋、蒜泥、姜米、精盐、湿淀粉勾成芡汁,倒入锅中,放入凤爪,小火焖30分钟,而后加入地龙汁,再焖片刻即成,3日1剂。可滋养肝肾,利尿活络。适用于卒中后遗症,糖尿病足等。 3、冬瓜焖地龙:地龙30克,冬瓜500克,调味品适量。将地龙烘干,研末备用。冬瓜刨净外表皮,去瓤,洗净,切块,在沸水锅内稍烫至半断生。沙锅内放入适量清汤、混合油、蒜泥、淡豆豉等,武火煮沸后,再入冬瓜、地龙末,文火煮至冬瓜熟时,调入精盐、胡椒粉、酱油、味精、葱白调味即成,每日1剂。通络祛风,利水降压。适用于卒中后遗症,肥胖症,冠心病,肾病综合征等。[2] § 生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1、广地龙,呈长条状薄片,弯曲,边缘略卷,长15-20cm,宽1-2cm。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较光亮。体前端稍尖,尾端钝圆,刚毛圈粗糙而硬,色稍浅。雄生殖孔在第18节腹侧刚毛圈一小孔突上,外缘有数圈环绕的浅皮褶,内侧刚毛圈隆起,前面两边有横排(一排或二排)小乳突,每边10-20个不等。受精囊孔3对,位于6-9节间一椭圆形突起上,约占节周5/11。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气腥,味微咸。 2、沪地龙,长8-15cm,宽 0.5-1.5cm。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黄褐色,腹部浅黄棕色;受精囊孔3对,在6-7,7-8,8-9节间。第14-16节为生殖带,较光亮。第18节有1对雄生殖孔。通谷环毛蚓的雄交配腔孔呈纵向裂缝状;栉盲环毛蚓的雄生殖孔内侧有1个或多个小乳突。 显微鉴别 广地龙(参环毛蚓)粉末牲:淡灰色或灰黄色。 1、斜纹肌纤维无色,少数淡棕色,肌纤维易散离或相互纹绞结,大多弯曲或稍平直,直径4-36(-66)μm,边缘常不整齐,有的局部膨大,明间相间纹理不明显。 2、表皮黄绿或黄棕色,细胞界限不明显,有暗棕色色素颗粒,散在或聚集成条状、网状。 3、刚毛少见,常碎断散在,淡棕色或黄棕色,中部直径34-63μm,先端多钝圆,表面可见纵裂纹。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三十;浸出物用热浸法测定,水浸出物不得少于16.0%。 § 民间故事 地龙,原名蚯蚓,其身价上升与龙平等,据说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关。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不久,患了“缠腰火丹”病,他的哮喘病也一起复发了。太医院的医官们绞尽脑汁,仍是回春乏术,百无一验,太祖一怒之下,将所有治病的医官都监禁起来。后来,一位河南府的医官想起洛阳有位擅长治疗皮肤病的药铺掌柜,外号叫做“活洞宾”的,善治此病,于是上章推荐。“活洞宾”来到宫中,见太祖环腰长满了大豆形的水泡,像一串串珍珠一样,这时,太祖问道:“朕的病怎么样”。“活洞宾”连忙答道:“皇上不必忧愁,下民有好药,涂上几天就会好的”。太祖冷冷一笑:“许多名医都没有办法,你敢说此大话”。“活洞宾”道:“倘若治不好皇上的病,下民情愿杀头,若治好了,请皇上释放被监禁的太医”。太祖回答道:“若真如此,就答应你的要求”。于是,“活洞宾”来到殿外,打开药罐,取出几条蚯蚓放在两个盘子里,撒上蜂糖,使其溶化为水液。他用棉花蘸水液涂在太祖患处,太祖立刻感到清凉舒适,疼痛减轻了许多。他又捧上另一盘蚯蚓汁,让太祖服下。太祖惊问“这是何药,即可内服,又可外用”。“活洞宾”怕讲实话而受到太祖责罚,就随机应变地说:“皇上是真龙天子下凡,民间俗药怎能奏效,这药叫做地龙,以龙补龙,定能奏效”。太祖听后非常高兴,立即服下。几天后,太祖的疱疹落,咳喘止,疼痛消失,又上朝了。“活洞宾”也因此而极尽荣华。从此,地龙的名声与功能也就广泛传开了。[3] § 生理结构 蚯蚓横切图 系统结构 蚯蚓体呈圆柱状,细长,各体节相似,节与节之间为节间沟(intersegmental furrow)。 头部不明显,由围口节(peristomium)及其前的口前叶(prostomium)组成。口前叶膨胀时,可伸缩蠕动,有掘土、撮食、触觉等功能。 围口节为第 1体节,口位其腹侧,口前叶下方。肛门在体无端,呈直裂缝状。自第2体节始具刚毛,环绕体节排列,称环生(Pperichaetine)。 刚毛简单,略呈S形,大部分位于体壁内的刚毛囊中。 性成熟个体,第14-16体节色暗肿胀,无节间沟,无刚毛(Pheretima hupeiensis腹面有刚毛),如戒指状,称为生殖带或环带(clitellum)。生殖带的形态和位置,因属不同而异。生殖带的上皮为腺质上皮,其分泌物在生殖时期可形成卵茧(cocoon)。生殖带的第一节即第14体节腹面中央,有一雌性生殖孔;第18体节腹侧两侧为一对雄性生殖孔。纳精囊孔(seminal receptacle opening)2一4对,随种类不同而异,自11-12节间沟开始,于背线处有背孔(dorsal pore),可排出体腔液,湿润体表,有利于蚯蚓的呼吸作用进行和在土壤中穿行。[4] 体壁和次生体腔 蚯蚓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环肌层、纵肌层和体腔上皮等构成。最外层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这些细胞的分泌物形成角质膜(cuticle)。此膜极薄,由胶原纤维和非纤维层构成,上有小孔。柱状上皮细胞间杂以腺细胞,分为粘液细胞和蛋白细胞,能分泌粘液可使体表湿润。蚯蚓遇到剧烈刺激,粘液细胞大量分泌包裹身体成粘液膜,有保护作用。上皮细胞基部有短的底细胞,有人认为可以发育成住状上皮细胞。感觉细胞聚集形成感觉器,分散在上皮细胞之间,基部与上皮下的一薄层神经组织的神经纤维相连。此外尚有感光细胞,位上皮的基部,也与其下的神经纤维相连。 上皮下面神经组织的内侧为狭的环肌层与发达的纵肌层。环肌层为环绕身体排列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埋在结统组织中,排列不规则。纵肌层厚,成束排列,各束之间为内含微血管的结缔组织膜所隔开。肌细胞一端附在肌束间的结缔组织膜上,一端游离。纵肌层内为单层扁平细胞组成的体腔上皮。 蚯蚓的肌肉属斜纹肌,一般占全身体积的40%左右,肌肉发达运动灵活。蚯蚓一些体节的纵肌层收缩,环肌层舒张,则此段体节变粗变短,着生于体壁上斜问后伸的刚毛伸出插入周围土壤;此时其前一段体节的环肌层收缩,纵肌层舒张,此段体节变细变长,刚毛缩回,与周围土摆脱离接触,如此由后一段体节的刚毛支撑即推动身体向前运动。这样肌肉的收缩波沿身体纵轴由前向后逐渐传递。引起蚯蚓运动。 蚯蚓为次生体腔,很宽广,内脏器官位于其中。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含有淋巴细胞、变形细胞、粘液细胞等体腔细胞。当肌肉收缩时,体腔液即受到压力,使蚯蚓体表的压力增强,身体变得很饱满,有足够的硬度和抗压能力。且体表富粘液,湿润光滑,可顺利地在土壤中穿行运动。 体腔被隔膜依体节分隔成多数体腔室(coelomic compartment),各室有小孔相通。每一体腔室由左右二体腔囊发育形成。体腔囊外侧形成壁体腔膜,内侧除中间大部分形成脏体腔膜外,背侧与腹侧则形成背肠系膜和腹肠系膜。蚯蚓的腹肠系膜退化,只有肠和腹血管之间的部分存在;背肠系膜则已消失。前后体腔囊间的部分,紧贴在一起,形成了隔膜(septum)。有些种类在食道区无隔膜存在。 体壁内的壁体腔膜(parirtal peritoneum)明显。而肠壁的脏体腔膜(visceral peritoneum)退化。中肠的脏体腔膜特化成黄色细胞(chloragogan cell),可能有排泄作用。 消化系统 蚯蚓有很独特的消化系统:消化管纵行于体腔中央,穿过隔膜,管壁肌层发达,可增进蠕动和消化机能。消化管分化为口、口腔、咽、食管、砂囊、胃、肠、肛门等部分。 口腔可从口翻出,摄取食物。咽部肌肉发达,肌肉收缩,咽腔扩大可输助摄食。咽外有单细胞咽腺,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有湿润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咽后连短而细的食道,其壁有食道腺,能分泌钙质,可中和酸性物质。食道后为肌肉发达的砂囊(gizzard),内衬一层较厚的角质膜,能磨碎食物。自口至砂囊为外胚层形成,属前肠。砂囊后一段消化管富微血管,多腺体,称胃。胃前有一圈胃腺,功能似咽腺。胃后约自第15体节开始,消化管扩大形成肠,其背侧中央凹入成一盲道(typhlosole),使消化及吸收面积增大。消化作用及吸收功能主要在肠内进行。肠壁最外层的脏体腔膜特化成了黄色细胞。自第26体节开始,肠两侧向前伸出一对锥状盲肠(caeca),能分泌多种酶,为重要的消化腺。胃和肠来源于内胚层,属中肠。后肠较短,约占消化管后端20多体节,无盲道,无消化机能。以肛门开口于体外。 循环系统 蚯蚓的循环系统由纵血管、环血管和微血管组成,属闭管式循环。血管的内腔为原体腔被次生体腔不断扩大排挤,残留的间隙形成。 纵血管有位于消化管背面中央的背血管(dorsal vessel)和腹侧中央的腹血管(ventral vessel)。背血管较粗,可搏动,其中的血液自后向前流动;腹血管较细,血液自前向后流动。紧靠腹神经索下面为一条更细的神经下血管(subneural vessel)。食管两侧各有一条较短的食管侧血管(lateral。oesophageal vessel)。环血管主要有心脏 4~5对(P. hupeiensis为4对,P. aspergrillum为5对),在体前部,位置因种类不同而异。心脏连接背腹血管。可搏动,内有瓣膜,血液自背侧向腹侧流动。壁血管(parietal vessel)连于背血管和神经下血管,除体前端部分外,一般每体节一对。收集体壁上的血液人背血管。蚯蚓的血管未分化出动脉和静脉,血液中含有血细胞,血浆中有血红蛋白,故显红色。 血循环途径主要是背血管自第14体节后收集每体节一对背肠血管含养分的血液和一对壁血管含氧的血液,自后向前流动。大部分血液经心脏入腹血管,一部分经背血管在体前端至咽。食管等处的分支入食管侧血管。腹血管的血液由前向后流动,每体节都有分支至体壁、肠、肾管等处,在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含氧多的血液于体前端(第14体节前)回到食管侧血管,而大部分血液(第14体节后)则回到神经下血管,再经各体节的壁血管人背血管。腹血管于第14体节以后,在各体节于肠下分支为腹肠血管入肠,再经肠上方的背肠血管入背血管。 呼吸与排泄 蚯蚓的呼吸和排泄很独特,蚯蚓以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氧溶在体表湿润薄膜中,再渗入角质膜及上皮,到达微血管丛,由血浆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输送到体内名部分。蚯蚓的上皮分泌粘液,背孔排出体腔液,经常保持体表湿润,有利于呼吸作用。有人认为蚯蚓也能在水中进行呼吸或行泛氧呼吸。 蚯蚓的排泄器官为后肾管,一般种类每体节具一对典型的后肾管,称为大肾管。环毛属蚯蚓无大肾管,而具有三类小目管:体壁小肾管(parietalmicronephridium)位体壁内面,极小,每体节约有200一250条,内端无肾口,肾孔开口于体表。隔膜小肾管(septal micronephridiumm)位第14体节以后各隔膜的前后侧,一般每侧有40一50条,有肾口呈漏斗形,具纤毛,下连内脏有纤毛的细肾管,经内腔无纤毛的排泄管,开口于肠中。咽头小肾管(pharyngeal micronephridium)位咽部及食管两侧,无肾口,开口于咽。后二类肾管又称消化肾管。各类小肾管富微血管,有的肾口开口于体腔,故可排除血液中和体腔内的代谢产物。肠外的黄色细胞可吸收代谢产物,后脱落体腔液中,再入肾口,由肾管排出。 神经系统 蚯蚓为典型的索式神经。中枢神经系统有位于第3体节背侧的一对咽上神经书(脑)及位于第3和第4体节间腹侧的咽下神经节,二者以围咽神经相连。自咽下神经节伸向体后的一条腹神经索,于每节内有一神经节)。外围神经系统有由咽上神经节前侧发出的8一10对神经,分布到口前叶、口腔等处;咽下神经节分出神经至体前端几个体节的体壁上。腹神经索的每个神经节均发出3对神经分布在体壁和各器官、由咽上神经节伸出神经至消化管称为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e system)。 外周神经系统的每条神经都含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有传导和反应机能。感觉神经细胞,能将上皮接受的刺激传递到腹神经素的调节神经元(adjustor neuron),再将冲动传导至运动神经细胞,经神经纤维连于肌肉等反应器,引起反应,这是简单的反射弧。腹神经索中的3条巨纤维(giant fiber),贯穿全索,传递冲动的速度极快,故蚯蚓受到刺激反应迅速。 感觉器官不发达,作壁上的小突起为体表感觉乳突,有触觉功能;口腔感觉器分布在口腔内,有味觉和嗅觉功能;光感受器广布于体表,口前叶及体前几节较多,腹面无,可辨别光的强弱,有避强光趋弱光反应。 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生殖器官仅限于体前部少数体节内,结构复杂。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对,很小,由许多极细的卵巢管组成,位第13体节前隔膜后侧,卵漏斗(oviduct funnel)一对,位第13体节后隔膜前侧,后接短的输卵管(oviduct)。两输卵管在第14体节腹侧腹神经索下会合,开口于此腹中线,称雌生殖孔。另有纳精翼(seminal receptacle)3对(P. differingens为4对,P. aspergillum和P. californica为2对),位第7、8、9体节内。纳精囊由坛(ampullaa)、坛管和一盲管(diverticulum)构成。为储存精子之处。纳精囊孔开口子6/7、7/8、8/9体节之间腹面两侧。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 2对,很小,位第10及11体节内的精巢囊(seminal sac)内,精漏斗 2对,紧靠精巢下方,前端膨大,口具纤毛,后接细的输精管。2管于第13体节内合为一条,向后伸,开口于第18体节两侧,为雄性生殖孔。前列腺(prostate gland)一对,位雄生殖孔一侧,前列腺管开口于输精管末端,分泌粘波与精子的活动和营养有关、精巢囊与其后第11及12体节内的贮精囊(seminal vesicle)相通,贮精囊内充满营养液。精巢产生精细胞后,先入贮精囊内发育,待形成精子,再回到精巢囊,经精漏斗由输精管输出。 蚯蚓的精子与卵不同时成熟,故生殖时为异体受精,有交配现象。交配时两个个体的前端腹面相对,头端互朝相反方向,借生殖带分泌的粘液紧贴在一起。各自的雄生殖孔靠近对方的纳精囊孔,以生殖孔突起将精液送入对方的纳精囊内。交换精液后,二蚯蚓即分开。待卵成熟后,生殖带分泌粘稠物质,于生殖带外形成粘液管,排卵子其中。当蚯蚓后退移动时,纳精囊孔移到粘液管时,即向管中排放精子。精卵在粘液管内受精,最后蚯蚓退出粘液管,管留在土壤中,两端封闭,形成卵茧、卵在卵茧内发育。卵茧较小,如绿豆大小,色淡褐,内含1~3个受精卵。蚯蚓为直接发育,无幼虫期。受精卵经完全不均等卵裂,发育成有腔囊胚,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经2一3周即孵化出小蚯蚓,破茧而出。有人报道环毛蚓有孤雌生殖。 繁殖后代 蚯蚓卵蚯蚓雌雄同体,雄性生殖器官在第10、第11节的后侧,有两对精巢囊,每一个囊内有精巢和精漏斗各一个,通过隔膜上的小孔与后一对的贮精囊相连;贮精囊两对位于第11节和第12节内,精细胞在精巢中产生后,先进入贮精囊中发育,待成熟后再回到精巢囊,由精漏斗经输精管排出。两条输精管,在13节后,两两平行,当行至第18节与前列腺的支管和主管相会合,由雄生殖孔排出,雄生殖孔在第18节腹面两侧。雌性生殖器官有葡萄状的卵巢一对,附着在第12、第13节隔膜的后方,成熟的卵落入体腔,经第13节内一对卵漏斗,通过较短的输卵管,至第14节会合,而由雌性生殖孔排出,雌生殖孔只有一个。另外,在第6至第9节内,有受精囊2或3对,为接受和储存异体精子的场所,开口于6至9节间腹部节间沟两侧。 蚯蚓虽说是雌雄同体,但由于性细胞成熟时期不同,故仍需异体受精。蚯蚓的雄性生殖细胞先成熟。成熟后两条蚯蚓要进行交配,交配时,副性腺分泌粘液,使双方的腹面相互粘着,头端分向两方。雄性生殖孔与异体受精囊孔相对,精液从各自的雄生殖孔排出,通过对方的受精囊孔进入受精囊内。交换精液后两条蚯蚓各自分开。待卵成熟后环带分泌粘稠物质,在环带外凝固而成环状粘液管(蚓茧),成熟的卵由雌生殖孔排至蚓茧中。当蚯蚓作波浪式后退运动时,蚓茧相应逐渐向前移动,当移至受精囊孔处精子逸出,在茧中受精。蚯蚓继续后退,最后蚓茧离开身体,两端封闭而留在土中。每个蚓茧有1~3个胚胎,2~3周内孵化。如环境不适宜,可延至翌年春季孵化。 蚯蚓的寿命 蚯蚓的寿命长短常因其种类和生态环境的不同而异。计算蚯蚓的寿命,一般从个体发育开始,到个体生命结束为止。即从幼蚓从蚓茧破茧而出,到蚓蚓自然死亡为止,它包括从幼蚓到性成熟、完全成熟、衰老.直至死亡各个阶段。不同种类的蚯蚓其寿命长短也有差异。一般在养殖状态下的蚯蚓其寿命要高于野外自然条件下生活的蚯蚓。正蚓类在田间的寿命大约 4 年时间,然而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长异唇蚓寿命可高达 10 年零 3 个月。赤子爱胜蚓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其寿命约 15 年,从精卵的发生、交配授精、排卵、受精, 7 一 10 天生产蚓茧, 14 一 21 天后孵出幼蚓, 3 一 4 个月后性成熟,环带开始出现, 1 年后完全成熟,1-1.5年后开始衰老,环带消失,此后为衰老期, 15 年后即死亡。蚯蚓环带的消失,标志着蚯蚓繁殖期的终结,衰老随之开始、这时蚯蚓的体重下降,各个器官、系统结构和机能也出现衰老,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因生理机能衰老而死亡。当然蚯蚓在自然界还常常受到各种天敌、病害以及恶劣环境的侵害而死亡,因此在自然界蚯蚓的寿命一般较之人工养殖的条件下要短得多。 § 与人类的关系 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蚯蚓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是鸡、鸭喜好的“肉类”食物;蚯蚓还在淡水钓鱼中适应面广,各种水域、鱼类、气候都较适宜的钓饵。但蚯蚓也有为害的一面。有一种寄生在猪体内的寄生虫——猪肺丝虫,在它的幼虫生长发育中,有一段时间是寄生在蚯蚓体内的。因此,在猪肺丝虫流行的地区,蚯蚓为这种寄生虫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活蚯蚓容易传播疾病,对猪可传播绦虫病和气喘病。对禽类可传播气管交合线虫病、环形毛细线虫病、异次线虫病和楔形变带绦虫病。 § 生命活动受温度的影响 蚯蚓 蚯蚓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蚯蚓对环境的依赖一般比恒温动物更为显著,环境温度不仅影响蚯蚓的体温和活动,还影响蚯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繁殖等,而且温度也对其他生活条件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间接影响蚯蚓。因此,温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条件之一。 一般来说,蚯蚓的活动温度在5—30℃范围内,0—5℃进入休眠状态,0℃以下死亡,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左右,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28—30℃时,能维持一定的生长;32℃以上时生长停止;10℃以下时活动迟钝;40℃以上时死亡,蚓茧孵化最适18—27℃。可见蚯蚓的最高致死温度低于其他无脊椎动物。养殖场最好在室内,在南方地区,夏天通风保湿,冬天只要关窗保温就能全年正常生产(这里的温度指基料的温度,因为空气的温度与基料的温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当空气温度0℃时,基料温度有12℃左右;当空气温度为38℃时,基料温度却只有28℃左右,这是因为粪料含有极高的水分)。 § 与养花 花盆中有蚯蚓的也一定要进行杀灭。花盆在室外地下摆放,蚯蚓很容易从盆的底孔钻入盆内。蚯蚓在大田里是有益的,但是在花盆里却是有害的。花盆内的泥土少,这会导致蚯蚓啃花卉的根系,还有蚯蚓会打洞,一浇水,水顺着洞就流走了,花儿喝不到水。如果花盆里有蚯蚓,可到花店里买一些“敌百虫”(农药)粉剂,洒在盆土的表面,和土搅匀后,浇水即可。敌百虫能彻底消灭蚯蚓。使用方法按包装说明即可。 也有的认为蚯蚓粪便对于花是一种肥料,对花有益处。 § “再生”功能 蚯蚓 蚯蚓是一种低等的环节动物,虽然它也有头、有尾、有口腔、肠胃和肛门。但它的整个身体就像由两条两头尖的“管子”套在一起组成的,外面一层是一不一环连起来的体壁,其中有由中胚层细胞组成的肌肉系统,体内便是一条消化道,从头到尾贯穿在一层层的隔膜中间。在内外两条“管子”之间,被体腔液充满着。 当蚯蚓被切成两段时,它断面上的肌肉组织立即收缩,一部分肌肉便迅速自己溶解,形成新的细胞团,同时白血球聚集在切面上,形成栓塞,使伤口迅速闭合。位于体腔中隔里的原生细胞迅速迁移到切面上来与自己溶解的肌肉细胞一起,在切面上形成结节状的再生芽。与此同时体内的消化道、神经系统、血管等组织的细胞,通过大量的有丝分裂,迅速地向再生芽里生长。就这样,随着细胞的不断增生,缺少头的一段的切面上,会长出一个新的头来;缺少尾巴那一段的切面上,会长出一条尾巴来。这样一条蚯蚓就变成了两条完整的蚯蚓。 § 饲养 取一个大容器,放进3/4的肥土,洒水把土壤浇湿,再放几片菜叶,然后放进几条蚯蚓,盖上一块湿布,使土壤保持湿润。这样就可以饲养蚯蚓了。如果要大规模饲养蚯蚓,采用室外养殖法为好,设备简单,管理容易,成本低。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各种禽粪、畜粪、瓜果皮、菜叶、树叶以及无毒的生活垃圾等都可作为蚯蚓的饲料。这些饲料最好事先进行发酵,达到无臭味、无酸味、完全腐熟、外观咖啡色。室外饲养具体方法:选择地势高爽、排水良好、暖和通风、无污染、无惊扰的地方,用铁铲挖一个宽约1米、深约25厘米、长度适当的浅坑,坑底要平坦。挖好后,坑底和四壁砌上砖块,以防蚯蚓外逃。然后铺上饲料约5厘米,即可放入蚯蚓。蚯蚓不耐高温(35℃以上),也不耐低温(0℃以下),所以,夏天养殖坑上面要搭棚遮阴;冬天养殖坑上面要搭建简易的塑料棚,提高坑温,保护蚯蚓安全越冬。此外,还应做好保护工作,以防老鼠、青蛙、蛇等的侵害。 § 有关小实验 饲养蚯蚓也可以有很多乐趣,下面是一些关于蚯蚓的有意思的小实验: 实验1:把室内饲养容器上的湿布掀开,就会发现蚯蚓纷纷往泥土中钻。蚯蚓喜欢生活在肥沃的土壤里,并吃不下粒,把其中的养分吸收后,再把剩余的土粒从尾端的肛门排出,这种土粒叫做蚯蚓的粪土。把蚯蚓放在手心,你会感到它的体表有滑溜溜的黏液。 在一只大盘里,分区放入干土、干沙、湿土和湿沙,然后放入几条蚯蚓,你很快会看到蚯蚓全部一伸一缩地爬到湿土区,并钻入湿润的土壤里去了。 取一个大号玻璃筒,在筒的底层盛黑土,第二层盛沙,面上一层又盛黑土。接着,放入几条蚯蚓,投入几片菜叶,作为蚯蚓饲料,并洒水保持土壤湿润,每天观察一次,过了5-6天,土壤给搅乱了,3层分界慢慢地消失了,而且土壤比原来疏松得多。这说明蚯蚓在土壤里上下翻动,把土壤翻松了。怪不得农民称蚯蚓为“活犁耙”。 实验2:用垫板做一个45°的斜坡,放一条蚯蚓在斜坡的中间,看会往哪个方向爬?图中的蚯蚓前端向上,那么它就会往上爬。在正常情况下,蚯蚓全靠身体肌肉的收缩和体表刚毛的配合,总是向前移动的。 用五种不同的液体(酒精、醋、肥皂水、盐水和糖水)分别滴在蚯蚓的身体上。由于前4种溶液体对蚯蚓的刺激性大,因此,它会难受得乱跳,只有滴糖水的蚯蚓没有反应。不过并不是蚯蚓也和小朋友们一样喜欢糖水,而是糖水刺激性小的缘故。 蚯蚓的躯体有许多环体节组成,所以称为环节动物。尖的一头是前端,粗的一头是后端,用刀切去蚯蚓的后5个环节,切去的部分不超过全长的1/10。再把它放在2-3张潮湿的草纸上,扣上玻璃杯,隔几天洒水,投入菜叶,一个月后,蚯蚓重新长出失去的后端,可见蚯蚓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5]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