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垂帘听政》 |
释义 | § 影片概述 《垂帘听政》 这是继《火烧圆明园》后,导演李翰祥率原班人马接演此片,主要讲述英、法等联军入侵胜利后,迫使清王朝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躲避在热河的咸丰皇帝,因过度纵欲酒色在30寿辰后不久驾崩,未听肃顺等赐死懿贵妃再立幼主的忠言,遗嘱肃顺等八臣辅佐幼主,并赐与懿贵妃“同道堂”印。于是造成日后改徽号为慈禧的懿贵妃专权骄横,不但杀害肃顺等大臣,还以垂帘听政的形式幕后操纵国事。 § 剧情介绍 剧中的同治帝 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焚毁了圆明园。腐败没落的清王朝惧怕列强的气焰,在英法联军的大炮和刺刀下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咸丰皇帝蜷伏于热河行宫,沉缅酒色之中,终日与丽妃等缠绵厮混,不理朝政。 被冷落在一旁的懿贵妃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嫉恨异常。在庆祝皇帝大寿的日子,荒淫已久、内里虚弱的咸丰皇帝忽发急症,卧床不起,数日后驾崩于热河行宫。在咸丰弥留之际,肃顺力劝他效法历史上的勾弋故事,赐杀懿贵妃,免除将来天下大乱,咸丰未采纳。他召见太子,托孤于肃顺等八大臣,令他们辅佐幼主。同时,他还召见了懿贵妃,赐“同道堂”印,嘱咐懿贵妃与皇后同心同德,共保大清江山。懿贵妃乘大办国丧之机,与在京留守观望的弈亲王秘密勾结,借英法列强之手准备除去肃顺等。懿贵妃和弈亲王授意御史董元淳呈上一份奏请"太后垂帘,亲王秉政"的折子。但肃顺等人针锋相对,双方都不肯让出,宫闱之争愈演愈烈。回京途中,双方都加紧了动作。肃顺暗遣刺客欲杀慈禧(懿贵妃)未遂,恭亲王率军出迎,把肃顺等八名“顾命大臣”一举擒获。辛丑年10月9日,6岁的幼主同治皇帝登基。肃顺被斩首于北京菜市口,其余7位大臣或被杀或被囚,肃顺的党羽从此势力殆尽。 于是,在激烈的宫廷斗争中,慈禧一党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开始了慈禧、慈安两宫垂帘,恭亲王议政的阶段。从此,慈禧开始了她对中国长达48年的统治。他们勾结帝国主义,镇压了人民起义,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清王朝走上了穷途末路的最终归宿。[1] § 历史背景 慈禧像 清代建国伊始,并不容许后妃干预朝政,幼主即位,往往以摄政王代行皇权,或以辅政大臣辅佐少帝,处理国家大事。正如著名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说:“清代家法不许母后专政,凡冲主御极,若顺治时之摄政王,康熙时之辅政大臣,均未有垂帘之事。”但事实上,这条“家法”在清初就受到过考验,险些被冲破。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世祖福临驾崩。康熙帝年纪尚小。江南桐城县生员周南在“诣阙”上疏中,曾要求孝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孝庄太后颇有政治才能,论威望和地位完全可以左右局势,垂帘听政,但她宁可在幕后辅佐康熙,而不愿到台前来垂帘,故周南的建议为孝庄太后所拒绝。 清代不许母后垂帘听政的“祖制家法”,直到清末才被铁腕人物慈禧所冲破。慈禧的垂帘听政在中国历史上是最为著名的,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也导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慈禧太后权势熏天,但她要像皇帝那样出御外朝太和殿,那是绝对不行的。因为从理论上说,听政和摄政一样,是代替皇帝行使权力。登临太和殿为正式上朝,那是皇帝才有的特权。慈禧毕竟是女主,而不是皇帝,纵然她有此心,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免引起朝廷内外的愤怒和谴责。 总之,作为皇权的补充,后妃垂帘并不能取代皇帝独裁的统治地位,而只能在听政的名义下,最大限度地行使皇权。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在历史上最为著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女主执政。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垂帘听政制度也就寿终正寝了。 § 精彩剧照 § 影片评价 本电影的导演,李翰祥先生具有灵敏的艺术想象力,又能掌握熟练的电影艺术表现技巧,镜头很简捷而贯串。老演员和青年演员的表演都很好,能使观众看到人物深邃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还有,运用实景拍摄,场面宏伟,也是这部影片的特色。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接近于《火烧圆明园》的续集作品,质地同样优异,水准保持在等同的地位上。影片与内地合作,在故宫实景拍摄,开创了合作拍片的潮流,并且获得了文化部的特别奖。与前作相比,这部作品的“野”味要更足一些,是李翰祥揉合青书正史、民间野史及个人考据的登峰造极之作。 该片获文化部1983年优秀影片特别奖,同年获第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演员奖(梁家辉)、最佳美术指导奖(宋洪荣)。1984年,梁家辉凭借此片获第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时,年仅26岁,但因《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在内地拍摄,他遭到台湾当局的封杀,一度无人再找他拍戏,最落魄的时候曾被迫摆地摊糊口,直至事过境迁后才又东山再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