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坛经》 |
释义 | § 背景简介 坛经 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奇迹。随着本世纪末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博大智慧和神奇魅力正越来越引起海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推崇。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渴求,已成为当今时代持久不衰的社会热点。 历史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就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是实现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我们认清国情、减少前进过程中的阻碍.而且能够成为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基于这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一批青年学者,在国内一批知名专家的指导下,组织编纂了这套《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丛书。 《中国传统文化读本》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普及性读物。它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古籍中精选出六十部在历史上影响至巨的经典,作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读书目,这将使读者在这方面的努力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同时,本丛书避免了以往古籍整理中注释繁琐、白话生硬的缺陷,代之以一种全新的编纂方式和设计风格,使读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一睹古代典籍的原貌。[1] § 正文 中国佛教禅宗创始者慧能的传法记录。因系在法坛上宣讲的经教,故称。版本有:①法海本。学者多认为是法海据慧能讲法记录而成,是现存的最早版本。因直到近代才在敦煌发现,又称“敦煌写本”,全名《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字施法坛经》,1卷,约1.2万字。原不分节段,日本学者铃木大拙把它分为57节。②惠昕本。晚唐或宋初僧人惠昕改编,共2卷11门,约1.4万字。据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载,为3卷16门。③契嵩本。宋仁宗至和年间(1054~1056)僧人契嵩改编。1卷10品,约2万余字。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简称《曹溪原本》。也有认为是元僧人德异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的刊印本。④宗宝本。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前后,僧人宗宝改编。1卷10品,2万余字。题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在法海本未发现前,为最常见的流通本。1944年“普慧大藏经刊行会”刊印以上 4种版本的合编本。《坛经》注释本,有近人丁福保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笺注》、郭朋的《坛经校释》等。法海本和其余3本,在内容上颇有出入。如,慧能的“得法偈”,法海本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后来 3本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其中最关键的一句“佛性常清净”改成为“本来无一物”,以致造成论述慧能禅宗思想的分歧和困难。 《坛经》的哲学思想,据法海本,主要是把“真如”视为最高的世界本原,说:“于自性中,万法皆见”;“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自性”指精神本体“真如”。又说:“般若常在,不离自性。”“般若”即佛教智慧,认为“自性”中本来具有智慧。《坛经》宣扬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和先验论的认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发生了深远影响。 § 作品评价 《坛经》的哲学思想,据法海本,主要是把“真如”视为最高的世界本原,说:“于自性中,万法皆见”;“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自性”指精神本体“真如”。又说:“般若常在,不离自性。”“般若”即佛教智慧,认为“自性”中本来具有智慧。《坛经》宣扬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和先验论的认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发生了深远影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