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菥冥
释义

§ 概述

菥蓂和败酱草是二种植物,由于药用价值其本相同,习惯上混在一起。本文分开论述。

菥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后历代本草多有记载。《救荒本草》所载的"遏蓝菜"和《滇南本草》所载的"甜葶子",又名“麦蓝菜”,经核对其描述与附图,与今之菥蓂一致。综观诸家本草,均未见有以菥蓂作败酱药用的记载。现时我国南方地区多以菥蓂作败酱草药用,可能是菥蓂的果实形状与败酱属多种植物的果实相似之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将菥蓂作为本品的正名,别名“苏败酱”,以便与败酱科败酱相区别。

菥冥一年生草本,高15~60cm,全体光滑无毛。茎直立,圆柱形,有分枝,表面有细纵棱。基生叶有柄,茎生叶互生,无柄,基部箭形而抱茎,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2.5~5cm,宽1~2cm,先端短尖或圆钝,边缘波状或有粗齿。总状花序着生于茎枯及叶腋;花白色,萼片4;花瓣4,十字形排列;雄蕊6,4强,花药卵形,背着,2室,纵裂,花丝粗壮,长约1.5mm,下部稍宽,雌蕊1,子房卵圆形而扁,长约2mm,宽约1.5mm先端微凹,绿色,房室内具假隔膜,2室,每室有胚珠5~7个,花柱短。短角果卵圆形或近圆形,扁平,长0.8~1.5cm,宽0.3~1.3cm,先端凹陷,边缘有翅,宽1.5~3mm,成熟时灰黄色,沿中央顶端向下开裂。种子扁卵圆形,宽约2mm,表面棕黑色,两面各有5~6条突起的偏心性环纹。花期4~5月,果期5~6月。生于山坡草地、路边、田畔或村旁。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能吸收锌、镍、镉、铅、铜和钴等金属元素。

§ 历史

菥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后历代本草多有记载。《救荒本草》所载的"遏蓝菜"和《滇南本草》所载的"甜葶子",又名“麦蓝菜”,经核对其描述与附图,与今之菥蓂一致。综观诸家本草,均未见有以菥蓂作败酱药用的记载。现时我国南方地区多以菥蓂作败酱草药用,可能是菥蓂的果实形状与败酱属多种植物的果实相似之故。《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将菥蓂作为本品的正名,别名“苏败酱”,以便与败酱科败酱相区别。

§ 药材性状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暗棕色至暗紫色,有节,节间长2cm以下,节上有细根。茎圆柱形,具纵棱及节,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有时被有粗毛。叶对生,多皱缩,破碎,完整者长为卵形,羽状深裂或全裂。顶端裂片较大椭圆状铍针形,侧裂片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上表面黄棕色,下表面灰棕色,两面疏生白毛;叶柄短或近无柄,基部略抱茎;茎上部叶较小,常3裂,裂片窄长。有的枝端有伞房聚伞圆锥花序,花黄色。瘦果长方椭圆形,长0.3~0.4cm,无膜质增大苞片。气特异,味微苦。

§ 药品简述

菥蓂药名:菥蓂

汉语拼音:XIMING

英文名:Booor's Mustard Herb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rba Thlaspis

别名:苏败酱、遏蓝菜、败酱草、大荠(《尔雅》)、蔑菥、大蕺、马辛(《本经》)、析目、荣目、马驹(《吴普本草》)、老荠(《尔雅》郭璞注)、花叶荠、水荠(《植物名实图考》)、老鼓草(《中国药植志》)、瓜子草(《中药志》)、洋辣罐(《辽宁经济植物志》)

性味:性微温,味辛。

归经:入肝经,肾经。

功能:清肝明目,和中,解毒。

主治:用于目赤肿痛、消化不良、脘腹胀痛、肝炎、阑尾炎、疮疖痈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l两。

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菥冥Thlaspi arvense L.的地上部分。

生态环境:生于路旁、沟边、林边。

资源分布:主产江苏、浙江、湖北、安徽。

采收和储藏: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割,晒干。

§ 化学成分

全草含黑芥子甙(Sinigrin),经酶作用盾产生芥子油(C3H5N=C=S)。全草及种子含芥子甙(sinigrin),种子尚含挥发油(芥子油)、蛋白质、蔗糖、卵磷脂和和芥子酶(myrosin),以及脂肪油约34%以上,脂肪油中含有二十烯酸(eicosanoic-[11]-acid-[1])等。

§ 地区习惯用药

菥冥在江苏南京、镇江、南通及浙江、安徽、湖北等地以十字花科植物菥蓂ThlaspiarvenseL.的干燥带果的地上部分作苏败酱,别名南败酱或瓜子草、罗汉草等。该植物为野生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旷野、路旁、田畔沟边或小麦田中。全草茎呈圆柱形,长20~30cm,直径0.2~0.5cm。表面黄绿色或灰绿色,具纵棱线,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心有髓。叶互生,叶片披针形、倒披针形或窄卵形,长2.5~5cm,先端钝圆,基部抱茎并成箭形,全缘或具疏齿。顶生总状花序或果序,花小,白色,萼片边缘具白毛,花瓣4,长约0.3cm。短角果扁平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1.6cm,宽0.8~1.3cm,边缘具翅,宽约0.3cm,两面中间各有1条棱线,先端凹入,基部果梗较细,长约1cm;果实内由纵隔分为2室,每室种子5~7;种子扁卵圆形,直径0.2cm,表面棕黑色,两面均有同心性环纹。气微,味淡。全草含黑芥子甙(sinigrin),经酶作用后产生芥子油(C3H5N-C-S)。当地用治目赤肿痛,消化不良,脘腹胀痛,肝炎,疮节痈肿等症。

§ 药材鉴别

菥冥性状鉴别:全草长15~55cm。根细长圆锥形;表面灰黄色,质硬脆易折断,折断面不平坦。茎圆柱形,直径1~5mm;表面灰黄色或灰绿色,有细纵棱;质脆易折断,折断面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多碎落。总状果序生于茎枝顶端及叶腋;果实卵圆形而扁平,长8~15mm,宽5~13mm;表面灰黄色或灰绿色,中央略隆起,边缘有翅,宽1.5~3mm,两面中央各有1纵棱线,先端凹陷,基部有细果梗,长约1cm;果实内分2室,中间有纵隔膜,每室有种子5~7粒,果实开裂后,留下1纺锤形的白色膜状中隔。种子扁圆形,宽约2mm;表面棕黑色,两面各有5~6条突起的偏心性环纹。气微,味淡。以色黄绿、果实完整者为佳。

显微鉴别:果实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扁平薄壁细胞,外平周壁增厚,纤维素性;中果皮外侧为3~5列薄壁细胞,内侧为1~2列纤维,切向排列,壁木化;内果皮为1列扁平薄壁细胞,常扁缩,内平周壁稍增厚。中脉维管束的中央为木质部,内外两侧均有韧皮部,韧皮部极窄,其外侧常有1个至数个中柱鞘纤维。假隔由中脉两侧各伸出一层菲薄的假隔细胞,在子房室中部内弯并互相连结形成,假隔细胞的平周壁极厚,而垂周壁极薄,胞腔缝状或不明显。

§ 菥冥(遏蓝菜)的价值

食用价值:遏蓝菜茎叶含黑芥子甙,水解后能消炎杀菌,有和中益气、利肝明目之效。将幼嫩茎叶摘洗干净,沸水焯熟,冷水过凉,捞出后挤去水分,切段放入盘中,加各种调料,即可食用。另外,也可将幼嫩茎叶腌制咸菜。具体方法是将采收的幼嫩茎叶洗净晾干,用盐揉搓后装罐,密封罐盖,三个月后即可食用。除凉拌腌制外,还可速烹和做汤。种子含脂肪油达28%~34%,出油率22.5%,属半干性油,是西北地区主要野生食用油料之一。将种子炒香后,配料煮粥,营养十分丰富。

药用价值:遏蓝菜全株和种子药用。茎叶入药,可治胃炎、子宫内膜炎、肺痈、丹毒、疔疮、目赤、白带和瘀血腹痛,能清热解毒及排脓消肿。种子入药,可治风湿性关节炎及腰痛等,能除痹、补五脏、益精气、强筋骨。

工业价值:遏蓝菜种子油除食用外,还可制肥皂、燃油和润滑油,广泛用于工业生产。

§ 栽培与管理

播种:主要用种子繁殖,每年6月种子成熟后进行采收、阴干,选取籽粒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装袋并存于冰箱。来年3月下旬春播。播种前,首先整地。由于遏蓝菜抗旱性较强,不易在低洼积水田种植;其次因种子很小,可与沙土混合均匀播种在行距15cm、深1.5cm的浅沟中盖土镇压,5~7天后即可出苗。

田间管理:当幼苗高6~8cm时及时进行间苗和定苗,补齐缺苗并松土除草,4月中旬灌溉1次,并进行人畜粪追肥。若要采取幼嫩茎叶,需在花蕾未形成之前采收,这时茎叶幼嫩,营养丰富。采收种子可在6月进行,由于遏蓝菜是边开花边成熟,所以,可随时采摘成熟的果实,晾干后取出种子。

收获加工:收获后的幼嫩茎叶要及时进行处理,否则容易发生霉变,如果遇到阴天要及时烘干,不能堆放。种子要晒干,存放到冰箱中。野生蔬菜无公害、无污染,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独特的风味。其分布广,用途多,价值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败酱草败酱草,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山坡草地等地方,味辛、苦,有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等功效。[1]

§ 败酱草

败酱草

简介

败酱草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PatriniavillosaJuss ,黄花败酱P.scabiosaefoiiaFisoh. 的嫩叶,又名胭脂麻。《本草纲目》载“败酱,南人采嫩者,暴蒸作菜食,味微苦而有陈酱败酱草嫩叶每百克含水分79 克,蛋白质1.5 克,脂肪1 克,碳水化合物10 克,胡萝卜素6.02 毫克,维生素B20.16 毫克,维生素C52 毫克。

败酱草为多年生草本,高达1m。地下茎细长,地上茎直立,密被白色倒生粗生或仅两侧各有1列倒生粗毛。基生叶簇生,卵圆形,边缘有粗齿,叶柄长;茎生叶对生,卵形或长卵形,长4~10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1~2对羽状分裂,基部裂片小;上部不裂,边缘有粗齿,两面有粗毛,近无柄。伞房状圆锥聚伞花序,花序分枝及梗上密生或仅2列粗毛;花萼不明显;花冠白色,直径4~6mm。瘦果倒卵形,基部贴生在增大的圆翅状膜质苞片上,苞片近圆形。花期5~6月。

§ 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①《吴普本草》:“败酱,似桔梗,其臭如败豆酱。”②《别录》: “败酱,生江夏川谷。八月采根,晒干。”③陶弘景:“败酱,出近道,叶似豨莶,根形似茈胡。”④《唐本草》:“败酱,不出近道,多生岗岭间,叶似水莨及薇衔,丛生,花黄,根紫作陈酱色;其叶殊不似豨莶也。”

§ 药品简述

败酱草

药名:败酱草

英文名:Whiteflower Patrinia Herb

别名:黄花败酱、龙芽败酱、黄花龙牙、曲菜、野黄花、鹿肠,鹿首,马草,泽败,鹿酱,酸益,苦菜,苦蘵,野苦菜,苦猪菜,苦斋公,豆豉草,豆渣草,白苦爹,苦苴

性味:辛、苦,凉。①《本经》:“味苦,平。”②《别录》:“咸,微寒,无毒。”③《药性论》:“味辛苦,微寒。”④《纲目》:“微苦带甘。”

归经:入胃经、大肠经、肝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少阴、手厥阴经。”②《纲目》:“手足阳明、厥阴。”

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活血行瘀。

主治:用于肠痈、肺痈及疮痈肿毒、实热瘀滞所致的胸腹疼痛、阑尾炎、痢疾、肠炎、肝炎、眼结膜炎、痈肿疔疮、产后瘀滞腹痛等症。 ①《本经》:“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马鞍热气。”②《别录》:“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疾痛。”③《药性论》:“治毒风顽痹,主破多年瘀血,能化脓为水。及产后诸病。止腹痛余疹、烦渴。”④《日华子本草》:“治赤眼,障膜,胬肉,聤耳,血气心腹痛,破癥结,产前后诸疾,催生、落胞、血运,排脓、补瘘,鼻洪吐血,赤白带下,疮痍疥癣,丹毒。”⑤ 《现代实用中药 》:“治肠炎下痢。”

用法与用量: 0.5~1两,鲜全草2~4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药材基源: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 Juss. 的全草。

生态环境:多生长于山坡草地等地方。

资源分布:除西北外,全国均有分布。

采收和储藏:根春秋季节采挖,去掉茎叶洗净,晒干。全草夏秋采割,洗净晒干。

炮制:败酱草炭,取败酱草,置锅内,用中火炒至黑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取出,凉透。

禁忌:久病脾胃虚弱者忌食用。《本草汇言》:“久病胃虚脾弱,泄泻不食之症,一切虚寒下脱之疾,咸忌之。”

§ 化学成分

白花败酱含有挥发油,干燥果枝含黑芥子甙等。根与根茎中含莫罗忍冬甙(Morroniside)、番木鳖甙(Loganin)、白花败酱甙(Villoside)等。黄花败酱根和根茎含齐墩果酸、常春藤皂甙元、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多种皂甙中已知结构的有败酱皂甙(Patrinoside)C、D、C1、D1,黄花败酱皂甙(Scabioside)A、B、C、D、E、F、G。根中尚含挥发油8%、生物碱、鞣质、淀粉。种子含硫酸败酱草皂甙(sulfpatrinoside)I.II, 熊果酸-3-O-A-I[3-O-A-L-rhamnopyranosyl(1--2)-A-L-arabinopyranosylurrsolic acid ,patriniaglycoside A-I] 齐墩果酸-3-O-A-吡喃鼠李糖基(1-2)-A-L-吡喃阿拉伯糖甙、熊果酸-3-O-A-L吡喃葡萄糖基)(1-3;) (1)黄花龙芽 根含挥发油约8%。经气相色谱分析,油中特有成分为α-古芸烯(gurjunence)。另经氧化铝层析检知根和根茎中有 6种以上的皂甙,并分出皂甙B(熔点229-230℃分解);而用硅胶层析检知有12种皂甙,以上各皂甙水解后均得到皂甙元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又据报道自根中分离出7种皂甙,为败酱皂甙A、B、C、D、E、F、G(scabioside A,B,C,D,E,F,G),以及β-谷甾醇葡萄糖甙。据称根中尚分离得黄花龙牙甙(patrinoside)。(2)白花败酱 根及根茎含番木鳖甙(loganin)、莫诺甙(morroniside)及白花败酱甙(villoside);全草中尚含肌醇、齐墩果酸、棕榈酸及白花败酱醇(villosol)、白花败酱醇甙(villoside);全草中尚含肌醇、齐墩果酸、棕榈酸及白花败酱醇(villosol)、白花败酱醇甙(villosoliside)。

§ 化学鉴定

理化鉴定:1、取本品粉末1克,加蒸馏水10ML,水浴加热10分钟,滤过。滤液置试管中,密塞,强烈振摇1分钟。黄花败酱泡沫15分钟消失,白花败酱泡沫很快消失。(检查皂甙)2、取本品甲醇提取液1ML,蒸干,以1ML冰醋酸溶解殖渣,加1ML醋酐-浓硫酸(19: 1),混匀。稍加热。黄花败酱油由黄绿色变为紫红色。(三萜皂甙)3、取本品甲醇提取液数滴,点于白磁板上,滴加10%香荚兰本本钱浓硫酸溶液数滴,黄花败酱显蓝色,白花败酱显黄棕色。(挥发油)

§ 药材性状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暗棕色至暗紫色,有节,节间长2cm以下,节上有细根。茎圆柱形,具纵棱及节,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有时被有粗毛。叶对生,多皱缩,破碎,完整者长为卵形,羽状深裂或全裂。顶端裂片较大椭圆状铍针形,侧裂片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上表面黄棕色,下表面灰棕色,两面疏生白毛;叶柄短或近无柄,基部略抱茎;茎上部叶较小,常3裂,裂片窄长。有的枝端有伞房聚伞圆锥花序,花黄色。瘦果长方椭圆形,长0.3~0.4cm,无膜质增大苞片。气特异,味微苦。

§ 药物配伍

配蒲公英,消肿、排脓;配赤芍,清热祛瘀、活血止痛;配金银花,散风热、凉血解毒。

§ 临床应用

败酱草

1、临床上常与红藤、苡仁、桃仁、丹皮、大黄等配伍,用治肠痈(急性阑尾炎);与鱼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芦根等配伍,用治肺痈(肺脓疡);

2、与银花、连翘等配伍,用治疮痈肿毒,同时用本品鲜草捣烂外敷。

3、配红花、山楂等药,治产后瘀血,腹中刺痛等症。

4、与鱼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芦根等配伍,用治肺痈(肺脓疡);

5、配蒲公英、金银花,用治急性结膜炎、结膜充血肿痛;配茵陈、栀子等治急性黄疸性肝炎。

6、用于肠痈、肺痈及疮痈肿毒。本品辛能散结,寒可泄热。临床上常与红藤、苡仁、桃仁、丹皮、大黄等配伍,用治肠痈(急性阑尾炎);与鱼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芦根等配伍,用治肺痈(肺脓疡);与银花、连翘等配伍,用治疮痈肿毒,同时用本品鲜草捣烂外敷。

7、用于实热瘀滞所致的胸腹疼痛,产后瘀滞腹痛等症。败酱草又有活血行瘀的功效,配红花、山楂等药,治产后瘀血,腹中刺痛等症。

近年来本品在临床上又常配蒲公英、金银花,用治急性结膜炎、结膜充血肿痛;配茵陈、栀子等治急性黄疸性肝炎。

临床新作用

败酱草为败酱科草本植物黄花和白花败酱的带根全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其性味辛、苦、微寒,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之功。习惯用于治疗肠痈(阑尾炎)、肺痈(肺脓疡)、痈肿疮毒和产后瘀阻腹痛等症,常用量6~15克。近年来,通过临床验证,本品还有许多新的功用。

治疗神经衰弱

据报道,本品有降低神经系统兴奋作用。用法:取本品300克,加水1500毫升,文火煎至250毫升。上下午各服1次,每次50毫升,晚上睡前服150毫升。7天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当天见效,3个疗程后症状消失。

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实验证明,本品清热解毒化湿、凉血化瘀排脓,有消除局部炎症,改善病变部位微循环,促进溃疡修复的作用。用本品30~60克,配黄芪、党参各15克,白术10克,茯苓、丹参各20克,薏苡仁30克,黄连、吴茱萸各5克,木香、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总有效率可达93.7%。

治疗输卵管不畅所致不孕

取本品40克,加水600毫升,水煎2次,煎至300毫升,兑红糖2汤匙,每日分2次服,可治疗输卵管不畅。若治输卵管不通,可在辨证方药中加入本品20~40克煎服。

制胃酸

泛酸、吐酸为脾胃及肠道疾病的常见症状。无论病属寒属热,皆可随方加入败酱草15克,有良好的制酸作用。效不显者,重用至20~30克。

治疗皮肤瘙痒症

先重用本品50克配白癣皮、地肤子、百部、蛇床子、苦参各30克,加水4000毫升,煎沸20分钟。待温后用药液擦洗全身,每日1次,每次20分钟。另取本品50克,当归20克煎水内服,每日1次。

治疗带状疱疹

用本品15克加入应证方中煎服,日1剂。同时可每日用单味鲜品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治疗前列腺炎、精液不液化

有报道,本品能解除前列腺局部肌肉血管痉挛,增加前列腺分泌,促进精液液化。对前列腺炎,可重用本品50克,加入相应方中煎服。对精液不液化属湿热下注者,可用本品30克,配丹皮、泽泻、生地黄、赤芍、丹参、菟丝子、女贞子、车前子、马齿苋、萆解、黄芪以清补结合,清热利湿,分清泌浊。

此外,重用本品30~50克,加入应证方中,治疗胆囊炎、化脓性关节炎及妇女盆腔炎等疗效显著。

§ 生药材鉴定

白花败酱的干燥全株,长短不等;根茎有节,上生须状细根。茎圆柱形,外表黄棕色或黄绿色,有纵向纹理,被有粗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白色。叶多皱缩、破碎,或已脱落。全株有陈腐的豆酱气,味苦。以干燥、叶多、气浓、无泥沙杂草者为佳。产于四川、江西、福建等地。据《本草》记载,败酱应为上述败酱科植物,但除四川、江西、安徽、福建等地使用外,大部分地区习惯上以菊科植物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C.的带根全草和十字花科植物菥蓂Thlaspi arvense L.的带果全草作败酱使用。前者习用于北方;后者习用于南方。参见“苣荬菜”和“菥蓂”条。1、黄花败酱:全体折叠成束,根茎圆柱形,弯曲,长5-15CM,直径2-5MM,顶端粗达9NM,表面有栓皮,易脱胎落,紫棕色或暗棕色。节疏密不等,节上有芽痕和根痕;断面纤维性,中央具棕色木心。根长圆锥形或长圆形,长达10CM,直径1-4CM。表面有纵纹,断面黄白色,茎圆柱形,直径2-8CM;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具纵棱及细纹理,有倒生粗毛。茎生叶多卷缩或破碎,两面疏被白毛,完整叶多羽状深裂或全裂,裂片5-11,边缘有锯齿,茎上部叶较小,常3裂,有的枝端花序或果序,小花黄色,瘦果长椭圆形,无膜质翅状苞片。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1、黄花败酱:落皮层可见,厚壁细胞壁木化,断续排列成环,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皮层较窄,有裂隙,韧皮部细胞小壁薄,束间形成层有时不明显,木质较宽广,中部有10余列薄壁细胞组成的环带,细胞排列整齐,内侧或全部环带细胞栓化,含少数簇晶,环带外侧导管单个散在或2-4成群径向排列,胞腔常含黄棕色物,木射线宽1-2列细胞,髓部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老的茎髓部常驻成空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2、白花败酱:木质部中无薄壁细胞环带,髓部大,本品薄壁细胞不含淀粉粒,草酸钙族晶少见。《纲目》:“败酱,南人采嫩者,暴蒸作菜食,味微苦而有陈酱气,故又名苦菜,与苦荬、龙葵同名;亦名苦蘵,与酸浆同名,苗形则不同也。”

§ 药用价值

(1)临床上常与红藤、苡仁、桃仁、丹皮、大黄等配伍,用治肠痈(急性阑尾炎);与鱼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芦根等配伍,用治肺痈(肺脓疡);与银花、连翘等配伍,用治疮痈肿毒,同时用本品鲜草捣烂外敷。配红花、山楂等药,治产后瘀血,腹中刺痛等症。配蒲公英、金银花,用治急性结膜炎、结膜充血肿痛;配茵陈、栀子等治急性黄疸性肝炎。

(2)本品药材来源较复杂,属于败酱科的败酱草,仅在民间应用,不见市售。据《中药志》说:「今市售败酱草主要有两种:北方习惯使用菊科植物苣莳菜的带根全草;南方习惯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带草全果。」又说:「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苣莳菜,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即称作苣莳菜,并非作为败酱草的别名,但未述及其效用;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菥蓂,亦为另一种药物,《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治明目、目痛、泪出等病;败酱草主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等病,二者效用不同。」这说明现在市上出售的败酱草恐非古代所用的败酱草,原植物即为菥蓂,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一两,煎服。菥蓂一药在临床上应用时常与清热解毒药与活血祛瘀药配伍同用,不作单味药使用,故菥蓂是否具消痈排脓的功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败酱草性寒微寒,味辛苦,“此草有陈腐气,故以败酱得名”。败酱性辛散善降,其效可达上,中,下三焦。与公英,白及,徐长卿配伍,理气和胃,治胆汁反流性胃炎。与红藤,赤芍,莪术配伍,消热散瘀,治慢性盆腔炎。与薏苡仁,漏芦,虎杖配伍,清热解毒,治湿热痹症。究其药理,败酱草有抗病毒,抗肿瘤,利胆,利尿,促肝细胞再生等作用。

§ 按语

本品药材来源较复杂,属于败酱科的败酱草,仅在民间应用,不见市售。

据《中药志》说:“今市售败酱草主要有两种:北方习惯使用菊科植物苣莳菜的带根全草;南方习惯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带草全果。”

又说:“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苣莳菜,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即称作苣莳菜,并非作为败酱草的别名,但未述及其效用;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菥蓂,亦为另一种药物,《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治明目、目痛、泪出等病;败酱草主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等病,二者效用不同。”这说明现在市上出售的败酱草恐非古代所用的败酱草,原植物即为菥蓂,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一两,煎服。菥蓂一药在临床上应用时常与清热解毒药与活血祛瘀药配伍同用,不作单味药使用,故菥蓂是否具消痈排脓的功效,有待进一步研究。[2]

§ 选方

老中医蔡小荪专辑

1.主要治疗:盆腔炎、带下病、产后腹痛等

2.配伍:

败酱草20~30g 配红藤15~30g 等主治盆腔炎

败酱草30g 配红藤30g 银花30g 蒲公英15g 丹皮10g 等主治流产,产后发热,产后腹痛均为急性感染

3.最大剂量30g 最小剂量15g

4.败酱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临床上不孕症患者如果兼有湿热瘀滞者,可用自拟清热化湿方(云茯苓12g 桂枝2.5g 柴g梢4.5g 赤芍9g败酱草20g 丹皮9g 鸭跖草20g 川楝子9g 红藤9g 延胡索9g 淮牛膝9g)参自拟孕Ⅰ等Ⅱ方调治。

败酱草膏

败酱草膏【处方】鲜败酱草(洗净)10斤。

【制法】上用净水80斤煮,煎至3小时后过滤,再煎煮浓缩成膏50两,加蜜等量贮存备用。

【功能主治】解毒清热,除湿消肿。主毛囊炎、疖等化脓性皮肤病。

【用法用量】每服2钱,1日2次。

败酱草散

败酱草散【处方】败酱草3两(炒黑),炒生地5两,当归身3两(醋炒),小川芎1两,白芍药2两(炒),川续断3两(炒灰),甜竹茹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产后冲任脉虚,蓄泄无权,血露日久不止,脉虚数。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煎,去滓温服。

§ 备注

(1)临床上常与红藤、苡仁、桃仁、丹皮、大黄等配伍,用治肠痈(急性阑尾炎);与鱼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芦根等配伍,用治肺痈(肺脓疡);与银花、连翘等配伍,用治疮痈肿毒,同时用本品鲜草捣烂外敷。配红花、山楂等药,治产后瘀血,腹中刺痛等症。配蒲公英、金银花,用治急性结膜炎、结膜充血肿痛;配茵陈、栀子等治急性黄疸性肝炎。

(2)本品药材来源较复杂,属于败酱科的败酱草,仅在民间应用,不见市售。据《中药志》说:「今市售败酱草主要有两种:北方习惯使用菊科植物苣莳菜的带根全草;南方习惯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带草全果。」又说:「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苣莳菜,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即称作苣莳菜,并非作为败酱草的别名,但未述及其效用;南方多数地区作败酱草用的菥蓂,亦为另一种药物,《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治明目、目痛、泪出等病;败酱草主治暴热火疮、赤气、疥、瘙、疽、痔等病,二者效用不同。」这说明现在市上出售的败酱草恐非古代所用的败酱草,原植物即为菥蓂,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一两,煎服。菥蓂一药在临床上应用时常与清热解毒药与活血祛瘀药配伍同用,不作单味药使用,故菥蓂是否具消痈排脓的功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4: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