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白对照)二十四史精华(全四卷)》 |
释义 | (文白对照)二十四史精华(全四卷) 内容简介 二十四史是世界上惟一一部连续修造1800余年,记载4000余年悠久历史的辉煌巨著。这一巨著凡3301卷,分装820册,约4000万字,卷帙之浩繁,规模之宏大,都使其具有无与伦比的史料价值,版本价值和收藏价值。 然而,也因为如此,给喜爱读史的朋友带来了阅读上的许多困难。这套文白对照二十四史精华本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出版的,它选录出二十四史中的精华部分,并辅以毛泽东对每部史书的精彩点评,令其更增史学价值,是读史、研史的朋友不可多得的好版本。 (文白对照)二十四史精华(全四卷) 本书前言 …… 总结历史经验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时,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注意联系实际,总结历史经验,深深注入自己的感情、观点,通过批语和圈画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记叙了秦末陈胜、吴广领导和赵议。毛泽东在研读《陈涉世家》时,认为陈胜、吴广主要有"二误",在读到记述他们功成忘本,杀了旧时伙伴,脱离本阶级的地方,他批了"一误",在读到记述他们任用朱房、胡武等人不当,偏听偏信,脱离了共过患难的部将处,他批了"二误",正是这"二误"导致他们众叛亲离,本来在军事上占有很大优势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其政权却仅仅维持了6个月便夭折了。 陈庆之是梁武帝时名将,受封武威将军。在对魏作战时,他英勇有计谋,屡立战功。曾在由春至冬数月之内,作战数十百次。魏以7万人次筑九垒抗拒,陈庆之半天之内攻下三垒,魏败退。魏以40余万兵马据城死守,陈庆之以精丘三千大破之。又在14天内平32城,作战47次。《南史・陈庆之传》对其作战过程有较详细的记载。毛泽东十分爱读这篇文章,在天头和封面上都标有"陈庆之传"的铅笔字,还画有三个圈圈,文内也加了圈点,1969年6月,他老人家在武昌,深夜"再读此传,为之神往"毛泽东的一生中,经历过无数威武雄壮的战争场面,他亲自领导过多次反蒋介石围剿的战斗,取得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胜利,他亲自领导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抢险夺关,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震惊中外,他领导和组织全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者的八年抗战,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他运筹谋策,领导和组织淮海、辽沈、平津三大著名战役,最后打垮了蒋家王朝,取得了全国解放的胜利,等等,毛泽东在紧张工作一天之后,于万籁俱静的深夜里,把卷读史、以自己丰富的战争经历,看一千多年前叱咤风云鏖战古战场的陈庆之,难免产生"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强烈感情,共鸣,从而心潮起伏,心驰神往这。 《新唐书・徐有功传》记载,徐有功刚直重法,"为政仕,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武则天称帝时,任用来俊臣、周兴等佞臣,罗织谋反罪名,诬陷忠良,酷刑惩治,多冤狱。徐有功前后为数十百家平反冤案,常与武则天争议,无所畏惧。后遭周兴诬陷,被罢官。"臣闻鹿走山林,而命系庖厨者,势固自然。陛下以法官用臣,臣守正行法,必作此死矣!"在武则天坚持下,徐有功复职,"天下闻有功复进,洒然相贺"。对徐有功这种消极的宿命论同点,在作者欧阳修笔下显然是赞赏的,毛泽东读到这里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命系庖厨,何足惜哉"言之不当。他说,岳飞、文天祥、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等,"以身殉职,不亦传乎?"毛泽东敬佩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仁人志士及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献身的人们,对他们为国为民虽死犹生的精神给予极高的评价,缅怀敬佩之情是何等深沉。 1958年12月武昌会议期间,毛泽东在读《三国志集解》卷八《魏书・张鲁传》时,于12月7日和12日分别写下了两大段共一千四百一十四字的批语。这两大段批语当时曾铅印出来给了与会同志学习。批语中写道:"历代都有大小规模不同的众多的农民革命斗争,其性质当然与现在马克思主义革命运动根本不相同。但有相同的一点,就是极端贫苦农民广大阶层梦想平等、自由、摆脱贫困,丰衣足食。""我国从汉末到今一千多年,情况如天地悬隔。但是从某几点看起来,例如,贫农、下中农的一穷二白,还有某些相似。""中国从秦末陈 大泽乡(徐州附近)群众暴动起,到清末义和拳运动止,二千年中,大规模的农民革命运动,几乎没有停止过。同全世界一样,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毛主席这两大段批语中重申并发展了他关于"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的重要观点。在中国很多古书里,历代农民起义及其领袖人物,大都被当作"贼"、"匪"、"盗"、"寇"加以贬斥,但毛泽东则给他们以很高的历史评价。正如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所赞颂的,盗跖、陈王领导被压迫人民进行武装斗争,他们才称得上推进历史的风流人物。"而沉迷于所谓"五帝三皇神圣事"的旧史家,不过是没有真正把握历史实质而为虚饰的假象所欺骗的"无涯过客"。这是毛泽东一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他是用这一观点去研究,认识和总结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斗争的经验教训的,总之,毛泽东读史很重视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他不但注意从政治、军事方面总结经验教训,而且很注意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干部作风、为人操守乃至养生之道等多方面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评价《二十四史》 毛泽东高度评价《二十四史》认为它是一部好史书,是中国史学的珍贵文献,所以毛泽东说:研究中国历史,"必须要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毛泽东读《二十四史》不光注意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本身,也注意史家的叙述,从而给以史学上的评论。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像《史记》这样的著作和后来人对它的注释,都很严格、准确。他在读《后汉书》时,在22册封面上批道:"后汉书写得不坏,许多篇章,胜于前汉"。(即《汉书》在《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第17�D�D18页上,他批道:"李贤好。"(指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后汉书》注得好)李贤贤于颜师古远甚,确然无疑。(指李贤《后汉书》注胜于唐颜师古)《汉书》注) 《二十四史》中他特别爱读裴松之注的《三国志》,《三国志》是西晋陈寿著。东晋以后,不断又有陈寿未用过的史料发现,宋裴松之的注使这本书内容更加充实。一般注释古书都以训诂为主,裴松之的注释重点则在于事实的增补和考订。他的注释多过陈寿本书数倍,引用魏晋人著作,竟有200多种,这些书现多佚失。裴松之所引材料大都首尾完整,单就保存古代资料这一点说,裴松之的注释也是十分值得重视的,所以毛泽东对裴松之的注批注说:"裴松之注三国,有极大好处,有些近于李贤,而长篇大论搜集大量历史资料,使读者感到爱看!"从这里我们看到,毛泽东之所以爱读《二十四史》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这部巨著史料极其丰富。 毛泽东还从思想政治高度评价过《二十四史》。他说:《旧唐书》比《新唐书》写得好,《南史》、《北史》的作者李延寿有倾向统一的思想,比《旧唐书》写得更好些。毛泽东不但评价过这部书的整体,而且对这部书的局部和某些章节也通过批语作出自己的评价。他在《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五《窦参传》第21页上批道:"此篇写得不错",在卷一百四十五《吴通玄传》第21�D�D22页上批道"这一篇写得好" 此外,毛泽东还非常重视《二十四史》的标点出版工作,全国解放不久,他就提出要组织史学家从事《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首先指定标点出版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1959年后,刘燕铭、范文澜等同志建议将其余二十史,加上《清史稿》,全部加以整理,毛泽东深表赞同。在他的支持下,有关部门集中全国专家学者的力量,对这部史书加以标点、分段、校字。最初阶段比较顺利。完成了《晋书》、《周书》、《南齐书》、《陈书》、《北齐书》、《梁书》,不久因发生"文革"而搁浅。 1971年春,《二十四史》整理准备恢复工作。周恩来总理亲自询问《二十四史》的点评工作。在阶级观点问题上,总理说:"不要搞这个了吧,标点只能反映原文的意思,怎么能体现点校者的阶级观点!"并批示"由顾颉刚总其成"1978年春,最后一种�D�D�D上海点校的《宋史》出版工作完成。 《二十四史》的点校出版,历时20年之久,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访华余录》中评价它"可以肯定超过乾隆殿本"将成为今后研究者的标准本点校出版《二十四史》这一巨大工程的完成,大大便利了历史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总之,毛泽东是一位具有深厚历史素养的政治家、正如周恩来所说:"读史更增添了他的伟大"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刘大年在谈到毛泽东读《二十四史》时,颇有感触地说:"历史学家学的史书不比毛主席少,但是任何一个历史学家都无法与毛泽东相比。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是带着他固有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审读历史,他不囿于前人已有的结论,而注意在大量史料中去芜存精,去伪存真、分析研究,得出自己独到的精辟见解。这是毛泽东特色的读史"毛泽东之所以钟情《二十四史》等文史古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通过读史,透过历史的沧桑,去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他阅读《二十四史》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中国的昨天,把握中国的今天,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文白对照)二十四史精华(全四卷) 本书目录 (一) 史记 毛泽东读《史记》 《史记》概论 文史英华 政略 秦国统一天下 张良谏阻复六国 高祖封功臣 武帝远虑杀夫人 轩辕黄帝定华夏 尧禅让天下与舜 乐工优孟说楚王 皋陶论天子之德 为纲为纪 一代公仆 御人 天下明德自虞帝始 毛遂自荐 孔子会齐候 冯唐举贤 萧何月下追韩信 五�l大夫百里奚 汉文帝好德 法制 宽民省禁废肉刑 商鞅立木示信 萧规曹随 军事 司马穰苴军纪严 孙武演兵 马陵之战 田单复国 信陵君窃符救赵 萧何镇国抚民 韩信陷于死地而后生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周亚夫治军 理财 武帝兴农治水 鲁相不"吃"鱼 德操 舜帝以善报恶 汉武帝长陵认姊 代王难辞众请 张良拾履 传世故事 政略 赵武灵王变法 匈奴王大破东胡王 刘邦瞒天过海骗项羽 吕不韦避祸 勾践卧薪尝胆 齐桓公论身后事 楚成王立而复绌 齐景公身后之乱 周成王临终托孤 刘邦封仇平怨 …… 御人 管鲍相知 晏婴知人善任 免相楚欺 献妾固宠 身死非命 赵王听谗不用廉颇 赵高因人成事 …… 法制 石奢之死 齐威王重贤斥奸 张释之持议平允 军事 韩信奇袭三秦 阏与之战 围魏救赵 卫青空袭匈奴 勾践灭吴 鸡父之战 彭城之战 齐晋太行之战 破燕复齐之战 …… 理财 东方朔诙谐取财 子贡富而不骄 外戚暴富 物极必反 变法富国 奋发图强 管子的"轻重学" …… 德操 杀猪诚信 周公教子 陆贾教子 陈仲子辞相归隐 孟尝君以理服父 孔夫子教儿 赵简子宝符试子才 人物春秋 纵横捭阖并六国�D�D秦始皇 布衣提剑取天下�D�D刘邦 仁义礼贤治天下�D�D孝文皇帝 一代名相�D�D李斯 千古奇才�D�D孙武与孙膑 (以下略) 汉书 毛泽东读《后汉书》 《后汉书》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三国志 毛泽东读《三国志》 《三国志》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晋书 毛泽东读《晋书》 《晋书》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宋书 毛泽东读《宋书》 《宋书》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南齐书 毛泽东读《南齐书》 《南齐书》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梁书 毛泽东读《梁书》 《梁书》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陈书 毛泽东《陈书》 《陈书》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魏书 毛泽东读《魏书》 《魏书》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北齐书 毛泽东读《北齐书》 《北齐书》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周书 毛泽东读《周书》 《周书》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南史 毛泽东读《南史》 《南史》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北史 毛泽东读《北史》 《北史》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隋书 毛泽东《隋书》 《隋书》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旧唐书 毛泽东《旧唐书》 《旧唐书》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新唐书 毛泽东读《新唐书》 《新唐书》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旧五代史 毛泽东读《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新五代史 毛泽东读《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宋史 毛泽东读《宋史》 《宋史》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辽史 毛泽东读《辽史》 《辽史》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金史 毛泽东读《金史》 《金史》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元史 毛泽东读《元史》 《元史》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明史 毛泽东读《明史》 《明史》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附录:清史稿 毛泽东读《清史稿》 《清史稿》概论 文史英华 传世故事 人物春秋 (文白对照)二十四史精华(全四卷) 文章节选 管仲治国 国富民强 管仲又名夷吾,后世称为管子。他虽是周朝王族的后裔,但年轻时贫穷,只好以经商为业,与自己的朋友鲍叔一起贩贱卖贵。因为他穷,所以在与鲍叔分配利润的时候,他总是得的多一些,鲍叔也不与他计较。 那时,人们把经商视为"末业",商人是很受歧视的。管仲和鲍叔也不甘心一辈子经商。当时,齐国正处在政治危机这中。齐襄公与自己的妹妹、鲁恒公的夫人私通,并谋害了鲁恒公。因此,与鲁国的矛盾很尖锐。并且,襄公又与自己的堂兄公孙无知争夺王位,两人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在这种情况下,襄公的两个异母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纷纷逃往外国。管仲和鲍叔觉得这是个机会,便想投奔他们两个人中的一个。鲍叔觉得,从当时的实力和排行位次上看,公子纠是次子,如果长兄襄公死了,公子纠即位的可能性则更大一些,因此建议他们去投奔公子纠。管仲说,小白虽然是三子,为王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他建议脚踩两只船。经过商议,鲍叔投奔了公子小白,同小白一起逃到莒国,管仲投奔了公子纠,同公子纠一起逃到了鲁国。 不久,襄王被杀,自立为王的公孙无知也死于内乱。 鲁和莒都得到了公孙无知被杀的消息,都派兵护送他们回国争夺王位。鲁国还派管仲带兵堵截小白。管仲迎到小白后,一箭射去,正击中小白的衣带钩,小白应声倒下装死,管仲以为小白白已经被射死,便派人送信给公子纠,公子纠觉得没了竞争对手,也就放慢了速度。小白抢先一步到达首都临淄,被支持他的人拥立为齐王,就是后世所说的刘恒公。不久,齐国又打败了鲁国,逼使鲁国杀了公子纠。 齐恒公当然也想杀管仲,特别是还有那一箭之仇,但鲍叔对他说,如果想称霸诸侯,没有管仲是不行的。桓公求贤若渴,不计前嫌。声称要亲自处死管仲,要求鲁国把管仲送到齐国。 当管仲被押回齐国的时候,齐恒公亲自迎到郊外,给他解下刑具,非常谦恭地向他请教说:"我国先君襄公耽于享乐不问国政,搞得国家无法发展,这样下去,我们国家就会危险,不知先生有什么良策?" 管仲说,周昭王穆王的时候,曾经遵从文王武王的办法,把老人们请到一起,让他们选拨出类拨萃的人才,还把律令写得高高的门阙上,让百姓都能知道。他们注意发展农业这样的根本,也注意发展工商这样的末业。用奖励来鼓励百姓的积极性。用刑罚来纠正他们的过错。还使长幼有序,纲纪分明。 恒公又急着问他:"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管仲说,士、工、商、农这四种人,不能混杂,士是作官的人,就要让他们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工都是官奴,他们都得到官府来干活,商人就得在市场上交易,农民就要在田野上劳作,这样才能保证他们不见异思迁。 为工的人在一起,他们就能从早到晚钻研技术,教导子弟,使他们的孩子也永远务工。让经商的人经常在一起,他们就可以观察四时的变化,了解市场行情,调动人力车马,调济四方的物产,用他们的所有换取他们的所无,买贱卖贵,并且从早到晚让他们的子弟学习赢利的方法,使他们的后代永远经商,让务农的人集中在一起,他们就可以注意节令的变化,注意维护和合理地使他们的各种农具,不误农时的播种耕耘,精耕细作,他们从早到晚劳作的田野,不怕脏累辛苦,尽心尽力,他们的孩子也会在口教目染之中学会农耕,世世务农,不会萌生恶习。 为了使自己的这一主张得以实现,管子还向恒公提出了建立城乡居民组织和军事组织的建议。 恒公愉快地接受了管子的建议,并任他为齐国的国相,从而使管仲的主张得以实现。 管仲利用齐国在海边的自然条件,充分发展渔业和盐业,又大力发展商业流通,注意对铸造货币的规划和管理,这样,齐国的经济飞快地发展起来,他还注意听取民间的意见,广大百姓愿意的事,就积极的办下去,广大百姓不愿意的事,就改掉,从而使得百姓乐于听从国家的命令。 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带来了军事实力的增强,齐国终于在恒公的时代发展成天下最富足的国家,齐恒公也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霸主。 管仲自己的家也成了同公室一样富有的家族。 勾践灭吴 春秋末年,长江中下游的吴、越两国经过十余年的相互讨伐,越国有吞吴之势。 周敬王三十八年,越国乘吴王夫差率军北上与晋争霸、国内空虚之机攻入吴都,因夫差急率大军来救,乃暂与之议和而罢。 时过四年,吴国大旱,人民纷纷移民海边捕捞鱼蚌以就食,国势益亏,这使一直念念不忘灭吴报仇的越王勾践感到,灭吴的机会终于来到了! 是年三月,勾践令大夫文种留守国内,他亲自与大将军范蠡统领五万越军伐吴,吴王夫差忙率六万吴军迎敌,两军在笠泽江两岸扎营对峙,谁也不敢轻易渡江主动进攻。 入夜后,"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卒"即左右两队相互配合、相互接应,于夜深之时,两队鼓噪而进,杀声震天,渡至江中而止。 吴王夫差突闻越军乘夜来攻,见越军分左右两路渡江,不敢怠慢,也分兵两路沿岸列阵以待之。 勾践的"左右句卒"不过是诱敌之兵,越之三军却在吴军忙着列陈应付鼓噪而进的"左右句卒"的时候,偷偷地从另一地点衔枚渡江,至江北后,潜至吴军营前,吴军正全神贯注地计划迎击呼喊着渡河的越兵,一点没有发觉越军的主力已偷偷渡江逼近自己的营地。 越军潜至吴中军营地,猛然发动了进攻,吴之中军措手不及,阵脚大乱,一败而不堪收拾。吴之左右军也顾不得防御正面渡河的越军,调头来救中军,又遭到了越军主力与已渡河参加战斗的左、右两队越军的夹击,马上也落败了,夫差只得带着残兵败将退至二十里外的没溪。 越军在范蠡的率领下追至此地,夫差忙奔向吴都,一路上在越兵的追击下伤亡无数,残兵退入吴都,越军则穷则至此,展开了对吴都的攻坚战。 因为吴都城防甚固,越军改变战术,将吴都围困起来,筑越城于吴都的西门外,计划长期围困吴都,使之不战自破。 这一围即是两年多。直至公元前476年,越军才设计使夫差突围,在姑苏山将其歼灭,夫差自杀,至此,越终得灭吴。 而笠泽之战,实为越灭吴之关键一役。勾践一面派少数兵力作为正兵,从正面喊叫着进攻,以引起吴军的注意。而以主力部队作为奇兵,乘夜悄悄渡江,潜至吴军阵地,也其不意,攻其不备,一战即将吴军击败,并乘胜追击,将穷寇围困于吴都城内,再徐徐图之,直至将吴国灭掉,由此可见,勾战与范蠡深得"兵者诡道也"的真谛,以少数兵力为正兵,却以主力为奇兵,奇正结合,卒成大功。 值得指出的是,越王勾践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但终非雄才大略之君主,灭吴之战的所有谋略,实乃尽出之于范蠡,范蠡看出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便像孙武那样,功成之后飘然引退,泛舟五湖,成了一代富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