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虞允文
释义

§ 生平简介

虞允文,字彬甫,四川省仁寿县人,绍兴24(1154年)年进士,次年入朝,任秘书丞,礼部郎官。绍兴三十 虞允文年(1160),奉旨出使金国,金人欺负他是文官,要和他比试箭法,没想到他从容不迫,引弓搭箭,一箭射去,正中靶心,使金人为之折服,对他以礼相待。回国后,他将金国造船、运粮等备战南侵的情况奏告高宗,要求作好抗战准备。次年秋天,金主完颜亮果然亲率60万大军,分兵四路,水陆并进,扑向江南。宋军负责淮西防务的都统制王权,畏敌如虎,连弃合肥、和州二城,金军长驱直入,抗金老将江淮浙西制置使刘锜被迫撤出淮阴、扬州,退至长江南岸的镇江。在此危急关头,虞允文以中书舍人参谋军事的身份,到采石矶犒军,看到军无主帅,军心涣散,便将尚未逃离的统制张振、王琪、时俊等人召集起,重新部署,抗击金兵。当时有人劝他:你是奉命犒师,又不是派你督战,何必自讨苦吃呢?他慷慨回答:“吾位从臣,使虏济江则国危,吾亦安避?今日之事,有进无退,不敌则死之,等死耳!退而死,不若进而死,死吾节也!”当时采石矶守军只有一万多人,完颜亮根本没有放在意下,贸然渡江,虞允文命时俊奋勇出击,以海鳅船猛冲金船,并用装有火药、硫磺、石灰的霹雳炮(这是虞允文发明的)猛击,将渡江之敌歼灭了一大半,打退了金兵的进攻。次日,又在杨林河口射退敌骑,焚毁敌船,金兵大乱,完颜亮在军中被部将刺杀,大败而逃,宋军大获全胜,创下了我国历史上以1万8千人战胜60万人的辉煌奇迹,老将刘琦激动得热泪盈眶,抓住他的手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今日大功乃出儒生!”此后,这“儒生”出将入相20年,为官廉洁,忠贞体国,文武兼备,机敏过人,清廉勤慎,严以律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军事家和政治家。 于淳熙元年(1174)64岁时去世,诏赠太傅,谥忠肃,归葬于故里仁寿县虞丞乡。

§ 逸事史评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迫长江。两淮前线宋军溃败,金军如入无人虞允文之境。虞允文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被派往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犒师,正值金海陵王大军谋由采石渡江。虞允文见形势危急,毅然把散处沿江无所统辖的军队,迅速组织起来,挫败金军渡江南侵的计划,赢得了采石大捷(见采石之战)。金海陵王移兵扬州,虞允文又赶赴镇江府(今江苏镇江)阻截。金军北撤,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获得极高声誉。乾道三年(1167),召为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四川名将吴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积极整顿正规军和民兵,减缩军费开支。五年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八年秋,再度赴四川综理军政事务,后病死。在淳熙四年(1177年),宋孝宗诏赠虞允文太傅,谥忠肃。而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後便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斗心,从此不再打算收复中原。但虞允文的报国事迹仍广为人传颂,名留青史。毛泽东亦曾在《续通鉴纪事本末》批道“伟哉虞公,千古一人”,虞公即虞允文。虞允文曾为唐书及五代史加注,并著有诗文十卷,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奏议二十二卷、内外志十五卷,传颂於世。

§ 弯弓比武

虞允文

南宋绍兴年间,虞允文奉命使金。

尽管千里迢迢,旅途劳顿,但虞允文仍然精神振作,不敢稍有懈怠。因为当此山河破碎、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皇帝派他出使金国,无疑是一项关系江山社稷安危的重要使命。

虞允文自幼勤奋好学,史书上称他“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仁寿县城东的“瑞竹园”是虞允文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后来他考中进士,在四川境内任过通判、知州等官。五年前臭名昭著的秦桧死后,朝廷开始召贤纳才,他才被中书舍人赵逵举荐到京城任职,最后升为中书舍人。

自打虞允文从巴蜀来到京城临安,在朝中任职以来,他就一直密切关注局势的发展,分析南北力量的变化消长,思考应变的良策。在掌握大局后,虞允文向皇帝荐言一定要严防金国毁约败盟,攻打宋国。此次出使金国,虞允文就是准备细心观察,实地考察对方的虚实动向,以便进一步向皇帝奉献御敌良策。

金国见南宋派来的使臣是一位五十来岁的文官,就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当完颜亮在中军帐接见他的时候,两旁武士环列,刀剑闪亮,想煞煞这位貌似文弱的南宋使臣的威风。虞允文步履稳健,镇定自若,来到完颜亮的中军帐。金人骄横拔扈,首先提出要和虞允文射箭比武。他们哪里会料到,这位文弱书生并非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国难当头,他从未停止过练武。虞允文胸有成竹,不露声色地含笑点头。等到弓箭呈上,他顿时目光炯炯,精神抖擞,弯弓搭箭,在众目睽睽之下,只听“嗖”的一声,中军帐帅旗的旌头一下子被射落。完颜亮大惊失色,众人面面相觑,再也不敢小视虞允文。采石之战

辞行之日,野心勃勃的完颜亮骄横的对虞允文说,他将看花洛阳。果然一年之后。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不到一月,只抵长江。前线战云密布,而宋军主帅王权兵败逃亡,军心涣散。虞允文在这危机存亡的关头,毅然临危受命,重整溃军,力挽狂澜,大败金兵与采石矶。这次战役,成为我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反败为胜的辉煌战役,永垂史册。

§ 白马书生

虞允文身材雄伟,身高六尺四寸,换算过来,在当前几近2米,这在文人中无疑是非常让人瞩目的。史称虞允文:"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动有则度,人望而知为任重之器"。虞允文早年以文学入仕,到了中晚年,抓住了机会,在宋金风云中,大展才华 ,终成一代名相,千古流芳,毛泽东在读《宋史·虞允文传》时评价说:"伟哉虞公 ,千古一人。"

绍兴和议以后,高宗、孝宗两朝的将相们,对于和战,争论不休,个人主张不一, 同样是主战,虞允文、辛弃疾显然要比张浚谨慎;同样是和,陈康伯、陈俊卿、史浩 、汤思退又不一样。陈康伯更偏重于战和,而陈俊卿、史浩则偏于守和,汤思退则是 毫无原则的求和。同样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主张也不一,典型的如陈俊卿,早年比 较有进取心,到后来,意见则经常跟虞允文相左,所为偏于保守。虞允文入柄中枢以后,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宋军并没有过硬的实力与很好的机会进行大规模的北伐,取得全面的实质性的胜利。然而虞允文极力主张恢复,原因何在?我想陈亮的一席话, 也许可以表明虞允文的心迹,这段材料,不见于《宋史》,而是《永乐大典》引虞允文录于 《元统一志》,邓广铭先生曾撰考证其真伪,发表于1996年第二期的北京大学学报上 ,这段话是陈亮跟虞允文说的,陈称:"故相张魏公薨已数年,老将在淮上唯李显忠 ,又多疾;在关西唯吴拱,又地远;自余文臣诸子邓,是肉食可鄙之流;禁卫诸军邓 ,是海鲜啖饱之辈,公忠贯日月,采石之勋已著,而规恢之任在公一身,若迁延岁月 而不是究是国,何以系中原之望?何以雪祖宗二百年之辱?何以副上宵旰之托?当丞相有可治之时而不能为,则后之人安能为此哉!"。陈亮点出了虞允文所面临的形势 与困难,强调了了他身上的责任。

§ 诗词文赋

虞允文文采出色,主要是奏疏类散文,采石一役,虞允文作《江上军事第一剳子》 、《江上军事第二剳子》、《江上军事第三剳子》、《奏还汪应辰知衢州词头疏》, 充分显示其胆略忠勇,明代学者张时泰将虞允文比为岳飞,实非过誉。后来虞允文入 川为川陕宣谕使,虞允文作《论用吴璘以图恢复疏》、《论巩州未下可忧疏》、《论 营田之利弊》等奏疏。隆兴元年,虞允文又有著名的《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分析天下时局,对比敌我双方,希望孝宗无为因循,尽力战备,抓住可战之机,励行可 战之实,文章首先说坚持抗战,收复中原,是"天地之大经,《春秋》之大义",接着 从宋金双方君主是否英明、政权是否巩固、国内是否安定、民心向背、地利、天时、 人才等九方面进行论述。乾道三年,虞允文出为四川宣抚使,作《论明良交感惟信与诚疏》、《谢赐御书汉崔寔政论疏》、《论西蜀草木之妖、措置水旱盗贼之备疏》等 。虞允文著述颇丰,杨万里《虞公神道碑》说他终生好学,"食必观书,为文立成, 不雕而工"。虞允文著有《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唐书注》、《五代史注》、《乾道重修敕令格式》一百二十卷、《虞雍公奏议》二十三卷、《内外制》十五卷、《诗文集》十虞允文卷、监修《续会要》三百卷,《宋诗纪要》收录其诗两首,《宋代蜀文辑存》收录其文八十五篇。虞允文另外还有两篇早年之作比较有名,一是《辨鸟赋》,一 是《诛蚊赋》。虞允文为至孝之人,母亲去世以后,又伺候父亲七年,他作《辨鸟赋 》,以鸟乌私情,传人间至孝,文章情真意切,摧肝裂胆,有李密《陈情表》之感人

力量。《诛蚊赋》以蚊蚋为毒人间,喻金"逞威于河内",主张除恶务尽,"不复使无 用之物,无穷之毒,存于世间"。

§ 传世丹青

虞允文不仅诗文出色,还是一很有成就的书法家。明代书法家吴宽评论说:"虞忠肃手帖,词语详雅,气象雍容。",明代文艺评论家王世贞也说:"《停云馆帖》第六卷 ,为南宋名臣书,如虞雍公之俨雅,皆有可采。"虞允文的书法,笔致含蓄,于奇崛 处见俨雅;情趣天成,于不经意处显功夫,在宋代书坛是比较有个性的,他传世的墨迹有《适造帖》、《钧堂帖》等。

§ 子孙后代

虞允文有三个儿子,直秘阁虞公亮,知开州虞公著,长宁武宁守虞杭孙。一共有八个孙子,其中虞刚简最有名,最后官职为利州路提刑,曾与魏了翁讲学蜀东门外," 蜀人师尊之",曾孙虞应龙时任太常寺主薄知雷州,修学校,兴水利,甚得治誉。虞珪"知连州,亦以文学知名",子虞汲,"其文清而醇","教授于诸生中","以翰林院

编修官致仕",汲子虞集,官至奎章阁学士,与杨载等并称为"元代四大家",诗文名冠一时。

§ 墓

虞允文虞允文墓,俗称“丞相坟”,位于虞丞乡丞相村的玉屏山。玉屏山呈圈椅形,墓位于圈椅之中,墓地里有茨竹数十笼,中层有柏树、杂树千株,外层柑树成林,形成了竹淹墓、树抱竹、果伴树的幽雅静秀之美景。前有纱帽山,右靠李家山,左依龙脑壳山,山下有溪有水,乡村公路呈剪刀口形在墓两侧随坡而下,形成了溪路绕墓,四面环山的雄壮气势。

墓封山坐东向西偏北10度,呈椭圆形,高3.3米,长19.5米,宽11米。封土前5米处有青砂石质碑一通,长方形平顶,碑脚两侧有丁字形抱鼓支承,鼓面饰万字纹,外饰浅浮雕花卉,碑高2.35米,宽1.17米,厚0.19米,碑文为“宋丞相虞忠肃公墓”。阴刻隶书,碑文左侧为上款“光绪十九年癸已孟冬”。碑文右侧下款题为“知仁寿县事何肇祥重建”。

碑左侧5米处有黄砂石碑一通,长方形平顶,碑高2.35米,宽1.22米,厚0.24米,据守墓人称此碑原本有字,文革间铲除无余。封土前原有石人、石猪、羊、牛、马等祀物,以墓碑为中心,前16.5米,左右各19米,后至山脚范围原有矩形乱石围墙,现仅存乱石围墙基础。

光绪十九年重修此墓时,计划建肃公祠一座,祠砖烧毕运至墓地,终未动工。解放初期,砖用于建小学。现收集有砖十余匹,青灰质,距形,长0.265米,宽0.168米,厚0.62米,侧面有竖1行文字:“虞忠肃公墓”,阳字楷书。

近年来,在虞允文墓附近陆续出土发现了一些实物资料,对研究考证虞允文墓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1997年10月在虞坟15处发现“民族英雄宋丞相……”碑,碑文残缺,字迹部分可见。1999年9月在虞允文墓30米处出土圆形石碑(残缺),只见隶刻“丞相”二字,其余不存。在通过长期取证确认虞允文墓无疑的同时,又新将当年毛泽东同志读《二十四史》赞虞允文采石英勇抗金题签的“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的眉批手迹,镌刻成碑,立于墓前。

从古至今,凡明、清县人均不分官商学自觉前往墓地祀祭。1992年县政府公文公布墓地保护范围为4万平方米。1995年,县委宣传部、共青团仁寿县委、教育局、文化局、工会联合决定将虞允文墓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相关词条

宋朝军事人物、宋朝抗金名将、采石之战、文学家、书法家、唐诗注、五代史注

§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81946.htm

2、http://leshan.yiyou.com/html/6/214.html

3、http://www.pro-classic.com/ethnicgv/cmaps/cskms

4、http://www.clang.com.cn/Article/Class4/Class57/2006-06-13/15295.htm

5、http://www.lsqn.cn/mingren/RWJS/ancient/200703/22981.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7:3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