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蝎  xiē  scorpion (Buthus martensi)  字从虫从曷。“曷”意为“胸”、“胸部起伏”。“虫”与“曷”联合起来表示“酣战中胸部起伏着的虫”。本义:斗虫。

案:“蝎”字的构字法与“鹖”、“羯”二字相同,请参阅相关字条。蝎蝎:也称全蝎,全虫,是中国传统的中药材,有镇痉、止痛、解毒等功能。属野生爬虫类,常寄居山坡,墙缝,土穴等潮湿阴凉处在世界各地蝎的种类及分布很多,也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生物学特征,因而具有不同的经济价值。蝎主要分布于除寒带以外的世界大部分地区,在中国南北各地广为分布。 蝎为夜行性,主要以昆虫及蜘蛛为食,用形大、强而有力的脚须攫住猎物,将其撕碎,并吸其汁液,遇大型的猎物则通常先用尾刺蜇刺之,注入毒液使之麻痹,然後把它吃掉。

§ 概述

卡通蝎蝎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动物。全世界范围内蝎目中共分6科,70属,共600余种,中国共有11种,其中包括最为常见的东亚钳蝎。

东亚钳蝎,也就是马氏钳蝎,属蝎目钳蝎科,是中国传统名贵中药常整体入药,所以又称之为全蝎,通常人们所说的蝎,也往往指东亚钳蝎。蝎性喜温,喜湿,常在温暖多雨的气候带广泛分布。从世界范围来看,除了北极,南极及其它寒带地区没见有蝎分布的报道外,在大部地区,均有各种蝎目动物发现,许多地方常大量分布,甚至泛滥成灾。

蝎是肉食性的节肢动物,与蜘蛛是亲戚,但它的形态不像蜘蛛。

蝎浑身全副武装,周身披着壳质的铠甲,在不分节的头胸部,有起瞭望作用的单眼和复眼以及六对行动灵活的附肢。第一对钳状附肢叫螯肢,第二对是巨大的螯足叫脚须。当双螯举起时,好像强有力的铁掌,是捕捉猎物的工具。其余四对是用来奔跑的步足。蝎的腹部较长,分布明显,前腹七节、较阔,后腹五节、较窄,末端有一球体,内藏毒液,突起部分形成尾刺,高高举起,活像一把战刀。

蝎昼伏夜出,在夜里全副武装,耀武扬威。一旦遇到猎物,立即用脚须钳住,尾巴钩转,用尾刺注射一针,将猎物毒死。它依靠一对大螯和一个尾刺,捕食蜘蛛或昆虫等,耍尽威风 。

蝎种类较多,分布在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地的毒蝎能致人死命。蝎不仅对猎物凶猛,而且对“亲人”也很残忍。交配前,雌雄蝎脚须相钳,交臂跳舞,可持续数小时之久。然而,一旦雄蝎完成授精作用,雌蝎就凶相毕露,一口咬死雄蝎作为食物。有趣的是蝎对后代却倍加爱护。蝎是卵胚的,产下的小蝎往往攀登在母蝎背上,逍遥自乐。母蝎负子而行,极尽保护职责,直到幼蝎成长能独立谋生。

§ 分布范围

大漠蝎在中国,蝎的分布也很广。据有关考察研究表明中国的11种蝎,主要分布在北纬32~42°之间的华北,东北及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也就是雨水相对较多,气候相对暖湿的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地区,而在水分较少的西北内陆则分布较少。

对于东亚钳蝎,其自然分布多集中在东北,华北一带,长江以南地区则相对较少。近年来,在华南及华中地区,西南地区等均有分布报道,但主要还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如山东,内蒙古,山西等省,自治区,在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也有大量分布。

§ 生活习性

海滩蝎1、蝎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喜潮怕湿,喜暗惧怕强光刺激。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一般在大群蝎窝内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条现象。但若不是同窝蝎,相遇后往往会相互残杀。

2、蝎有冬眠习性,一般在4月中下旬,即惊蛰以后出蛰,11月上旬便开始慢慢入蛰冬眠,全年活动时间有6个月左右。在一天当中,蝎多在日落后晚8时至11 时出来活动,到翌日凌晨2~3点钟便回窝栖息。这种活动规律一般是在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而在有风天气则很少同来活动。

3、蝎虽是变温动物,但它们还是比较耐寒和耐热。外界环境的温度在40℃至零下5℃,蝎均能够生存。蝎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气温下降至10℃以下,蝎就不太活动了,气温低于20℃,蝎的活动也较少,它们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5~39℃之间。气温在35~39℃,蝎最为活跃,生长发育加快,产仔、交配也大都在此温度范围内进行。温度超过41℃,蝎体内的水分被蒸发,若此时既不及时降温,又不及时补充水分,则极易出现脱水而死亡。温度超过 43℃时,蝎很快死亡。蝎活动、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密切相关,最佳温度35~38℃之间。因此,在人工养殖蝎时,必须注意掌握。

蝎人4、蝎的生长、繁殖与外界环境的湿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在自然界野生的蝎,如要久旱无雨,就会钻到地下约1米深的湿润处躲藏、隐蔽起来;当阴雨天气,地上有积水,它们会爬往高处躲避。因此,在养殖蝎时要十分注意饲料的水分以及饲养场地和窝穴的湿度。一般来说,蝎的活动场所要偏湿些,而它们栖息的窝穴则要求稍干燥些,这样有利于蝎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如果窝穴过湿,则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害,蝎的蜕皮也十分困难;如果蝎的活动场所过于干燥,而且投喂的饲料中水分又不足时,也会影响到蝎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还会诱发相互残杀。

5、蝎喜暗怕光,尤其害怕强光的刺激,但它们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度,以便吸收太阳的热量,提高消化能力,加快生长发育的速度,以及有利于胚胎在孕蝎体内孵化的进程。据报道和观察,蝎对弱光有正趋势,对强光有负趋势,但它们最喜欢在较弱的绿色光下活动。

6、蝎对各种强烈的气味,如油漆、汽油、煤油、沥青以及各种化学品、农药、化肥、生石灰等有强烈的回避性,可见它们的嗅觉十分灵敏,这些物质的刺激对蝎是十分不利的,甚至会致死。蝎对各种强烈的震动和声音也十分敏感,有时甚至会把它们吓跑,终止吃食、交尾繁殖、产仔等。

§ 生殖

蝎群蝎有求偶行为。东亚钳蝎雄性多在6~7月间寻找雌性,找到以后,用触肢拉着雌蝎到僻静的处所。然后,雄蝎触肢的钳夹着雌蝎的钳,两蝎头对头,拖来拖去。求偶行为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然后,雄蝎从生殖孔排出精荚粘于地上,把雌蝎拉过来,使精荚的游离端与雌孔相接触。游离端有一杠杆装置,因受雌体生殖区的压力而释出精块。雌蝎接纳精子后,可连续产仔3~5年。

蝎卵胎生或胎生。卵胎生的种类的卵大,为端黄卵,行不全卵裂,在卵巢管腔内发育。胎生种类的卵几乎无卵黄,行完全均等卵裂。南方链蝎的卵在卵巢的盲管内发育。胚胎在盲管的端部,此处再延伸出一管,其终端是一簇吸收细胞,紧靠着消化系的盲囊,吸收养料顺管传送给胚胎,有点象哺乳动物的脐带。发育经历数月甚至1年多。幼蝎6~90个不等,因种类而异。幼蝎产出后立即爬上母背,脱一次皮后,陆续离开母蝎独立生活。

东亚钳蝎约在7~8月间产仔。产仔前,母蝎寻找一合适的场所,两栉状器向左右展开,从生殖孔陆续产出。幼蝎外包白色粘液,米粒状。数分钟后,幼蝎的尾和附肢从粘液中伸展开,顺母蝎的附肢爬上母背。每胎产15~35只幼蝎。初产幼蝎长约1厘米,色乳白,仅眼丘黑色;体和附肢上的齿、突起和爪都尚未长成;在母背上不吃任何食物。5天后脱皮成2龄蝎,体长达1.5厘米以上,仍生活于母背。约1周后脱离母体营独立生活。共经5次脱皮(6龄蝎),到第3年才变为成蝎,但到第4 年秋天才能繁殖。从出生到繁殖,约需3年时间,大致可以连续繁殖5年,其寿命达8年。

§ 种群现象

蝎子无论是自然界中的野生蝎,还是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家养蝎,都是以若干个体组成的种群生活在同一栖境中。无论种群的密度大小、结构如何,其内部个体间均发生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这些联系有些是合作互利的,有些则是相互制约的。

1 .种内互利合作 当种群密度较低或适宜时,所有个体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空间,这时个体间多是友好相处的。其中,母蝎的护仔行为,就是这种关系的典型。仔蝎自母体产出后,都爬到母背上,寻求保护。此时母蝎担负着保护仔蝎的责任,随时提高警惕,谨防仔蝎受到伤害。与此同时,仔蝎之间也和睦相处,并服从母蝎的管理、保护,很少发生强行挣脱保护的现象。当蝎群密度适宜时,群体内所有个体间都能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在蝎窝内,一蝎一室,相安无事;在出巢捕食时,也各自为战,互不相扰。尤其在早春、晚秋及冬蛰期间,由于蝎的活动性降低,发生冲突的机会减少,也就更有利于蝎群保持稳定。

2 .种群内的相互制约 当蝎群密度过大时,食物供应、活动空间、栖居环境等发生紧张,就会引起种群的自疏作用,即通过各种种群内的相互制约作用,来降低种群密度,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例如,互相残杀就是在密度过大,或者食物、水分供应不足时,在蝎群内发生的同类相残现象。互相残杀主要表现为大蝎食小蝎、壮蝎食弱蝎、正常蝎食正在蜕皮中的蝎等,严重时甚至还会引起母蝎残食刚出生的仔蝎。另外,蝎群密度过大时,一方面会造成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相互干扰,拥挤碰撞,既影响正常蜕皮生长,也影响取食增重,致使生长发育速度迟缓;另一方面在母蝎繁殖期间,还会影响母蝎情绪,使受精、胚胎发育和产仔过程受到干扰,造成死胎、死仔,降低繁殖率。再者,由于蝎群密度过大,常常造成食物紧缺,还会引起取食过程中的竞争、殴斗等现象,也不利于蝎的正常生长发育。

§ 价值

母蝎蝎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全蝎常用来治疗惊痫、风湿、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耳聋语涩、手足抽掣等。蝎毒具有祛凤、解毒、止痛、通络的功效,对食道癌、肝癌、结肠癌等有一定疗效。蝎营养价值丰富,是重要的滋补保健品。

全蝎的药用价值很高,用全蝎配成的中药处方多达100多种。全蝎是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丹、七珍丹、保安万灵丹、牵正散等30多种中成药的重要原料,是中国中医临床常用的动物药材。特别是近几年,全蝎在治疗疑难病症上发现有显著的疗效,如全蝎可治疗脉管炎、血栓闭塞,蝎毒可治疗心血管病、各种肿瘤、三叉神经痛等。这些应用使蝎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除药用外,全蝎还可以制成滋补食品。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蝎作为治疗、保健佳品,倍受人们关注。蝎 酒、蝎罐头、速冻全蝎、蝎粉保健品相继问世,“油炸全蝎”出现在许多宴席上。此外,随医学的发展,蝎毒的作用被广泛认识,蝎毒比黄金还贵,每千克约15万元。1万只成蝎每年可提毒480克,因此,蝎毒的药用价值远远高于蝎本身。多年来,蝎市场供给多依赖野生捕捉,但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野生蝎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自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市场供不应求。目前全国产量仅能满足需要的30%左右,市场价格稳中有升。

药用

尾刺(sting)是主要药用部位,亦名毒刺、毒针、螫刺,位于身躯的最末一节。它是由一个球形的底及一个尖而弯曲的钩刺所组成,从钩刺尖端的针眼状开口射出毒液。蝎毒液是由一对卵圆形、位于球形底部的毒腺所产生,毒腺的细管与钩针尖端的两个针眼状开口(毒腺孔)相连。每一个腺体外面包有一薄层平滑肌纤维,借助肌肉强烈的收缩,由毒腺射出毒液,用以自卫和杀死捕获物。《本草衍义》中说:“蝎,大人小儿通用,治小儿惊风不可阙也”。有用全者,有只用梢者,梢力尤功,所谓“梢力尤功”,指蝎毒之效。尾刺只能上下垂直活动,不能左右摆动,掌握此点,可以用大姆指和食指正面捏住尾刺,而不致被蜇伤。

§ 常见蝎病

食用蝎1、斑霉病

又称蝎虱病,多发生于6~8月,常因环境潮湿、空气湿度大,以及食物发生霉变等所致,致病菌多为绿霉真菌。感染的钳蝎,前期胸腹板部和前腹部常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小点状霉斑并逐渐扩大成片;继而蝎食欲减退,停止生长;后期行动呆滞,终因拒食而死亡。解剖可见体内充满绿色霉状菌丝集结而成的菌块。

防治:预防为主,并适当调节空气湿度,根除病原。①食盘、水盘经常洗刷,消除霉变食物;②用1%~2%福尔马林或0.1%高锰酸钾水溶液对养殖区消毒;③病蝎要隔离治疗,死蝎应及时捡出焚烧;④病蝎用土霉素18或氯霉素1g或长效磺胺1~1.5g与配合饲料1000g拌匀饲喂,直至痊愈。

2、黑腐病

又称体腐病,一般全年均可发生,病程短,死亡率高。主要因饲喂腐败饲料、污秽饮水或误食黑腐病病蝎尸体感染黑霉真菌而发病。病蝎前期腹部肿胀,呈黑色,很少活动,食欲减退;继而前腹部出现黑色腐病型溃疡灶,手压可流出黑色粘液,最终死亡。

防治:①保持饲料和饮水新鲜;②定期用1%~2%的福尔马林水溶液对养殖区消毒;③病蝎应隔离治疗,死蝎捡出焚烧;④病蝎可用食母生1g、红霉素0.5g或小苏打2.5g、磺胺片0.5g或大黄苏打2.5g、土霉素0.5g与配合饲料500g拌匀,喂至病愈;⑤可用中草药五倍子,每千克体重日用量0.2~0.5g,对病蝎进行治疗。

3、半身不遂

又称拖尾病,常发生于夏末、秋初空气潮湿期,由于长期饲喂高脂肪饲料,使蝎体内脂肪大量堆积而致。病蝎躯体光亮,肢节隆大,行动艰难迟缓,口器内有红色似分泌液的脂性粘液,发病5~10天后开始死亡。

防治:①不喂或少喂脂肪含量高的饲料;②适当调节环境温度和湿度;③治疗可采取绝食3~5天或用大黄苏打片3克、麸皮(炒香)50g、水60g,拌匀饲喂至痊愈。

4、腹胀病

常发生于早春和秋季阴雨连绵时期,因温度偏低,蝎体受凉而导致消化不良所致。病蝎肚大青筋,反应迟钝,食欲不振,发病后10~15天开始死亡。

防治:①保持养殖温度为25~39℃;②病蝎可用多酶片及食母生各18、磺胺片0.1g、配合饲料100g,拌匀喂至痊愈。

5、蚁害

蚂蚁不但与蝎争食饲料,而且蛀食蝎幼、弱、病残的个体。

防治:①将鸡蛋壳捣碎炒焦,撒在养殖区隔墙外四周;②用骨头、糖类等诱引开后,用开水烫死。

§ 引种技术

沙漠蝎子

一、 引种的时间:

常温养蝎的引种时间应安排在春末夏初或秋季。其中以春末夏初引种为最佳,因为此进冬眠的蝎出蛰,度过了“春亡关”,并且成年雌蝎已进入孕期,能够当年产仔,引种当年能够受益。

二、 种蝎的来源:

一是就是捕捉野生蝎或购回野生蝎做种蝎。

二是到人工养蝎单位或个人处购买。对于初养者来说,以野生蝎作种蝎的做法不可取。

三、 种蝎的挑选:

引进种蝎时,要对所引之蝎有详细的了解,如种蝎的品种、蝎龄、雌蝎是否有孕等。根据需要择优选购青年蝎、成蝎或孕蝎。公蝎应挑选体格强健、体色光亮、活泼有力、性欲旺盛的作种蝎。母蝎应挑选个大、体长在4.8厘米以上,肢体无残缺,健壮,行动敏捷,静止时后腹部卷曲,前腹部肥大,皮肤有光泽的作种蝎。一般春天的母蝎,只要前腹部肥大饱满,呈浅灰色,体长在5厘米左右,产仔率都比较高,而且产期早。身体太短的母蝎,即使是腹大、色正,也不要轻易挑选作种,因为其繁殖期往往较晚,不能满足作种要求。

四、 雌雄的搭配:

部分养户引种时为了多获仔蝎而只选雌蝎不要雄蝎,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根据蝎的交配规律,雌雄蝎比例按2~3∶1进行搭配为宜。

五、 种蝎的运输:

一般引种工具为纸箱和无毒的编织袋,装运时的适宜密度为每袋500只。运输时先将种蝎装入洁净、无破损的编织袋后扎口,再放进底部有海绵或纸板、纸团等的纸箱内,然后在纸箱内放入几块湿海绵块,以调节箱内湿度。另外,纸箱上部四周要打几个通气孔,以便通风透气。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剧烈震动。夏季运输要注意防高温,冬季要注意防寒。

§ 养殖注意事项

蝎一、饲料。

饲料包括各种昆虫及家畜、家禽的鲜肉等动物性饲料和小麦面糊、玉米面糊等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最能满足满子生长发育的需要,因而,可不喂植物性饲料。饲料能否和蝎长期共处,是选择饲料的标准之一,和蝎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较高,而鲜肉在蝎窝内因温度太高容易发酵变质,不但影响蝎生存环境,也不利于蝎生长。一旦吃了发酵变质的饲料,就可导致蝎生病。所以,人工养蝎应以养殖、捕捉各种昆虫为饲料。可捕捉的昆虫有蟋蟀、蚂蚁、蛴螬、鼠妇、蚯蚓、蜈蚣等,但捕捉昆虫受季节和天气影响,难以满足蝎食用的需要。目前最成功的方法是人工养殖黄粉虫、地鳖虫、无菌蝇等,黄粉虫既可满足蝎生长发育的需要,也能和蝎长期共处在一块,即使蝎吃不掉,虫还是活着,不会污染环境,所以养虫喂蝎是最佳选择。喂给黄粉虫的饲料内必须掺有一定量的蛋鸡配合饲料和少量的胱氨酸以利于仔蝎脱皮。

二、温度。

蝎属于变温动物,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它也由冬眠开始苏醒活动、生长和产仔。冬眠时的最佳温度应为3-5℃,最多不超过-2~7℃,温度超过10℃时蝎苏醒并开始微微活动。当温度超过15℃后,大部分蝎已经活动并有少量开始进食。当温度超过20℃后,大部分蝎开始进食,个别蝎始生长。当温度超过25℃时,蝎进食加快,大部分蝎开始生长发育。当温度升高到30℃以上时,蝎的生长发育、产仔加快,母蝎的怀孕期缩短,仔蝎成活率增高。 32-35℃是蝎生长、发育、产仔、成活最下想的温度。如果能将温度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蝎的怀孕期为95天,一只母蝎一年可产3胎,仔蝎从出生到长成成蝎只需要8个月。但温度不要超过38℃,一旦超过,蝎容易脱水。蝎的整个生长过程与温度的高低关系极大,所以,养蝎户应根据自己的财力建造蝎房,以保证蝎所需温度。

三、湿度。

动物生长离不开水,蝎也一亲。蝎从两方面获得水分:一是生存环境(湿度),通过体表吸收水分;另一方面是通过进食及饮水直接获得。温度的高低对湿度的要求是相对应的,即:温度低则湿度小,温度高则湿度大。冬眠时蝎窝内土壤的含水量应为15%。冬眠苏醒后,窝内土壤含水量可提高到20%。当蝎开始生长发育时,含水量可提高到25%以上。当蝎生长发育加快时,蝎窝土壤含水量必须提高到30%以上,并且还要有清洁的饮水供吸取。

蝎透析四、产仔。

1.降低密度。当蝎快要临产时,饲养密度要降下来,可将垒窝的瓦片四角各垫1cm厚的小瓦片,使瓦片与瓦片之间留有1cm空间,这样,可增加蝎窝的体积,降低密度。1立方米的蝎窝母蝎容量不宜超过500只,越少仔蝎成活率越高。还要说明的是,垒窝的瓦片有一面粗糙,一面光滑,必须将粗面朝上放置,以利于母蝎产仔和仔蝎脱皮时能抓住瓦片,提高仔蝎脱皮成活率。

2.公母要分离。当蝎临产时,应将公母蝎及时分离饲养,有条件的可采用单穴式饲养,即一个母蝎放入一个瓶子或杯子,瓶子或杯子要放3cm厚的蝎窝垫土,以利于保持湿度。临产蝎的辨认方法为:孕前蝎尾巴和背部中心线在同一条线上,怀孕后,尾巴偏移到另一侧,好像没有长在中线上。平时蝎尾巴向上卷起,约到临产时前4天左右尾巴尖部已拖地,并活动缓慢,这时,可用手抓住尾巴将母蝎慢慢翻过身来,从母蝎肚皮下可清楚地看到白色米粒状的小蝎。

蝎舞3.投足饲料。产仔期间一定要让母蝎吃饱吃好,临产期间在晚8-9点投喂,清早要将未吃完的虫子及时捡出。蝎喜欢捕食活动力强的昆虫,原因是蝎视力低下,主要靠超声波捕食,如虫子活动减少,蝎就不容易捕到。虫子活动生长的温度低于蝎5-10℃,刚放入蝎窝内的虫子忍受不了高温,活动加快,正适宜于蝎捕食。次日清晨,虫子经过长时间高温和憋闷,活动大大降低,已不适合蝎采食,应及时检出。

4.给足饮水。母蝎临产期,应给投喂蝎的黄粉虫多喂新鲜菜叶,让蝎吃含水量大的虫子,以增加体内含水量。同时,将无毒的海绵蘸少许水,以不滴落为宜,放入蝎池或瓶中,让母蝎补充体内水分。

5.母、仔适时分离。为了使仔蝎成活率提高,母蝎应在产仔后10天左右及时分离,可以使母蝎早日恢复元气,在18天左右的发情期中早日怀仔,同时也避免了仔蝎褐残食。

6.产仔环境。产仔期间环境要安静,要防噪音和振动。

§ 被螫伤

蝎模型症状:

1.局部表现

大片状红肿、剧痛。

2.全身症状

于伤后两小时即可出现,为神经毒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肌、心肌麻痹而致死。

治疗措施:

1.局部早期切开扩创、彻底冲洗。

2.用1%麻黄毒0.3~0.5ml作伤口周围皮下注射,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3.全身支持治疗 重症者,依病情采用输血、兴奋中枢、利尿等治疗。

急救处理

一旦发现被蝎螫伤,处理原则基本与毒蛇咬伤相同。因螫伤后当时很难判断预后,尤其是儿童,均应按重症处理。立即用鞋带、布条等绑扎伤口的近心端,以阻止毒液吸收。绑扎的松紧以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为准,即绑扎肢体远端动脉搏动略减弱。

再以小刀、碎玻璃片等尖锐物品火烧消毒后“十”字形切开伤口,深达皮下,拔出毒针,用弱碱性液体如肥皂水、淡氨水冲洗伤口,由绑扎处向伤口方向挤压排毒,持续20-30分钟,或用拔火罐法排毒。身边带有蛇药片者可立即服用,并用水将药片调成糊状,在距伤口2厘米处外敷一圈,注意不要使药物进入伤口。经过上述处理后,一般可松开近心端的绑扎带。若伤口周围皮肤红肿,可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鼓励被螫伤的患者多喝水,以利进入体内的毒液尽早排出。但要禁止饮酒。对于螫伤后全身症状较重者要迅速关往医院救治。

§ 相关影视

《蝎子王》《蝎子王》

环球公司(Universal Pictures, USA)2002年出品

《蝎子王》讲述的是5000年以前那个臭名昭著的戈莫拉城(Gomorrah)里的一位埃及传奇武士的故事。在那里,邪恶的暴君决定要杀死沙漠上所有的游牧平民。几个残余下来的部落虽然以前一直不愿意结盟,眼下则是要么团结起来、要么走向灭亡。他们发现敌军是通过一个巫师的魔法来杀害平民,于是他们聘请了职业刺客摩挲尤斯(Mathayus,“岩石”饰)来清除这个魔法。摩挲尤斯潜入敌营后发现这个巫师原来是一个漂亮的女人(凯莉-胡饰)。于是他并没有杀死她,反而把她带进了大漠深处。摩挲尤斯知道这个暴君的亲信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来营救她,并把她带回去。摩挲尤斯在随后的一场战斗中受了重伤,但他必须寻找力量带领那几个拼凑起来的盟邦回到戈莫拉城进行最后的决战。

§ 相关条目

节肢动物 海蜘蛛 摇蚊 尺蠖 螃蟹

藤壶三叶虫丰年虫螯虾战蚁

红火蚁海蝎子罗氏沼虾 鞍形花蟹蛛陆蟹

丰年虾方蟹猩红蜻蜓脊尾白虾彼得松岩虾

溪蟹鼠蛛鲺角蝉伪蝎

§ 参考资料

[1] 北京科普之窗 http://www.bjkp.gov.cn/bjkpzc/tszr/kcsj/kcam/17089.shtml

[2] 养殖商务网 http://www.yangzhi.com/yzjs/200505/2005_05_01_497.html

[3] 新浪网 http://ent.sina.com.cn/m/f/f/scopnkng.html

[4] 39健康网 http://jbk.39.net/keshi/jijiu/54a54.html

[5] 生活网 http://www.chgbd.com/jiankang/2008/775067.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