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蜀汉王朝 |
释义 | 蜀汉王朝蜀汉王朝 § 蜀汉王朝的衰败 三国的许多故事家喻户晓,无数英雄的形象影响着一代一代人。然而,对于三分天下,对于晋朝统一,对于蜀汉王朝的衰败,每个人有着不同的见解。 蜀汉王朝经过了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成就一番霸业。然而,这一番霸业为何最终衰败。其中不乏一些原因。 人才,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个词。然而,人才的匮乏是蜀汉王朝最终走向衰败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现在大力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其实,当时的刘禅,乃至诸葛亮都没有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现在在四川一带,仍旧流行着这样一句歇后语:“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随着刘备驾崩,五虎大将先后去世,蜀国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然而,诸葛亮事无大小,都事事躬亲,侧面上限制了人才的选拔。只是得到了一个姜维,为了继承武侯所学。然而,诸葛亮挥泪战马谡,严办托孤大臣李严,坚持出祁山而不重用魏延,这一切说明了,诸葛亮后期的所作所为从一定条件上限制了蜀国的发展,成为蜀国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诸葛亮为报先主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为完成刘备光复汉室的大业,六出祁山讨伐魏国。殊不知,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个败笔,劳民耗财穷兵黩武,不与民修养生息,所以西蜀国力日渐衰落,后来的大将军姜维奉行诸葛亮的路线继续出祁山,而魏国日渐强大,此消彼涨安得不败乎。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遗愿,而姜维又继承了诸葛武侯的遗志,难道蜀汉王朝只是为了完成前人的遗志吗?或许,他们并不懂得“发展是硬道理。”从而导致邓艾攻打蜀国之时能势如破竹,长驱直入。诚如是,蜀国焉能不亡? “荆州北据汉、沔,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诸葛亮的这番话点出了荆州的重要性。然而,关羽大意失荆州则是蜀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三足鼎立之时,蜀国根本不足以与魏、吴相抗衡,因此,蜀国应当休养生息,发展军事力量,提拔人才。然而,关羽没有做到“东和孙权,北据曹操”,在他光辉的一生中写下了“败走麦城”的败笔。从此以后,蜀国渐渐衰亡。可以说,蜀国的灭亡,关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人是任何事成败的最重要因素。刘禅的昏庸、懦弱是蜀国灭亡的最主要的原因。作为一国之君没有既治理朝政,又没有自己的主张。诸葛亮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刘禅近小人,远君子,听信黄皓谗言,沉溺酒色,不理朝政,蜀国岂能不亡?“乐不思蜀”的故事更是充分表现了刘禅的昏庸、懦弱,“追欢做乐颜笑开,不念危亡半点衰。快乐异乡志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哎,西蜀又这样的君主安能不亡? 综上所述,西蜀灭亡是几个致命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然而,不可否认蜀国历史上许多的英雄的事迹,他们为中国历史留下了灿烂一页,他们也将永远名垂千古。而这些历史的罪人们,也时时警惕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蜀汉政权建立于公元221年,灭亡于公元263年,历二帝,是占据我国西南地区的地方性政权,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 § 王朝历史 研究蜀汉王朝历史,不妨从了解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开始。 (一)蜀汉政权人才匮乏,丞相诸葛亮嫉贤妒能,打击异己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句话真实的反映了蜀汉王朝后期人才凋零的景象。相对照,与其相鼎立的魏、吴两国却是谋士如云,良将如雨。难道是老天不眷顾,以致蜀汉这一天府之国地不灵而无人杰吗?细读历史,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真切的答案。 诸葛亮“不善用人”,这一评价现在已基本被史家公认。但,不善用人只是水平问题,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一生都在竭力保持自己绝对的权威地位。你看他,出山的时候便要刘备三顾茅庐,要千呼万唤他才出来。一开始他就把自己包装成稀世珍宝的货色,拿足了价钱!他是三媒六聘才到刘家的,所以,谁也不能挑战他的地位。他需要的是这样的效果:像太阳一样,只要他在场,一切星宿都不能发光。 作为蜀汉王朝的丞相,其职责主要应该是为国家招揽人才,可是诸葛亮不仅没在这方面下过功夫,相反他是本能的对刘备和刘禅和其他人提拔、推荐的许多政治、军事人才怀有极端的嫉妒心理,以致不断地排斥打击,甚至残酷迫害他们。 作为史书的《三国志》和小说的《三国演义》尽管都全力美化诸葛亮的形象,但是只要分析一些细节就不难看出诸葛亮的嫉贤妒能。略举几个人物的遭遇就能说明问题。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并列的是两个顾命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以才干名”的李严。估计刘备在那时已不很信任诸葛亮了,所以临死时候用李严来牵制诸葛亮,让李严“统内外军事”,执掌军权。这两个托孤大臣随后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斗争结果是李严死在狱中。尽管史书记载,原因是李严耽误了粮草反而委过给诸葛亮,是李严不好。但是纵观诸葛亮的为人,我认为,问题不是那么简单。请看诸葛亮是如何上表攻击李严的吧:“(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辨,迷惘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情狭志狂,若无天地……”。全是些空洞、歇斯底里的人身攻击语言,比泼妇骂街的风格高不了多少档次。 蜀汉人才中马谡是很具战略眼光的,与诸葛亮的关系也一直很好。但是诸葛亮为了推委责任,掩盖他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不顾“十万将士为之流涕”,“挥泪”将马谡斩首。善于带兵,勇猛过人的魏延,因为敢于多次在诸葛亮面前提出不同的作战方针,导致孔明长期对他进行压制,最后密嘱杨仪以谋反罪将其害死。 诸葛亮就是这样,像一个极端的妒妇一样排斥、打击、迫害了许多刘备提拔的、别人举荐的国家栋梁,毁了蜀国的长城;与此同时,提拔了一群平庸的人物把持朝廷和军队的权力岗位。 诸葛亮的《出师表》被后人千古传颂。但略用分析的眼光阅读,从中不难看出诸葛亮的奸邪嘴脸。 《出师表》大致有三层用意。第一层,再次强调自己的身价,我诸葛亮本来“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你刘禅的老父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并且“咨臣以当世之事”。通俗的表达就是,当年我出山,不是我求你刘家而是你刘家老子厚起脸皮反复求我,并且向我请教问题。——潜台词是,你父亲都那么看重我,今天哪怕你是皇帝,你娃娃更是必须听我的话!第二层用意是表功并强调自己的资历:“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潜台词是,要不是我力挽狂澜,哪有你刘家的天下!第三层,也是最重要的用意是“推荐人才”,实际是向朝廷掺沙子,安插自己的亲信以控制刘禅。因为他即将出远门,生怕大权旁落,后院起火。所以谆谆教导后主刘禅“亲贤臣,远小人”。直接说,就是我推荐的人你必须用,没推荐的你不能用。文官中,他推荐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无论从小说中还是从史书中,可看出这些人都是些毫无建树的平庸之辈。但诸葛亮要求刘禅对朝廷里的事情,哪怕是鸡毛大点的小事也必须向他们请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武官中,他推荐了“晓畅军事”的向宠,向宠何许人也?史书中对他的记述不到两行字,更可见他的平庸的水平了。但诸葛亮仍然要求刘禅,即使是军中小事也要向他请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写到此,我仿佛看到当时的情景:在诸葛亮一帮人的挟持之下,蜀主刘禅从来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更没有独立决断的权力,完全成了受人操纵的木偶。最后,所有花环都被诸葛亮抱走,而刘禅则被后人笑话为“扶不起的刘阿斗”。 在三国鼎立的激烈的政治军事竞争中,人才资源是决定成败的第一要素,但诸葛亮不甘当伯乐而乐于当“霸王花”,自己一花盛开而让百花凋零,最终让蜀汉王朝迅速走向灭亡。 (二)蜀汉政权内外矛盾尖锐,穷兵黩武,偏局西南,经济发展缓慢 虽然益州是当时汉末十三州中最大的州之一,而且地势也是最为险要的,但蜀汉的统治区域却只有这一个州,当时东吴占有东南的扬州、荆州和交州三个州,而曹魏拥有北方的九个州,所以蜀汉政权是三国之中最为弱小的。中华文明的精髓和发源都在北方中原地区,而益州却是相对落后的地区,所以蜀汉政权无论从人口、资源、军力、人才、后备等等方面,实力都远远的不如占据经营中原地区多年的曹魏。在这里我们就仅仅从兵力上进行一下比较,蜀汉全国的军队加起来只有不到10万人,仅仅是曹魏总兵力的五分之一,而曹魏直接出兵征讨蜀汉的就有近20万大军。另外我们从中国历史的规律上来看,除了朱元璋的明朝之外,也基本上都是由北而南统一全国的。 蜀汉后期由于地方偏于西垂相对闭塞,初期建国时候的人才到后期又逐步的凋零了,出现了严重缺乏人才的局面。所以也就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样的成语。而曹魏地处中原地区地大物博,人才是一代接着一代不断的涌现,所以无论是在人才的质量还是数量上,曹魏都远远的超过了蜀汉。诸葛亮用人和曹操的区别在于,他很注重人才的品德,甚至重德要超过重才,所以诸葛亮提拔的人才政治上几乎都很清廉,但很少是一流的人才。另外蜀汉政权中类似魏延和李严这样被杀和被废的人才也不少啊。其实大家都知道郭嘉的生活作风就不是很好,曾经被朝臣陈群所检举,但曹操就是不拘一格的提拔和重用他,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另外诸葛亮和刘备都很重用荆州入川的旧部和一些外来的人才,比如诸葛亮去世之后掌权的蒋琬、费祎都是荆州的旧部,而姜维是凉州人。没有很好的开发和培养益州土著的人才,这不仅造成后期人才的缺乏,而且还造成了内部很深的矛盾。 蜀汉政权内部的政治矛盾已经非常激烈了,尤其是益州土著势力和外来势力之间的历史矛盾一直很深。刘备在巧取豪夺益州的时候,起主要作用的就是荆州带来的军队和人才,所以就很自然的就形成了外来势力集团。虽然以前刘备和诸葛亮在平定益州后为了笼络人心,也起用了一些益州土著人士,但大多是一些清职或者地方官员,难以进入蜀汉的中枢权力机构。到了蜀汉后期的时候,由于外来势力集团人才的逐步凋零,益州土著势力开始上升和强大起来,这个矛盾就进一步加剧了。所以当邓艾的大军攻打到成都城下时,其实蜀汉政权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至少还有一定的力量可以进行抵抗,完全可以等待姜维的主力部队回来增援和解围。但蜀汉政权的内部到处都充满了投降的论调,益州本地土著势力无人愿意为蜀汉拼死一战啊。这里需要再补充说明一个情况,司马昭在蜀汉灭亡之后,把所有的外来势力都迁出了益州,以巩固对益州地区的统治,这说明他清楚的看到了这个问题。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之后,名将姜维就一直是蜀汉后期的中流砥柱。尤其是在公元253年费祎遇刺身亡后,他的军政权力就开始逐步扩大,并且当上了蜀汉的大将军。他以前就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投奔蜀汉的曹魏降将,诸葛亮非常欣赏他,同时他自己也有相当的能力和才华。他一直非常感激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并且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连年主持出兵北伐曹魏,从公元247年到公元263年先后就有九次之多,但是收效甚微,反而损耗了有限的国力,造成兵疲民困的局面,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进程。其实这中间的道理是很简单的,小国与大国拼消耗,从大局的角度上看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三)蜀汉政权政治腐败,渐失民心,大将军姜维战术失误 蜀汉后期在政治上已经趋于腐败了,尤其是在蒋琬和费祎先后去世之后,姜维又长期带兵在外主持北伐事宜,朝廷中已经没有贤臣能够管得住刘禅了。刘禅也就逐步开始重用一些庸臣甚至奸臣,最后形成了刘禅愚暗黄皓窃权的局面。连掌握着蜀汉军政大权的姜维都害怕的不敢随便入朝,最后跑到西北的沓中去屯田避祸了。其实即便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虽然后来也得到了刘禅的提拔,但也是个庸才。在抗击邓艾大军入侵的时候,曾经就有人正确的建议他守住险要的地方,等待姜维主力部队的增援,那样邓艾的军队被夹击就很危险了。可惜他当时建功心切,贸然出兵,结果是全军覆没。自这一战后邓艾就毫无阻挡长驱直入的打到了成都。大家都知道刘禅在投降曹魏之后有个著名的“乐不思蜀”的典故,由此足可见刘禅昏庸愚昧的程度。 姜维在战术布置上的严重失误。汉中是益州的重要门户,所谓无汉中就无益州,本来汉中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当年曹操和刘备都是花了很大气力才艰难拿下来的。自公元219年刘备留魏延镇守汉中以来,蜀汉都是把重兵布置在外围的据点进行御敌,而不把敌人放进平原腹地。公元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曾经亲自率领10多万大军攻打汉中,蜀汉大将王平当时以不满三万守兵采取这种方法成功的守卫了汉中。可是在姜维掌握军政大权之后他认为以前的方法是可以御敌,但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如果把敌人引入汉中的腹地,然后四面据点人马出动以夹击骚扰之,就可以达到全歼敌军的目的。其实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应该采取更为稳妥的防守方针,而不应该采取如此赌博性质的冒险战术。他的这种战术方法遇到实力不强的敌人尚可以应付,但若遇到强大数倍的敌人,无异于是放虎出山啊。而且姜维长期以来积极组织北伐,就是典型的重攻不重守,并没有把重兵屯集在汉中,最后反而拉到西北的沓中屯田,结果是由于兵力悬殊城门大开,钟会能够迅速的占领汉中,造成了蜀汉在这次战役中一开始就陷入很大的被动。 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汉朝末年的时候,当时汉朝长达400年的历史还是深入人心的,汉献帝还是一面很重要的旗帜,曹操抓住了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中国的北方。而刘备就是凭借着自己汉室宗亲的特殊身份和“兴复汉室”的口号而起兵,并且先后取得了荆州和益州。曹丕是公元220年篡汉建立曹魏政权的,刘备是夷陵之战后公元223年在白帝城去世的,这些事件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的时候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所以到了蜀汉后期的这个时候,人心已不再思汉,蜀汉政权建国之初的政治优势早已不复存在了。 姜维在战术布置上严重失误。汉中是益州的重要门户,所谓无汉中就无益州,本来汉中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当年曹操和刘备都是花了很大气力才艰难拿下来的。自公元219年刘备留魏延镇守汉中以来,蜀汉都是把重兵布置在外围的据点进行御敌,而不把敌人放进平原腹地。公元244年,曹魏大将军曹爽曾经亲自率领10多万大军攻打汉中,蜀汉大将王平当时以不满三万守兵采取这种方法成功的守卫了汉中。可是在姜维掌握军政大权之后他认为以前的方法是可以御敌,但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如果把敌人引入汉中的腹地,然后四面据点人马出动以夹击骚扰之,就可以达到全歼敌军的目的。其实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应该采取更为稳妥的防守方针,而不应该采取如此赌博性质的冒险战术。他的这种战术方法遇到实力不强的敌人尚可以应付,但若遇到强大数倍的敌人,无异于是放虎出山啊。而且姜维长期以来积极组织北伐,就是典型的重攻不重守,并没有把重兵屯集在汉中,最后反而拉到西北的沓中屯田,结果是由于兵力悬殊城门大开,钟会能够迅速的占领汉中,造成了蜀汉在这次战役中一开始就陷入很大的被动。 (四)蜀汉政权战前准备不足,关键时刻未能得到盟友东吴的援救 蜀汉在战前的军事上和心理上准备不足。自从公元244年蜀汉大将王平击退曹爽之后,曹魏已经快20年没有进攻蜀汉边境了,而且曹魏一直的战略方针都是先吴后蜀,所以蜀汉君臣对于曹魏的入侵确实是没有做很认真的准备。当时在讨伐蜀汉之前,很多大臣包括邓艾都上书表示反对意见,只有钟会一个人支持伐蜀,最后在曹魏掌握实际权力的司马昭力排众议调整了战略方针,决定了先灭蜀后灭吴的正确方案。并且在出兵之前大力的制造准备攻打东吴的声势和假象。连蜀汉名将姜维都被欺骗了,没有及时的做好迎战的准备,后来姜维发觉之后即使做了一些补救和调整,由于政治上的腐败而反应得很迟缓,所以汉中很快就失守了,姜维也险些被邓艾困在了西北的沓中。 东吴方面没有全力和及时的救援蜀汉。这里面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曹魏在出征蜀汉之前大造声势要出兵东吴,使得东吴方面也不敢随便轻举妄动。另一方面东吴屯驻重兵在蜀吴的边境,其真实意图是在观望形势和想趁乱吞并一部分蜀汉益州的土地,而不是真心的来帮助蜀汉抗敌,所以蜀汉将领罗宪看出了他们的企图,也一直拒绝他们入境参战。其实这个时候即使东吴出兵淮南来牵制曹魏,也意义不是很大了。因为曹魏在北方休生养息经营多年,现在相对东吴和蜀汉已经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了,它的实力完全可以应付两线作战。东吴没有救援虽然是蜀汉灭亡的一个因素,但已经不是非常重要了。 王朝兴替乃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但任何一个政权的兴亡都有其深远的政治历史原因,断然不能归因于某事某人。虽然每个封建王朝最终都无法逃出灭亡的宿命,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那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志士仁人将永远为后世所铭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