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色拉西 |
释义 | § 个人简介 色拉西 色拉西(1887~1968),蒙古族潮尔大师,哲里木盟(今通辽市)科左中旗人;1949年加入内蒙古文工团,60年代初赴京讲学、录制唱片,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音乐资料;生前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席、内蒙古文联副主席;代表曲目有《朱色烈》、《乌拉盖河》、《本宾希里》、《海龙》、《碧斯曼姑娘》、《满都拉》等。10岁独立演奏,19岁当了喇嘛,曾为毛主席周总理演奏。 § 家庭 他家的生活十分困难,常年给牧主放牧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科尔沁草原上有名的马头琴手,有时候办喜事儿的人家会请他们上门演奏,即使如此也难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他家中唯一的财富是一把世代相传的马头琴。色拉西自幼接触马头琴对演奏马头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经常拿起马头琴模仿,他的小手够不上琴弦的位置便与哥哥两人合作,一人持弓,一人按弦。色拉西没有上过学,但是对艺术的悟性极高,记忆力也非常好,10岁时,他就能独立演奏一般民歌,时常在集会和婚宴上表演。 § 成长经历 色拉西 6岁从父学琴,善于演奏马头琴、四胡、三弦等多种民族乐器和演唱民歌,被当地牧民称为“神童”,14岁时便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开始给别人放牧,在忙着做重活的同时还得照顾4岁的弟弟,每天出牧时都要背上小弟弟,带上马头琴,在牲畜吃完草、弟弟睡着觉的空闲练习他那心爱的马头琴。经过刻苦的练习、潜心的钻研,他掌握了娴熟的马头琴演奏技艺。 19岁那年到莫力庙当了喇嘛,是为了躲避当兵,也是为了专心致志地学艺,用以维持以后的生活。在此期间,先后结识了几位著名的民间艺人,拜他们为师。当时庙里有一位名叫仁钦的乐手以演奏古老宴歌闻名,色拉西拜他为师,继承和发展了他的演奏技艺,并融会贯通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25岁时就基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42岁那年,从内蒙古东部走向中部的察哈尔、锡林郭勒地区,接触到了传统的马头琴演奏的另一个艺术流派“勃尔吉古提定弦法”“泛音演奏法”,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演奏技巧。几十年的流浪生活,没有改变色拉西的贫困状况而且使他濒于无处安身的悲惨境地,就更谈不上社会地位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对民族文化遗产非常重视,对民族艺术家的关怀使色拉西的艺术天分获得了新生。1949年,62岁的他被选入内蒙古文工团。此后,他以更高的热情刻苦钻研演奏技巧,满怀激情地为人民群众演奏,开始了新的艺术里程。 文化大革命中,色拉西被扣上“反动艺人”、“反动权威”的罪名,多次受到批斗,于1968年7月14日去世,终年81岁。按照色拉西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了呼和浩特市南郊的大黑河里。 § 个人荣誉 1950年,色拉西随同内蒙古文工团进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庆祝活动,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为毛主席、周总理演奏了他的名曲《穆楚烈》,并拍摄了电影。色拉西在公演中,以高超独特的马头琴艺术轰动首都舞台。从此,他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也更加热爱自己的马头琴演奏艺术。他努力探索,刻意求精,不断总结,积极进取,把马头琴演奏艺术技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使马头琴演奏这朵奇苑以更加绚丽的姿态绽开在文艺百花园中。色拉西 1954年,色拉西受聘到当时的东北音专任教一年。在此期间,他曾经用潮尔为德国、法国音乐家的钢琴、小提琴演奏配器。同时他当选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中国乐协理事、音协内蒙分会主席。在同年,他到伊金霍洛参加成吉思汗陵园奠基仪式演出,他接触到了马头琴演奏艺术的又一重要流派“土儿扈特提演奏法”,使自己的演奏技巧更加成熟。他演奏的优秀曲目主要有三部分,民间器乐曲,如:《巴谱》、《荷英花》;古老宴歌,如: 《天上的风》、《雁》、《穆楚烈》;抒情民歌,如:《诺力格尔玛》、《兄嫂》、《韩秀英》。 在1955年的内蒙古文艺会演上,他演奏和录制了《穆楚烈》、《巴言林》、《海龙》等29支民间乐曲,荣获演奏一等奖。 1957年9月,70高龄的色拉西到内蒙古艺术学校任教。他在教学工作中满腔热情,严肃认真,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独特的马头琴演奏技巧“科尔沁演奏法”传授给下一代,而且还传授了马头琴“泛音演奏法”“单音演奏法”和“土儿扈特提演奏法”,为祖国培养艺术人才,尽职尽责,深受学生和同志们的好评和尊敬。在他的悉心努力下,培养出了内蒙歌舞团桑都冷等一批年轻的优秀马头琴演奏艺术人材。 1960年11月,经内蒙党委研究批准任色拉西为内蒙文联副主席,内蒙音舞协会主席。 1962年5月,是色拉西从事马头琴演奏艺术生涯65周年,同时又是他75寿辰。为了进一步体现党对文艺界,特别是对卓有成就的民间艺人的重视和关怀,肯定色拉西六十五年来从事马头琴演奏艺术活动的成就和贡献,内蒙古音乐界为他举行了祝贺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