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血糖 |
释义 | § 意义 血液中的糖称为血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葡萄糖。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浓度为80~120毫克%。空腹血糖浓度超过130毫克%称为高血糖。如果血糖浓度超过160~180毫克%,就有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这就是糖尿。血糖浓度低于70毫克%称为低血糖。可见于饥饿时间过长,持续的剧烈体力活动,严重肝肾疾病,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低血糖时,脑组织首先对低血糖出现反应,表现为头晕、心悸、出冷汗以及饥饿感等。如果血糖持续下降到低于45毫克%,就可发生低血糖昏迷。 糖分是我们身体必不可少的营养之一。人们摄入谷物、蔬果等,经过消化系统转化为单糖(如葡萄糖等)进入血液,运送到全身细胞,作为能量的来源。如果一时消耗不了,则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肝脏可储糖70~120克,约占肝重的6~10%。细胞所能储存的肝糖是有限的,如果摄入的糖分过多,多余的糖即转变为脂肪。 当食物消化完毕后,储存的肝糖即成为糖的正常来源,维持血糖的正常浓度。在剧烈运动时,或者长时间没有补充食物情况,肝糖也会消耗完。此时细胞将分解脂肪来供应能量,脂肪的10%为甘油,甘油可以转化为糖。脂肪的其它部分亦可通过氧化产生能量,但其代谢途径和葡萄糖是不一样的。 人类的大脑和神经细胞必须要糖来维持生存,必要时人体将分泌激素,把人体的某些部分(如肌肉、皮肤甚至脏器)摧毁,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糖,以维持生存。象过去在图片上看到的那些难民个个骨瘦如材,就是这个原因。 人体所有的细胞所需的糖都由血液来输送,所以维持血液中糖的恰当的浓度是很重要的。 § 来源 1、食物,米、面、玉米、薯类、砂糖(蔗糖)、水果(果糖)、乳类(乳糖)等,经胃肠道的消化作用转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入血液成为血糖。 2、储存于肝脏中的肝糖原和储存于肌肉的肌糖原、脂肪等分解成葡萄糖入血。 3、非糖物质即饮食中蛋白质、脂肪分解氨基酸、乳酸、甘油等通过糖异生作用而转化成葡萄糖。 § 高消耗应激 仝小林指出,有一些病的症状也是“因渴而消” ,比如甲亢、尿崩症等。因此,消渴症并不能特指糖尿病。 唐朝医家甄立言把消渴症称为“消渴病”,其主要依据是“尿甜”,也就是现在说的“尿糖”。但临床上很少会观察尿是否甜,而且,这对治疗也没有多大意义。 聂文涛认为,消渴证关注了人体内的一种驱动力,现代心身医学称之为内驱力。也就是身体有高分解的冲动;高分解的结果是消渴。这就把高血糖理解成高消耗应激。单纯依靠血糖来判断身体的变化是不可靠的。由于血糖升高可能是体质恢复性的应激反应,也可能是持续的高分解状态,为了区别血糖升高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现在很多专家主张用糖化血红蛋白代替血糖。这样才能更准确把握身体的变化。 § 代谢 1、葡萄糖在组织器官中氧化分解供应能量 2、在剧烈活动时或机体缺氧时,葡萄糖进行无氧酵解,产生乳酸及少量能量以补充身体的急需; 3、葡萄糖可以合成肝糖元和肌糖元储存起来;多余的葡萄糖可以在肝糖转变为脂肪等。 § 测定方法 血糖1、葡萄糖氧化酶法:特异性强、价廉、方法简单。其正常值:空腹全血为3.6~5.3毫摩尔/升(65~95毫克/分升),血浆为3.9~6.1毫摩尔/升(70~110毫克/分升)。 2、邻甲苯胺法:结果较可靠,由于血中绝大部分非糖物质及抗凝剂中的氧化物同时被沉淀下来,因而不易出现假性过高或过低。其正常值:空腹全血为3.3~5.6毫摩尔/升(60~100毫克/分升),血浆为3.9~6.4毫摩尔/升(70~115毫克/分升)。 3、福林吴氏法:此法测得之血糖含量,并非全部为葡萄糖,有不少是非糖的还原物质。因而测得的数值比实际高,本法已趋向淘汰。空腹血糖正常值为4.4~6.7毫摩尔/升(80~120毫克/分升)。 § 检测 血糖1、空腹血糖试验:一般是在禁食8小时后,在早8时左右测定的血糖。正常人的空腹血糖为3.9-6.1mmol/L(70-110mg/dl),餐后2小时血糖应在7.7mmol/L(140mg/dl)以下。 2、餐后2小时血糖试验:餐后2小时血糖,应从进食开始计算时间,在2小时时测定,不是2小时内,也不是2小时以后。如果测定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有无糖尿病,则应随便进食不限量,且一定要吃碳水化合物。 3、随机血糖:是指不考虑进食的关系,在任何时间测定的血糖。 4、糖耐量试验(OGTT):空腹进行,先测空腹血糖。克葡萄糖溶于300毫升水中,5分钟内服下(小孩按1.75克/公斤服用)。查半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的血糖。 5、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血糖受损也是从正常过渡到糖尿病的一个过渡阶段。在这阶段,患者如果注意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也许还可加一些口服降糖药)的话,血糖有可能逐渐变为正常。否则的话,也有可能发展成为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的特征是糖后2小时血糖正常,而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水平。糖耐量受损和空腹血糖受损者约有1/3在几年后发展成糖尿病,有1/3维持不变,另外1/3 血糖 转为正常。因此,这些人也应该经常检查,并且积极预防。 6、糖耐量低减(IGT): 以前曾把糖耐量减低作为糖尿病临床的一个分型,现认为IGT是糖尿病发展中的一个过程,不再把IGT作为一种糖尿病类型。每年约有1%-5%的IGT发展为2型糖尿病,高者可达12%,IGT患者患高血压、冠心病的危险也较糖耐量正常者为高。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对IGT的干预来减少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可采用运动疗法、饮食疗法,也可以考虑服用拜唐苹。 § 正常血糖 空腹:3.89--6.11mmol/L(70一llOmg/dl); 餐后2小时:<6.66mmol/L(<120mg/d1); 新生儿:1.11--4.44mmol/L(20~80mg/dl) § 低血糖 血糖 (一般低过4.0mmol/l) 1、原因: (1)应用胰岛素及磺脲类降糖药物过量。 (2)因神经调节失常,迷走神经兴奋过度,体内胰岛素分泌过多所致的功能性低血糖症。 (3)胃肠手术后,由于食物迅速进入空肠,葡萄糖吸收太快、血糖增高、刺激胰岛素分泌过量而引起。 (4)胰岛B细胞瘤,严重肝病、垂体前叶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可致器质性低血糖症。 (5)持续剧烈运动(如长跑),部分人也会出现低血糖症。 2、症状: (1)饥饿感、软弱无力、面色苍白、头晕、心慌、脉快、出冷汗、肢体颤抖等。 (2)精神激动、恐惧、幻觉、狂躁、惊厥、抽搐、嗜睡甚至昏迷死亡。 3、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3)心血管检查。 (4)X线检查。 (5)B型超声检查。 (6)CT检查。 (7)核磁共振(MRI)检查。 治疗: (1)纠正低血糖:在发作期病情较轻者,可给予糖类饮食(如糖水、糖果或糖粥等);病情重者,可采取静脉注射或滴注葡萄糖溶液,昏迷病人可同时给予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 (2)病因治疗:对功能性低血糖症,要避免各种诱发因素,防止精神刺激,且要合理调节饮食,必要时辅以少量安慰剂、镇静剂;对因胃大部切除术后引起的低血糖症,可用高蛋白、低糖和少量多次较干的饮食。 (3)对器质性低血糖症应针对不同病因治疗,如胰岛素所致应予手术切除,对不能切除的胰岛B细胞瘤,可试用链脲酶素;因严重肝病引起的,应积极治疗肝病;因内分泌功能减退而引起的,可给予激素补充治疗。 § 高血糖 1、原因: (1)生理性或暂时性高血糖:餐后1~2小时、注射葡萄糖或通过输液输入葡萄糖后、情绪紧张时,血糖会升高。 血糖(2)病理性高血糖: [1] 糖尿病: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当空腹血糖水平达7.2—1lmmol/L(130--200mg/d1)时,临床可疑为糖尿病;当血糖水平超过11mmol/L(200mg/dl)时,临床可诊断为糖尿病。 [2] 能使血糖升高的激素分泌增加:如垂体前叶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甲亢、嗜铬细胞瘤等。 [3] 脑外伤、脑出血、脑膜炎等,由于使颅内压增高,刺激了血糖中枢,从而引起血糖升高。 [4] 脱水:如呕吐、腹泻、发高烧等,引起血糖轻度增高(7.2—7.8mmol/L)。 [5] 麻醉、窒息、肺炎等急性传染病、癫痫、紫痫等疾病由于加速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增高。 2、症状: (1) 尿多,皮肤乾燥,脱水。尿多不仅指尿的次数增多,而且尿量也增多,24小时可达20多次,尿量可达2-3升以至10升之多。甚至尿的泡沫多,尿渍发白、发粘。多尿是由于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8.9~10mmol/l),排入尿中的糖多,于是尿次数与尿量增多。 (2) 极度口渴。尿多之后使体内的水分减少,当体内水的总量减少1~2%时,即可引起大脑口渴中枢的兴奋而思饮,会产生极度口渴的生理现象。 (3) 恶心,呕吐,腹部不适。 (4) 厌食,体重减轻,虚弱无力。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细胞缺乏能量所致。 (5) 心跳快速,呼吸缓而深。 (6) 血糖测试值升高。 (7) 尿糖测试呈阳性反应。[1] 3、药物治疗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 原有磺酰脲类及双胍类外,有第3类α- 葡糖苷酶抑制剂供临床应用,第4类胰岛素增敏剂不久也将引入国内。至于第5类胰升糖素抑制剂和第6类糖异生作用抑制剂则尚在实验和小量临床试用阶段。 在上述抗糖尿病药物中,磺酰脲类药系降糖药,可以引起低血糖反应,而双胍类和α-葡糖苷酶抑制剂则不引起低血糖反应,被称为抗高血糖药物。 § 血糖浓度 体内的糖以血糖的形式进行运输。全身各组织都需要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供能,尤其是脑组织和红细胞等细胞中糖原贮存很少,必须随时供应血糖。当血糖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会严重妨碍这些组织的能量代谢,从而影响它们的功能。健康人血糖浓度相对恒定,邻甲苯胺法测定空腹时血糖浓度为3.9~6.1mmol/L(70~110mg/dl)(真实血糖值约为60~100mg/L)。 血糖浓度的恒定依赖于糖原合成、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三个过程的协调平衡,由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主要通过肝脏来实现。在调节血糖浓度恒定的体液因素中,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生长素等具有升血糖的作用。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先天性的某些酶缺陷及肝脏等器官的功能障碍,能引起糖代谢失调,表现为高血糖、糖尿或低血糖。[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