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方见闻录》 |
释义 | § 作品简介 《东方见闻录》即《马可·波罗游记》是1298年威尼斯著名商人和冒险家马可·波罗撰写的其东游的沿途见闻。马可波罗是中世纪大旅行家,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游记》在西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书中马可波罗向西方展示了迷人的中国文明,开阔了欧洲人的眼界,使他们由最初把它视为天方夜谭到逐渐认识了它的真正价值。《游记》对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政治社会情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土特产品、逸闻奇事一一笔之于书,朴实无华,生动有趣,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窗口。马可波罗出生在意大利。在他二十几岁的时候,他随父亲和叔父到达中国,居住了17年。在他返回故乡以后,马可波罗参加了一场海战,结果兵败被俘入狱。他在狱中口述其在东方的见闻,由同狱难友为之笔录,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1] § 作品背景 当时的中国 《马可波罗游记》 一二一九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其后又经过一二三七年的拔都和一二五三年的旭烈兀的两次西征,蒙古人征服了东自中国、西抵多瑙河畔的大片土地,东西交通也因此畅行无阻。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件大事,从十三世纪初期到十四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间,欧洲的商人、传教士前往东方的,真是“道路相望,不绝于途”。马可·波罗作为肩负宗教使命和怀有商业目的的混合体,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有名气的一位。 当时的经济环境 对于中世纪的欧洲来说,远东和东南亚在经济上是十分重要的,那里盛产的香料不但可以在无制冷设备的时代用来保存食物,还可以给腌制不佳的食品增添浓烈的香味。这些香料,包括胡椒、桂皮、丁香、姜、肉豆蔻,加上檀香木和染料等其它物产,都是气候比较温和的欧洲所不可能生产的,所以它们都是远东的专卖产品,主要由阿拉伯的中间商经海路输往西方。如果贸易因故中断,香料的价格就会暴涨,有时甚至可以代替白银或黄金充当支付手段。 除了香料这种实际上非有不可的必需品外,远东的一些奢侈品也受到欧洲的青睐,其中尤以丝织品为最。古罗马人十分珍视丝绸,但是对怎样生产丝绸一直大惑不解。当时欧洲人对丝绸的原料来源及生产方法,尚处于若明若暗的状态,所以当地的丝织品生产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也就不足为怪了。远东的丝织品主要通过波斯中间商经由陆路销往欧洲。商业的巨大利润,驱使着欧洲人去远东探险,蒙古人建立的疆域广大的统一国家又扫清了交通途中穿越各国国境的障碍,结果便可想而知了。不过当时人们在去远东的长途跋涉中,无论经由陆路或海路,通常都进行“滚动式贸易”。这种贸易的方法是先把货物运到第一个集散地,在那里脱手后就地购买新货去下一个集散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多数市场的规模很有限,商人们除了经营前面所说的那些货物外,都喜欢经营产地不远而又享有盛誉的产品。这个方法的好处是可以确保原始投资有所盈利。如果把一批新货运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在那里又不受欢迎,那就有可能连经商的老本都要赔掉。将买和卖不间断地交替进行可以避免遭受这样重大的损失。毫无疑问,波罗一家也是这样做的,不过他们经营的是全世界都感兴趣的奢侈品——宝石,他们对成交很有把握。 § 作品内容 四卷描述 《马可波罗游记》 《东方见闻录》共分四卷: (1)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 (2)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洲,福洲,泉洲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 (3)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 (4)第四卷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100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及至国家的琐闻佚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2] 主要内容 马可波罗的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亚洲的游记,它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马可波罗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他的足迹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他在《行纪》中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以叙述中国为主的《行纪》第二卷共82章,在全书中分量很大。在这卷中有很多篇幅是关于忽必烈和北京的描述。 在《行纪》的第二卷,还对杭洲有详细的记述。书中称杭州为"行在","天城",称苏州为"地城"。"行在"是南宋时代对杭州的一般称呼,指帝皇行幸所在的地方;而"天城","地城",也就是我国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一种译称。对于号称天堂的杭州,马可波罗更是赞不绝口,他《行纪》里记载杭州人烟稠密,房屋达160万所,商业发达,说"城中有大市10所,沿街小市无数"。并说杭州人对来贸易之外人很亲切,"待遇周到,辅助及劝导,尽其所能"又讲到杭州市容整齐清洁,街道都用石铺筑;人民讲究卫生,全城到处有冷热澡堂,以供沐浴之用,户口登记严密,人口统计清楚,对西湖的美丽和游览设施,书中更有详细的记述,马可波罗称赞"行在城所供给之快乐,世界诸城无有及之者,人处其中自信为置身天堂。"由于他对杭州特别赞赏,所以几次来到这里游览。 在《马可波罗行纪》中,还有专门的篇章谈元代通行的纸钞和中国使用已久之煤。马可波罗记述忽必烈在京城设有造币局,先以桑树皮制造纸张,然后以它制印纸币,这种纸币不但通行国内,就是在和外商贸易中也有流通。他还说到在中国北方亲自见到"有一种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脉络,燃烧与薪无异,其火候且较薪为优"。毫无疑问,这是说的我国境内蕴藏丰富的煤炭,其实我国以煤作为燃料,早在汉代便已经开始。马可波罗在这时还当作"奇异事物"来记述,说明欧洲在13世纪用煤还不普遍,而中国在元代则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 作品价值 (1)增强了中世纪时期世界各地对亚洲的了解 《马可波罗行纪》对亚洲其他地方,也有大量篇幅的描述。马可波罗东来中国,主要经过西亚,中亚等地,因此游记里载有不少这些地方的见闻。在中世纪,关于亚洲的知识,以往的旅行家没有一个比得上马可波罗记载的那样丰富。除亚洲外,马可波罗对东非海岸和北冰洋等地作了一些叙述,不过是根据传闻,并非亲临其地,所以许多记述往往与实际不符。但尽管这样,诸如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马达加斯加等地,则是由马可波罗第一次介绍给欧洲人的。 (2)重要的交通和史学价值 马可波罗是中西交通史上最早的海际兼程旅行家。他的著作,在中古时代的地理学史,亚洲历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3)世界第一大奇书 马可波罗的游记在13世纪末年问世后,一般人为其新奇可喜所动争相传阅和翻印,成为当时很受欢迎的读物,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其影响是巨大的。它打开了中古时代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在他们面前展示了一片宽阔而富饶的土地,国家和文明,引起了他们对于东方的向往,也有助于欧洲人冲了中世纪的黑暗,走向近代文明。学术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更以它所提供的最新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和充实自己的著作。如1375年的西班牙喀塔兰大地图,便是冲破传统观念,摈弃宗教谬说,以马可波罗的游记为主要参考书制成的,图中的印度,中亚和远东部分都是取材于《马可波罗游记》这部著作,成为中世纪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地图,以后地图多以此为依据。 § 作品作者 作者简介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Marco Polo,又译马可·孛罗、马哥·波罗,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是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旅行家、探险家。在中国元朝期间随从他的父亲和叔叔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自称识蒙古语,汉语。回到威尼斯之后,马可·波罗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旅行经历,由鲁斯蒂谦(Rustichello da Pisa)写出《马可·波罗游记》(Il Milione)。但其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却引发了争议。[2] 作者生平 (1)1254 年,马可·波罗出生于意大利商业城市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父親尼古拉孛波罗和叔父玛窦孛罗都是威尼斯的巨商﹐常在地中海东部一帶進行商业活动。 (2)1269年, 马可·波罗15岁。当年4月,波罗兄弟回到威尼斯,首次見到马可,马可之母已逝。 (3)1270年底,马可·波罗16岁。 波罗家三人离开威尼斯,向元朝出发。 (4)1271年9月1日,马可·波罗17岁。罗马教皇十世即位,波罗三人抵达阿雅斯,又折回阿格,謁见新教皇,年底,波罗三人离开阿雅斯,经忽魯模斯,由丝路东行。 (5)1274年夏,马可·波罗20岁。波罗三人从阿雅斯出发后的第三年,抵达上都,覲见忽必烈、成为忽必烈之臣下。 (6)1290年底,马可·波罗36岁。波罗三人奉忽必烈之命送阔阔真公主由泉州出航,往伊儿汗国。1294年,马可·波罗40岁。 波罗三人回塔布里斯,逗留9个月,再赴特烈比宗,遭热那亚人之掠夺,随后往君士坦丁堡,当年忽必烈逝世。 (7)1296年,马可·波罗42岁。 威尼斯与热那亚战争激烈化。 (8)1298年,马可·波罗44岁。马可参加海战,遭热那亚俘虏,关进牢狱。在獄中口述东方见闻,由魯思蒂謙笔录,后成《东方见闻录》。 (9)1324年,70岁。 当年去世,葬于威尼斯的圣.多雷玆教堂。 § 创作背景 1275年,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来到上都(今内蒙古),觐见蒙古大汗忽必烈,并在中国居住了17年。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威尼斯。凭借从中国带回的财宝,其家族成为了城中巨富。马可·波罗后来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中被俘入狱,他在狱中讲述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被同狱的鲁恩梯谦笔录下来,这就是著名的《东方见闻录》。 首次访华 马可·波罗的故乡威尼斯 马可波罗的家乡威尼斯是一个古老的商业城市。他家祖辈也是世代经商,父亲和叔父常奔走于地中海东部,进行商业活动。1260年,他的父亲和叔父经商到过伊士坦布尔,后来又到中亚的布哈拉,在那里他们两遇到了一个波斯使臣,并和使臣一起到了中国,见到了元世祖忽必烈。1269年,马可波罗已经15岁,他的父亲和叔父从东方回到了威尼斯,他们从东方带回的动人见闻,使得马可波罗既羡慕又向往,他也很想做一个商人漫游东方。 二次访华 两年之后,马可波罗的美好愿望实现了。1271年,他的父亲和叔父再次动身去中国,决定带马可波罗同行,于是年轻的马可波罗以意大利威尼斯商人的身份,怀着了解东方的心情,踏上了东行之途。他们由威尼斯起程,渡过地中海,到达小亚细亚半岛,经由亚美尼亚折向南行,沿着美丽的底格里斯河谷,到达伊斯兰教古城巴格达,由此沿波斯湾南下,向当时商业繁盛的霍尔木兹前进,继而从霍尔木兹向北穿越荒无人烟的伊朗高原,折而向东,在到达阿富汗的东北端时,马可波罗由于适应不了高原山地的生活,不幸病倒了,只好停下来疗养。一年之后,马可波罗恢复了健康,继续前进。他们启行不久又面临翻越帕米尔高原的艰苦行程。久病初愈的马可波罗,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了困难,下山之后来到喀什,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部边缘行走,抵达叶尔羌绿洲,继而向东到达和阗和且末,再经敦煌,酒泉,张掖,宁夏等地,费时三年半,于1275年夏抵达元代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西北)。上都是忽必烈夏季避暑的行宫,正式国都定在北京,当时称为大都,以后马可波罗等人到达大都,并居住10多年。 在华经历 马可波罗到达大都时已经21岁,风华正茂,由父亲和叔父带着觐见忽必烈大汗。忽必烈非常高兴,在宫内设宴欢迎,并留他们在朝中居住下来,马可波罗善于学习,很快熟悉了朝廷礼仪,掌握了蒙古语等语言。忽必烈在和马可波罗的接触中,发现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因此对他很器重,除了在京城大都应差外,还几次安排他到国内各地和一些邻近国家,进行游览和访问。根据游记记载,马可波罗出访过云南,他从大都出发,经由河北到山西,自山西过黄河进入关中,然后从关中逾越秦岭到四川成都,大概再由成都西行到建昌,最后渡金沙江到达云南的昆明。他还去过江南一带,所走的路线 似乎是取道运河南下,他的游记里有淮安,宝应,高邮,泰州,扬州,南京,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城市的记载,其中在扬州他还担任官职3年。此外,马可波罗还奉使访问过东南亚的一此国家,如印尼,菲律宾,缅甸,越南等国。 § 作品赏析 马可·波罗与泉州 《东方见闻录》 1、马可波罗对泉州的赞赏 《马可波罗游记》对泉州赞赏倍至,说:“(离开福州)到第五天傍晚,抵达宏伟秀丽的刺桐城。在它沿岸有一个港口,一船舶往来如梭而出名。”又说:“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每一个商人,必须付出自己投资总额10%的税收,所以,大汗从这里获得巨额的收入。” 2、当时的泉州 (1)物产 元代泉州处在海外贸易和社会经济的鼎盛时期,在《游记》中得到真实的反映。《游记》说:“大批外国商品运到这里,再运到全国各地销售。运到那里的胡椒,数量非常可观。但运到亚历山大港供应西方世界各地需要的胡椒,就相形见绌,恐怕不过它的1%吧。”还说,这个地区“一切生活必需品非常丰富”,德化瓷器物美价廉,一个威尼斯银币能买到8个瓷杯。据说马可波罗回国时,带回德化窑白瓷和色釉小碗多件。至今意大利博物馆还保留一件马可波罗当年带回的德化家春岭窑的小花插。 (2)造船业 泉州是宋元时期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所造海船,无论从坚固性、稳定性、适航性,特别是水密隔舱的安全设施等,在当时都具有先进水平。《马可波罗游记》说:“大汗又下令准备了十四艘船,每船有四桅杆,能扬九帆。”“其中至少有四五艘船可容纳船员二百五十或二百六十人。”这些是泉州海船的重要特点。 (3)制糖业 中国在唐朝首先生产冰糖,埃及生产的冰糖与中国有关。《马可波罗游记》载:武干市(今永春,一说尤溪)“这个地方以大规模的制糖业著名,出产的糖运到汗八里。供给宫廷使用。在它纳入大汗版图之前,本地人不懂得制造高质量糖的工艺。制糖方法很粗糙,冷却后的糖,呈暗灰色的糊状。等到这个城市归入大汗的管辖时,刚好有些巴比伦人,来到帝廷,他们精通糖的加工方法。因此被派到这个城市,向当地人传授某种木灰制食糖的方法。”这表明埃及人对中国制糖技朮提高作出了贡献。他们可能在泉州学得制造冰糖的方法,并回传埃及。 (2)宗教 《马可波罗游记》对泉州人信奉佛教作了介绍。泉州佛教兴盛,自唐朝以来就有“泉南佛国”之誉。马可波罗说,这里的“人民是偶像崇拜者”。偶像崇拜者就是佛教信徒。 § 作品影响 《东方见闻录》的图画 (1)《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 (2)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3)《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这又有意或者无意地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往。 在《马可·波罗游记》以前,更准确地说是在13世纪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中亚这座桥梁间接地联系着。在这种中西交往中,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外的地方,特别是西方文明世界。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尽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满了荒诞和神话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已开始去了解和认识西方,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一条从中国经中亚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更深入了。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而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在13世纪以前,一直停留在道听途说的间接接触上,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非常肤浅。因而欧洲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神秘和好奇的心理从此,中西方之间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的新时代开始了。马可·波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4)《马可·波罗游记》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事实已经证实,《马可·波罗游记》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5)《马可·波罗游记》打开了欧洲的地理和心灵视野,掀起了一股东方热、中国流,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 许多人开始涌向东方,学习东方,以致欧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许多中世纪很有价值的地图,是参考游记制作的。许多伟大的航海家,扬帆远航,探索世界,是受到马可·波罗的鼓舞和启发。事实上,美洲大陆的发现纯属意外,因为游记的忠实读者哥伦布原本的目的地是富庶的中国。当时欧洲人相信,中国东面是一片广阔的大洋,而大洋彼岸,便是欧洲老家了。 (6)马可·波罗东方之旅已经过去700多年了,但他的精神依然震撼着人们心灵,激励着人们不断作出新的探索取得新的进展。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在由他所开辟的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上,并使之不断延伸拓展,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平坦,超越时间、空间的局限,走向一个和谐的世界。马可·波罗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的。 § 作品的争论 是否到过中国 《东方见闻录》路线 从《马可·波罗游记》一书问世以来,700年来关于他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一直不断有人怀疑他是否到过中国,?《游记》是否伪作?并形成了马可·波罗学的两种观点: 怀疑论者和肯定论者。 (1)怀疑论 直到19世纪初,学术界开始有人站在学者的角度批判此书,并质疑马可·波罗。德国学者徐而曼是最早提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到过中国的论证,认为所谓他在元朝17年的历史完全是荒诞的捏造,为游记而编排拙劣的教会传奇故事,是为了传教士和商人的利益,借以激发感化蒙古人的热情以便到中国通商而创作的。并且说,波罗一家最远不过到达大布哈里亚 (Bucharia) 境内,关於蒙古帝国的情况是从曾到过该地的商人们口中听来的;关于印度、波斯、阿拉伯及埃塞俄比亚的叙述则抄自阿拉伯著作。1965年,德国汉史学家福赫伯则列举了许多疑点,如扬州做官、襄阳献炮等疑点加以印证。1979年,美国学者J.W.Haeger(海格尔)翻检《马可·波罗游记》全文,撰成《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从内证中看到问题》一文提出质疑。1982年,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英国学者C.Clunas(克雷格·克鲁纳斯)《探险家的足迹》的一文,提出四条疑问对波罗到过中国一说提出质疑。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学者也有不少人质疑马可·波罗。不过都是写些短文或在其他论文中附带提及。1995年,英国学者Frances Wood(吴芳思)博士经过多年研究,把所有的疑问写成了一本书《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从而成为“怀疑论者”的代表。[3] (2)肯定论 国内“肯定论者”以杨志玖先生为代表。他从40年代起就不断地同国内外的“怀疑论者”进行论战。国外许多学者也认为或承认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以及《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其代表性人物是德国的傅海波、英国的亨利·玉尔和法国的伯希和。在19世纪90年代,英国的马可·波罗研究专家亨利·玉尔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导言》中一一列举了《马可·波罗游记》中存在的缺陷和失误。他认为《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中国的记载有多处缺陷,如根本没有记载任何关于长城、茶叶、妇女缠足、用鸬鹚捕鱼、人工孵卵、印刷书籍、中国汉字及其它奇技巧术和怪异风俗等等,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地方,如中国的地名多用鞑靼语或波斯语、记载成吉思汗死事及其子孙世系关系失误、攻陷襄阳城等等。 但是他没有怀疑过马可·波罗到过中国这一事实。德国的马可·波罗研究专家傅海波曾经说过,“不管怎样,在没有举出确凿证据证明马可·波罗的书只是一部世界地理志,其中有关中国的几章是取自其它的、也许是波斯的资料(他用了一些波斯词汇) “以前,我们只好作善意解释,假定(姑且认为)他还是到过中国。”法国的东方学家伯希和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为《马可·波罗游记》作了大量的注释,但对马可·波罗书中的疏失也是表示谅解的,基本承认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 研究马可·波罗重要著作 1、《马可波罗介绍与研究》 作者:余士雄 页数:446 出版日期:1983年12月第1版 SS号:10020437 2、《马可波罗游记》 作者:陈开俊 戴树英 页数:281 出版日期:1981年12月第1版 SS号:10019701 3、《百万之家-马可·波罗的生平和游历》 作者:西 阿道弗·莫雷诺 页数:201 出版日期:1984年12月第1版 SS号:10234791 4、《文献百科知识丛书 马可·波罗介绍与研究》 作者:余士雄 主编 页数:446 出版日期:1983年12月第1版 SS号:10162991 5、《科学家的故事 马可·波罗》 作者:葛全能 页数:135 出版日期:1984年2月第1版 SS号:10163008 6、《文献百科知识丛书 马可·波罗介绍与研究》 作者:余士雄 页数:446 出版日期:1983年12月第1版 SS号:10159870 7、《中世纪大旅行家马可·波罗》 作者:余士雄 页数:171 出版日期:1988年7月第1版 SS号:10159779 8、《马可波罗和他的游记》 作者:唐锡仁 页数:33 出版日期:1981年1月第1版 SS号:10118189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