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行星
释义

§ 定义

传统定义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的球体,环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相对于月球) 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新定义

行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006年8月24日通过了“行星”的新定义,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点:

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质量必须足够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呈圆球状;

3、必须清除轨道附近区域,公转轨道范围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1]

一般来说,行星的直径必须在800公里以上,质量必须在5亿亿吨以上。

按照这一定义,太阳系内有12颗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谷神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原先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和一颗暂时编号为“2003UB313”的天体。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行星定义委员会称,不排除将来太阳系中会有更多符合标准的天体被列为行星。目前在天文学家的观测名单上有可能符合行星定义的太阳系内天体就有10颗以上。

在新的行星标准之下,行星定义委员会还确定了一个新的次级定义——“类冥王星”。这是指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围绕太阳运转周期在200年以上的行星。在符合新定义的12颗太阳系行星中,冥王星、“卡戎”和“2003UB313”都属于“类冥王星”。

§ 指数

行星指数是指用来表征行星场势强弱的参数,用X表示。 行星宜居指数排行

X=【GM(地球)/R(地球)】/【GM(天体)/R(天体)】

借助该比值X可以对天体进行分类,可以估算行星中心温度和天体的磁场强度,可以判断天体上是否有大气和水存在……

§ 发现史

行星

1609年,伽利略将望远镜指向天空,开启了现代天文学的时代。

1781年3月13日,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注意到了双子座中的一个天体,最终确认它是一颗行星。它以希腊神话中天空之神乌剌诺斯命名,中文称为天王星。发现天王星后不久,人们就计算出了它的轨道,却发现观测数据与理论预测的总有差异。英国科学家亚当斯和法国科学家勒威耶分别提出,这可能是因为还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它的引力导致天王星轨道出现偏差。他们还计算出了未知行星应该在什么地方。

1846年9月23日,德国天文学家伽勒在预测的位置上找到了一颗新行星。这颗行星的颜色好像海水,因而以海洋之神尼普顿命名,中文称为海王星。海王星的引力部分解释了天王星轨道的误差,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天文学家相信海王星轨道之外还存在一颗未知行星。但这颗神秘行星太远太暗了,经过几代人近一个世纪的努力,它才于1930年2月18日出现在美国天文学家汤博的视野里。这颗远离太阳光辉的星星被赋予了地狱之神普卢托的名字,中文称为冥王星。

从2000年起,柯伊伯带天体直径最大记录不断被刷新。2005年7月,昵称齐娜的“2003UB313”被介绍给公众,它是70多年来首次在太阳系内发现的比冥王星更大的天体。这是推动行星概念被重新定义的决定性发现: d 事情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内寻找新行星的方法:即把恒星假设为静止,然后以它为背景,寻找运动着的行星。不过现在初步分析交由计算机去做,人只需对计算机挑出来的可疑目标进行进一步观察。[2]

§ 名称来历

行星

在中国,根据西汉《史记、历书》记载: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修正历法,订出正月起始)。

《尚书.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齐七政。孔颖达疏:七政,其政有七,于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日月与五星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

英文行星一词planet源于古希腊文“πλανήτης(planētēs)”,意为「游走者」(wanderer)。

1792年日本学者本木良永在翻译哥白尼的地动说时将“行星”译作“惑星”,取其位置游移不定让人迷惑之意。明治时代亦有京都大学的学者使用“游星”一词来指“行星”。

1859年伟烈亚力与李善兰合作翻译的《谈天》是中文文献中第一次介绍哥白尼的地动说,也是中文“行星”一词第一次出现。

§ 术语划分

類地行星

太阳系以內的行星

以行星表面岩页划分

类地行星(又称「岩页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表面是岩石固体。

类木行星(又称「气体行星」)──即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主要成分是气体。

以行星视运动规律划分

(此分类方法因以地球为界,故必会忽略地球)

內侧行星─太阳系中地球轨道內侧的行星,包括水星与金星。

外侧行星─太阳系中地球轨道外侧的行星,包括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 形成过程

一顆太阳系外行星想象图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中提出宇宙星球形成演变过程的“星云假说”,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观测到的大量新天体已初步印证了“星云假说”中星球起源于星云的早期演变概念的部分合理性。但星球演变的全过程从白矮星之后却留下了一段空白。像自然界所有事物一样,星球也有从诞生到衰亡的发展过程,它们之所以有不同的形态是由于各星球正处在演变过程中不同的阶段,元素的组成比例不同,光谱分析证明星球都是由相同物质构成(即元素周期表中110种元素)。

当一个星球主要由氢、氧类化学性质不稳定的元素构成时,天体的原子核反应剧烈,这个天体即处在天体演变的初期——恒星阶段;当一个星球中硅、铁类化学性质稳定的元素所占比例变的较大时,其原子核反应逐渐变弱时,便处在星球演变的后期——行星阶段。“行星”正是由“恒星”演变形成的,而“彗星”、“流星”又是由“行星”演变而来。宇宙中每个星球的演变都要经过“黑洞”、星云、恒星、红巨星、白矮星、行星、彗星、小行星几个阶段。星球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即使处于同一演变阶段也没有形态完全一样的,如自然界的昆虫,在它不同的生长阶段各是卵、幼虫、蛹、蛾等完全不同的形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2: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