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藏文缘起 |
释义 | § 藏文缘起 根据佛教史籍记载,吐蕃王朝在松赞干布的治理下,政治、经济、军事势力日益雄厚。但是吐蕃当时没有文字,没有办法发布政令,书写法律,也没有办法和周围的邦国进行书信联系,严重阻碍了吐蕃的发展。吞弥·桑布扎原名吞弥·阿努,是吐蕃历史上著名的七贤臣之一。大约公元7世纪上半叶,吞弥·桑布扎和其他15名藏族青年受松赞干布的派遣,前往天竺(今印度)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吞弥·桑布扎和他的同伴,翻过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经历了千辛万苦,走遍南亚各地,最后找到了精通声明和文字学的婆罗门大师李敬,献上黄金,恭敬地拜他为老师。吞米·桑布扎在李敬身边整整学了3年,不但学会了梵文、乌尔都文等南亚文字,而且学会了文字的创制方法,最后带着《宝云经》、《宝箧经》、《大悲莲花经》等佛典回到了吐蕃。“桑布扎”一名就是他的老师送给他的,是“贤良的藏人”的意思。由于水土不服和其他因素,除了吞弥·桑布扎之外,其他人都没有完成松赞干布交给的任务,大部分死于他乡。藏文缘起 回到吐蕃后,桑布扎受到松赞干布的隆重欢迎,并为他专门修了一座宫堡,还亲自把他送进宫堡中,让他在里边集中精力创制文字。桑布扎住进去以后,从此闭门不出,独自一人在里边夜以继日地创制文字。他根据梵文字母以及藏语语音的特点,整理出藏语的30个辅音字母以及4个元音字母,能拼写出藏人的所有语言,表达藏人的所有意思,同时也创造了藏文字母大楷、小楷、大草、小草等字体。后来,为能正确地使用藏文的拼音方法、规则等,他又根据古印度的声明论著,加上自己所创藏文的特点和方法编出了《三十颂文法原文》、《文字变化法则》、《吞弥谷风声论》(即《文法性别用法》)等8部语言文法著作,同时还翻译了《二十一部显密经典》、《宝星陀罗尼经》、《十善经》、《般若十万颂》、《宝云经》、《宝箧经》等20多种佛经,很多译经被收入《大藏经·甘珠尔》中。 传统的墨汁是用松枝燃烧的烟尘调制而成的。至于八宝墨则是研磨金、银、铜、珍珠、珊瑚、白海螺等而合成的。八宝墨是专门用于书写经书、重要公文等。 藏文是用硬笔书写的。书写的笔大多是用竹子做成的。竹笔分圆竹笔和三棱笔。圆竹笔用于书写大字,而三棱笔则用于书写小字,当然,也有铁制的笔。 笔尖分左斜、右斜和平口三种。左斜用于书写乌金体,右斜用于书写乌梅体。平口用于书写朱匝体。 藏文书法历史沉积深厚。有关书法的论著,书经笔论,代代有著。藏文书法早已成为祖国艺术宝库中的瑰丽珍品。和平解放西藏以来,特别是自治区成立以来,包括藏文书法艺术在内的藏族文化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弘扬。随着藏语文的普遍学习和使用,藏文书法普及到了广大农牧区乃至偏远的村落,涌现出的书法新秀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多得多。八十年代成立了西藏书法家协会,其会员遍布全区各条战线。十多年来,举办了多期全区性和全国性的书法展览。在藏文书法历史和艺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编写出了《藏文及藏文书法宝典》一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藏文起源、藏文书法的演变历史等。 1995年10月,西藏的藏文书法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此次在北京展出的藏文书法作品约有150件,书体各类多达30余种。其中不仅有徂仁、徂同、酋体、朱匝、乌金等常用书体的书法作品,而且还有诸多书家体的作品;不仅有现行藏文的各种书体作品,而且还有古老藏文玛尔藏文、达斯奔益、斯益文等的临摹作品。这些古老藏文书体是首次向观众展示。多彩纷呈的藏文书法、独具民族特色的装裱形式等都给首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参展的还有西藏的汉文书法精品。藏汉文书法同厅展出,显示了藏汉民族千年友好的深情。(本文书法字体全为作者提供。) 以上为最早的藏文文体之四种,自上而下分别是达斯奔益、小玛尔文、天成文和斯益文。金写《甘珠尔》。藏传佛教后弘期出现的字体之一徂同体。赤松德赞时期的高僧努·桑杰益西所创的新书体。藏文书写笔,下图为园竹笔,上为三棱竹笔。藏文书法展在北京民族宫展出时,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