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蒂姆·伯顿 |
释义 | § 简介 蒂姆·伯顿 蒂姆·伯顿从小由于受到良好的“照顾”,小时候常常被父母锁在屋子里。于是,他直沉迷于个人世界,喜欢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生活。 少年时期的蒂姆·波顿在在加州艺术学院学习艺术,在得到迪斯尼公司赞助给年轻动画人的一笔奖学金后,他从此开始正式学习和从事动画工作。最初,蒂姆伯顿为迪斯尼公司的《狐狸与猎犬》之类的主流电视动画片工作,当他的出色的灵感被迪斯尼认可后,迪斯尼让他自由地创作。 1981年他执导了第一部卡通短片,之后又以第二导演的身份参加了剧情短片《小科学怪人》的拍摄,然后导演的电视片是《阿拉丁神灯》,这一系列在影视界的逐步尝试培养了他的信心和能力。在这几部神怪题材影片中,蒂姆波顿把他之前所学和他天马行空的异想做了初步的发挥,片中呈现出的琦丽影像也引起了好莱坞业界的注意,而好莱坞“鬼才导演”之称也不径而走。[1] § 创作经历 蒂姆·伯顿 20世纪80年代早期,蒂姆·伯顿先后导演两部短片,《文森特》和《弗兰肯维尼》 ,一部是对恐怖片演员文森特的致敬,一部是《弗兰肯斯坦》的儿童改编本。紧接着,他执导了一部超自然喜剧片《甲虫汁》,这部怪异而前卫的影片再次使得观众和影评家对这位年轻的导演另眼相看,也使他在动漫画一类影片制作者行列中脱颖而出。 1989年,而立之年的蒂姆伯顿获得一个开拓事业的大好机会,得以执导大制作影片《蝙蝠侠》。这是一部根据同名畅销漫画改编的超现实风格的娱乐片,漫画风格和超现实的影片世界为伯顿提供了驰骋想象力的最好空间。这部影片在票房上也获得极大的成功。 1990年,借着上部影片的成功的东风,伯顿又拍摄了诡异与浪漫相融合的影片《剪刀手爱德华》。这是他最好看、最著名、也最明朗的早期作品,虽然主角爱德华造型怪异甚至有点可怕,但影片散发出的欢快与浪漫也是突出的。在这部影片的拍摄中,他也和影片男主演约约翰尼·德普建立和发展了一种富于成效的工作关系。 1992年,他又完成了“蝙蝠侠”第二集,有更多的自由处理自己的影片。于是,这部影片的调子比第一集更加阴暗低沉,以至招来华纳公司的不满,但好在影片卖座还算不错。 1993年,一部与众不同的的动画长片《怪诞城之夜》问世。这又是伯顿延续自己动画事业的成功“战役”。虽然他只是作为故事和制片出现在演职员表里,但影片被冠名为“蒂姆·伯顿的怪诞城之夜”,显然是打上蒂姆·伯顿烙印,甚至是把蒂姆·伯顿风格贯彻到底的一部影片。《剪刀手爱德华》海报 1994年,蒂姆·伯顿带着缅怀与敬意,完成了以一个好莱坞传奇默片导演生平为题材的传记影片《艾德·伍德》。这是一位臭名昭著的恐怖默片导演,他的生活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声名狼籍,但在影片中伯顿强调的是他独特的个人想法和对电影的执着追求。影片在美国的票房和评论并不好,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很具个人色彩和感情的影片,并入围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1995年,伯顿监制了影片“蝙蝠侠”系列的第三集《永远的蝙蝠侠》,伯顿和华纳公司的不愉快使他没有继续完成自己的系列。蒂姆伯顿在1996年执导了一部外星题材的科幻片《火星人攻击地球》,这部超现实的影片使他可以再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怪异的外星形象、近乎闹剧的情节构思令这部影片与同类题材的其他影片显现出不同的质感。 1999年,蒂姆·伯顿执导了一部古装影片《无头骑士》,这又是一部充满阴暗想象力的超现实影片。这就是伯顿式的“黑色”玩笑。而在这部发生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的影片结尾,伯顿一扫影片中的恶作剧式的玩笑,而是充满温情和希望的向正在二十一世纪门槛上的观众致意。 2000年,伯顿将有一部《电眼人》(X:TheManwiththeX-RayEyes)献给观众,相信我们届时又将再次被伯顿世界的“黑色”想象力所征服。[2] § 电影风格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蒂姆·伯顿是第二个被誉为“鬼才”的导演。另一个是昆廷·塔伦蒂诺。更巧合的是,两人都被称为“坏孩子”。这样的昵称是票房保证下导演所得到的特殊待遇。 蒂姆·伯顿的大部分作品似乎只针对儿童消费群,蒂姆·伯顿所阐释的是一种对童话的解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童话暴力”。蒂姆·伯顿式幽默通过对人性的讽刺和嘲讽将童话中的真善美粉碎殆尽。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是蒂姆·伯顿导演的一部大片。改编自王尔德的童话《旺卡的巧克力工厂》。这种忧伤又满负美丽的调子十分符合蒂姆·伯顿的一贯风格。不管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还是《僵尸新娘》,处处都充满着蓝色的调调,光线从侧面打过来,人物脸上满是忧郁和伤感。实际上作为一部童话改编的作品,主流方式是迪斯尼式和“哈里波特式”。或者颜色鲜艳,或者就像《哈里·波特》,用色调来刻意做旧影片的环境。而蒂姆·伯顿这种制造诡异气氛的方式,也许可以看做他从技术上对童话的解构。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特色,就像昆廷的暴力美学,在蒂姆·伯顿的童话暴力尚未成立的前提下,他的黑色幽默成为影迷的一个看点。 § 主要作品 《蝙蝠侠》海报 《文森特 (Vincent) (1982年) 《小科学怪人》 (Frankenweenie) (1984年) 《大冒险》 (Pee-wee's Big Adventure) (1985年) 《阴间大法师》 (Beetlejuice) (1988年) 《蝙蝠侠》(Batman) (1989年) 《剪刀手爱德华》(Edward Scissorhands) (1990年) 《蝙蝠侠归来》 (Batman Returns) (1992年) 《圣诞夜惊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1993年) 《艾德·伍德》(Ed Wood) (1994年) 《火星人玩转地球》(Mars Attacks) (1996年) 《断头谷》 (Sleepy Hollow) (1999年) 《决战猩球》 (Planet Of The Apes) (2001年) 《大鱼》(Big Fish) (2003年)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2005年) 《僵尸新娘》 (Corpse Bride) (2005年) 《疯狂理发师》 (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2007年) § 评价 蒂姆·伯顿 蒂姆·伯顿是个绝对的疯子,他对电影有着超乎与常人的理解,所以在我们看他的影片时总会有峰回路转的感觉,他的电影并不会像王家卫那样诗化,却一样能够在人们看过以后让人对影片里的每一个细节回味很久,他的电影不想乔治·卢卡斯那样故事科幻,画面绚丽,可他的故事更具变化,充满幻想,他的画面更为光怪陆离,色彩明幻。 在他的成名作《剪刀手爱德华》中,爱德华的那种无奈和孤独成为这个角色最核心的特点,他努力着,努力得到周围人们的认可,却总被人误会,他失败了,只是因为他的手,他的剪刀手。都市人在表面繁华绚丽的生活中的那种怅然地孤独感和失落感,甚至是自我封闭在影片最后飘雪的一瞬间找到情感的共通点。 在另一部影片《大鱼》里,现实与虚幻交叉进行,一边是生命垂危的父亲和从小恨透了父亲编造的故事的儿子,另一边却又是儿子在为父亲继续丰富着故事。在这种矛盾中的交集,却又是儿子在父亲垂危之时才理解的那种父子间的情感。人们总是能在蒂姆·伯顿绚丽而充满幻想的故事中找到身边最简单的答案,一种共通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