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莽式 |
释义 | § 简介 满族舞蹈名。为传统的筵宴歌舞,广泛流传于民间。凡有宴会时,主人家男女便便迭起舞,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曰莽式。共九折十八式。九折9组动作,一为起式,二为摆水打渔动作,三为穿针即织网动作,四为吉祥欢庆动作,五为单奔马即打猎动作,六为双奔马即出征动作,七为怪蟒出洞即龙舞动作,八为大小盘龙即龙戏水动作,九为大圆场,与四同。十八式即为18个舞蹈姿式,肩二式,走一式。并有“男莽势”、“女莽势”、“衬舞”等表演形式。 莽式中国清代宫中宴会上表演的满族舞蹈。满语玛克式的音译。《清史稿·乐志一》载:“玛克式舞,乃满洲筵宴大礼,典至隆重。”分男莽式和女莽式。跳莽式必有歌唱和,一人领唱,众人以“空齐”之声相和,加强节奏,故也有人称之为莽式空齐舞。舞蹈粗犷有力,动作幅度较大,多是骑士步,这与满族先民尚武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把这几乎湮灭的舞蹈挖掘整理出来,将其动作归纳为 9折18式,成为该舞的规范。 清代统治者视东北地区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龙兴之地”,竭力保持其满族的遗风。所以,东北地区满族的音乐、歌舞,也和骑射之风一样,作为民族特色而保留着。《柳边纪略》记载:“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要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伯势,曰‘莽式’,中一人歌,众皆以空齐二字和之,谓之曰‘空齐’,盖以此为寿也。”《宁古塔纪略》记载:“满洲人家歌舞,名曰莽式。有男莽式、女莽式。两人相对而舞,旁人拍手而歌。每行于新岁或喜庆之时,上于庙中用男莽式。”《莽式空齐》舞共有妇折十八势,活泼喜庆,富于变化,风格独特,场面极为壮观。其曲调新颖明快,韵律优美,深受满族人民喜欢,后传入宫廷,更名为《庆隆舞》。莽式抚顺满族地秧歌,即抚顺满族秧歌,是在抚顺所属各县区流传的一种满族民间舞蹈。抚顺地秧歌形成于清初,一直流传至今。它与满族先世的民间舞蹈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据史书记载,唐代已有名为"踏锤"的舞蹈,明代有被称为"莽式"的歌舞,它们对抚顺地秧歌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自明末努尔哈赤在抚顺境内崛起,到"满洲"族形成,满族人继承了由其先人女真人时期流传下来的民间舞蹈"莽式舞"。康熙初年间汉人杨宾在东北生活过一段时间,著有《柳边纪略》。《柳边纪略》(卷三·十五)中记载了当时"柳条边"(含抚顺地区)流传的"莽式舞"的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势。"清王朝统一全国后,东北地区较为安定,满族民间在原有民间舞蹈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了从表演形式到角色、装扮、舞蹈动作都独具特色的满族秧歌。一些史料,如:《柳边纪略》、《奉天通志》等多有对满族秧歌的具体描述。 § 满族莽式 莽式满族,现有人口9821180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肃慎人,是满族的最早祖先。汉代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16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16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由于清代以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 满族主要从事农业。散居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业和文化科学事业。在历史长期发展进程中,满族同胞对祖国的缔造和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满族在历史上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隋朝时,满族祖先靺人派使者去长安见隋文帝“高祖(文帝)厚劳之,令宴饮于前,使者与其徒皆起舞,其曲折多战斗之容”。靺后裔女真人有这样的习俗:女子成年后,行歌于途,歌唱自己的身世、姿色、技能,以寻找伴侣。到努尔哈赤兴起后,也继承了满族能歌善舞的传统。每逢佳节、喜庆、婚嫁筵、出征、凯旋、祝寿、祭祀等都要歌舞尽兴,其中“莽势舞”最具代 表性。这种民间舞多在新岁和喜庆之日跳,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成双对舞,旁人拍手而歌,以击堂鼓伴奏。莽式莽势舞进入宫廷后,由自娱性舞蹈变成表演性的庆典舞,改名为庆隆舞场面壮观,规模宏大。往往司琵琶、三弦、奚琴、筝等乐器的就有60多人,伴唱的13人,舞蹈者58人。服饰有严格规定,伴奏的穿石青金寿字袍豹皮褂,伴唱的穿蟒袍豹皮褂,舞蹈者穿黄画皮套,黑羊皮套,朝服等。并戴有各种假面具,做骑马射击等动作。这种舞多由满族狩猎和戎马生涯演变而来。此外民间还有“野人舞”、“笊篱姑姑舞”、“童子舞”、“秧歌舞”、“萨满舞”等。 满族民歌也丰富多彩,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风俗歌曲、儿童游戏歌和爱情歌。满族人从小就在母亲唱的“悠车曲”中长大,“巴补哇,俄世啊!悠悠小孩巴补哇……”这首歌世代相传,家喻户哓。 满族风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亲路上的“官吹”,闹洞房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动听。满族民歌在大部是五声音阶,结构简明,旋律流畅,感情真挚。 至今,在边远的满族聚居区爱珲等地,仍保留着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歌舞。同时,这一灿烂的文化遗产也受到重视,经过挖掘整理后的莽式空齐舞,又登上舞台,开创了满族舞蹈艺术的新时代。 § 东海莽式 莽式莽式为满语“玛克”(舞蹈)的译音,东海是古代女真族的聚居地。此舞原是民间宴会中不可少的舞蹈,传人宫廷后,成为追慕祖德、颂赞帝业的筵席乐舞。舞蹈表现妇女织网、捉鱼,男子狩猎、出征,杀敌。男女分别执鼓、铃和白绸同舞,表现斗怪蟒的情节,最后是男女欢舞,喜庆丰收等。全舞共分9段,主要舞蹈动作有数十个之多。 巴拉莽式:也叫“野人舞”。巴拉人是满族的一支,居牡丹江西部张广才岭山区,从事狩猎,清代中后期下山定居,保持每年春季祭天、祭山的习俗。仪式中萨满跳神完毕后,由男女青年表演此舞直至深夜。据说舞者皆赤膊披发,男着豹皮裙,持手铃,女着柳叶裙表演。舞蹈有8段,现传下来有“开门红”“满堂红”“二点鼓”“整阵容”“喜火乐”等5段。 “东海莽式”的由来 “东海莽式”中的“东海”是指生活在“宁古塔”的广大地域。“莽式”是满语,意为舞蹈。满族民间舞蹈“东海莽式”,也叫九折十八式。据介绍,舞蹈大约产生于1000多年前,最早来自民间,后又走向宫廷,最后又回到民间。 在表演现场,记者从宁安市文化局研究室主任谢景田处了解到,这个舞蹈是全国著名满族民间艺术家付英仁13岁从舅爷梅崇阿那得来的。梅崇阿18岁时被选入清宫歌舞班,学习了东海莽式等舞蹈,传授给付英仁等人,在民间演出。舞蹈内涵丰富,绘声绘色的九折十八式令人叫绝,九折是九个不同的舞段,既是一个整体,又可单独成篇十八式是十八个基本动作,表现满族先民女真族渔猎征战以及信仰喜庆等民俗。 莽式独特的艺术魅力 表演中,女子的“吉祥步”“穿针”、“抹鬓”等动作稳健秀美,男人的“单奔马”、“双奔马”等骑马蹲档式,常年在马上狩猎、征战生活活灵活现。一会出现了“怪蟒”出洞的场面,它代表魔鬼般的反叛势力,被团结、勇敢的人民打死,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巨大力量。全部舞蹈粗犷豪放,男如鹰、女如燕,轻快中含刚健,粗犷中伴有抒情,尤其是“压地欢”“马步”“鹰步”等耸肩动作,突出了满族剽悍、豪放的性格。 杰出的历史价值 “东海莽式”填补了建国以来满族民间舞蹈的空白,舞蹈通过象征性的语汇和各种肢体语言,反映了先民渔牧征战生活的情景。舞蹈中运用织网、采珍珠的动作,展示了满族渔民姑娘的形象用骑马奔跑、狩猎、征战展示男人的形象。 如果满族舞蹈仅仅局限在书本里或录像里,时间久了,就会渐行渐远。值得欣喜的是,如今宁安市已将“莽式”舞蹈列入“十一五”规划,拨专款用以保护,确保“东海莽式”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 § 相关链接 1. http://www.tvtour.com.cn/dms/entertainment_view.php?id=718 2. http://www.05005.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8856 3. http://www.manchus.cn/Article/Print.asp?ArticleID=5636 4. http://www.manchus.cn/Article/Print.asp?ArticleID=636 § 相关词条 阿罕白 摆手舞 拉手舞 喇嘛教寺庙舞蹈 芦笙舞 莽式 苗族鼓舞 木瑙纵歌萨满舞 丧事舞蹈 师公舞 § 参考资料 民族舞蹈网:http://www.e56.com.cn/minzu/minority_dance/minority_dance_main.asp 红瓦民族舞蹈团:http://honwa.cyberstage.com.tw/ 红河谷艺术中心:http://www.redvalley.cn/index.asp 大地之舞网:http://www.ddzw.cn/ § 所属分类 少数民族代表性舞蹈 中国民间舞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