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表皮痣 |
释义 | § 基本概述 表皮痣俗称别名: 线状表皮痣 疣状痣 疣状线状痣 疾病概述: 表皮痣是表皮的一种增生性疾病,又名单侧痣、线状表皮痣或疣状表皮痣等。诊断要点:1、常为浅黄或棕褐色疣状丘疹。可呈线状、带状或斑片状等不同形态。无自觉症状。2、皮损分布多种多样,有二个特殊类型:(1)线状型多见于四肢,常从肢体近端向远端发展,皮损多为线状或带状,单侧分布。(2)泛发型皮损可为各种形状,为双侧性或分布于全身。皮损也可出现在粘膜、女阴等部位。3、本病常在初生时或幼儿期发病,少数也可在青春期发病,一般不自行消退。4、皮损随年龄增大,生长缓慢,但一般于成年期停止生长。5、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棘层肥厚,基底色素增加,无痣细胞。6、鉴别诊断 本病临床上需与线状苔藓、线状扁平苔藓或线状银屑病区别。治疗要点: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可以二氧化碳激光或液氮冷冻分次进行治疗。 § 并发症 表皮痣通常在初生时或幼儿期发病,但偶尔也有在10~20岁才出现。男女均可发生。本病常表现为淡黄色至棕黑色疣状损害,其大小、形态及分布各不相同。开始为小的角化性丘疹,逐渐扩大,呈密集的角化过度性丘疹,灰白色或深黑色,触之粗糙坚硬,皱襞处损害常因浸渍而较软。病变可位于身体任何部位,如头部、躯干或四肢,一般无自觉症状,发展缓慢,至一定阶段时即静止不变。根据其临床形态可分为三型。局限型损害常排列为单侧连续或断续性束状、带状或斑片状。头部皮损常呈斑片状。四肢病损往往沿肢体分布,到达肢端,在躯干则横行排列,常只有一条,如线状,故称之为线状痣。如只位于身体一侧,也称为单侧痣。皮损也可为双侧性,呈多发或泛发性,甚至广泛分布于全身,呈涡纹状或弧线形条纹,其严重者称之为豪猪状鱼鳞病,此型属于泛发型或系统型。常并发其它先天性畸形如牙齿发育异常、多指症、屈指症、骨骼畸形和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癫痫、神经性耳聋与精神发育迟缓等,称为表皮痣综合征。炎症型常自觉瘙痒,见于下肢,单侧性,皮损发红,因搔抓表面常有脱屑和结痂。本病可侵犯粘膜,在口唇粘膜面见有乳头状隆起,舌、颊粘膜、软腭、牙龈、女阴及阴道也可发病。发生于这些部位的损害,往往易误诊为尖锐湿疣。少数患者可并发基底细胞瘤,或鳞状细胞癌。 § 特点 表皮痣线状表皮痣于1863年被首次发现,称之为单侧痣,又名表皮痣、疣状痣、疣状线状痣等。是因表皮细胞发育过度致表皮局限性发育异常所致。 本病男性多见。通常在婴幼儿期发病,少数在10岁后发生。皮损为密集的淡褐至褐黑色丘疹,常排列成线状,表面粗糙,呈疣状增生。皱襞外损害常因浸渍而较软。口周损害可并发颊粘膜和舌损害。 (1)局限型 皮损好发于躯干或肢端,亦可见于面部。损害单个或多发,常单侧分布,故称单侧痣。 (2)炎症型或苔癣型 皮损色红,有痒感。常发于一侧下肢,损害表面因搔抓附有痂皮和鳞屑,酷似湿疹。 (3)泛发型 损害常多发,呈单侧或双侧分布,皮损可呈多数平行线状排列,尤其在躯干部。本型呈显性遗传,且常伴有其他先天性畸形,如齿发育异常、多指症、骨骼畸形和中枢系统疾病如癫痫、精神发育迟缓和神经性耳聋等,称为表皮痣综合征。 § 鉴别 表皮痣1.线状苔藓(1ichenstriatus)为炎症性线状皮炎,发展迅速,具有自限性,大多在3一6个月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脱失斑。组织病理无特异性,表皮可见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无棘层肥厚,真皮血管周围有中等度慢性炎症性浸润。 2.炎症性线状疣状表皮痣(inflammatorylinearverrucoasepidermalnevus)临床上呈红斑瘙痒性炎性皮损。组织学上出现角化不全、真皮慢性炎症浸润,可以鉴别。 3.线状汗孔角化病(linearporokeratosis)周缘往往有堤状角化性隆起,组织病理可见特征性角化不全柱(鸡眼样板cornoid1amel1a),其下颗粒层消失。 4.线状扁平苔藓(lichenplanuslinearis〕由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簇集呈带状排列,自觉剧痒,组织病理检查,具有特征性。 5.线状银屑病(1inearpsOriasis)皮损虽呈线状,但仍具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可以鉴别。 § 相关病症 1.疾病名称: 色素性毛表皮痣 表皮痣疾病概述: 色素性毛表皮痣亦称Becker痣,多见于青少年。皮损好发于肩部、肩胛骨区及前胸。皮损初为淡褐色及褐色斑片,手掌大小或更大,境界清楚,边界不规则。皮损发生数年后出现多数粗毛。皮损随年龄逐渐发展,至成年后稳定不变。 症状: 本病亦称Becker痣,比较常见,主要见于青年人。 并发症: 儿童时期开始,随年龄增长,经日晒后逐渐明显,为一不规则的斑状色素沉着。好发于肩、前胸或肩胛骨区域,但也可发生于前臂、腕、面颈等其它部位。新发生的色素斑相互融合,可达手掌大小或更大。1~2年后出现粗毛。痣的中心部表皮痣皮肤纹理稍粗厚,而边缘无变化。边界不规则,呈地图状。有时痣不明显,需要和相对称的部位仔细比较才能查出。在皮损部位可合并其它皮内痣或表皮痣。 2.疾病名称: 疣状表皮痣 疣状痣是因表皮发育异常所致的皮肤良性肿瘤。通常在婴幼儿期发病,随年龄增大而增长,表现为密集的淡褐色丘疹,排列成线状,呈疣状增生,影响美观,本病泛发型常并发中枢系统疾病,如癫痫、精神发育迟缓等。发病局限者,可采用冷冻、激光或手术切除。 § 预防及治疗 表皮痣预防: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用他人的脸盆、毛巾。不熬夜,以防过度疲劳。勿抓挠患部。 2.清淡饮食为宜,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 治疗: 1、表皮痣又称线状痣,通常呈线状排列。发生于身体一侧。较小的皮损可手术切除。若皮损太大,切除后还要植皮,皮损处也可用电灼,激光和液氮冷冻治疗。学龄前治疗较好。 2、鼻梁两侧,皮薄,皮下脂肪也薄,行走于其下的静脉,可透过皮层呈现发青瘀血的样子,但要排除血管瘤。 § 药物治疗 表皮痣(1)内服药物 ①马齿苋30~60克、败酱草15~30克、紫草15克、大青叶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②马齿苋30~60克,蜂房、白芷、蛇床子、细辛各9克,陈皮、苍术、苦参各15克,水煎,洗患处,每次15分钟,每日4~5次。③薏米仁50克煮粥,加白糖15克食之。每日1~2次。可长期食用。 ④紫草15克、生米仁30克,煎汤代饮,每日一剂。 ⑤取青壳鸭蛋7只浸泡米醋中,5~7天后,每日煮食(生食更好)1只,4~5天后患部皮肤潮红,连续食用至痊愈。 ⑥取绿豆、薏苡仁等量,先将绿豆水煮,沸后煮片刻,将薏苡仁倒入同煮为粥,每晚卧前食用。 § 参考资料 1.http://zhuanti.qm120.com/pifu/pifuke/seban/sebanqitaseban/2005120649654.htm 2.http://www.wujue.com/Photo/ShowPhoto.asp?PhotoID=40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